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7名人堂|蒋蓝:投身名物 以笔记为蜀地写心史

2020-11-18 22:50:01
相关推荐

这些年来,诗人蒋蓝在散文界的陡崖式崛起,形成了一道炫目的应接不暇的奇景。搞出这般动静,他操持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这是成都诗人、小说家凸凹在评价蒋蓝的文章中提出的问题,也是很多读者的心声。经过一番辨析考究,凸凹认为,蒋蓝的文本、文体和身手,可以命名为“超极写作”。何谓超极写作?“超,是超越、超级、超前和超然的超,这里面,既有俯瞰、极速、先进、高级、独尊、自傲、上格、获胜的意思,还有自在、逍遥、随心所欲的成分。翻检蒋蓝的散文,我们会发现这种目空一切又凌驾一切的“超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极,不是级别的级,层级的极,而是极端、极限、极地、极至、两极的极。简言之,超极写作,即是打通了自然、历史、社会、人类、宗教、哲学、艺术等各学科机栝,以跨界的黑豹身形,超然于既往文本文体之上的一种个人化文学发明与创新。”

凸凹的评价毫不夸张。蒋蓝早年写诗,近20年专攻散文—或称“非虚构写作”。他大剂量地阅读,不知疲倦地东奔西走于田野之上,细致入微地考辩,发挥他幽玄锋锐的笔法,在文本上进行他苦心孤诣经营的大地还原,历史还原。书斋之气、实地之土和思想之光,仿佛三把探测器,蒋蓝用它们扫描着历史某个被他嗅到的偏僻角落,查考万物,极力压榨词与物的内在联系,写出一部深具学养和反思意识的作品。他庞大的知识结构,简直是漩涡,令人目眩。在一个长篇小说为王的年代,他以一位散文写作者的身份,开拓了散文的边界,为散文正名。为散文这门伟大的文体,在当下恢复荣耀做出了他卓越的贡献。2017年岁末,蒋蓝的两本新书《成都笔记》《蜀地笔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跟他此前的作品一脉相承,他上天入地式的发掘蜀地,连结世界。读蒋蓝堪称“文学人类学式”的作品,能极大调动我们阅读者的智力参与,让你对现实的根基重新发问,撩拨起我们对历史和大地的好奇。

蜀地痴心 扎根田野挖掘时间矿藏

《蜀地笔记》共四十六篇,共分三编。三编命名均取意于蜀中故书或故物:上编“蜀梼杌外传”大致可视为历史记录、历史补遗。一说为伐木留下的缠绕年轮的树桩,原为楚国史书名,后有宋代四川新津人唐英隐喻之书《蜀梼杌》,比喻为可以警戒后人的历史。蒋蓝选择这个冷僻的词语作为编名,显示了他偏好的另类史观。本编文章涉及自然地理(武担山、巴蜀江河)、地标景观(都江堰)、人工器物(李冰石像、汉碑、雕版印刷的经文)等,均与古史相关。中编“蜀轸流转”由二十六篇风物考辨的文章组成,写的是蜀地传说中或现实里的动物或植物。“蜀轸”是蜀琴的另一种说法,显然蒋蓝用代表蜀地文化的器物之一--古琴来比喻四川的风物。下编“蜀中广记别裁”沿用明代地志《蜀中广记》的名称,“别裁”表明作者新的调查和写作。这部分涉及四川的文化遗产(龚扇、蜀绣)、名胜古迹(飞仙阁、科甲巷、峨眉山、自贡的燊海井、淮盐巷、盐分巷、薛涛墓地、五峰山、陈子昂墓园)和神话传说(盐水女神)。与上编的篇章相比,这部分的历史书写,更多地来自作者自身的采访、调查和经历。

在《成都笔记》则三十四篇,分为“蜀地异人传”“踬踣者外传”与“蜀地心史”三编。“蜀地异人传”编中的“异人”非怪异之人,而是“天赋异秉”,“峭拔其上,独立于世”的雄奇。“踬踣者外传”编中的“踬踣”原意是“遭受挫折”,蒋蓝引用孙中山的话语,用“踬踣者”借指那些“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的人。“外传”与“正传”相对,显然蒋蓝写的不是正史,而是民间史。“蜀地心史”编由二十一篇文章组成,讲述了晚清以来入蜀的21位文人的故事。这部分历史书写,可以称作“入蜀文人踪迹探寻史”,资料多来源于蒋蓝深厚扎实的文学田野考察。

蒋蓝爱追根溯源,摸索一块石头,查阅《蜀王本纪》、《王士祯池北偶谈》等各类正史野史,从隋书摸到唐志,又看到宋史,兼陆游的诗,张孝宣的记忆,文史馆的典籍,顺便连庄士敦的游记和生活轨迹也讲讲,最终描绘出超出考究和资料堆砌,饱含博物和历史感的美文。从陈子庄到瓦屋山,从庄士敦到马桑树,从羚牛到开明王朝,话题随手拈来,又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感。读完这两本书,读者会对内陆腹地的天下之府,对巴山蜀水与蜀人,生发出别样的深情来。蜀人对蜀地感情,这是自然。但像蒋蓝这样对蜀地有如此执著的写作热情,而且写作技艺高超而独特,确实少见。

“笔记”精神 拓历史偏僻角落之荒

“笔记”,据考,其名始于六朝,其作为独立之文体则兴于宋,是文人在“正统文章”之外,用以记录野史稗闻、学术杂考、日常随感的闲散“小”文。这类文体在古代是与“正经”、“正统”、“正史”一类公共写作相对的“私人写作”,虽为知识阶层的日常阅读对象,却因其随意性、繁杂性而长期被视为边缘文体。不过,由于现代社会对市民社会的重视和对个人价值的强调,反映了个人经验和多元价值观的笔记体获得了正当性,成为现代散文写作的重要形式和营养来源。随笔杂记表现出来的广博学识和游戏精神,与蒋蓝的气质和志趣十分相符。他的多部作品,都直截了当以“笔记”命名。比如《极端动物笔记》《极端植物笔记》《蜀地笔记》《成都笔记》。另有一部荣获成都文学院优秀作品特等奖的《豹典》,虽没有以笔记来命名,但其中的文章也是长短不一的笔记体。

知识分子大多很喜欢读笔记。除了笔记具有私人性和灵动性外,蒋蓝认为从笔记中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同时也是主流文化之外的心灵栖息地。蒋蓝说:“古人的笔记往往写的很严谨,并不是流水账,不是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有大量的读书、思考,甚至是朋友之间谈话有趣的地方。”蒋蓝还发现,古代的笔记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特点:写笔记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官员。根据古代士人异地为官的吏制,官员在认知地所见风物远殊于故土,作为一个个置身异乡的他者,他们很容易对为官之地的风俗人情地理山川感到好奇,所以会进行真诚的历历如绘的描述,由此构成数量庞大的私人笔记。比如《听雨楼随笔》为山东人王培荀所做,他是道光年间,在四川当官,大概就是一个知县。听雨楼笔记展示了清朝蜀地的乡贤耆旧、物产资源、地方掌故、民俗风情、文物胜迹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蒋蓝感慨“现在大量文学家已经断绝了笔记传统,他们不再好奇了。同时古人笔记也是对当代繁荣的一种重新演绎,古人写笔记很求真务实,有考据学、考古学、名物学等的大量知识。”

蒋蓝格外重视文学田野考察,其写作常被视作”文学人类学式的书写”。蒋蓝的发现能力、探索能力非常强。一般人发现不了,或者发现了却研究不下去的题材,他可以发现,而且推动得进。这得益于他庞大的网状知识结构。比如在阅读邓之诚的文史随笔时,蒋蓝偶然发现了沃丘仲子这个人物。沃丘仲子原名费行简。其父为四川总督骆秉章的幕僚。在晚年他曾写过《石达开在川陷敌及其被害的事实》一文,对于厘清一些翼王兵败大渡河的迷雾以及呈现他在成都重受凌迟细节,功不可没。15岁的沃丘仲子在成都受学于尊经书院山长王闿运,后来兴趣集中于史学。民国初年黎元洪主政时期,他曾被四川省推为省代表,参与商讨组阁等事宜。1925年7月,在组阁的临时参政院里,费行简当选“参政”。《申报》上有关于他为四川总司令驻沪代表、西康屯垦使的报道。

但让蒋蓝奇怪的是,沃丘仲子一生为别人作过几十本传,包括慈禧、段祺瑞和王观堂。但吊诡的是,没有一个人为他作传,甚至网上关于他的资料都是错误的。“我手头有六七种四川出版的四川近现代史。人物史料工具书,竟无一字涉及费行简先生。”这引发了蒋蓝的好奇心和求真心,他试图从历史中将这个人的蛛丝马迹挖掘出来。上海文史馆、邓之诚随笔、《永安月刊》杂志……蒋蓝追根溯源,靠着“沃丘仲子”这个关键词翻遍典籍,问遍学者,走遍乡野,在空白的人物史里拓荒,他不断抛出对材料的分析、联想,从中引申出关于传记、知己、正义的讨论,耗时两年写就《沃丘仲子考》。除此之外,《谢阁兰黑水峡谷历险记》《王闿运与四川》《海明威的巴蜀之行》等文章中,都涉及到大量的新鲜知识、全新角度,堪称该领域的拓荒之作。其中《海明威的巴蜀之行》一文发表后,美国某华文作家协会特地来到成都,将转载发表该文的杂志送到蒋蓝手上,感谢蒋蓝弄清楚了海明威在四川的部分活动情况。他写庄士敦,溥仪皇帝的老师,“他来过成都,但当时他用到名字并不叫庄士敦,所以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这一点。这里面最重要的描写,绝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搞清楚,我看过有学者对他的讨论,绝对是错的。肯定有原创性的发现,我才敢下笔落地。”

豹式“诗心” 点燃还原大地之情

“深夜的岷江/……尘封的纸页用黄继光的方式扑向星空/……我能看见火焰的/农村包围城市”(《焚手稿》)“树举起闪电一饮而尽/天空龟裂/向更高处塌陷/剩下树,和树的酩酊大醉//反刍的时间/空气里浮满树幼年的小手/身体被火的利斧劈开/树汁的星星喷射到高空……”蒋蓝是一个行动性很强的作家。简直可称得上是“动物性”。蒋蓝早年习武,半生爱豹。他写植物,也很动物。写动物就更动物。但其实蒋蓝是一名豹式的诗人。

有一次,蒋蓝一个地方,远远看到鸟儿在稻田中间的水塘上,起起落落。蒋蓝对别人说,这个水塘里一定有盐。听者很惊讶,一查果然是,这里面就是淡淡的卤水。“这里有稻谷,它却不吃却去喝水。可见水中一定有盐。”蒋蓝的敏感,来自他的超强知识,也跟他有悲悯的诗心有关。在写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比如翼王石达开,他会生发出巨大的悲悯之情。多年来,他试图破解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迷雾,当查考到石达开在成都遭受凌迟的细节,他感到疼痛。如果没有这份疼痛,这份敏感,蒋蓝也写不出这么多历史散文来。

比尔波特研究薛涛笺,非得去望江楼徘徊,一般人会觉得,这么久,很多都发生了变化。但蒋蓝跟比尔波特交流后,非常理解他。“锦江这个地方,成都几千年来气候变化不大,望江楼根据记载也没有什么变化,那么我现在站在这个古迹上,薛涛可能就在三四米深的地方。只有这个办法,我们可以同机位同点位最大限度的靠近历史。当时间上无法回去一千年以前,那就尽量在空间上接近,绝不做一个向壁虚构着。现在有个专业用语叫“历史同机位”,就是在一个发生点上,照相机在这个角度,你在不同的时间,站在同一个角度看,最大限度回到历史发生的原点。我就是这样的做法。我渴望回到事情发生的过程中。由过去时态通过窄门进入到正在进行时态。”

蒋蓝说,他不是专门学者,是属于后知后觉型的作家,不敢奢望像才子们那样高起高打、旱地拔葱,因而在史料甄别上尤其小心翼翼。比如《蜀地笔记》主要涉及成都平原以及周边区域的历史风物,从名物学、地名学角度出发,落地于物产、季候、饮食、服饰、建筑、器用、方言,乃至风俗传说,我在正史之外,参阅了大量稗官野史,并进行了较为艰苦的田野调查与口述史记录,“很多著名学者以及非著名的山野乡民,一直是我的老师。”

阡陌纵横式地勘察,定点钻探式地深挖,将故纸风尘里的珠贝、田野调查中的遥感,拓展到人迹罕至的领域,创设出浩荡深邃的文风。他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是什么?蒋蓝说:“被写作掏空是最不可取的写作。稍微好一些的写作,是释放与吸收扯平。写作的最高境界是,表达出去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补给。我不会被写作掏空。知道多少就写多少。你写的东西更多,但是你又得到了另外一种回报,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新的,很多的神奇的方式来得到。”

或许就像那传说中高可托日的登天树,蒋蓝从田野和大地中汲取营养,将其转化为向上生长的力量。他阅读越多,问题会越读越多,就越到大地上去进行还原。大地并没有辜负他,凭借早年的地质勘测经验以及疯狂阅读积累而来的庞大知识体系,蒋蓝得以在田野中逐渐串联起一幅幅破碎的历史拼图。他从大地中寻找答案,同时又从答案中求的来自山水的滋补,再加上诗歌表达的美感,和早年锻炼词语的调动能力。他将有字之书和无言的大地放在一起阅读,获取了新鲜的、永不衰竭的知识动力。于是,在书本、思考、大地三者之间,蒋蓝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他这种种汇融,终于炼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蒋蓝。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胡闻文 徐思浩

■对话蒋蓝:

“把知识从大地中捞出来,还要去和大地进行对照。”

当代书评:你的散文很有文体意识。同时又大有历史的见识,知识,思考度。你是怎么做到的?或者说,蒋蓝文体是怎么炼成的?

蒋蓝:至少在2002、2003年,也就是十几年前,我就开始思考文体问题。在实践中我也比较注意。一般来说,文学家出身的人,或者诗人出身的人,对自己的文体学天生就比较重视。我也比外。但是我发现出现另外一个问题,文本可能很好,但是里面没有内容。所以我又开始拷问第二个问题:怎么在知识含量上进行充实和开拓。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当代书评:作为一名作家,你对历史投注这么大的经历。比如写“蜀地笔记”这样的书,你一个作家简直是做了专业历史学者做的工作。如果将这些作品所考典籍一一列出,则完全不亚于一篇高度专业的学术论文。

蒋蓝:我是一名媒体工作者。在过去很长时间,我采访了至少100多位,涉及到文学、神话学、考古学等。这为我天生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接触到这些人之后,我们往往能在很短时间内学到这些人一生的经验。他们提示我,影响我,们往往讲只是一句话,对我有引领和启发作用,触发我开始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此外,我还特别喜欢到处走。那些田野中的乡间,给我很多线索。比如几天前我到内江做讲座,晚上吃饭有人提到一个信息:著名作家沈从文1951年在内江住过4个半月,我感到很惊讶。沈从文给夫人写了9封很长的书信,来描述自己在内江看到的土改的景象与各种山山水水和老百姓。这是此前我的阅读中忽略的部分。第二天早上,冒着大雾我就赶到乡下那个村子,很幸运跟沈从文有一些关联的当地人。我还将继续去,我要对那段历史进行一个时间淘洗的空间的还原。不过,我研究的路径不是做学院派的论文,我选择用散文用历史文学的方式来操作。

当代书评:您是有心人,有的人听了就听了,但你却是敏感的,并且行动迅速。你研究沈从文书信中提到的四川岁月,其实并不是只对一段历史烟尘感兴趣,不是对名人掌故感一段小兴趣。你关注的还是有当下,比如对照历史与当下,一个川内村庄的变迁命运。为什么你的触觉这么敏锐?

蒋蓝:这不是天生的,是因为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观察,当知识和记忆相遇的时候,我就能意识到。我好像一直时刻在心上挂着一双耳朵在走。一有动静、线索,我马上就能接收住。

当代书评:你多次提到“名物写作”这个概念。你可以具体谈谈它的内涵。

蒋蓝:古人有对于名物考据的传统。比如“茶”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我们现在把它发展成一种写法,就是名物写作。就是首先搞清楚名与物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来谈写作。名物写作以名物哲学为根基,考据事物的名词与事物的本体之间必然联系。有了这样的考据,我们可以将之发展成一个写作方法。首先是要弘扬、继承古人名物学的伟大,其次要通过我们的文体学来开解这种考据法,来进行写作。一般来说既有学术,但又不能完全是学术,还要保有文学的美。名物写作传统,在当代也基本上失传了。作家对名物的考察,其实就是渴望回到事物源头的努力。我觉得,现在是一个恢复它的好时机,我也愿意做出我的努力。

当代书评:为什么如此强调名物对照?

蒋蓝:我发现一些知识分子会有很多问题,都是不出门的人,他们用一百本书,或者一千本书写成一本书。他们的学问研究值得尊重,但是你会发现他写的这些东西他并不知道。他们的笔与物之间不能对照,是彼此脱离的。有些人连古玩都没见过,但是写了很多东西。但你看咱们的古人,笔记往往都比较短,至少对具体事物有一个很落地的判断,但当代人人心浮躁,他们哪里来对世界的考据和发现,它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大量的把你学到的东西在土地上去重新寻找、确认。把知识从大地中捞出来,还要去和大地进行对照。

当代书评:读你的书,容易受挫。因为他的文章里埋伏着无数个你不懂的词语,概念,但是你会越挫越勇,一部受挫,一边提升,读完你会发现自己被提升了。《蜀地笔记》《成都笔记》可以让非专业的普通读者也能够从中获得历史的感知识,而不是学术圈里的自产自销。

蒋蓝:是的。历史绝对不应该仅仅是在博物馆里的东西、研究者的专利。普通的读者也应该了解自己的家乡、自己生活的地方究竟跟多少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这是一个现代人基本的历史素养。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胡闻文 徐思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恐怖作文 我的玩具作文 我的幸福 作文 作文大纲 约定作文 作文我想对你说 我的幸福作文 勤劳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的作文 跑步的作文 作文批注 作文300字四年级 日常生活作文 乒乓球作文 逆境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 后悔的作文 动物园的作文 青春600字作文 分手作文 励志作文素材 的自述作文 的那一刻作文 作文好题目 展望作文 母亲节 作文 作文好的开头 初一下册作文 沙滩作文 成长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