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七星关区柏杨林移民安置点紧紧聚焦“五个体系”建设 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

2020-11-19 17:00:01
相关推荐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参与,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

2016年到2019年,4年时间里,七星关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惠民政策,让5万多贫困群众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换穷貌。

多年的试点经验表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目前最彻底、最有效的脱贫途径之一。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当前工作重点正在从搬迁为主转入以做好后续工作为主,从解决‘如何搬’‘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七星关区政府主要领导在安排部署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管理工作时,精准地提出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五个体系”建设要求,全面落实好就业、产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

夯实公共服务

让群众身心皆安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搬出来怎么活?这不仅仅是每一个移民户要考虑的问题,更是党委政府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才能让搬迁群众搬得顺心,住得舒心,还能长久“安心”。

全力做好就学保障。柏杨林安置点配套建设学校4个,覆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共准备了8300余个学位,统筹调配教师,为搬迁群众的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确保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学习成长。

“有地方看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是搬迁群众心中所盼。柏杨林安置点按照乡镇卫生院标准设立七星关区人民医院碧海阳光移民新城分院,为搬迁群众24小时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小病就地就医、大病优先转区属公立医院就医,让搬迁入住群众就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双向转诊服务。

把完善社会保障服务落细落实,才能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目前,柏杨林安置点已将1249户4154名搬迁群众纳入城市低保。同时,健全便民服务机构,在安置点建设了和美、阳光、幸福3个社区,并按照城市社区建设标准进行打造,设置了社区综合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功能室,设置一般事务代办事务点,群众办理部分事项时,可由代办点一站式全程代办。

增强就业服务

保障搬迁群众生计

搬出来,先要“安身”。

稳定就业是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必须抓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促进搬迁群众自力更生,通过辛勤劳动增加收入。

柏杨林安置点创新建立了“党建+合作社+群众”就业模式,组建了工业劳务、建筑劳务、农业劳务、综合劳务、个体经营5个劳务合作社,并成立各合作社党支部,由后续跟踪服务干部中的优秀党员兼任党支部书记,吸纳难以就业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加入合作社。目前,已吸纳725名未就业劳动力进入合作社,并同步有序组织235人就业。

落实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的要求,实现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在推进就业过程中,柏杨林安置点以七星关经济开发区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就业重点,同时开发公益岗位200余个,通过扶贫车间引进5家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300个。

截止目前,柏杨林安置点共实现就业7651人。

抓实文化服务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没有文化服务建设的大成效,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难以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文章”离不开文化之功,“后半篇文章”同样需要文化助力。

柏杨林安置点持续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以生产生活发生巨变为主要内容,教育和引导群众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通过感恩激发奋进,树立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的思想,先后开展感恩教育活动150余次,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

在深入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柏杨林安置点除了在软件上着力外,还在硬件上下足功夫,先后建设了文化娱乐广场4个、文化娱乐室3个、儿童活动室3个、图书室4个;在中心广场安装大屏幕1个和FM912广播音柱160个。同时,组建成立社区红歌队、山歌队、广场舞队等文艺队伍11支200余人。

完善社区服务

共筑幸福和谐家园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工程,大批搬迁群众从大山中走出来,进入城镇集中居住,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必须从一开始就扎实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按照搬迁群众地域和安置点实际情况,柏杨林安置点分别设立了3个社区,每个社区管辖一定数额的楼栋,并按照要求配备了社区“两委”班子,构建了“居委会—网格—楼栋—群众”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实行楼栋包保管理制度,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43岁的陈大勇,从普宜镇木窝村搬到柏杨林安置点后,因思想觉悟高,被推荐为社区干部,负责党的政策宣传、社区工作监督、民情民意反馈、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专门解决搬迁群众的生活琐事。

“虽然有时候不被理解,但是做这项工作,让我感到社区就是我们的家,需要大家牵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的家建好。”陈大勇说,如今,柏杨林安置点已形成了纵向到底的信息网络组织,小区内所有重大信息及时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让搬迁群众“安身”“安心”,真正实现了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聚焦基层党建

夯实脱贫战斗堡垒

实践证明,只有党建工作全面过硬,各项事业才会全面进步。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必须锲而不舍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全过程,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提供根本保证。

“现在就在自家楼脚上班,虽然工资赶不上广东、浙江,但能天天陪着孩子,消费也少了很多。”放下手中的藤椅,谈起现在的生活,40岁的赵玉红满脸笑容。

赵玉红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6月底,一家四口从田坎乡白沙河村搬迁到柏杨林安置点。搬来后,因为种种原因,赵玉红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度为就业发愁的她,甚至想过搬回老家种地。

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她所在的幸福社区党支部及时行动,帮她在安置点一家藤椅加工厂找到了工作。“太感谢他们了,有了工作,家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赵玉红开心地说。

群众搬迁到了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搬迁群众在哪里,党员就服务在哪里。柏杨林安置点设立了柏杨林街道党工委,选优配强党工委领导班子,并在党工委下设1个社区党总支、3个社区党支部和1个机关支部开展工作。同时,按照党员干部主导、物业协助、群众参与的原则,成立楼栋党小组17个,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张广为

编辑廖婉君

编审刘佳兴

终审黎秀禹

七星关区柏杨林移民安置点紧紧聚焦“五个体系”建设 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让贫困群众走出深山通向幸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谢作文 鸽子作文 优秀作文四年级 家乡美景的作文 英语作文多少分 励志作文结尾 改写作文 作文开头与结尾 夏令营作文 我坚持作文 目标的作文 燕子的作文 四月作文 素描作文 优秀作文小学生 作文融入 作文的app 信任的作文 作文热点素材 本领的作文 品牌作文 作文总结怎么写 作文 我的弟弟 作文题目模板 作文600字叙事 激动的作文 炒饭作文 作文500字以上 感恩英语作文 做实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