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怎样阅读《乡土中国》—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指定阅读图书

2020-11-20 09:15:01
相关推荐

《乡土中国》作者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具有世界声誉的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主要著作还有《生育制度》《志在富民》等。

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学术著作?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经历和阅读经验,即使阅读同一本书,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读法。

从语文课程的意义上看,我们阅读《乡土中国》,不但要读懂这本书,还要通过阅读这一本书来学会如何阅读学术著作,掌握研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建立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规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梳理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术著作阅读与研讨”的特点,从阅读过程的层面构建了五步阅读法。这五步就是“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

方法指导

阅读《乡土中国》五步阅读法

第一步是浏览。

阅读封面、版权页、作者简介,记住本书的作者与书名;阅读目录、前言、后记、内容摘要,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对全书进行一目十行的扫描式阅读,大致了解本书的基本结构;跳读部分章节或段落,了解本书的内容体系,用5~10个关键词语概括本书的内容。

比如,我们“浏览”《乡土中国》,自然会关注这本书的编写体例以及14篇文章的排列顺序,可能会对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圈子”“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等概念发生兴趣。然后,可能会对我们感兴趣的篇章,随手翻看,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

第二步是略读。

快速地通读全书,圈出各篇的核心概念,勾画出各篇的主要观点;结合原文,对文章的核心概念作出解释;结合原文,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的含义;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可以尝试用500字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

比如,我们“略读”《乡土中国》,应该会勾画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应该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语解释“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圈子”“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等重要概念的内涵,应该对各篇的逻辑结构、论证方式、论证语言、具体例子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应该对文章的精彩语句或段落有较为清晰的印象。

第三步是精读。

最重要的“任务”是细读原文,咬文嚼字,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并对自己不懂的词句做标记;能够默写原文中所提出的核心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能够结合原文理解重要观点的含义;能够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理清原文的思路和脉络;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撰写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价。

比如,在《文字下乡》中,作者写道:“所以在乡下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在《再论文字下乡》的结尾,作者写道:“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文字下乡”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说,就是让“乡下人”识字,会读,会写,会用;扩大一层,就是要让“乡下人”懂一点文化。

第四步是研读。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梳理整本书的结构体系,把握整本书的价值取向;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开展社会调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自然要拿它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精神,拿它来认识中国乡土社会和中国当代社会,进一步来讨论如何建设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相贯通的中国当代文化。这才是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比如,在《无讼》中,作者提出:“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在中国乡村社会,讲究礼治,“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如果“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了规矩”,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是“评理”(即调解)。

第五步是重读。

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正在重读”而不是“正在读”的那一类书。“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甚至是终身的阅读。有学者喜欢《三国演义》,每三年都要买一套新的《三国演义》来“重读”。重读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纳”(钱钟书语),消化吸收,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重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标”在于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作品中汲取营养,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就高中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高中语文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自然应该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结合高考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绕一些重点问题,反复研读原著;拓展阅读,深入研读同一作家以及其他作家的相关作品;尝试撰写小论文或其他形式的作品,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独特见解。在《名实的分离》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紧张、犹豫和不安。

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利和横暴权力又不同,因为它并不是有社会授权的;和长老权力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就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如果按照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要求你阅读这一段材料,然后以“文化英雄”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你会怎样写呢?显然,这里未必是要对“时势权力”这一话题进行专门的研讨,而是要对“文化英雄”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材料中的“新旧交替”“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紧张、犹豫和不安”“他(文化英雄)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它是时势所造就的”等一些“关键词句”所提供的“信息”自然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语文学习重点

要而言之,因为《乡土中国》是由14篇文章构成的“论文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具有严密体系的学术专著,所以,我们首先要读懂每一篇文章。自然,对每一篇文章的阅读,也可以从浏览到略读到精读再到研读,只有这样,经过反复地阅读,才可能真正理解每一篇文章的丰富意蕴。

比如,我们可以对文中引用的文献进行梳理、阐释,在此基础上,补充相关的文献,对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专门的研讨,从而更为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可以结合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对文中对于“文字”与“语言”的有关论述进行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研讨,进而从文化存在及演变的角度发现、理解语言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我们可以对文中插入的三十幅照片进行专门的研讨,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来“重新”解读这些照片,力求“读”出我们自己的见解。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或许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甚至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厚实的底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一百字作文 四年级写人作文 景色的作文300字 英语高分作文 想象力的作文 志愿服务作文 英语作文读后感 一个字的作文 感想作文400字 六年级语文下册作文 四年级100字作文 四年级作文写人 坚持的作文题目 出炉作文 写人的作文600 二年级作文50字 青年担当作文 文竹作文 昙花作文 作文我的妈妈怎么写 想象作文四年级 协作文档 介绍我的家乡作文 作文辅导老师 关于自我的作文 雪400字作文 英语作文推荐电影 写人类作文 书作文300字 写事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