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名家莫言:写作的人越往后走 遇到的困难越多

2020-11-20 23:35:01
相关推荐

莫 言

作者:傅嘉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宛霏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和他的下一部作品,一直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但他并没有很快为自己的作品添上新的目录,反而一蛰伏就是8年。翘首以盼几度春秋,这个盛夏,好久不见的“说书人”带着他的新作,终于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

历经10年蕴积,莫言用12个有喜有悲、有荒诞亦有现实的故事,编织成了《晚熟的人》,这也确实是一部晚熟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就叫“莫言”,因此它虽是小说,但同时也像极了一部莫言获奖后的生活手记。在这里,他以另一种视角,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获诺奖后的生活里外,一一道尽了回往高密东北乡的路途中,所尝遍的人情百态、世间万象。

作为创作者,不要过早地走向“成熟”

《晚熟的人》之所以可以说和莫言的生活贴得很近,除了因为主角叫“莫言”以外,也与其他出现的人物有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莫言谈道,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朋友、知己,甚至就像彼此的孪生兄弟,大家在一起被社会砥砺着成长。“特别是这七八年来,实在有太多太多的感受,到最后我发现只有通过写作这种方式,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

当然,莫言不会满足于让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只停留在现实的维度。“在真实的基础上去戏剧化地夸张、创作,这是作家的看家本领。”一个小小的舞台,可以延伸成一个广场,一棵孤零零的树木,可以生长成一片森林,哪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完全可以洋洋洒洒成一部长篇小说,莫言尤其享受这个魔术一般变幻的过程。

不仅仅是人物,面对其他所有与创作有关的元素,例如视角、题材、切入点,莫言的态度都可以用“求新求变”来概括。从写作角度来说,《晚熟的人》属于知识分子还乡一类,其实以鲁迅的《故乡》为代表,这一范畴下早已不乏经典的作品,莫言从最初涉及还乡视角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了四十年,但他发现,尽管还乡的视角是旧的,然而人变了、时代变了、故事变了,当他回首,这些更迭已然碰撞出了许多新的值得称道的火花。

把自己作为中心,放进小说的故事线,也让莫言与这部作品产生了更交错的联系。现实中的莫言坐在这端,书写着那端的故事,书中的“莫言”行走在那端,同样在向这端凝望,“我和小说里的莫言是一个对视的状态,他就像我镜中的成像、我肉体的影子,或者说是孙悟空拔下的一根毫毛变成的分身,我们借助彼此存在,但也互相独立。”

这部拿下诺奖以后的新作,是莫言向外界、向所有和他一样走在创作路上的朋友,以及向他自身传递的一种声音。面对“诺奖之后的作家似乎都会陷入困境”这一魔咒,莫言正视它的存在,同时也从未停止过对突破的追求。“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晚熟的其中一种概念,作为创作者,我希望我们都不会过早地固定自己的风格,始终保有强烈的求新求变的精神,永远在不断创新,超越旧我。”

原来文字是有感官的

谈到读完《晚熟的人》的具体感受,莫言的老友,批评家李敬泽还指出了一点莫言在写作上与以往的不同,“尽管书中的许多故事在往回看,有些甚至追溯到了二三十年前,但到了最后,又无一不是落地回到了此时此刻。”也是这个回到现在的动作,让我们得以在现实中看见,那个书中的莫言,一个所谓被历史化、经典化的作家,面对这个世界,同样有所迟疑、感到困难,也会在走到交叉路口时,发出迷惘和感叹。

过去和当下,看似是一对站在对立面的反义词,而莫言通过这一部新作,把它们从时间轴的两端拉到了一起,让过去那些零碎的片段,在当下看来依然真实得仿佛伸手就可以摸到。这其中的秘诀,李敬泽将其归纳为“对人的感官的重新发现”。听莫言讲故事,能感受到一种力量,就像突然间迸发的一阵夺目光彩,像碾压式覆盖而来的疾风,让人意识到原来文字里是有感官的,而且可以如此盛大。

创作就是挖掘不一样的闪光

每一代人的身上,都能看到当下社会状态爬过的痕迹。处于信息爆炸的漩涡,其中一个痕迹,是许多青年人似乎与网络小说的关系更亲近些。网文语句通俗,题材紧扣当下热点,易读的同时也比较容易入门上手,不少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们,会因此把写作网络小说当成梦想。然而,面对网络小说流行的热潮,莫言并不赞同它应该作为一种单独的小说类型,被划分出来讨论。

“有一种观点,简单地把纸质书看作是严肃文学,认为网络小说就是通俗文学,我觉得非常不准确。”就像有些音乐家不认为音乐应该被分为古典、通俗、流行,音乐就只是音乐本身,莫言持有的观点也大致如此。在他看来,任何创作都是一致的,不过就是在遵循文学规则的前提之下,去挖掘不一样的闪光。

面对任何题材,在任何载体之上,真正的作家,几乎都是给一支笔就能创造一个世界。因此,当年轻的后辈想要在未来走往作家的方向时,莫言希望他首先要求自己成为的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而不必在前面加上其他修饰词,刚迈开步就框住了自己脚下舞台的半径。

需要承认的是,当为自己添上了作家的头衔,任何人都避免不了要走上一条并不轻松的道路。“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刚开始尝试拿起笔创作,那时真是完全任由自己发挥,也根本不考虑读者,后来我才明白,写作的人往往是越往后走,遇到的困难越多。”由于自身的作品积累愈发厚重,涉足的文学世界愈发深入,对自我的要求随之水涨船高,再去决定下一个落脚点该去往哪里,反而是愈发缺少了自由。

但作家依然不会停止在这条路上继续往下走,因为文学带来的滋养,是永恒的。“正是因为它的强大力量,所以不论怀揣着怎样的身份,资质或年龄如何,在文学面前,其实我们没有任何区别,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这恰好揭开了写作的意义,我们都永远需要文字,永远需要故事当中塑造出来的那些人物,给生活拨开更多的可能性。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冬天来了 作文 关于关爱的作文 火烧云作文 买年货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关于狗的作文 关于科学的作文 美丽的春天作文 迎春花作文 高一语文作文 关于环境的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范文 春雨的作文 描写夏天的作文 守望作文 目光作文 扫墓作文 信心作文 坚强的作文 节约作文 烦恼作文 雪 作文 雪 作文 寻 作文 春节作文英语 美食作文 六一儿童节简短作文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 书香伴我行作文 给自己一个微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