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在理想的道路上走不下去时 请读一读韩愈

2020-11-21 00:15:01
相关推荐

我们常常抱怨自己的出身不好,那么,一个3岁的孩子成了孤儿,他该向谁抱怨?

我们经常感慨考试不公,工作不好找,当一位公认的天才,经过4次高考,4次公务考试,才争取到一份工作,对他来说,我们还有什么可感慨的?

谁都想一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我们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事实上,老天爷给我们想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觉得人生的路很难走,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因为没办法。面对没有办法,不得不走下去的道路,唐代的韩愈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该怎么走。

韩愈出身还不错,祖辈都做过官,父亲当过秘书郎。可这都是他记事以前的事,3岁时,父亲去世,他成了孤儿。历史没有记载他母亲的生平,不知是早亡、改嫁,或是其它原因,不得而知。

一个3岁的小孩,面对的却是如此之快的人生转折。还好,他有大哥和大嫂。可是,人生之不幸,时常接二连三。韩愈十一岁时,大哥韩会又罢手西去,他只能依靠大嫂。世人都知道,宋朝的包拯有嫂娘,其实那是小说家言,韩愈的嫂子才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嫂娘。

对于没有爹娘的孩子,教育不当,可能在自卑中自暴自弃,教育得当,往往早早就懂事,韩愈显然是后者。

韩愈的大哥韩会见长文学,大嫂郑氏文化修养较好,在他们的教导下,给了韩愈一个很好的人生观。韩愈从小就懂事,学习勤奋,写得一手好文章,被誉为天才。

韩愈明白,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可让始料不及的是,他还要肩负起一家人的人生。十多年后,韩愈在侄儿韩老成的祭文中说:“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也就是说,韩愈有三个哥哥,都早亡。大哥韩会没有孩子,二哥韩介留下两个孩子。韩介的小儿子韩老成过继给了韩会,大儿子韩百川亦早亡。

大哥韩会的去世,意味着韩愈父亲这一系中,儿辈只剩韩愈,孙辈只剩韩老成。对于十一岁的韩愈来说,命运已经把他安排成了需要撑起这个家的男人。

大哥韩会有“文学才望”,生前被朝廷任命为起居舍人,官居六品,后受宰相元载牵连被贬到韶州任刺史,就是在韶州任上,忧愤而死。

大哥去世后,大嫂带着他和韩老成,护送大哥的灵柩回到了老家河阳。本想在老家定居下来,可是又遇到藩镇的叛乱,只得迁居宣城。

宣城可能有韩会置下的产业,为了避难,跟着他们迁居的,还有韩愈父亲三个兄弟的家人,连同她们共四家三代,达上百口人。

这么多人需要养活,这个家需要大嫂来经营。在古代,靠女人节流可以,靠女人开源很难走得通,这个家需要有收入,这个担子,不用别人说,韩愈清楚,就在自己的肩上。

可是,对于读书人来说,出路在哪里?只有谋得一份公差。要过得好一点,只有做官这一条路。已经沦为平民家庭的韩愈,做官的唯一道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对于科考,无非就是诗词歌赋,写写文章,韩愈很自负,可结果被啪啪打脸,自19岁起,连续三年都没考中。

科举考试,发端于隋朝,推广于唐朝,到宋朝才得到兴盛,所以说在唐朝,只是选拔人才的一个补充,每科就录十来人,很难考。

难考是难考,可对一个文学天才来说,根本就不是事,哪为怎么就考不中?是不合事宜。韩愈做梦都想考中,谋得一个官职,领取俸禄,接济家人,家中上百口人眼巴巴盯着他。

可是,韩愈有个人生理想,他要改变自东汉以来充斥文坛的骈丽文风。韩愈作文的标准是“文以明道”,他的文章慷慨激昂、忧愤甚广,敢于讲真话,他及其讨厌当时重韵律、重对仗,形式大于内容,无病呻吟的文章。

理想很丰满,却是一厢情愿。朝廷认可的文风,不管怎么烂,也轮不到你韩愈指手画脚,你不按套路出牌,那你不落榜谁落榜。

然而,有了坚定的人生理念,韩愈绝不妥协,即使在京城的三年中,窘迫到无法生活下去,年纪轻轻,由于营养不良,牙齿开始脱落的地步,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

当人生的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韩愈选择了自己的理想。只要坚持,天总会开眼,在第四次参加高考时,他终于遇到了对的人,遇到了懂他文章和懂他的人。

这年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陆贽,一个清廉刚正的官员,他的清廉连唐德宗都看不下去,说“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意思是收点马鞭子,运动鞋之类的小礼品没有关系,不然跟官员不好相处。

陆贽说:“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陆贽说得很清楚,巨贪就是从“小意思”开始的。

遇到对的人,自然就有好的结果。这次榜上有名,此刻,他的心情想必跟他的好朋友孟郊一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高兴归高兴,还得面对现实,考中进士,只是拿了个“文凭”而已。现在要到政府部门工作,得参加公务员考试。那时想当官,拿了“文凭”,还得参加吏部的博学鸿词科考试。

没了陆贽,韩愈还是原来的韩愈,参加吏部考试,又是三次不中。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他相依为命的大嫂撒手人寰。嫂子去世时也没看到他出人头地,他的郁闷可想而知。

山穷水尽的当头,韩愈依然没有向理想低头,坚决不写迎合的文章,而他的生活,已是“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儿女们哭着喊冷;年成丰收时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

生活快把人逼疯时,不得不折中,不愿违背初衷,就得迂回,他想到给当时的宰相们写信哭穷、求可怜,希望朝廷能照顾照顾他这个报国无门的寒士。

韩愈在信中说自己参加礼部考试4次才考中,参加吏部考试3次了,还是没考中,一个九官都没捞着,连个安身之处也求不得,“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滨于死而益固。”

信送出去,等了19天,把希望等成了失望。于是,韩愈又写了第二封信。他说,一个身处水火之中的人,求别人帮忙,旁边的人如果没有盼他死的深仇大恨,即使有怨,也会伸出援手,甚至冒着危险拉他一把。我现在就是身处水火的人,不该拉一把吗?

这次他多等了十天,依然是泥牛入海。人的耐心是有限的,他的第三封信直接开骂,宰执大臣的职责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人家周公为了求得人才,“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我都反复请求为国家效力,你们怎么连搭理一下的意思都没有呢?

可能是宰相们见多了,可能信没收到,总之,说了还是白说。这时候,韩愈不得不醒悟,在京城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必须得另谋出路。

变则通,考试虽然次次落榜,但文章已名满天下,他凭着自己的文学才名,决定到藩镇去找工作。

人们把古代的官员称为官吏,实质上官和吏是分开的,比如朝廷任命的县令,称为官。由县令招募的县衙工作人员称为吏,他们从事政务工作,但不是官。

所以,官道不开,那就走吏道。公元795年,27岁的韩愈,终于放弃自己执着的科考之路,走向藩镇。宣武节度使董晋很赏识韩愈,让韩愈做了自己的幕僚。从这一天起,韩愈的生活才得以好转,能够给家里一些补贴。

命运似乎一直跟韩愈开玩笑,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老天爷要用苦难来培养百代文宗。两年后,就在韩愈的日子刚刚好过时,赏识他的董晋病故了。之后又转任徐、泗、濠三州节度使张建封的幕僚。

韩愈志不在地方,也不屑于干一些琐碎的业务工作,更受不了一些影响工作效率的条条框框,所以,这段时间没干出什么出彩的事。

但是,在这几年中,他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文以明道”的主张,求力革新散文,振兴儒学。同时期的柳宗元,也提出了跟他一样的主张,奠定了古文运动的基础。

韩愈在藩镇任幕僚大约有五年时间,到公元801年,他依然不死心,再次参加史部考试。这时,他在朝中已有了一些名气,朝中也有与他惺惺相惜的人,更重要的一点,陆贽选的那科号称“龙虎榜”,为国家选了很多人才,大多到了重要岗位,作为韩愈的同年,他们怎么也得“照顾”一下这个落魄的同年。

总之,韩愈跟4有缘,考进士考了4次,这是第4次参加史部考试,通过了。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品级为正七品,实质上是个教师。国子监是古代中央开设的教育机构,校长叫国子监祭酒。

招收的学生分三等,第一等收三品以上官员的孩子,老师叫国子博士。第二等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孩子,老师叫太学博士。韩愈教的是第三等孩子,七品以上,以及老百姓家特别优秀的孩子。

四门博士算是政府部门正式官员,但收入不高,很难撑起一个大家庭,还有一点,对于一个有理想、有学识的人,一个小小的教师岗位,显然不是他实现抱负的地方。

哪该怎么办?他跟大多数人一样,突然变得圆滑了,他不得不承认,没有权贵的提携,往上走太难了,想要巴结权贵的念头一下子很强烈。

很奇怪,十多年的科考,那么艰难,他都没有走这条路,现在怎么了?

唐朝的科举不像宋朝,有锁院、弥封、誊抄等诸多防止科考舞弊的办法,那时制度不健全,人为因素很大。所以,读书人盛行拜门子,就是拜谒当时有文学才华,可能会当考官的大臣。与韩愈同时代的白居易,就是靠投送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博得文坛大腕顾况的赏识,得到顾况的推荐。

曾经不屑于干这事的韩愈说过:“斯道未丧,天命不欺,岂遂殆哉,岂遂困哉。”他认为老天爷会看到他的努力 ,不会让自己一直穷困下去,何必干一些折腰的事。而在四门博士的位置上,他的思想却动摇了。

人在过于着急的情况下,就容易犯糊涂,就会丧失理智和判断能力。也许是十多年世态炎凉的经历,已将这个读书人“打磨”得棱角渐无。

攀附权贵的念头一出,就不能克制,他用自己的文学才华迅速写下一篇《上京兆尹李实书》。李实是唐朝宗室子弟,当今皇帝的宠臣,任京兆尹,也就是首都一把手。

李实恃宠而骄,飞扬跋扈,搞得京城民不聊生,想必韩愈肯定知道他的德行,但在《上京兆尹李实书》中,韩愈用他的如椽巨笔,美美好地把李实赞了一番。这种事对李实来说,比收几袋子黄金还要舒坦。

韩愈很快就成为监察御史,职级可能不如四门博士,但权限不小,可以直接上书言事。在其位谋其政,教书的时候也许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在这个位置,就得了解民情民意,他在调查中发现关中大旱,已是饿殍遍地,李实不但向朝廷谎报关中丰收,还加大征税。

看到这个情形,韩愈骨子里的那点良知又被激活了,可他面对的是李实,算是自己的恩人,他该怎么权衡?最后还是理智占了上风,他又活回了自己。他在没有点名批评李实的情况下,上了一道《论天旱人饥状》疏,向朝廷如实反映朝廷的现状,并提出了免税的应对措施。

他的上书,问题非但没解决,自己却被贬为几千里外,语言不通,长官已多年缺位的连州阳山县令。对于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李实来说,只有让韩愈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滚得越远越好。

而就在这一年,他得到了自己情同手足、相依为命的侄子韩老成去世的噩耗,他连连发出呜呼哀哉!呜呼哀哉!的悲痛之声,写下了祭文中的千古绝唱——《祭十二郎文》,其中的悔恨、悲痛、自责之情,无不使人有眼涩之悲。

这篇祭文脱离了历叙生平、歌功颂德和骈体文的固定模式,采用散体,并用他高超的文字技艺,边诉边泣,情绪激宕,一气呵成,具了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古文观止》评其为“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成为其文章革新的重要篇章。

同时期写诗的大师有白居易、刘禹锡等一大批人,要论写文章,韩愈还是占据着第一笔杆子的位置。

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言真率,无所畏避”的大量文章传开后,人们感受到,他们的文章确实有深度、有气势,同时又不失飞扬的文采,也得到了上层的认可,他的人生理想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基本得到了实现。

为此,在山阳一年后,获赦免,授江陵法曹参军,又过一年,奉召回京,代理国子博士,两年后,于公元808年,正式担任国子博士,官居正五品。

韩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写一些愤激不平的事,结果在四五年中又被贬来贬去,一度降授河南县令。还好,走的不远,到公元812年,又让他继续干国子博士。

韩愈还是个特别爱发牢骚的人,常写一些指桑骂槐的文章,复任国子博士后,又写了一篇轰动京城的文章叫《进学解》,全篇反话正说,借题发挥,用无比谦逊的口气发泄不满、感叹不遇。

不管立意如何,这篇文章将韩愈的文字功底表现得淋漓尽致,除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外,短短的一篇文章创造了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等十多个成语。

《进学解》的旁征博引,让宰相们感到韩愈的史学造诣很深,那就去搞历史,任命他为史馆修撰,修撰《顺宗实录》,发挥自己的特长。

《进学解》虽然暗讽了宰执大臣,但这次宰相们可谓肚里能撑船,不但没跟他计较,反而把他的写作技能用在刀刃上,晋升他为中书舍人,使其进入管理高层。

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文字秘书,负责起草诏书。此后,他还干过太子右庶子一职,为太子服务,跟储君搭上了关系。

公元817年,已是49岁的韩愈,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淮西节度使叛乱,他写了一篇《论淮西事宜状》,唐宪宗发现此人还有军事才能,宰相裴度去平叛时让韩愈任行军司马,相当于参谋长。

在平叛时,韩愈提出了自己带少量精兵雪夜奇袭蔡州的计谋,裴度认为他是一介书生,没有答应,而部下李愬采取了与韩愈相同的计策,雪夜入蔡,取得大捷,佐证了韩愈的军事才华。

最终,韩愈在整体平叛中发挥了较突出的作用,回朝后被任命为刑部侍郎,离宰相的位置不远了,在忽忽悠悠中,人生终于到达了高潮。

可是,短短的两年后,命运再次跟韩愈开了个玩笑。唐朝自武则天后,佛教盛行,宪宗按照30年奉迎一次佛骨的惯例,要从法门寺把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奉迎到皇宫,为天下祈福,为自己延寿。

宪宗的这个举动,一下子激怒了韩愈。文风的颓废,也就是儒学走向没落的表现,唐代佛、道盛行,对儒学又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韩愈搞古文运动,革新文风,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复兴儒学,靠儒学的振兴来挽救岌岌可危的大唐。

佛教本是一种信仰和哲学,却被当时的人搞成了迷信。在朝廷的支持,寺院林立、僧尼众多,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其实在古代,每到这个阶段,就会有人指出弊端,此前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就灭过佛。

养的闲人太多,除制约经济发展外,还有一部分人盲目痴迷,为了在迎佛骨中,一睹舍利真容,有人燃指供佛,有人倾家荡产捐献财物。

韩愈其实并不反对佛教,但他反对当时的佛教形式。当宪宗发出奉迎佛骨的旨意后,韩愈怒而上书《论佛骨表》,反对本应没错,可他的论证很不恰当,说皇帝怎么能靠这个延寿,没有佛教前,皇帝都很长寿,有了佛教,皇帝们反而都短命,还举了一些例子。

他的这个说法,谁能受得了,给人的感觉是搞这个不但不能长寿,可能还会早死。看了韩愈的上书,宪宗气得一天没见人,第二天要求将韩愈极刑。宪宗很生气,但内心也不想要韩愈的命,在裴度等人的劝说下,将其贬为潮州刺史。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已过天命之年的韩愈,在那个年代,算是个老人了。八千里外,别说是欠发达地区,能不能走到还是个问题。当他的侄儿韩老成的儿子,他的侄孙,以后成为八仙中的韩湘子的孙湘给他送行时,他写下了这首让人伤感的诀别诗。

还好,韩愈挺到了潮州,政绩还很突出,同时他人生的另一面也表现了出来,肯服软了,给宪宗写了一封道歉信,让宪宗很感动。

韩愈人生中的再次变通,换来了好的结局,当年改任袁州刺史。第二年,宪宗驾崩,穆宗继位,韩愈当年在太子府工作过,穆宗便马上召韩愈入京,任国子祭酒,几个月后,转任兵部侍郎。

当时,成德节度使田弘正被属官王延凑杀害,王延凑自称留后,向朝廷提出了过分要求,而朝廷已无力平叛,韩愈自告奋勇、单刀赴会,去安抚王延凑。

韩愈出发后,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感慨地说:“韩愈可惜。”意思是韩愈回不来了,穆宗也感到后悔。

事实上,韩愈早已胸有成竹,他研判形势,分析了叛军的心情后,面对虎视眈眈的叛军,韩愈只问了两个问题:“大唐从安禄山到吴元济,这些叛乱的人,子孙还有做官的没有?凡是叛乱后归顺朝廷的人,子孙有多少人在朝廷做官?”

两个问题,就让这些又叛军服服帖帖地归顺了朝廷。韩愈的这一举动,让后世的苏轼发出感慨,韩退之“勇夺三军之帅”啊!

之后的几年,韩愈转任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于公元824年病世,享年57岁。

对于两次平叛来说,只是韩愈人生中的插曲,他的理想是改变文风,复兴儒学,这条路虽然走得很艰难,但终生秉承这个理想走下去,在无数次的沉浮中,还是成功了。

他被后世评定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师说》等文章影响了后世一代代的读书人,他也成为宋明理学的开端,成为儒学复兴的有力推动者。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对韩愈的这个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

(配图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朗诵作文 重庆旅游作文 出彩中国人作文 学会沟通作文 秋天的葡萄作文 白居易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作文辅导 老师你好作文300字 感谢的作文300字左右 植树作文二年级200字 妇女节的作文 玩作文 晚霞的作文600字 把心儿打开作文 我学会了坚强作文500字 南京明城墙作文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 中国成立70周年作文 熊出没作文150字 美丽的公园作文400字四年级 西游记作文350字 变化的作文500字 高考英语作文句子 推荐一个好地方四年级作文 那一次我感动了作文600字 秋游四百字作文 书包里的争吵童话作文 勤学好问作文 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作文 不要放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