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作者的宿命:被打脸 或成为复读机

2020-11-21 03:10:01
相关推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航通社,作者|书航

上一代人有剪报的习惯,把某一个新闻从报纸上剪下来,然后贴到小本本上。对于我们来说,现在更容易了,就是复制网页上的文字,粘贴到自己的知识库里。我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书摘系统。

这几天,我花了一点时间,回头看自己两三年前剪辑的文章。结果发现,其中很有一部分不再值得保留。这是很有趣的事情。想必我写了四五年的各种文字,其中也很有一部分是如此“速朽”的。

寿命不长的文章,主要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被打脸

一是当时所讲的事情,受到当时掌握信息的局限,可能有偏差甚至完全南辕北辙,回头看已经失去了参考意义,甚至沦为笑柄。

比如说,有些文章讲家乐福中国怎么样顺应市场做调整的(比如评价小店面“家乐福 Easy”),随着家乐福中国卖给苏宁,一些当年的“先进经验”也都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还有很多文章讲过赤兔,这是领英 LinkedIn 在中国分支机构全面“放权”之后的产物。我记忆中,从沈博阳到位领英的第一天开始,他们就特别想方设法去解决所谓跨国公司在华“水土不服”的问题。关于赤兔的文章自然也有不少是夸奖的,但终于它还是完全下架了。

像这种简称“打脸”的情况,一直是我们这种评论者要面对的风险,万一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对论者专业性的根本质疑。所以,你会很容易发现大多数评论文章乐于采用批评和质疑的口吻,因为这样相对不容易出错——绝大部分新生事物都是成功少,失败多;而万一失败了也不丢人——跟你一样想的人还有很多。

鲁迅说他那时候的“导师”们“都说不可向东,或西,或南,或北。但不说应该向东,或西,或南,或北”。我初读这段话只觉得老人迂腐保守,但轮到自己,方才知道保守背后的原因是不敢付出代价;而每一个“不可”的背后都是过往的“代价”。

问题二:复读机

二是另外一些内容,可能经历了长时间的岁月洗刷,依然历久弥新,从而后来很多文章只是对前人的简单重复,或者最终可以抽象出同一个结论。

例如现在一直在讨论拆分 Facebook 的问题,谈巨头垄断的问题。但是我在 2016 年就看到有文章写“双寡头垄断” [1],以及平台经济和垄断之间的异同。这些论点现在看依然似曾相识,因为我每隔几天就能读到差不多类似的评论——我相信后面那些都是作者自己总结出来的。

再有就是共享单车。它给人们演绎的是一个企图把克里斯·安德森《免费》等书所述的,在可无限复制的“比特”世界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在“原子”的实体产品领域也复制一次的剧本。结果没想到,实体物品的制造,流通和退出,无时无刻不消耗着企业、用户和整个社会的成本,泡沫消退后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此后共享单车的经验就被多次套用在共享充电宝、无人货架、抓娃娃机等各种各样的实体产品利基市场。说句实话,很多时候看后续写这些“赛道”的文章,其实也就是在它们跟共享单车之间做“找不同”。

我也看到有做深度报道的专业记者说,他们会感到一种无力感,因为他们职业生涯初期所做的报道,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年还“能用”——里面所说的问题毫无改善迹象或甚至变本加厉,只是当事人的名字在变。我想这也是《南方周末》之前说的“在无力中有力”的一个来源。

如果很不巧,你所写的一些事情,恰好在很早以前就写完了,今天把它拿过来重新发一遍还能用,这会让你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说的都是车轱辘话,好像江郎才尽了一样。这对于专栏作者来说应该是非常悲惨的一个事情——可能冯大辉的《小道消息》除外,他经常特意选好日子重发旧稿,说不定我也应该这么做。

透过两个问题看知识付费

这两个问题几乎对任何类型的创作者都存在,特别是知识付费。

经过三年多发展,知识付费刚过了“元年”就迅速过气,可谓“出道即巅峰”。知乎的周源曾将知识付费的困难概括为“复购率降低、完课率降低、使用时长降低”的“三低”。

套用上述两个问题看知识付费,一些困境的成因也就清晰起来。

要么作者们所写的东西是紧跟时事编出来的,由于种种限制(最常见的是按时交稿的压力),并不能面面俱到,精雕细琢。所以一旦事情发生了翻转,有些内容就会显得非常滑稽可笑,而为此交了钱的人恐怕更要欲哭无泪。

如果说,有个平时给别人解决社交问题的导师,他自己的人际关系却不能做很好的处理,甚至因此还上了一阵微博热搜什么的,他今后怎么打理付费课程也就变得比较尴尬。

要么有些内容溯源看一下,可以发现是将原先已有的经典作品去摘抄微缩,也就是对前人的简单重复。那这种东西的制作门槛也相对较低,一般能分发出去的话,没有特别强势的渠道,就只能是碰运气。

《智族GQ》的熊阿姨说过,她的朋友看到有学生投简历,将“对原创稿件进行洗稿,再次发送”什么的写到了简历里面。但这个岗位是投资公司媒体运营的实习生,所以她只能说:“你觉得这个行业崩塌吗?那我觉得这也不是我们行业的人呀。” [2]

这类产品,相对的只能去所谓“下沉市场”,就是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那些人,先让他们接触这些别人嚼过一遍的东西,他们就觉得好像已经很好了,等到读者们有一定程度的底子之后,再慢慢的让他们去接触那些知识的“正品”。

但这又涉及到上文所说的“原子”与“比特”的差异,只不过是反向的。拼多多们之所以只能给“下沉市场”提供那种相对廉价的产业替代品,是因为实物生产和分发都是需要成本的;而对于无形的知识产品来说,读到一本正版作品需要付出的成本,跟读到一个被人转手过的“知识付费”产品是基本一样的。

所以,对尚无鉴赏能力的人们提供“二手货”,而不是直接让他们接触原版知识,不仅注定是“一锤子买卖”,也不一定是道德的。

解法何在?

所谓“被打脸”的问题,严格地说并不能算是问题,它只是在追求全人类共同理想之一——预测未来时又一种失败的尝试。

如果你能总体上保持一个很低的“打脸率”,但同时又不完全是批判,而是真的给人指对了路的话,那么你就是下一个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写于 1980 年!)、凯文·凯利(《失控》写于 1994 年!)、郭明錤或者米克尔。他们老了以后难免被看作是总说正确的废话的“神棍”,但这难以掩盖他们偶尔一次至关重要的正确预言的光辉。

所以,对付“打脸”创伤最好的办法是适当降低心理预期,毕竟预测失误是一个正常现象。

而总是重复前人经验的问题,严格地说则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拷问,就是这么做下去值不值得。

特别是,你越是对你的文字和想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就越容易在做出来又发现“撞车”的那一瞬间崩溃。

我个人的对策是,竭尽全力加大阅读量和提升信息检索的能力,在成稿之前就尽可能找到可能有的同题内容,再增补内容来体现出差异。

也有人做了另一种选择,就是亲身参与到他们报道的对象的发展中,比如直接买股票。如此一来,这家企业的共性与个性,在你看来都会被放得很大,你会很看重哪怕是一个细枝末节的差异点,也就不会因为大而化之的视角而沮丧。

不过可能只有国内媒体会允许这么做;西方媒体的伦理规范都要尽力避免利益关联,如有都要一一申报。

在地理层面,如今已经几乎没有未被前人踏足的高山、密林、大漠或冰原;在科学和人文领域,也几乎不存在尚未被采摘的低垂的果实。一想到生下来就有无数人做着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事,而自己的所想所为也并不特殊,甚至连活着的意义都要重新确认一次了。当安东尼·波登行遍万里路之后,无路可走的他选择了自杀。

一想到我们写作者关心的,仅仅是自己的某个文章或想法是否重蹈覆辙的问题,我们足以为此而庆幸。

和其他人一样,写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找寻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希望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先抑后扬的作文400字 运动的好处作文 万圣节作文 武汉科技馆一日游作文 我的心愿作文诗歌 ...依然作文 爸爸是大厨作文 关于进步的作文 描写校园操场的作文 读书的苦与乐作文 《遇见》作文600字 学校秋天作文 我的农民父亲作文 上学的目的作文 与好书交谈作文800字 迪士尼英语作文 保护环境50字作文 往事依依作文 作文纸表格 生活中的发现作文 西瓜作文100字 小动物童话作文 我的理想考上高中作文 我的不足作文 作文写一首诗 情感类作文 我的小伙伴作文500字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作文 疫情作文评语 六年级三单元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