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组部大笔杆徐文秀2022最新美文14篇 篇篇经典!

2020-11-21 06:40:01
相关推荐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现任中组部大笔杆徐文秀2020年最新公开发表的14篇文章(评论、时评、评论)。徐文秀是中组部“笔杆子”,学思敏捷,思维辩证,才华横溢,文章因精细、精巧、精美而屡屡成为网络“爆文”。学习研究这些文章,对于提高我们写作水平能力大有裨益,是为荐。

01

青春用来干什么

(2020年1月13日)

人生之歌要想悦耳动听,得把青春这段“序曲”谱写扎实,开好头、起好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力比知识重要,品德比能力重要。青春最大的成色和最亮的底色在品德,未来的路能不能行得稳、走得远、飞得高,就在于此。

近段时间以来,“扶贫天使”黄文秀、“纪检打铁人”李夏等新青年,用青春点亮自己的人生,也照亮无数人的心灵。5个平均年龄才29岁的中国年轻人,走在5G技术、光子芯片等世界科技的最前沿,正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影响和改变着世界。还有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开始挑大梁、担主角,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每每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消息,都让人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青春是用来追梦的。很多人在小时候都吹过肥皂泡,一串串大大小小的气泡在阳光下五彩斑斓、闪闪发光,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追着气泡一路奔跑。青春就好比追气泡,到阳光下放飞,满世界追逐。曾几何时,在那火红的年代里,有的年轻人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义无反顾地跟旧家庭决裂;有的为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而牺牲小我;有的为“中华崛起”“振兴中华”而刻苦读书。

然而,现在一些年轻人有时似乎缺少了那个年代那代人身上所洋溢的理想与激情,往往缺少志向和抱负,甚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成了所谓“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曾有人感叹,我唯一害怕年轻人“他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了,心中就没有方向和方位,就没有理想和追求。毛泽东当年17岁走出韶山冲时,曾写下一首《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人是要有点梦想的,特别是年轻人,青春的一个别名就叫梦想,倘若青春没了梦想,那就不叫青春了。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有梦想,还得实干来托底。不去一砖一瓦地筑梦,就无法圆梦;不去撸起袖子加油干,梦想就只能是幻想。奋斗是对青春最生动的诠释和最深情的告白。但是,现实中也有一些年轻人奋斗意识淡薄了、奋斗能力退化了,常常吃不起苦、受不了罪,娇生惯养、贪图享乐,习惯于养尊处优地生活,公选王整理、或者只知道追星,或者整天玩游戏成“低头族”,或者成了“拜金族”“啃老族”“月光族”,有的整天“宅”着、“蜗”着,不见阳光、不沐风雨,处于“巨婴”式生长,成了所谓“抱大的一代”。青春稍纵即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春是最美的播种季。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上不会掉馅饼,青春不该轻飘飘,要想有所收获,就得辛勤耕耘,甚至吃大苦、流大汗。人生出彩还是出局,关键取决于汗水的付出。

青春是用来歌唱的。青春是首歌,唯铿锵的节奏和飞扬的音符,才能让青春之歌悠扬而深沉。不过,有的人的“青春之歌”却显得有些低落跑调、萎靡稀拉,有的一味做“吃瓜者”作壁上观,只会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戾气重,成了所谓“愤青族”和“失落的一代”;有的对社会不关心、对他人少爱心、对父母缺孝心,成了所谓“失望的一代”;还有的年轻人不靠谱不踏实,让人不放心、难放手。青春只有一次,不可复制,无法再生,得有敬畏之心,不可以虚度,不能够荒芜。保尔柯察金说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人生之歌要想悦耳动听,得把青春这段“序曲”谱写扎实,开好头、起好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力比知识重要,品德比能力重要。青春最大的成色和最亮的底色在品德,未来的路能不能行得稳、走得远、飞得高,就在于此。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曾经深情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青春更加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无惧风雨、不负韶华,让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追梦、奋斗中更加嘹亮。

02

别把“结果”当“效果”

(2020年1月13日)

年终岁未,人们或许都在忙着梳理、盘点和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回头看年初制定的方案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等,完成了没有、结果怎么样?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和现象是,不能只看重“结果”而忽视“效果”,把“做了”当作“做好了”、“完成了”当作“完成好了”,“结果”当作了“效果”。

把“结果”当“效果”,就是一种认认真真走过场。干工作、做事情问问结果怎么样,这当然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来说,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好结果,一种是坏结果。好结果是有效的,是我们所追求和需要的,而坏结果是无效的,自然是我们所反对和摒弃的。现实中,有些人常常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或囫囵吞枣、一概而论。比如,有的只管填表报数,一年开了多少次会、发了多少个文件、下了多少次乡,但是会议、文件和调研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却不管不问;有的只报接待了几次信访、到了几回群众家里,然而群众的困难、操心事烦心事有哪些、帮助了多少,说不出、答不上、讲不来;有的只说参加了几次培训班、看了几本书、写了几篇体会文章,可究竟学得怎么样,有没有真正入耳入心、真懂真学真用,是不是触动了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学没学会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与解决问题,却云里雾里、避而不谈;等等。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盘点做了什么、做了多少,而不总结做得好坏、有无成效;这种只知道个“大概”“也许”“差不多”,而不顾“究竟”“到底”“差多少”,说白了就是一种对上交差、对下应付的忽悠,是典型的敷衍了事、雨过地不湿。

把“结果”当“效果”,既有认知上的缺陷,又有能力和作风上的不足。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强调什么重过程而不重结果,还美其名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干一件事情,要既看苦劳疲劳辛劳,更看功劳成效,只开花不结果,这样的花开得也未必好看;只耕耘没收获,做得只是“无用功”,没有结果的过程最终是没有意义的过程,只不过是“到此一游”而已。可以说,把“结果”当“效果”,既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的表现,又是能力不足、本领不够的反映,更是作风漂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的必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力有余而心不足,都只会导致虽然有结果但却未必有效果。

俗话说:药品好不好,关键看疗效。工作干得好不好,同样要从成效中去检验和衡量。如果把“结果”等同于“效果”,甚至只看结果,不问效果,则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一是容易耽误事儿。对问题的解决心中无数,对任务的完成含糊不清,导致研判出现偏差,决策出现误差,“没做好”的事还可能因为看不到而错过了纠正的时机。二是容易助长坏风气。很多人可能因为反正“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而懈怠,导致工作敷衍了事、浮皮潦草,得过且过、虚以应付,浅尝辄止、停于表面,形式主义的东西跑出来大行其道,特别是那些“没做好”的人因为可以蒙混过关,甚至还得势得利而带坏了风气。三是容易混淆对错好坏。好的结果,才说明工作有成绩,值得褒奖和肯定;不好的结果,说明有差距和不足,应该引起注意并予以克服。倘若好坏不分、对错不清,则达不到奖优罚劣的目的。

一切事情都要既问结果怎么样,更问效果怎么样;既考量苦劳,更考核功劳。切不可以只看结果不看效果,更不可以把“结果”当“效果”,以防止作风不实和形式主义的东西招摇过市。

03

是战场,更是考场

(2020年2月3日 )

眼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正肆虐着神州大地。面对疫情,亿万群众都在行动,在为战胜这场灾难贡献自己的力量。

疫情来势汹汹,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大战、恶战、遭遇战。战争年代,我们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害怕过、击倒过和征服过,靠党的坚强领导,靠广大人民的磅礴力量,以顽强的革命斗志,打败和战胜了形形色色数倍于我们的敌人,挽狂澜于既倒。进入和平年代以来,我们也曾经与天斗、与地斗,与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天灾人祸较量,扶大厦之将倾。17年前的那场“非典”,“敌人”也是以它的狰狞面目“从天而降”,结果被英雄的中国人民降服。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吓不倒、打不败、压不垮和摧不毁的。

不曾料想,原本是中国人阖家欢乐、走亲访友的美好日子里,却出现了“魔鬼”的身影。这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既是残酷无情的战场,更是生死考验、党性锻炼的考场。考什么?考谁?这是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弄清楚的大问题。

党员干部要经受住这场“大考”,带头考、考得最好,解决好“考谁”的问题。疫情大考,人人皆考生。但是,在所有“考生”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又是“重点生”,得勇敢地率先走进“考场”,上一线、进险区,挑重担、敢作为,靠前指挥、英勇奋斗。群众能否考过关,得看党员干部能否交上合格答卷。“时穷节乃见”,作为党员干部,得有党员干部的样子。不能平时口号喊得震天响,到了非常时期却躲在后面指手画脚,退缩不前,喊着“给我上”;公选王公众号整理不能入党宣誓或提拔任职时信誓旦旦,到了关键时刻却当看客、作壁上观,搞明哲保身那一套。这次上海华山医院派驻党员医生去武汉增援,都是不打招呼、直接派驻,而且在轮换一线岗位医生时,把科室里所有党员都换上,用院领导的话说:“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党员干部此时当有“舍我其谁”的清醒和自觉、勇气和担当,豁出去、站出来、冲上去,起到主心骨和定海神针的作用。

要在能力、意志、团结和作风上,答对题、考得更好,解决“考什么”的问题。

一是考能力。面对严峻“疫情”,归根结底看我们有没有“武器弹药”把“敌人”给打退了、压下去。这次“疫情”既是试金石,又是磨刀石。各级干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能力怎么样?化解危机、防范和抵御风险能力怎么样?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怎么样?等等。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现在是拉出来遛遛的时候了。把你“后备箱”的工具都拿出来,把平时练就的十八般武艺都派上用场,才是关键。

二是考意志。信心比黄金贵。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信心足了,群众就吃了定心丸,就少了恐惧感。在重大灾难面前,坚信党和政府,紧紧依靠人民,鼓足勇气,不放弃不抛弃,保持阳光心态,始终看到前途和希望,就有无穷的力量。只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不畏惧、不退缩,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三是考团结。“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团结是铜墙铁壁,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相互抱团取暖,就能扛得起任何事情。

四是考作风。任何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都是“疫情”滋长的温床,战“疫情”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容不得任何侥幸麻痹、搞不得丝毫表面文章,一切作风上的不真不实都会酿成恶果,直至铸成无法挽回的致命伤。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场“疫情”是一次重大的斗争考验,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和考察哪些干部行、哪些干部不行,行者上、不行者下。近日,湖北黄冈迅速处理“一问三不知”的市卫健委主任,对于调整那些“考试”不及格干部开了个好头,也带了个好头。要多树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形成好导向,建立好机制,不让这次带血的代价白费。

04

中国战“疫”是一种贡献

2020年2月5日

2月2日,空军出动8架大型运输机空运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当前,中国正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假以时日,必将打赢这场艰苦卓绝又惊心动魄的阻击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胜利,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的贡献,世界获益。

中国胜利了,意味着把“魔鬼”关在了家里。“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这是决心信心,也是责任担当。在突如其来、气势汹汹的疫情面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背水一战,想尽了一切办法,作出了极大努力。公正公道而不带成见偏见的人都能看到,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很多措施远远超出《国际卫生条例》的要求。世界是个大家庭,大家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一片天空下,是命运的共同体。中国的努力不仅是在保护本国人民的健康,也是在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

中国战“疫”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做法,为世界提供了借鉴、参考和样板。在这场始料不及、异乎寻常的战“疫”中,中国在斗争中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比如,党的强有力领导,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医务人员舍生忘死、冲锋陷阵,一面面飘扬的党旗成了主心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神州大地迅速编织了一张严密的降“魔”天罗地网;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利用体制制度优势办急事、难事和大事,等等。中国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贡献,世界共享。

疫情是全人类的敌人。这次疫情是个公共卫生事件,不是国家和种族之间的事情,正如国际友人所言:“病毒性疾病没有种族或民族特征。”应该说,病毒发生有国别,公选王公众号整理,但病毒传染没国界,它既不“认人”,又不“分国”。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人民都处在同一条船上,得同舟共济、抱团取暖。患难见真情。事实上,自中国暴发疫情以来,许多国家都以不同方式表达对中国抗击疫情工作的肯定与赞许,有些国家和国际机构还积极地提供不少支持和帮助,让人感动感恩。但也出现一些针对中国不友善、不厚道的杂音噪音,令人遗憾、痛心和失望。疫情是一面镜子,公道自在人心。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曾豪迈地提出过:“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而今,中国已经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理应也有资格和条件为世界多作贡献,让世界人民从中得到实惠、获得好处。

05

疫情中的“中国样子”

2020年2月21日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原本正常运行的经济、社会和生活秩序。疫情下的中国变得怎么样啦?人们难免有一些担忧。然而,大有大的样子,国有国的气质。一路风雨兼程的泱泱大国不仅挺得住,而且站得直,更加有把握迈得过,古老悠久又屡屡在苦难中开花的中国呈现出这般样子。

坚强不屈、逆风飞扬的样子。泰山压顶不弯腰、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气节和禀赋。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来势凶猛,一时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中国到处都在鼓劲加油,大家在抱团取暖,就是不信邪、不怕鬼,硬是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仅用十来天时间就奇迹般地建成,完成了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世人惊叹;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绝症,妻子又感染上病毒,可他压根儿没有趴下和退却,以顽强的意志依然奋战在最危险的地方;等等。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叙述着中国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决心和勇气,演绎着中国人绝不向灾难低头、不为命运屈服的那股劲儿、那股气儿。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样子。人心齐,泰山移。在重大灾难面前,中国人总是空前地团结,心贴心、手挽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上下一心。疫情暴发以来,各种各样的行动,都在以国家的名义出征。一批批医疗队员,告别亲人,不顾安危,从全国各地甚至从三四线城市,向疫区逆行;一车车载满爱心的生活物资,一拨拨集中调运的医疗设备,从四面八方千里驰援;全国各地对口援助,让湖北各个疫区有了依托;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一再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总攻早已打响,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如火如荼,中国呈现出各地总动员、全民皆为兵的样子。

无往不胜、信心满满的样子。面对那么大的灾难,信心弥足珍贵。信心从哪里来?疫情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信心来自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来自优越的举国体制,惊涛骇浪里党永远是中流砥柱;来自那些最勇敢的人的舍生忘死,美丽的白衣天使、英勇的解放军将士、无畏的科学专家、辛勤的基层干部……风雨中他们顶天立地、气宇轩昂,他们是定海神针,成了主心骨。有人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信心源自底气,信心提振士气。有了这股士气,中国无往而不胜。

毋庸讳言,“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疫情之下,现实中也有麻木不仁、不在状态的糊涂官,有哄抬物价、假冒伪劣乃至趁火打劫的不法商人,有隐瞒病情、不顾大局、目无法纪的害群之马,甚至还有一些噪音杂音,等等。但这些都无伤大雅。“中国样子”依然在那,就在那一封封按满红色手印的请战书上,在那一面面迎风招展的鲜艳党旗上,在那一辆辆千里驰援的大卡车上,在那一户户静静宅在家里的普通民众身上,在那一个个义无反顾、逆行而上的英雄背影上……有这么好的人民,“中国样子”笃定从容、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奋发向上。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从你做起,从每时每刻、一点一滴做起,“中国样子”有你有我有大家。

06

“抗疫精神”弥足珍贵

2020年3月4日

每当经历一些重大事件、重大任务,或面临重要关头、关键时刻,常常会孕育并诞生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精神。我党历史上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以及抗洪、抗震、女排精神等,都是时代的呼唤、事业的需要和人民的企盼,这些精神共同描绘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廊,成了一笔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冬末春初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孕育并诞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它既为打赢这场总体战、阻击战注入了强大动力,又必定以它的深刻内涵而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

一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以来是我们的独特优势。面对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调度,举全国之力,组织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军地医护人员紧急驰援;组织26个省份对口支援,19个省市采取“一省包一市”方式,将大量医疗设备、人员、物资往湖北倾斜。各省区市步调一致、统一行动,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及时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打造了一张严防死守的天罗地网,公选王公众号整理,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的防控局面。这种举国体制下的同仇敌忾、共克时艰,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令世人动容。

二是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英勇战斗精神。严峻疫情让很多地方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这种状态下需要有非常举措、超常规做法。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仅用不到十天时间奇迹般建成并开始集中收治,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具有战地色彩的十余家方舱医院迅速开设,实现了从未有过的一种新创举。一声号令,迅速集结,毫无怨言、毫不犹豫,这种作风、姿态和速度让世人惊叹。

三是顾全大局、壮士断腕的“一盘棋”精神。中央确定“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战略策略,堵住传染源、切断传播链至关重要。为顾全大局,一座千万级别人口的武汉被“封城”,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这一需要巨大政治勇气的决断,展现了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局部的奉献是为了全局的安稳,这是一种代价,也是走好下赢“这盘大棋”的关键一招。为了疫情防控大局,14亿中国人行动起来,“宅”在家里,以一种特别方式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是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病毒“魔鬼”袭来,一个个白衣天使、科技人员、解放军将士、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线最美的风景。这一群群和平年代的战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冲锋陷阵、义无反顾。有的身患绝症,却不下火线;有的倒下了,战友同事抹去眼泪接着上;有的家人感染或病了,也无暇顾及;有的推迟婚期上“战场”;有的单车骑行找“部队”;有的夫妻双双上阵;等等。他们誓死不退,不胜不休,以一种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压倒的大无畏精神战斗在抗疫一线。

五是充满信心、敢于胜利的积极乐观精神。疫情暴发时,人们难免惊慌、恐惧、焦虑和担忧。然而,党始终是中流砥柱,党的坚强领导一直是定海神针,制度优势日益彰显,还有那一面面高扬的党旗、一个个救死扶伤的“勇敢的人”,他们是主心骨、定心丸和保护神。随着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好推进和拓展,人们心里都越来越有底了,“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成了社会心理主流。人们学会了在方舱医院跳广场舞、练太极,躺在病床上竖大拇指鼓劲加油等等。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这是响彻华夏大地的铿锵心声,亿万人民怀着必胜的信心,向着胜利进军。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回望历史,总有一种精神,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经万种磨难而历久弥坚。“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剪影,它可歌可泣、可圈可点,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07

经受住大考

2020年3月18日

“我年轻,我先顶上”,29岁的彭银华主动请战、奔赴抗击疫情第一线,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12年前,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武汉提供了医疗援助。今天,12位汶川村民驱车千余公里,将村民自发筹集的6卡车蔬菜送到武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的出色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场大考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展现了人民子弟兵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

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湖北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展现了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广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干部政治上过不过得硬,要看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在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场大考中,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靠前指挥、冲锋在前,不辞辛苦、持续奋战,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事实证明:在抗疫斗争中我们的干部队伍是好的,是经受住考验的。同时应该认识到,经受住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要求党员、干部不仅有担当的宽肩膀,而且有成事的真本领。公选王公众号整理,这次大考不仅考验了党员、干部的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而且考验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危机面前的应对能力、治理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整合力量、全力抗击疫情,这是很大的挑战;在疫情形势趋缓后,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也是很大的挑战。这次应对疫情暴露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领导干部要从这次大考中总结经验教训,自觉增强综合能力特别是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学习掌握自己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内行领导,既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在一次次大考中交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08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2020年3月18日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有一名“90后”女医生,为了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在没有公共交通支持的情况下,骑了4天3夜自行车,行程300多公里,一路上忍饥挨饿、风雨兼程,最终返岗参战。多么英勇无畏、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凭着心中的责任和使命,让青春绽放迎难而上、奋勇担当的夺目风采。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战疫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激励了无数人。

时势造英雄,凡人出壮举。大疫当前不言退,在疫情防控期间恪尽职守、默默奉献、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的人与事,可谓不胜枚举。把一些可圈可点的生动故事、卓有成效的经验办法,特别是那些可歌可泣的凡人壮举说出来、讲出去,可以全景式地展示中国抗疫的众志成城和英勇奋战,可以极大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团结向前。

真理在事实面前不言自明,歪理在真相面前不攻自破。讲故事是让人易于接受的一种传播方式和方法。千百年来那些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思想观点、价值信仰和伦理道德,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故事传播开来并留存下来的。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加大新闻舆论工作力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会讲中国故事、善于讲中国抗疫故事。

会讲故事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行更加深入而生动的解读,可以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借助一个个鲜活故事,可以更好告诉世人: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了怎样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一批批军地医护人员、一个个科研人员、公选王公众号整理,一拨拨志愿者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如何不畏艰险、赴汤蹈火,敢于担当、英勇奋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如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武汉及湖北人民如何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等等。多到抗疫一线发现好故事,让故事来说话,才能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抗疫故事能不能走进人的内心、拨动人的心弦,入脑入心、同频共振,取决于讲的立场态度和方式方法。

实事求是去讲,才能让人愿听。抗疫故事,真实是它的生命,得说真话、讲真相、道真情。

带着感情去讲,才能让人想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把抗疫故事的感人之处讲出来,首先讲故事的人得自己动感情、带感情,只有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他人,只有自己动情才有可能以情动人。

生动活泼去讲,才能让人爱听。讲故事不是作报告,得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去讲,用群众语言、讲大白话。

抗疫故事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注入了更为丰富厚重、生动深刻的内涵。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不仅可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可以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讲出新时代的中国力量和中国形象。

09

疫情防控是一堂大课

2020年3月20日

异乎寻常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这场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既是一场大战,又是一次大考,也是一堂大课。疫情一线是课堂,疫情变化是教材,而所有那些与病毒“魔鬼”英勇抗争的人们则是一个个教员。这堂大课告诉了我们短板在哪里、弱项是什么、漏洞有哪些?教会了我们怎么去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

疫情防控上了一堂初心使命的大课

当疫情来临时,什么是最重要的?不是钱财物,不是名与利,也不是头顶上的“官帽子”,而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切都得为此让位、让步和让道。扪心自问一下,疫情发生时,我们是不是都清楚而坚定地这样想和这样做了?有没有私心杂念干扰影响甚至作祟作怪?不久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很多人都表示思想受教育、灵魂得洗礼,那么究竟成效怎么样,这次疫情防控便是最好的透视器和检测仪。用战果来检验效果,用战绩来检验成绩,让初心使命在无情的疫情面前经受住考验和挑战,在残酷的疫情面前光荣绽放和忠实践行。说到底,这场疫情防控是对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次现实再教育,这也是这堂大课最重要的知识点和核心内容。

疫情防控上了一堂能力水平的大课

能力建设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这次重大疫情极大地检验并考验了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危机灾难面前的应对、治理能力,包括各种动员力、执行力和凝聚力。疫情之下,如何有效组织动员、宣传教育群众,稳定情绪、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如何有序统筹协调全社会及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如何有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的要求部署,公选王公众号整理,更好地落细落地落到位;如何有质有量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工作,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等等。这些挑战和考验,有些过去或许碰到过,或许从来没有遇见过,而无论经历或没经历过,这次都是一次大考,应该在大考中找差距、查不足。疫情既是试金石,又是磨刀石,它让已有的能力水平得到淬炼提升,让未有的或捉襟见肘的方面抓紧补课补上。疫情防控这堂大课告诉我们,“本领恐慌”这节这章内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过时不淘汰,都得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学什么。

疫情防控上了一堂责任担当的大课

疫情意味着风险与危险,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和平年代,面对流血牺牲,一些人或权衡利弊得失,或顾念安逸享乐而选择规避逃避,或消极应付走个过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应祸福避趋之。”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一拨拨医务人员逆行而上、一个个专家“国士”立于浪尖、一批批解放军将士闻令而动、一群群基层干部恪尽职守,他们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冲锋陷阵、赴汤蹈火,有的忍受身心极限压力而不言退,有的病倒在一线及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时穷节乃见”“板荡识诚臣”。这些勇敢的守护者既诠释了崇高的职业操守,更彰显了可贵的责任担当,他们是可歌可泣、可敬可爱的英雄,也是一面面可以用来看真假、照美丑、察善恶的镜子,更是可以学习追赶、汲取巨大力量的榜样。这也是这堂大课最可宝贵的活生生的教材。

疫情防控终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当硝烟散去,生产生活归于平静,人们必定会回头去思考,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上这堂大课我们是交了高昂学费的,甚至还付出了沉痛代价。学费和代价不能白付,这堂大课也不能白上。

10

“无用”之用未可轻

(2020年4月16日)

说到一个人有用或无用,大概谁都不愿意也不甘心被人说成无用,因为无用意味着没用处、没价值,是个吃闲饭的人,会被人瞧不起、看不上,甚至遭鄙视、受歧视。真正无用是件挺没面子的事。

人之有用或无用究竟应该体现在哪、怎么体现?现实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不少人往往把那些特别能办事、会来事,或者善于摆平、能够搞定的人看成很有能耐,是有用的人,而往往把那些规规矩矩、老实本分,或者不办无原则的事、不做违规违纪违法之事的人说成窝囊,是无用之人。在这种扭曲了的“有用观”驱使下,一些有权有势被称之“有用”的人滋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搞“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以权谋私、公权私用,甚至胡作非为;而一些无职无权的人,因为生怕被人说成自己无用,也到处东拉西扯搞关系,或吹牛撒谎、坑蒙拐骗去逞能,干些打肿脸充胖子的事,装出“有用”的样子,甚至做出明明不可为、不该为的事情来,等等。这么多年来“有用”者胡来、“无用”者则硬着头皮装有用的事屡见不鲜,因此而摔跤跌倒的人也时有所闻。

战国庄子在《人世间》中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一个人是否有用,得看他为何而用、用在何处,倘若是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则应该努力去做一个有用之人;倘若是因为小团伙或一己私利,就应该也可以是个无用之人,此时的“无用”恰恰是真正的有用。

无用之用就在于,它是一种清醒和自觉。什么事可为、可不为、不可为?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切不可自视为“观音菩萨”,搞“有求必应”。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世上之事,有黑白之别、对错之分,不可昏昏然、似是而非。比如,对于那些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暗里事,“杯子一端政策放宽”或“公章不如私章、条子胜过章子”违背原则的亏心事等,得有是非对错观,保持警觉、守住底线。可为之事尽力做、不可为之事坚决不做,在不可为之事上宁可做个“无用之人”。

无用之用就在于,它是一种真诚和坦率。人的能力有大小,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切不可飘飘然,不可好高骛远或自欺欺人。这应该是最明白不过的道理。然而,有的人却总喜欢一味地逞能,或在恭维声中虚荣心膨胀,习惯于拍胸脯、打包票等。俗话说:一是一、二是二。做人做事来不得虚的、空的和飘的,行则行、不行则不行。在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面前直接表明自己不行,在不该为、不可为和不能为的事情上坦陈自己“无用”,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勇气。

无用之用就在于,它是一种规矩和自律。在不能为、不可为和不该为事情上敢于承认自己的“无能”“无用”,说白了是对可能出错与出事的有效规避,它好比建了一道防火墙和安全网,把那些违法乱纪的事给屏蔽了,是一种很好的自我防护。严于律己和严守规矩的人,有着强大的内心,它往往不在乎人家怎么说,而在意自己怎么看。恪守内心那份信念和执着,坚守内心那份价值和原则,就会守住底线、保持定力,做安分守己、老实本分的人。

凡事不可虚张,也不可功利,在一些不可为、不能为和不该为的事情上大声说出自己“无用”,既是一种胆略和策略,又是一种敢于示弱和不逞能的大智慧。此时的“无用”实质派上大用,是真正的有用。

11

切莫再“自以为”了

(2020年4月20日)

近日,党中央告诫“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此语一出,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更促人思考,让人警醒。

应该说,一段时间以来“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的现象屡见不鲜、习以为常。比如,有的人“自以为”领导喜欢听好话听顺耳的话,于是总察言观色“顺着说”、见风使舵“顺杆爬”,把功夫下在一味“吹、拍、哄”上,忽悠者有之,献媚者有之,讨巧卖乖者亦有之;有的“自以为”领导好大喜功,于是总报喜不报忧,或常常做假数据,搞“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或者把精力尽放在干一些“晚上看灯,白天看草”的“亮化工程”“面子工程”上,把“盆景”“展板”搞得胡里花哨,把“场面上”的事弄得热热闹闹;有的“自以为”领导乐于讲排场、走过场,于是热衷于整天迎来送往、层层陪同,搞前呼后拥,等等。

毋庸讳言,现实中有的领导确实喜欢这一套,搞一些言听计从的东西,甚至还“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之者吃香跑火、得势得利,逆之者吃苦吃亏、受累受气,结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人“把领导点头当劲头、领导喜好当爱好”,尽看领导眼色行事而不管不顾群众情绪。然而,事实上不少领导对此是反感和厌倦的。公选王公众号整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政治生态的变化与好转,清风新政成了主流,很多领导对以往一些“惯例”“恶习”,或顽瘴痼疾、习惯性做法等早已不满,甚至深恶痛绝。比如下基层调研,对于前呼后拥那一套很不舒服,希望能解脱出来,从内心上想听到真话、看到真相、察到实情,可往往“被安排”,落个“被调研”,苦不堪言;又比如,对于一些人喜欢“顺杆爬”“顺着说”明明很讨厌,而且从内心不接受这样的违心言行,可常常很无奈,也感到很可惜;等等。

“自以为”现象于人于己于事业都不好,确实要不得。习惯于做这类蠢事的人免不了弄巧成拙,把领导真正不满意的误以为满意,把群众内心反感的看成无所谓,这样自以为“聪明”或“得意”的蠢事做多了既会“失宠”,又会失信,还会闹出不少苦涩的笑话来,落个偷鸡不成蚀把米或者鸡飞蛋打的下场。习惯于做这类蠢事的人还会助长各种不正之风,特别是让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滋生蔓延、大行其道,使得一些干部只唯上而不唯实,只看领导眼色而不顾群众表情。当年焦裕禄曾大声疾呼:“咱们不能光看领导的脸色,还是要看看群众的脸色吧。”这话应当点醒多少梦中人,让“自以为”的干部少点、再少点。

聪明莫过“不聪明”。现实中这些“自以为”的人说到底是自作聪明,是不干正事干蠢事,是一门心思投领导所好的“官油子”。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人为地割裂开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内在辩证关系,对领导也是一种“低级黑”,实在得不偿失。要从用人制度机制上让这些干蠢事的人没市场、靠边站、受冷落,让那些真正埋头为群众做事的老实人老黄牛得好处、受重用、被看重,把更多干部的心思、精力和功夫引导到为民干实事、求实效上来。

12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2020年6月1日)

“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严格的要求、殷切的嘱托,体现出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为广大党员干部压实从政观、人民观的价值基座指明了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政观解决的是从政“为什么、干什么、留什么”的问题,是从政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反映。从政观是“牛鼻子”和“驱动器”,有什么样的从政观,就有什么样的从政行为。这些年来,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事实一再表明,从入党入职之初就端正从政观,等于扣好了从政第一粒扣子、走好了从政第一步,这样才能行得稳、走得远;如果职业生涯起步之时便动机不纯、观念不正,又不加强思想改造,以后的路上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摔跤跌倒。

什么才是正确的从政观?直白点说,就是要为老百姓做好事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从政意味着奉献和牺牲,意味着能吃苦、能吃亏、能受累,意味着应该多些担当和付出、少些索取和抱怨,多些宁静和淡泊、不慕虚华和享受。没有正确的从政观,就别入从政的门。笃定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追求,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方能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

有人为了所谓个人前途选择从政,观念起点低、站位上不来,往往其格局不大、境界不高,更谈不上情怀,进而责任、使命和担当就明显不足。公选王公众号整理,从现实看,那些过分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常常演变成搞自我设计,也就不可能正确对待组织需要、对接群众需求;那些过度追求“工作稳定待遇较好”的人,则往往容易安于现状、看重名利,甚至贪图虚荣,同样不利于个人社会价值的彰显。

如何养成正确的从政观?一靠学习提高,二靠实践磨炼,这是基本途径。加强自身学习、接受思想教育,有利于涵养坚定不移的信念。人活着总得有点志向和抱负,从政更得有理想信念来支撑。当好人民的公仆,要志存高远,要把初心和使命作为一生的信念。多在实践中磨炼,有利于砥砺坚韧不拔的意志。只有沉入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火热实践中,才能强本领、增才干、塑心魂,练就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志向。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的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干劲充沛,不论艰难还是挫折,不论虚名还是利诱,都会初心不改、恒心不移。树立正确的从政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没有什么政绩能与之媲美,没有什么困难能与其匹敌。

13

做人做事做官的“十结合”

(2020年6月8日)

结合就是把彼此关联的事物有机统一起来,也就是通常说的统筹兼顾、“两手抓”。倘若把上下、左右、内外、点面上的相关事物统筹连接在一起,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孤立地、片面地和割裂开来地顾此失彼,则事倍功半。以下十个方面问题,如果能够结合得好,可以事成业兴、行稳致远。

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主观乃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客观乃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的统一,客观是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的,主观则能动地反映客观并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要想做成事,主观努力从来都是第一位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吃苦、不受累天赋再高也一事无成。不过,有些事尽力了却未必尽如人意,或同样的努力却不尽相同的效果,这说明还得靠“天时地利人和”。结合客观条件具不具备、可不可能、成熟不成熟,来确定哪些事可为、可不为和不可为,切不可以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或“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等脱离实际的硬干、蛮干。“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尽力而为且量力而行,做“跳起来摘桃子的事”,便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二是治标与治本的结合。标与本也就是现象与本质。治标就是把那些已经暴露或表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尽早尽快地解决掉,而治本则是透过现象抓本质,把问题背后的问题找出来处理掉。治标不是目的,是为治本赢得时间和创造条件的;治本就是从源头、根本上治理,它是落脚点。如果治标而不治本,或只是停留在治标上,那么矛盾和问题不但容易出现反复或反弹,而且治标的成效终归会流失;如果只想着治本,却对表面的问题视而不见,那么治本的愿望也终归难以实现。中医讲究的是急治其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联系的观点来看,治标是治本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治本是治标的根本所在,得先标后本、重在治本,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三是眼前与长远的结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事业有成者都是从干在当下、做好眼前的点滴事情开始的。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行稳致远。然而,偏偏有那么一些人,自誉要“扫天下”,却不愿“扫一屋”,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对眼前事、当下活不愿也不屑去做。还有一些人只盯着眼前那点具体事干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对未来没方向、没规划、没预期。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把干在当下与谋划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成大业、干大事,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实干者。

四是局部与全局的结合。局部是全局的支撑,每一个局部都是全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个局部方能构成完整的全局。要想维护好、巩固好和发展好全局,离不开搞好局部、干好本职。从一定意义上说,搞好局部就是搞好全局。然而,“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公选王公众号整理,任何时候都要心存“国之大者”,对大局、大势和大事了然于胸,做到心有全局、眼有全局,学会把局部的事情放到全局下去思考和谋划,善于在全局下行动。胸怀全局者才能更好地搞好局部。然而,现实中有的人似乎只对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感兴趣,只扫“门前雪”,结果“门前雪”也干净不了,那“一亩三分地”最终也会荒芜。“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独秀不是春。”在彼此关联、休戚与共的时代里,“孤岛”是不存在的,独善其身是不可能也做不到的。

五是刚与柔的结合。刚柔相济、软硬兼施,能文能武、张弛有度,这既是很管用的做事方法,又是很重要的做人性格。《周易蒙》中说:“刚柔节也。”刚柔并济就是刚强与柔和的相互调节,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人不可一味地强硬,该放下身段时则适时适当地放下身段,示强而不好强、示弱而不软弱,一介武夫不可、一介书生亦不行。正所谓“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施以严厉与待以温暖、无情管理与有情操作,是不可或缺、相得益彰的“两只手”,就得学会打一下摸一下。刚与柔的结合就是严管与厚爱的统一,对不当之处、错误之举毫不留情、声色俱厉,当困难之时、事情过后又关心理解、关爱照顾。这种无情中的有情、原则中的灵活则是刚与柔的统一。

六是学与用的结合。学归学、用归用,学用脱节是不少人的通病。现实中,有的人自以为聪明或经验多,认为学不学、学多学少都一样,总觉得自己的经验够用了,习惯于路径依赖,麻醉于“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多半在做无用功;而有的即使学习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不善于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既读不好“有字书”,又读不懂“无字书”。磨刀不误砍柴工,任何时候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也是一种用,尤其是在思的基础上转化为用更加重要。学而不用,则白学;不学而用,则瞎用。学习的成效是通过运用得以体现的。我们一方面要时刻注意学习,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中干、干中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和学用结合。

七是知与行的结合。知乃明白事情的道理,行便是去身体力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不知而行是一种盲目;行是知的落脚点和目的地,知而不行是一种自欺欺人。知与行本应该是合一的,可是现实中却有不少人明明知道事情的道理,但往往不去践行,有的甚至还揣着明白装糊涂,装睡不醒。知易行难、知行不一,成了不少人的顽疾。“知而行之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什么时候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了,什么时候就赢得了人心、走向了成功。

八是务实与务虚的结合。干任何一项工作,实是底色,虚则添色。实就是说实话、干实事、做实在人,一切实事求是。从现实看,“实打实”做得不够是不少人的常见病,一些人说话办事往往“虚浮夸、假大空”,水分多、不靠谱,或纲领口号一大堆,落地见效却不够,甚至在一片所谓的落实声中落空。讲究实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作风品格,做人做事做官首先得实。一方面崇尚实干,另一方面还得学会务虚。时常“踱方步”,进行冷思考,登高望远、战略谋划,从思想理论、政策策略等作规划设计。务实与务虚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务实是执行操作环节,务虚是决策决定环节,两者贯通结合,则使行动更加有力有效。

九是数量与质量的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成功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一定的数量是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正因为如此,追求一定的数量和速度,是必须也是必要的。然而,“盖所以为精金,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数量固然重要,高质量更为重要。现实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更在乎论文发表的数量、开会发文的件数和下基层调研的次数等,而对论文质量、开会发文效果和调查研究成果及转化率等,却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结果出现各种各样“大而不强、多而不好”的问题。坚持数量和质量一齐抓、一齐要,而且重质量高于胜于重数量,才是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要义所在。

十是“又红”与“又专”的结合。红与专指的是政治与业务。“没有离开政治的业务,也没有离开业务的政治。”政治与业务本质上是分不开的,这不仅因为业务需要政治来引领指导、来把关定向,也因为政治如果一旦脱离了业务就是空头政治,讲政治也就成了“空谈政治”,成了“两张皮”。具体到每个人而言,政治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人是“不能不政治的”。有的人习惯于以专家学者或“业务干部”自居,自以为政治与己无关或隔得很远,有意无意地回避躲避政治,甚至天真地以为只要把手头业务搞好了就可以了。毛泽东曾经说过,“不懂政治的人就不会打仗。”同样的道理,不懂政治的人谈不上真正懂业务工作,因为它只会就事论事,不懂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结果迟早会把业务工作包括自身给带偏,甚至带到歪路邪路上去。

14

心系“国之大者”

(2020年6月3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和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先后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这一重要指示要求如黄钟大吕令人警醒,各级领导干部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慎思之、践行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大者”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而“国之大者”则事关方向方位、事关关键要害、事关行稳致远。始终心系“国之大者”,方可不迷惘、不慌乱、不趄行,方可站位高、视野宽、胸襟广,方可有大格局、大担当、大作为。

心系“国之大者”,就要对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对人民群众期待什么想得透、做得实。我们党是以共同理想信念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党中央关心的重大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展开的重大部署和交办的重大任务等,全党同志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相背离的事情,必须坚决反对、坚决纠正。民之所向,党之所求。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心系“国之大者”,就要对重大原则、重大立场和重大利益把得牢、守得住。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有着自己一贯的重大原则立场及利益关切,比如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视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奉行独立自主、合作共赢等等。对于这些安邦定国的原则立场和战略方略,领导干部必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心知肚明、严格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是不是心系“国之大者”,关键要用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来检验。不论现实情况如何“乱花渐欲迷人眼”,都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增进把得牢、守得住的政治定力,砥砺狠抓落实、实干苦干的意志作风,确保“国之大者”原原本本贯彻在工作中。

心系“国之大者”,就要对大局、大势和大事看得清、辨得明。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对大局大事、全局工作有全面而准确的认知,并以之指引现实工作。善于登高望远,学会“仰望星空”,懂得看“桅杆”,善于从现象看本质、从苗头倾向看发展走向,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廓清各种迷雾、理清各种头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对“国之大者”,我们要有认知、有敬畏、有担当,时常观之察之、思之悟之,时常践之行之、念兹在兹,做到脑子里装着、心里面想着、手里头抓着。让“国之大者”贯穿在方方面面工作中,党和人民的事业一定会迎来新的更大胜利。

来源:干部阅读 如椽巨笔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恐怖作文 我的玩具作文 我的幸福 作文 作文大纲 约定作文 作文我想对你说 我的幸福作文 勤劳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的作文 跑步的作文 作文批注 作文300字四年级 日常生活作文 乒乓球作文 逆境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 后悔的作文 动物园的作文 青春600字作文 分手作文 励志作文素材 的自述作文 的那一刻作文 作文好题目 展望作文 母亲节 作文 作文好的开头 初一下册作文 沙滩作文 成长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