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张恨水创作《巴山夜雨》表达对北京的思念 人家这位北漂有情怀

2020-11-21 08:15:01
相关推荐

张恨水自24岁入京,除抗战期间离京赴渝,他的人生有半数是在北京度过的。他在这里娶妻生子,建功立业,直到终老于此,对北京可谓一往情深,至死不渝。这里固然有他的事业,有他的读者,但不可否认,北京的文化气韵吸引着他,即使远离北京,住在重庆南温泉那些年,魂牵梦绕的还是北京的花草、胡同的叫卖声,或厂甸的书画、北海的景致。这期间他的散文集《山窗小品》和《两都赋》,以及小说《巴山夜雨》,都融入了他对北京深深的思念。

张恨水是个颇有才情的外省青年,一直向往着名士才人优雅的闲情逸致,而不新不旧的北京恰与他所自称的“不新又不旧” 相契合。只有北京,才给了他尽情享受文人雅趣的机会和条件。难怪这里让他流连忘返,乐不思“皖”。

张恨水赠报人张友鸾画作

庭前花草见精神

张恨水的另一嗜好是养花。苏东坡讲究“不可居无竹”,他则谓“不可居无花”。他有《野花插瓶》一文,讲到性之所好,便有“养花”一项,他说:“予曩居燕京,卖书所入,除以供家人浇裹外,余赀作三分用:一以购收木板书,二以养花,三以听戏,非充作雅人深致,盖因其有伸缩余地,非若他种嗜好,可成为日常负担也。听戏所耗甚微,购书则时兴时辍。唯栽花,则为之十余年未断,愈久则阶前檐隙亦愈多,深红浅紫,春秋映带窗几间,颇足助人文思。”

说起来,张恨水对花的喜爱或许可以追溯到年少乡居的时候。他这个读书种子,既钟情于古典诗词,不能不对芳草香花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这些花草,不仅寄托着他的情感,也象征着他的人格、志趣和精神世界。他多次忆及故里老宅的那株腊梅:“每至腊尽冬残,日晴风定,则空气温和,万花齐放。曝背窗外,恍然八九月天气,有香在空中飘荡。竹篱茅舍之间,得此花为伴,亦足乐矣。” 他特别讲到腊梅的好处:“其色黄,瓣锐而非圆,遂不如梅花之秀丽。其色亦较浓厚,不足以言清幽。然在隆冬,草木凋零,此尚能追随岁寒三友,以标志其霜雪交加中之精神,究亦不可多得也。”

这些地方最能看出张恨水的情趣和雅好,以及他的诗人气质和审美境界。定居北京之后,特别是在卖文卖得手头宽余之后,他对生活品质的提高有了更多的向往。在一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我在北平,东西南北城都住过,而我择居,却有两个必需的条件:第一,必须是有树木的大院子,还附着几个小院子;第二,必须有自来水。后者,为了是我爱喝好茶;前者,就为了我喜欢栽花。” 对于侍弄花草,他真是乐此不疲。每次迁新居,他都张罗着在院子里开辟一个花圃,栽种诸如紫藤、丁香、山桃、石榴之类。有时还在院子里置一大瓦盆,盆里栽上荷花。当石榴长到酒杯那么大的时候,盆里的荷叶也伸出来两三尺高了,撑着盆儿大的绿叶,四围再配上大小七八盆儿草木花儿,在院子里的白粉墙下,就很有个意思。他当然很享受这点意思。依他的兴致,他还可以“花上这么两毛钱,买上两三把儿玉簪花、红白晚香玉,向书桌上花瓶子一插,足香个两三天”。

在所有的花木中,张恨水最喜欢菊花。他写道:“我虽一年四季都玩花,而秋季里玩菊花,却是我一年趣味的中心。除了自己培秧,自己接种,而到了菊花季,我还大批的收进现货。” 多年后,回忆起在北京养菊的这段经历,他仍然显得兴致勃勃:

北平有一群人,专门养菊花,像集邮票似的,有国际性,除了国内南北养菊花互通声气而外,还可以和日本养菊家互换种子,以菊花照片做样品函商。我虽未达这一境界,已相去不远,所以我在北平,也不难得些名种。所以每到菊花季,我一定把书房几间屋子,高低上下,用各种盆子,陈列百十盆上品。有的一朵,有的两朵,至多是三朵,我必须调整得它可以上画。在菊花旁边,我用其他的秋花、小金鱼缸、南瓜、石头、蒲草、水果盘、假古董(我玩不起真的),甚至一个大芜菁,去做陪衬,随了它的姿态和颜色,使它形式调和。到了晚上,亮着足光电灯,把那花影照在壁上,我可以得着许多幅好画。屋外走廊下,那不用提,至少有两座菊花台(北平寒冷,菊花盛开时,院子里已不能摆了)。

我常常招待朋友,在菊花丛中,喝一壶清茶谈天。有时,也来二两白干,闹个菊花锅子,这吃的花瓣,就是我自己培养的。若逢到下过一场浓霜,隔着玻璃窗,看那院子里满地铺了槐叶,太阳将枯树影子,映在纱窗上,心中干净而轻松,一杯在手,群芳四绕,这情调是太好了。你别以为我奢侈,一笔所耗于菊者,不超过二百元也。

张恨水绘画作品

在重庆时,某年秋天,朋友送他“佳菊二盆,一丹而一白,肥硕如芙蓉,西风白日中,置阶下片时,凤蝶一双,突来相就,顾未一瞬,蝶又翩然去,且不复至。友笑曰:‘能有诗乎’?”

张恨水应声吟道:“怪底蝶来容易去,嫌他赤白太分明。”朋友先是默然,继而笑曰:“穷多年矣,君个性犹是也。” 这里透露出一些很有意味的东西,表达了张恨水在爱菊、赏菊、咏菊的过程中所投射的自我情感,以及所象征的诗人的个性和品格。

恰如朋友所说:“穷多年矣,君个性犹是也”。这里所谓犹是,指的正是“嫌他赤白太分明”这句。可见,张恨水所欣赏的,正是菊花所象征的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怡然自得的心境和隐士之风。我们在其中亦不难发现以菊为知己的陶渊明的影子。

他填过一阕《浣溪沙》,其中固有对小紫菊傲霜独放、清雅高洁的形象的赞美,却也以花喻人,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他把自己比作潘大临,并声称“与此君同病”,这“病”便是诗人们常说的兴致,也就是说,有兴致便有诗,无兴致则无诗。潘大临是北宋诗人,曾以“一句诗”而闻名于诗界。

据记载,有一年重阳,临川谢无逸写信来问他:最近作诗了没有。他写了一封回信,言道:“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昨日满林风雨,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张恨水忽然想到潘大临,也是想说“偶感遂题,兴尽即止”罢了。

笔墨丹青寻常事

除了嗜戏、嗜书、嗜诗、嗜花之外,张恨水亦嗜画。他曾有言:“诗家未尝不爱画,画家亦未尝不爱诗。” 这几乎就是他的夫子自道。他幼年好画,“除学校教师所授外,完全得之芥子园”。

他认为,《芥子园画谱》是初学者最实用的美术教材,“王安节用科学的手腕,编辑中国画方法,其与马氏文通,同为中国文艺界的破天荒之举动,纵不绝后,实亦空前。舍芥子园画集外,欲觅画学津梁之线装书,不可得也”。他总结《芥子园画谱》的好处,指出:“如石之皴法,树之点叶法,简单明了,显而易学。又如翎毛花卉之动笔法,亦从幼胡乱下手而未得其道者,故愚以为自习中国画而不欲一临芥子园,未见有好法也。”当然也有短处,主要在于只有笔墨,没有色彩,也没有水墨的渲染,不过,为当时的印刷条件所限,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张恨水自画像

张恨水不认为自己的画技有多高明,他说:

“我虽然有时也画几笔,但幼稚的程度比小学生描红模高明无多。”

但是,张伍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说法,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父亲对于自己的画,还是‘自视很高的’。

有一次父亲和几个老友在一起闲谈,有人说父亲的散文比小说好,诗又比散文好。

父亲自己则说:

‘都不好,我的画好。’”

我们很难判断张恨水对自己的这两种评价,哪个更接近事实真相。不过,在张伍看来,“父亲的画确实不错,他的花卉,在洒脱中蕴涵着一股秀逸,是所谓的‘文人画’”。

张恨水究竟画得如何,我们也许很难得出结论。因为,他的画保存下来的很少。然而,挥毫作画毕竟是他所爱,笔墨纸砚和颜料杯之类是案头必备的,有感觉、有心情的时候,总要涂抹几笔。他还有个习惯,喜欢大年初一躲在书房里作画,“十余年来,予除夕好作诗,元旦作画,虽在巴山草屋中,故态不除”。

其实不止巴山草屋,回到北京后,这个习惯仍沿袭下来,几十年都未曾改变。根据张伍所记:“来了拜年的朋友,便请到书房谈话,好在他的朋友也大都是同道中人,可以共同品画,甚至合作挥毫。”

他喜欢画,但他从来没把自己的画视为了不起的作品。对他来说,作画与吟诗填词一样,都是自娱自乐、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目的既已达到,画了什么或画得如何,并不重要,所以,往往画过便丢在一旁,随意处置。

据说,客居重庆郊外南温泉时,他的画有时也充作“补壁”之用。这种做法本身又何尝不是文人之“雅好”,非俗人所能为也。他既以这种态度为之,当然不肯为“润笔”而作画,遇到携巨款来求画的,无奈之中,也只好以“仆病未能”,婉言谢绝,以示文人之清高。

但朋友之间以画互赠或合作,亦如诗词唱和,本是文人雅好之一种。张友鸾在《老大哥张恨水》中曾提到一件往事:“记得一九四四年,我有个朋友做重庆伪社会局长,要找我去做主任秘书,一天到我家来了三趟。

在那个社会里,贿赂公行,主任秘书就是给局长接受苞苴的,其‘官’不高,其‘缺’甚肥。恨水听说此事,立刻画了一幅松树送我,上面题词一道:‘托迹华巅不计年,两三松树老疑仙。莫教堕入闲樵斧,一束柴薪值几钱。’他送来时,知道我已谢绝,就要把画扯去。我却觉得互相勖勉,正见交情,还是接下来留作纪念。” 由于张友鸾的豁达,此画才得以成为张恨水极少保存下来的画作之一。

而张恨水所以能够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由于二者在人生态度上是有某种共识的。张友鸾认为,他们都受到两晋和晚明文人的影响,都有一点狷介之士的狂放不羁,嫌弃官场生活,不肯入仕为官。因此,他不仅不会生张恨水的气,而且还“为之泫然感激” 呢。

另有一事,也把张恨水重情重义的文人本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与中医叶古红是至交,两家来往很多。叶的妻子魏新绿是北方人,喜欢京剧,常有票戏演出之举。张恨水的妻子周南与之有同好,因此二人相契最深。叶古红祖籍四川,喜欢与文人交往,常在家中与朋友欢聚,纵情诗酒,张慧剑称他为“诗医”。民国二十四年(1935)冬,张恨水因故滞留南京,在叶家过除夕,多年后,他还记得当时“三五人来围坐把盏,即席赋诗”的情景,可惜,诗已“不复尽忆”,只剩下“已无余力忧天下,只把微醺度岁阑” 一句。

不知是哪一次相聚,酒酣之际,张恨水答应为叶古红画一幅红叶长轴,但因忙于报纸编辑和小说创作,一直未能兑现。后来,叶古红因病去世,张恨水感到有些对不住老朋友,遂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画了一幅《红叶图》,并约张萍庐、张慧剑同去凭吊,并将这幅《红叶图》焚于墓前,以告慰老友。

当然,更多时候还是文人之间的游戏笔墨。民国十八年(1929)夏天,张恨水买了一把绢质团扇,想请四弟牧野画点什么,恰逢画家关南屏来访。“关君以菊得郑曼青真传有名,而亦善翎毛者也”。张恨水便提出请他与牧野合作,“且定题为杨柳燕子。关君慨然诺,以燕自任”。杨柳燕子虽然有了,而扇子“尚空其半,为留题处,余乃填采桑子一阕,特造吾友厉南溪之庐,请书之。南溪故善工笔画,字亦秀丽如好女,于美术无所不爱,见扇,嗟赏不已,谓其下须有水,于是且谈且抽彩笔,横扇拖细纹,复倒笔作钉头草,不五分钟,事毕,柳与燕乃倍有神焉”。随后,张恨水的词也被书之于扇,其词曰:

婆娑画出多情样,树树凄凄,叶叶依依,著个风流燕子飞。懊[农]生长江南岸,秋水江篱,春草斜晖,惯向人间管别离。

张恨水后来写了《四人合作扇》一文,记下了这件风流韵事,不过他说:“词实不佳,咏柳仅略似耳。唯字小而作行书,风流之至,与画恰称,可玩也。”

张恨水赠郑逸梅书法作品

至于为朋友作画,张恨水的兴致也很高。三十年代,他与补白大王郑逸梅过从甚密。据说,郑曾求画于他。他知道郑喜梅花,便画了《绛梅图》相赠。郑视若拱壁,常在“书巢”悬挂,可惜十年浩劫,此画亦被殃及,从此下落不明,令人惋惜。民国三十五年(1946),老朋友张万里拿了一把折扇请他作画,他见上面已有钱芥尘、左笑鸿二位先生的书法,便以自己画得不好为由而推辞。张万里说,不过是朋友合作纪念而已,画得好坏没有关系。于是,张恨水欣然命笔,画了一幅《江行图》,并题一绝:

有生莫恨水东流,万里烽烟接素秋。好是五湖寻伴处,大千一粟看神州。

在诗中嵌入当事者的名字,也是文人的游戏方式之一种。看到自己和恨水的名字嵌入诗中,张万里自然心领神会,也很感念老朋友的善解人意。民国三十六年(1947),张友鸾四十三岁寿辰,左笑鸿特意选了个墨盒作为贺礼。黄铜铸就的椭圆形的墨盒,看上去很漂亮,但又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拿了墨盒来找张恨水,嘱添墨宝。张恨水并不推辞,提笔画了一幅菊花墨稿,还特意写了“应笑鸿属为友鸾作”几个字。左笑鸿亦挥笔补写“笑鸿持赠友鸾兄”数字,成就了一段文坛知己互羡互爱的佳话。

还是这一年,还是左笑鸿,夏天来了,买了一把白纸折扇,拿在手里摇着。张恨水恰来闲坐,见了便问:“怎么不着一字啊?”左笑鸿说:“一把粗扇子,不值得写画,而且也没有把粘好了的扇子求人写画的。”张恨水说:“我来来。”说着,提笔画了一幅墨菊,还题了款。左笑鸿正道谢,齐如山进来了。左笑鸿遂把扇子递给齐如山,请他在另一面题字。齐如山连忙推辞道:“写字我是外行。”张恨水从旁帮腔:“一边是字的外行,一边是画的外行,正好配上。”无奈,齐如山只得留下自己的墨迹。事后,左笑鸿常对人说:“这是一柄双绝的扇子,绝就绝在一面乃不是画家的画,一面乃不是书家的字,而两人却都是当今中国文艺界的翘楚。”

张恨水1938年所画,讽刺汉奸汤尔和

创办北华美专

校长室也是写作室

或许由于张恨水在写作之余很喜欢画几笔,或许由于他对小弟弟的关爱和提携,或者也由于写作收入的增加,财政有了好转,民国二十年(1931)春,他拿出部分稿费,又筹集了一些资金,创办了“北平华北美术专门学校”,简称“北华美专”。他的《写作生涯回忆》记载了这件事,他写道:

“我四弟牧野,他是个画师。他曾邀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办了个美术学校。我不断地帮助一点经费,我是该校董事之一。后来大家索性选我作校长。我虽能画几笔,幼稚的程度,是和小学生描红模高明无多。我虽担任了校长,我并不教画,只教几点钟国文。另外就是跑路筹款。柴米油盐的琐事,我也是不管的。不过学校对我有一个极优厚的报酬,就是划了一座院落做校长室。事实上是给我作写作室。这房子是前清名人裕禄的私邸,花木深深,美轮美奂,而我的校长室,又是最精华的一部分,把这屋子作书房,那是太好了。于是我就住在学校里,两三天才回家一次,除了教书,什么意外的打扰都没有,我很能安心把小说写下去。”

在学校里,张恨水喜欢画几笔的嗜好得到了极大满足。学校邀请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汪慎生、王青芳、许翔阶等任教师,他的老朋友白石老人、刘天华、郑颖荪先生也常来讲课, 据说还有王梦白、于非闇二先生,也都欣然应聘到校任教。

于是,写作、教书之余,张恨水常向画家们请教绘画技法,有时也悄悄来到课堂上作“旁听生”,还曾直接向老画家许翔阶先生学习山水画。

张明明说:

“父亲本来就酷爱绘画,现在能有这样的机会,真是得其所哉,乐而忘倦了。”

兴之所至,他也会与某位画家来一点游戏笔墨,合作一幅画。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学生多时超过二百人,分为国画、西画、师范等专业,据荆梅丞的回忆,他是该校第一期学生,同班同学中就有端木梦赐、张仃、蓝马、凌子风、陈执中、李景波、苏世等人,这些人后来都在各自从事的领域有所成就,成为了优秀艺术家。 民国二十六年(1937),北平形势紧张,张恨水举家南迁,学校便被迫停办了。

(原标题:张恨水居京雅趣续)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解玺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争做好少年作文 生活需要微笑作文 什么使我快乐作文 保护地球的英语作文 什么让我着迷作文 mytrip作文 成长作文500字初中 看电影作文400字 哥哥打屁股作文 学打羽毛球作文 含泪的微笑作文 埋下一颗种子作文 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课间10分钟作文 厦门植物园作文 把握当下作文 香港迪士尼作文 中秋有感作文 辞旧迎新的作文 什么温暖了我作文 成长需要挫折作文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 我渴望成功作文 描写汤圆的作文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 写妈妈的作文600字 三年级写景作文300字 坚持的作文400字 快乐的春游作文 初一优秀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