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作家八人谈:文学 我们看见

2020-11-21 11:10:01
相关推荐

编者按

21世纪已经过去20年。这20年里,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高速”“加速”“剧烈”“骤变”“创新”“多样”来描述世界的变化、生活的变化。文学也一样,从创作思潮到门类、题材、风格、群体,包括文学与生活、文学与读者、与科技、与媒介、与市场的关系等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认知、理解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总结过往、思索未来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作家网特别推出“21世纪文学20年”系列专题,对本世纪20年来的文学做相对系统的梳理。

在本次专题中,我们特邀8位作家,他们中有诗人、小说家、报告文学作家、网络文学作家等,每人以三个关键词为标题,讲述自己在新世纪20年中的观察与体悟。既有对文学现象、思潮以及趋势的判断,也不乏个人创作的经验分享。从这些简短却又极具力量的词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敏锐而真实的思考,也能够看到,在人类文明的每段历史时期,文学都在竭力捕捉着新的时代精神。(中国作家网策划“21世纪文学20年”专题文章已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21世纪文学20年”专题系列之七:

作家八人谈:文学,我们看见

【现实主义】

生活是变动不居的,但是我们一旦进入对“现实”的讨论,却常常忘记这一点。

我始终承认并坚持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这可能跟我的年龄、经历和写作习惯有关。而我对此的喜爱,因为贴近基层的现实,更是有了一种正相关。对现实主义风格的争论始终没停止过,尤其是在文学界以及批评界,但最终这种争论还是在坚硬的现实面前不了了之,毕竟,即使是再先锋的文学,也都植根在现实主义的泥土里。当然,对于“现实”我们既不能静止、也不能过于功利地去讨论。在不同的时代它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存在不同的主要矛盾,也必然对文学提出不同的要求。生活是变动不居的,这看上去是常识,但是我们一旦进入对“现实”的讨论,却常常忘记这一点,忘记随着现实生活发生变化,我们的文学认识和写作态度也难免要发生变化。

【深入生活】

当你沉在生活的最底层,你才会真正明白一个作家的责任和使命到底意味着什么。

深入生活不仅仅是指某种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姿态抑或态度。加缪曾经说过:“我们的笔触不应该关注制造历史的人,而应去关注承受历史的人。”我在县里挂职锻炼两年,感受颇深。当你沉在生活的最底层,你才会真正明白一个作家的责任和使命到底意味着什么。从《挂职笔记》《刘万福案件》到《第四十圈》,那些深埋在地下的愤怒和悲哀,会突然击中你,让你猝不及防而更加绝望。当我和他们一起陷入对历史的追忆,把那些故事从被生活碾压的尘埃里捡拾出来的时候,那种写作的欲望、冲动甚或是恐惧,深深地攫住了我。没有现实中的触碰,根本无法带来内心的震荡,从而使文字产生饱满的张力。

【网络文学】

由于他们与现实贴得更近,对当下热点和痛点的熟知、理解和感悟,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超越传统作家。

关于网络文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息过,但因其本身并没有客观标准和明确界限,因此这种争论事实上是自说自话。而网络文学恰恰在这种争论声中发展壮大,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包括我们这些传统的作家也在不断地触网,借助网络这个日益发达的平台展示作品。好在网络文学已经从边缘走向中央,从玄幻、穿越、同人走到现实主义,不管是数量还是写作质量不断提升,成为文学版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互联网介入生活,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固有的信息传播模式,自然会延伸阅读市场,同时也能迅速及时地构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同样会促进网络作家的成长,以迎合各种类型读者的期待。由于他们与现实贴得更近,对当下热点和痛点的熟知、理解和感悟,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超越传统作家。因此我觉得网络文学大有可为。

【时间】

很多年轻时候觉得有趣的东西,回头看竟是那么沉闷。时间面前,你没有辩解的资格。

时间二十年不断加深的,是对时间这个词的感受。

从青年诗人变成中年诗人,时间并未露面,却让你感知了它巨大的存在,那种不动声色、来自你背后的威严和震慑。

很多年轻时候觉得有趣的东西,回头看竟是那么沉闷。变化、活力、各种新鲜的事物,花样翻新,举步生风。有时,你还未及了解就迅疾消失了。

可时间永远在场。它一边不断修正你对世界的认知,一边用白纸黑字留住你不同时段的“作品”,让你有时会脸红,有时,鞭子似的,抽你一下,把你变得老实,让你明白世界变化再快,写作这件事,最终和人的质量相关。

二十年也好,五十年也好,粗陋还是精致,迷人还是不堪,才情盎然还是干瘪无趣,随波逐流还是特立独行,时间都替我们记着呢。它那里有各种衣帽,比如大师、讲故事的人、诗人、或者垃圾制造者、混子……它准确地分配,每个人都能领到专属的那份,都得认账。因为时间面前,你没有辩解的资格。

【局限】

写作的经历,让我懂得诚意比野心更为重要。

某年,在青海的某个夜晚,刻骨铭心。高原反应让我狼狈、痛苦、一度奄奄一息。生理上的困窘,遭罪的同时,也长了些悟性。对生活、尤其是写作,更新了一些认识。

人有各种局限,犹如同是飞禽,麻雀能飞,但它不是鹰,永没有那种在几千米云空上恣意翱翔、飞跃高山之巅的身姿。

作为“50后”,我自知有命定的局限。写作的经历,让我懂得诚意比野心更为重要。只要在自己的角度上,诚实的、把对于生活的认知、生命的感受,包括对那个“高”的体会和向往写出来就好。认识到局限,会让人更从容和本分。每一个维度都是一方世界,远近高低,各具气象。确立了自己的写作价值,在“轻”之中,未必不能写出“重”,在“低”的地方,也未必不能见到“高”。这一切,就看个人能力了。

【故乡】

天降大雪时,望着冰封的大地,我常会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

我是哈尔滨人,出生成长在北国边陲。我是在进入中年,也就是近二十年来才逐渐意识到,这里是我的起点也是我的远方。高寒之地,万物风貌独具,有那种不长期居住不能体味到的微妙韵致。来路各异的人们,各种离奇神秘的身世,严酷笨重的季节里,依旧欢蹦乱跳的生活姿态,包括强劲与凛冽喂养出来的洒脱、智慧、幽默感,还有落在基因年轮上的隐忍、厚道和刚强,慢慢成为了我写作的精神背景。天降大雪时,望着冰封的大地,我常会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天高地阔,风雪弥漫的静穆之气,有特别的推送作用,会引你与那些深谙苦难、有雪松气质的文学大师相遇,会让你往深里想。二十年来缓慢地领悟、寻找,我想,我找到了一条蜿蜒的小路。它寂静、自然、远离喧闹,却让我不再慌乱。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写作疆域,并在此向远方眺望。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因此也充满了野心、迷失、自卑,以至一些缺少主体者涌向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是文学的大陆,高原,高峰,是一个大他者。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儿,伟大的登山者马卡里说。翻译过来--这话值得翻译:因为它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因为一旦登临你就是山,并在山之外。它是一个人所能企及的光荣与梦想,唯有长篇小说才可能堪称巨著,巨著产生巨人,代表国家或民族,代表纪念碑,高峰,甚或孤峰。长篇小说因此也充满了野心、迷失、自卑,以至一些缺少主体者涌向长篇小说。事实上即便是一个成功的长篇小说,其中的“大他者”也缺少真正的主体,是分裂的,使小说更像一种演出。然而必须说明,这对个体可能是但对文学却不是坏事,托尔斯泰是最好的例子:成为一个大他者还想成为个体,孤独,孑身一人走向车站。

【新散文】

如果以自身为目的是指以语言为目的,新散文有类似的特点。

一次一个朋友问我:瓦雷里有一个著名比喻:散文是走路,诗歌舞蹈,走路有“目的”,把人从一地送到另一地,舞蹈以自身为目的。有没有以自身为目的的散文?我的回答是:如果以自身为目的是指以语言为目的,新散文有类似的特点。1999年《散文选刊》推出“新散文作品选”按语称:“作为一门古老手艺的革新分子,新散文的写作者们一开始就对传统散文的合法性(目的性)产生了怀疑:它的主要是表意和抒情的功能、它对所谓意义深度的谄媚,无不被放置在一种温和而不失严厉的目光的审视之下。”新散文像当初“朦胧诗”发轫:从不满流行的艺术表现以及旧的意识形态系统出发,比后者温和得多,也更深入了感知系统,如张锐锋的散文类似语言细胞的分裂。

【短篇小说】

短篇是一把椅子,既不站着,也不趴着,蹲着,而是坐着面对世界。

短篇小说的难度在于体积小,角面多,如钻石,每个角面的关系又是那么微妙,差一点整体都受影响,牵一发动全身。因此短篇小说成就的不仅是技巧也成就着钻石般的心,及目光。小让我们复杂,大常让我们简单。短篇没有任何权力欲,只有个人。如果说长篇小说是自卑的产物,短篇小说就是自信的产物。短篇是一把椅子,既不站着,也不趴着,蹲着,而是坐着面对世界。近耳顺才开始写短篇,相见恨晚。短篇神秘,保持着冷兵器的尊严。十八般兵器都消失了唯匕首存在,但它不是进攻,而是自我隐秘的延伸,遗世独立。

【生活】

生活逼着你时刻审视笔下的人物。

生活,对于我来讲她就像赖以生存的空气一样重要,如果没有生活我将无法在电脑上敲出一个字来。我所有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通过别人的讲述、自己的经历、历史上的某件事,促成了我的写作。生活浩渺无际,在那里分分秒秒间发生的事,是我们的想象所无法企及的,她包罗了人间的万象。

作家越是贴近生活,下笔时他就越发地审慎,担心细节的真实,担心场景的描述,担心对话者的身份,她逼着你时刻审视笔下的人物。脱离了生活,纵使你写的飘逸隽永,千回万转,因没有了根基而会轰然倒塌。

生活就是我的根基,是我不断能写出东西来的生命源泉。我越是在生活中沉潜,越能找到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的文学素材。

【情怀】

我的写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表达更多人的人生经验,让人们看到人最本质的那个精神。

每一个写作者都会带着自己的感情进行文学创作,有人带着愤恨、有人带着悲悯、有人带着嘲讽,无论怎样,都是想给读者传达一种人世间的真相,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坚韧与可贵。

我想努力呈现美好的东西,希望通过自己塑造的这些人物,让人们看到美好与善良,对这个世界留一份念想。

之前,我在一本书上读到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说,你的情怀决定了你的高度。作为一名写作者,我的写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表达更多人的人生经验,从他们的经验里,让人们看到人最本质的那个精神。

【叙事】

文学能够永葆青春的秘诀,可能在叙事上的不断突破。

一个好的叙事手法,是一篇小说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说这种文本已经发展了600多年,它的叙事风格和策略也是不断创新、探索的过程。历代小说家们遗留下来了很多经验和范本,需要后来的写作者承前启后,推动它继续向前,寻找文学表达的新的可能性。

文学能够永葆青春的秘诀,可能在叙事上的不断突破,它的魅力也在于探索新的叙事所带来的每一次挑战和跨越。

【艺术民主】

网络诗歌空前活跃的前五年,数十位陌生而耀眼的诗人名字出现在人们视野里,从此成为中国诗坛富有活力的新生力量。

2000年开启的中国网络诗歌时代,是一次中国诗歌生产力的大解放,仅次于新时期初期的文学井喷时代。新时期初期的那一次诗歌生产力大解放,使诗歌界摆脱了“十年动乱”带来的精神和思想上的束缚,而网络诗歌运动带来的诗歌生产力大解放,是因为网络为诗人和读者提供了无限宽阔、能够自由发表和阅读的崭新舞台。特别是网络诗歌空前活跃的前五年,数十位陌生而耀眼的诗人名字出现在人们视野里,从此成为中国诗坛富有活力的新生力量。

在此之前,诗人及作品的价值,只能由各级文学刊物或民间诗歌圈子来认定。网络把诗人的认证权力直接给予了读者,从而在诗人通向读者通向公众之间增加了一条全新的快捷通道。中国网络诗歌的黄金十年,还证明了中国诗歌的原创力,并不仅仅在于文学界,还在每一个热爱汉语的中国人的心中,当代诗歌的根基,远比我们想象的扎实和深厚。

【资源性写作】

一首诗,可能直接读它的人并不多,但经过了二手、三手、四手的解读和摘抄后,它有可能出现在小说、散文、电影甚至房地产广告中。

诗歌更是一种探索性的、上游性的、资源性的写作,敏感的它也许表达并不完整,并不系统,但对时代的把握常常领先于其他艺术形式。它为下游的文化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提供着营养。这营养是否有限,取决于这个时代的诗人的创造性,也取决于这个时代人们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一首诗,可能直接读它的人并不多,但经过了二手、三手、四手的解读和摘抄后,它有可能出现在小说、散文、电影甚至房地产广告中。

尽管我个人非常赞赏诗歌作为工具,能够直接加入到推进社区、城市或国家的进步中。但我的个人倾向不能改变诗歌自身的规律:它孤独前行,更关注人们内心的波澜和断裂。事实上,它走得越远,对时代而言,它能提供的就越丰富。诗歌更适合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发挥它对社会的独特作用和贡献。

【自然诗学】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容器,但事实上,即使连勇敢的写作者,也常常局限在很小的存在中。

诗歌除了见证时代,见证人间,还有责任见证地球上尚存的自然。诗歌的见证和科学的见证是不一样的。在我的眼里,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既短暂而卑微,但同时也尊贵无比。活着的生命是不能被简化、归纳的,甚至所有的知识都无法阐述一个简单生命的完整性。文学能够见证生命在所有知识之外的丰盈和自足,见证大自然超出我们想象力的细节。反过来,自然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会启发我们写出全新的作品。

对我个人而言,在旷野行走的越久,对生命和写作的依恋就更炽热。有时候,旷野让我重新回到古老的抒情方式里;有时候,旷野又让我放弃抒情,沉浸在自我的审视和衡量中。在写作中放弃抒情,其实是一种更谦卑的方式,只有这样,才可能接近深邃的真实。

没有自然为背景的写作,可能同样犀利,但总是不完整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容器,但事实上,即使连勇敢的写作者,也常常局限在很小的存在中。我时时有这样的恐惧,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最终孤悬在无边的时光之外。但是,当我走在旷野中,当我把壮丽的自然也放在内心里衡量时,我能感觉到某种心安和完整,就像回到故乡那样。

【县城】

二十年之前的县城,与如今的县城,仿佛蝉的前生和今世,《曲别针》里志国的故事,也只能发生在千禧年左右。

二十多年来,我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围绕县城展开叙述。以前也写过乡村小说,可总觉得有一层隔膜。陌生场域,或熟稔之后的陌生场域,让我的不在场感派生出更多的忐忑,这种忐忑影射到文本里,就有一种小心翼翼的姿态。这姿态僵硬、呆板,举手抬足间难免露怯,且不安往往事后折磨我良久。写县城里发生的事件,我多少会滋生出一种自我安慰性质的自信,那就是,对于生活在那些县城规条里的人,我连他们影子的长短宽窄与日照的关系也能梳理得颇为精准,换句话说,我深谙他们的灵魂深处纵生着如何的风景。这种熟悉诞生出的自信并非时常可靠,也并非虚弱的写作道德,却总是恰如其分地挽救我的挫败感。当然,二十年之前的县城,与如今的县城,仿佛蝉的前生和今世,《曲别针》里志国的故事,也只能发生在千禧年左右。

【宇宙】

相对于《三体》里的所谓黑暗森林法则,我更加愿意相信《外星人ET》里的童话色彩。

我对宇宙的好奇源于星空。六岁时,母亲带着我和弟弟从天津坐火车去大连。二姨全家住在小平岛。那里的天空和大海一样湛蓝。晚上坐在海边看着夜空,我时常感觉到迷惑:天到底有没有尽头呢?如果有,天的外边是什么?我相信很多孩子都有过这般的困惑,这困惑如此亘古久远,却从来没有人能解答。这也是我格外喜欢科幻电影的缘故。我不喜欢好莱坞那些关于怪兽、关于超级英雄的商业片,我喜欢那种骨子里充满狐疑的硬科幻电影,当然,即便是在这样的电影里,我的好奇心也仍然得不到满足。我时常忍不住在自己的小说里加一些浅薄的宇宙元素,《夏朗的望远镜》里被外星人劫持过的普通人,《七根孔雀羽毛》里李浩宇的细菌理论,《直到宇宙尽头》里见过飞碟的女孩,甚至在乡土小说《小情事》里,我也让一个割草的男孩看到不明飞行物划过天际。

我知道这个世界对我而言是真实的,我也相信这个真实的世界可能如《黑客帝国》所言,只是庞大计算机网络的派生物,谁知道呢?不过,无论真实还是虚幻,爱总是唯一且伟大的,电影《第五元素》里,爱不仅拯救了地球和银河系,也拯救了宇宙。相对于《三体》里的所谓黑暗森林法则,我更加愿意相信《外星人ET》里的童话色彩。某天要是能跟外星人喝喝酒聊聊天,倾听下外星系的迷人故事,该多幸福。

【现实】

那些看上去与时代貌合神离的作家与批评家身上,也有一种“断裂”和“错位”成就出的同时代性。

我一直古怪地认为,所有现代派、后现代派作家,其实都是现实主义作家。卡夫卡的长篇小说里,弥漫着浓郁的托尔斯泰气息,只不过他对人的追问更吊诡抽象些。阿甘本说:真正同时代的人,真正属于其时代的人,也是那些既不与时代完全一致,也不让自己适应时代要求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们就是不相关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状况,正是通过这种断裂与时代错位,他们比其他人更能够感知和把握他们自己的时代。那些看上去与时代貌合神离的作家与批评家身上,也有一种“断裂”和“错位”成就出的同时代性。卡夫卡生前几乎是一位只能表演给自己看的“饥饿艺术家”,但现在我们已经公认,他比许多与自己的时代一直处于蜜月期的作家更准确地描写了“一战”前后精神层面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肉身和精神都在现实的旋涡里打转,这天然注定了所有的书写都是合法的关于镜像关系的书写。

【执着】

于我而言,文学永远圣洁而高贵。

执着是一种信念。总会有朋友问我,你不是在外面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要么宅在办公室写作,不应酬,也不娱乐,累不累,枯不枯燥。我告诉他们,确实累,也很枯燥,但却快乐。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读书、采访和写作,是我不变的主题。这源于我对文学的热爱,执着追求,甚至是一种信念。这些年来,从部队到地方,从北方到南方,不论在何地方,不论在何岗位,我从未抛弃过书籍,从未放弃过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因为文学,我始终对未来充满憧憬,我的生活快乐而充实。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学环境、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但我觉得,不论文学面貌如何变化,文学的本质不会变,她依然滋润着人们的生活和生命。于我而言,文学永远圣洁而高贵。

【宁静】

对于作家来说,不论是读书研究,还是采访与写作,都是件孤独的事儿。

宁静是一种选择。虽然文学作品最终要面向读者,作用于社会,既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又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文学创作却是件极其个人化的事儿。对于作家来说,不论是读书研究,还是采访与创作,都是件孤独的事儿。唐浩明先生说,在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不与任何人应酬,每天写作到凌晨一两点。春夏秋冬时序的更换,在他那儿都没有别样的感觉。“窗外一弯冷月,室内一盏孤灯,一直伴着我伏案写作。”或许,这是他成功的重要秘诀。对于作家的孤独,我更喜欢用“宁静”二字来表达。只有远离喧哗,给心灵一份纯粹的寂静,才能更加便于吸取写作的养料。选择宁静,并不是远离现实,而是更加理性地把握时代脉动,洞察社会发展,保持一定的距离去客观审示时代和现实。

【真诚】

真诚与时代无关,与文学现象和思潮无关,与认识、态度、虔诚有关。

真诚是一种态度。有人说,文学就是文字游戏,就是玩儿。这是谬论。高尔基说过,文学应该是“人学”。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既要歌颂真善美,也要鞭挞假恶丑,并给予真诚地书写。唯有真诚的创作,才有可能更加接近生命的真谛。而真诚地再现生活,是一部优秀作品不可或缺的品质。真诚与时代无关,与文学现象和思潮无关,与认识、态度、虔诚有关。近几年来,中国乡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成为当下作家取之不尽的文学富矿,也吸引了广大作家投入这一广阔的舞台。我也怀着虔诚,拥抱乡村,真情表达。采访时,我把自己当成小学生,认真倾听和记录;创作时,我把焦点汇集在老百姓身上,以平民的视角,传递人民的心声。实践告诉我,唯有真诚地扑下身子,扎根乡村,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才能创作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品。

【呼唤】

这二十年的文学作品,从委婉娇嗔的小资情调,到大爱无痕的狂放坚定,都是创作者思想脱壳蜕变的呼唤呐喊。

文学自古以来的效用便是呼唤。历史上各个发展时期,文学既是喜怒哀乐的记录者,又是随波逐流的警醒剂。从2000年至今,互联网、智能手机、AI智能、5G网络“野蛮生长”般加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人体器官。文学形式也不得不跟随改变。世界因科技变小,文学创作者的思路被拓宽。所以这二十年的文学作品,从委婉娇嗔的小资情调,到大爱无痕的狂放坚定,都是创作者思想脱壳蜕变的呼唤呐喊。只是这一转变有些迅猛,会让部分创作者措手不及。

所以,文学要呼唤什么?文学要怎样呼唤?是值得所有文学创作者思考的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学同样需要被呼唤。

【套路】

如何平衡套路的利与弊?是值得讨论的关键点。

套路始终是文学的一把双刃剑。

经典作品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引领文学潮流的一座灯塔,它代表了同时代许多人的精神幻想。然而幻想也有套路,特别是这二十年的文学作品。我们很难评价套路对文学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它一方面使文学降低门槛,让更多爱好者迅速掌握技巧,写出可以卖得出去的“产品”;另一方面也使文学作品出现大量同质化、灌水化的操作,丢失了想象力与灵魂。

总得来说,这似乎是解构主义的胜利。当“自古真情无人问,唯有套路得人心”的现象成为普遍情况,免俗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然而,也没必要拒绝套路。套路作为某种公式,包含了人对于刺激反应的提炼,包含了大量对于心理学、人类行为学、传播学、情绪分析学等各种关联学科与文学的交叉和打通。如何平衡套路的利与弊?才是真正值得讨论的关键点。

【出海】

中国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如何塑造,是未来二十年文学创作的首要任务。

文学出海,也是近几年才屡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关键词。在这二十年的前十年中,虽然也有国外的相关产业购买国内文学版权进行改编创作,但产出作品却并未收获良好反馈。之所以这几年文学出海兴盛勃起,也与我国的军事、经济、科技逐渐走向世界前沿密不可分。

千百年来的经典作品,在以崭新的形式进入世界人民的视野当中,文学出海,也是未来二十年文学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网络文学在“出海”这一方面做了很勇敢的尝试。仙侠神话、东方玄幻、历史宫廷等题材皆受到国外读者的热烈评价与反馈。中国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如何塑造,是未来二十年文学创作的首要任务。

然而这二十年,是文学出海的起点。文学出海,永远没有终点。

*本文2020年7月28日首发于中国作家网

周茉 编辑/整理

▽“21世纪文学20年”系列专题回顾:

刘 俊 | 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离岸流”还是“外省书”?房 伟 | 我们向网络小说“借鉴”什么?穆宏燕 | 21世纪伊朗文学:文学奖推动下的多元呈现陈众议 | 新世纪外国文学与研究点厾孟繁华 | 中篇小说20年:文学的新经验和新空间霍俊明 | 21世纪诗歌20年的备忘录或观察笔记: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微信编辑 刘鹏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不再胆小作文 防侵性作文 春节英语作文80词 以遇见为题的作文 心里话作文400字 元宵节作文初中 感恩作文800字高中 三年级作文下雪了 关于孝道的作文 学校打屁股作文 我与社会作文 感恩作文600字初中 我喜欢画画作文 我的好朋友400字作文 优秀中考作文600字 学习的意义作文 学滑雪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在阳光下成长作文 我战胜了困难作文 四年级作文我的自画像 记事的作文400字 圆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日语作文 日语作文我的一天 周记作文500字 我最爱的食物作文 我的阅读故事作文 新年活动作文 你是我的榜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