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2020-11-21 11:35:0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祐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1. 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了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 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影同孤”表明形单影只,诗人虽志向远大却不免有孤寂之感。

C. 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 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2. 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D

【小题2】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小题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误。“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结合全诗看诗人虽志向远大,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故选D。

【小题2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赏析手法的前提是熟悉各类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兴、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衬托、渲染、象征、细节、白描、抑扬、照应等。解答此题需要翻译诗句,读懂字面意思后再深挖背后的情感态度。解读思想感情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解答此题先明确手法:以景结情、巧用典故。

再结合手法分析这一联的情感,既要从景中体会出深层的复杂的感情,更要结合注释理解“鲈鱼堪脍”典故的含义,又要结合全诗,理解“慷慨”“悲歌”的原因。要注意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对家乡的思念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多侧面解读,力求全面准确。

【点睛】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首先要对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技巧有所积累,作答时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对其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②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③,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杜二:杜甫。此诗写于高适晚年任蜀州刺史期间。②南藩:指蜀地。③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后人常用“高卧东山”来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1. 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起句直入点题,三、四两句承接“思故乡”的具体内容,“不忍见”“空断肠”透露出了本诗的情感基调。

B. 九、十两句用谢安的典故,称赞杜甫像谢安一样有隐逸情怀,只不过这样也会心路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蹉跎了岁月。

C.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音调抑扬交换,与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相协调,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D. 诗歌把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传递出了发自肺腑的真情,颇有“汉魏风骨”。

A.“思故乡”是说杜甫,也是说诗人,一个“思”字将二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结起来。

B.梅花开满枝条,让人空自断肠,这“断肠”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同。

C.诗人身在南蕃,想参预朝政却不能,难免心中百忧又千虑,其忧国情怀于此可见。

D.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闲散自适,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 从第二句的“怜”到第六句的“忧”和“虑”,再到末句的“愧”,分别反映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内容?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小题1】B

【小题2】第二句表现思念故乡,三、四句写羁旅飘泊的孤寂落寞和异地宦游的怅然失意及人生的渺茫。有愤慨和不平,有忧郁和悲伤,感情是复杂变化的。五、六句写诗人的爱国热忱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忧虑不已。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诗人对早年曾隐身“渔樵”的“愧”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小题1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称赞杜甫像谢安一样有隐逸情怀”错误。“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意思是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可见九、十两句借谢安典故批评自己享受了“闲散自适”的时光,有愧于人生和忧国忧民的好友杜甫,并非赞扬“杜甫像谢安一样有隐逸情怀”,赞扬了杜甫,但隐逸情怀是作者自己的,其中有无奈有愤激。

故选B。

【小题2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翻译诗句,读懂字面意思后再深挖背后的情感态度。根据题干“从第二句的“怜”到第六句的“忧”和“虑”,再到末句的“愧”,分别反映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内容?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是要求结合心态变化来把握思想感情。题干问的是二到六句,但具体分析时需要结合全诗。

“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

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与朝政之意。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高考现代文阅读:每个人都是角儿

高考写作指导:历史人物为榜样写作文

宿老师讲现代文阅读:席慕蓉《黄粱梦里》

宿老师讲鉴赏古诗词:关于春和秋的诗歌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诗鉴赏解析示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乐在其中作文600字 三年级春节作文300字 快乐的寒假作文 改变作文600字 春节活动作文 水仙花作文 英语作文春节 路作文 作文结尾 作文写作 作文英语 一件开心的事作文300字 假期见闻作文600字 美丽的乡村作文400字 一件难忘的事作文300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作文 夜空中最亮的星作文 my dream英语作文 有关传承的作文 出发作文600字 关于元宵的作文 我爱我的家乡 作文 过年作文开头 作文封面图片 五年级作文题目 我的弟弟 作文 过生日的作文 看电影作文 作文3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