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最新教学设计「一」

2020-11-22 00:35:01
相关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本单元课文,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

2、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3、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二、单元课时安排

《春》2课时

《济南冬天》2课时

《古代诗词四首》2课时

《雨的四季》 1课时

三.单元教学重点

《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反复诵读”中领略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济南的冬天》渗透学法指导, 强调学生阅读品味,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审美情感——细致观察,热爱自然。

《雨的四季》运用初步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古代诗歌四首》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作者的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学会揣摩品味文中生动的词语及句子。

2、通过学习怎样教会学生细致地观察景物,并会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丰富学生的情感,能够顺畅写简单的写景抒情的文章。

五、单元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领悟——品味语言四步法

六、单元教学过程

1、快速浏览本单元相关阅读篇章,勾画重点生动词语及重点句段,做到心中有数。

2、快速浏览单元重难点及本单元写作训练目标,揣摩观察和描写身边的景物的方法 。

3、预习第一课春。

七、作业

1、诵读《春》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朱自清相关情况

3、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相关描写春诗句5条

第一单元第一课《春》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1课《春》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诗文创作初期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对春天只能作为田园牧歌式的抒情,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 描景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难点:

1、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

方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与习惯,作为老师,可以自己范读,也可以听录音,“读”贯穿始终,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在读的基础上设疑答疑,炼词炼句,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传统美文,几代人学习范文,教师可以向学生营造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画面欣赏和配乐朗读。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疑导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请同学思考自己学过描写春天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泊《船瓜州》)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初春小雨》)。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的(《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展示,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撞击学生心灵,让其产生共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检查预习略

2、设疑:

(1)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的?【盼春】

(2)作者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绘春】

(3)作者是怎样歌颂春天的?【颂春】

2.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范读后明确:盼春(第1段);绘春(第2~7段);颂春(第8~10段)。

三】四边互动 深入探究

1、齐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春来了吗?你怎么知道的?【用原文的词来回答】

明确:没有;“近”

(2)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迎接的?

明确 :急切;“盼望着叠用”

(3)本段的两个“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给人柔和的感觉。

(4)第一段写的什么?作用?

明确:盼春;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分角色朗读2---7段思考下列问题

(1) 第二段作者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总描绘春天的美景,哪一个词

可以看出是总写呢?

明确:“一切”。

(2)作者在这一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它们?

明确:拟人和排比;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的情景。分别用“朗润”写山睡醒的情态,形象写出了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之景转为润泽之象。“涨”写出了水睡醒的情态,表现冰雪融化后山水欢快的情态。“红”写出太阳睡醒的情态,表现春日融融的意境,富有动感。

学法指导: (这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经过小组互动、仔细品味,揣摩,进而释疑。)

四】四边互动,揣摩语言

学生自由读,在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选一段说出作者怎样绘春的?

教师来回强调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第三段春草图写出草报春,抓住草的质地、色泽、长势写它的特点。作者运用哪些修辞和描写手法进行描绘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拟人:“偷偷”写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作用:表现了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使小草仿佛有了灵感。

反复: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作用:通俗形象。

侧面:“坐、躺、滚、踢、跑、捉”,用六个动词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作用:侧面写春草的可爱,表现春草给人带来的欢乐。

衬托:“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用: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作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2、第四段春花图写出花争春,作者从色味、虚实、动静几个方面进行描绘。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用:写出了百花争艳、竞相开放互不想让的动态,表现出花儿的活泼与情趣。

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比喻/拟人: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出野花的细小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强化动感,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草的动感。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地上,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描绘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花争春美图。

3、第四段春风图写出风唱春。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描绘的有形有味有情有感。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引用/比喻/拟人:引用诗句,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作用:突出春风和煦、温暖、轻柔的特点。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从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运用拟人手法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既写出春的乐感,又写出作者欢快的心情。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4、第六段春雨图作者从静到动、物到人、近到远写雨润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比喻/排比:在语言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亮、细、柔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翠色欲滴。作用:形象勾勒的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5、第七段迎春图作者由景及人,颂扬人抓住春天的大好时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哪一个词用得妙?妙在哪里?

明确: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是儿童的最爱,写风筝多了,实际上是写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给人无限遐想。

“赶趟儿”用得妙。形象的写出了人们争相迎春的情景,与上文百花争艳照应。

五】四边互动 总结提升

(1)齐读领会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六】课堂小结

这篇写景散文,抓住春天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蓬发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练习

1、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明确: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有感而发,才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

2、分角色进行诵读比赛

八】作业布置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以《校园里的早晨》为题写一篇文章,300字左右。

第一单元第2课《济南的冬天》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济南冬天》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是老舍先生于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改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识记生字词。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济南冬天的美,把握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中的景物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济南冬天之美。

教学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运用诵读和自由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四边互动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略

2.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3.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阳光、山、雪、水。

4.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5.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

【1】阳光照耀下的山特点:舒适温暖。

【2】白雪覆盖下的山特点:娇美、秀气。

【3】城外远山特点:素淡雅致、安适宁静。

【4】济南的冬水特点:暖绿、清亮。

6.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温情这一特点的?

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通过与北平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征,突出它独有的“温晴”,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对比表现出济南的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写作铺垫。

7.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

【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8.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紧扣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凸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了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研读精彩语段

1.齐声诵读第四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景物来烘托的,这些景物是:矮松、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儿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

明确: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课文第四段的写景特色。

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四)课堂小结

1.主题思想:这篇写景散文,紧紧围着“温情”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

【2】比喻、拟人手法运用

五)课堂练习

本文结尾“这就是济南的冬天”,能不能改成“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为什么?

六)作业

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七)板书设计

济南冬天

一、总写——济南真的算个宝地——温情

二、分写

1. 山

【1】 阳光明媚---天气温暖

【2】 薄雪覆盖---情态娇美

【3】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2. 水

【1】 清澈透明

【2】 鲜亮明丽

三、总写——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看望老师作文 友谊给我带来了快乐作文 苏州游记作文600字 环保小卫士在行动作文500字 小猫捉老鼠作文 学会生存作文450字 大城小事作文 太阳花的作文400字 关于大自然风景的作文 歌唱比赛作文300字 勤劳的作文300字 难忘的小学同学作文 桂林的风景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题目有哪些 母爱的一篇作文 我听见的声音作文 我的亲戚作文 放风筝500字作文 暑假的第一天作文200字 跑步作文100字 茶叶作文 动物小白兔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家规 一勤天下无难事作文 碰碰香的作文 介绍手机的英语作文 一场大雨作文200字 陈晓小作文 寒假开学第一天作文 校园秋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