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散文 瑞雪落在翰墨中

2020-11-22 01:55:01
相关推荐

(散文) 瑞雪落在翰墨中

2018年8月,刘江生与王蒙先生在北戴河留影.jpg

(散文)瑞雪落在翰墨中刘江生

一我在年轻时读过宋玉的《风赋》、欧阳修的《秋声赋》,也欣赏过郑板桥“墨三味”“借书传画”之类的金石。我算不算是汪士慎所言的“尚留一目看梅梢”的人,我并不介意。

如果说对岁月的偏爱,在夏天说秋天老了,而秋天说冬天才老了的时候,我却感到冬天才值得骄傲呢。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刘长卿挥毫道“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柳宗元最喜“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景致,这些诗书画,何不有着冬天的潇洒和静谧。

老友崇民来访,把腊月作为一幅火红的年画送给我。我看到“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评章”的题款,感到冬天没有春天的幼稚、夏天的浮动、秋天的忙乱,更是一道醉人的风景了。白居易有《夜雪》道,“夜深入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瑞雪有时下的很大、很厚、很重,值得老兄保重珍惜日子哦。

惊鸿一瞥,涨墨飞白。自古的“咏雪”为笔墨纸砚记载传承,给人超越性的体悟,使我想到文徵明“一贯性”的《乐志论》帖,有一种寒俭单薄的气息;少不当意,必再三易而不厌,而越老而愈精妙。

我还记得退休那年,读到刘孝绰《对雪诗》中“桂花殊皎,柳絮亦霏霏”句子,便约了文友出游他乡。从孔庙到兰亭,一路山舞银蛇,千里迢迢,我们谈得更多的是对《中国行草名帖一百讲》的体会,感到迎着夕阳走去,身后才是自己的影子。

那年,先到入座的魏宇平先生讲起了汉字与书法艺术。王羲之说,“凡书贵沉静,令意在笔先,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可见书法是感情和思想的产物,字如其人。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就让时间倏忽穿越700多年。曾巩观览王羲之的墨池,以记其事,写下一篇《墨池记》,也以文章享名了。两人合为双美。

腊月的山城下起多年难见的瑞雪来。“雪,雪……雨揽雪,”确有“撒盐雪中差相似”的味道。“最难风雨故人来。”范云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运用雪与花的反复比喻,就使纷繁多姿的雪花跃然纸上了。

喝茶,饮春水。看窗外一片蒙蒙雨雾,化作更大的飞雪了。想来颜真卿43岁写下《多宝塔》,76岁写下《自书告身》,这种超越就是以时间为代价的。王宠30岁写下《瞻眺诗》,800字左右,一气贯通,似挟天风海雨,令人赞叹;可惜英年早逝,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崇民为我带来一本《古今百家篆刻名作欣赏》。我顺手翻到齐白石篆刻“饱看西山”的四方印,其“包”字上提而留空,“看”字的细笔,“西山”的粗笔和大胆的借边,都是其匠心所在。

“寒之友”有时间在一起侃大山,有福德长寿之意,宣纸展开,各书句子表心意。崇民挥毫道,惯迟作答爱书来;我书的是,非究于篆无由得隶;魏老笔下是,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哈哈,这些句子不谋而合,都是出自王福庵的金石。

本荣约我们下乡写春联,是听雪的好机会。雪把山野铺展成大样的宣纸,处处有贺年片的造型,有阳光的诗句,有激情的歌曲,有行动凝聚的希望。一路的年味让侯班长定调为:“中锋堪说千秋法,小印能追万古魂。”书家不求发迹,但求时常有小聚,漫长的晚年多像一日。

孙过庭进取仕途,名落深山,是陈子昂举荐他为洛阳府衙署办公。陈子昂读到他的文章和书法巨制《书谱》,击掌赞道:“孙君凭此足可青史留名矣!”可叹!六月天气下大雪,孙君因反腐,被腐败的上司暗杀。

自古立冬多诗情,“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李白《立冬》道,“醉看墨花月白,恍立雪前立春”,立冬的酒香,让我们感到古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仇远有《立冬即事二首》道,“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寒冬闻到梅花香,似乎又已经嗅到了春意。

孙过庭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应该是我们的审美取向。杜甫称“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道李白是“天子呼来不上船,处称臣是酒中仙”,这是知己之间的高兴事。“路在冻死骨。”杜甫心中纠结的雪片,却落得让人心颤。

雪花纷至沓来,我们不经意来到的潼南田家镇吕家坪,这可是明末初清的吕潜老家,这却增加了送文化下乡的热度。

吕潜诗现存400多首,有诗集三部。他的书法清秀古淡,散逸苍清,以墨韵、意境、分行布白取胜;浓淡枯湿,曲尺其妙。他画出大量的山水画杰作,有“天下二半”之誉。享年86岁。惊喜之余,我们踏雪看村景,感到笔兴也正在被瑞雪捎向村民。

迎着薰腊肉的香味,畅谈小康话题,我们是心有吕潜为乡亲写春联了。一个“福”字,正着贴是甜美的写照,倒着贴是吉祥的象征;合家欢乐,把显目的位置让给您。丰年飞瑞雪,盛世春花新。一个村庄对世道的期冀和坚守,让瑞雪报康福,这是一种大智慧。

村里姓吕的小学教师也是一位书家,他写的春联有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倡导的“变法”风格:平长弧线为基调,以圆转为主,有长锋羊毫所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原来,康有为称赞吕潜的人品和才气,有反清的骨气。“松篁无俗气,金石有遣音”,小吕老师心有康有为,也总是渐渐在朝前方发展。

在潼南双江镇,我们参观了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居——长滩子大院,他早年的卧室也不过10平方米。元月31日,在月亮山看月全食,无疑感到了山在变高,水在不可磨灭地流。如果可能,我想为红月亮的诗集写序、作跋;那天上火红的梅花,像我梦中的形状。

我做砚田农,读着黄山谷跋《东坡墨迹》,“(东坡)性喜酒,不辞谢而就卧,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真神仙中人”,却感到这与东坡书写《黄州寒食诗》的情致并不相同,那寒食诗虽活泼跳动,却有未展开之状,气氛平和清雅,如同在低声诉说其清苦萧索境遇。

《中国新闻》和《重庆与世界》杂志发表过我的书法作品。我学米芾,极为肖似。我倡导释亚西《书论》的观念:“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米芾的书法,人谓《集古字》,盖取诸之长,总而成之。

老同事纪文为鳏夫,我书赠王稚登的《立冬》,“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霄寒较昨宵多”。冬天的心灵,需要寻找温暖之处,这正如李颀《赠张旭》道,“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张旭是落魄的穷书生,但却身怀绝技。

在老年大学执教的杨老,把徐渭的《戏墨帖》临得惟妙惟肖。徐渭的内心世界充满愤懑、抑郁、孤独、凄凉,如梵高那样发疯过,也只有铺开宣纸,才有轻松。徐渭生时寂寞,死后得享哀荣。

一个王朝要覆灭时,什么怪象都会发生。张瑞图因勉强用行书写了“擎天一柱”四个大字,受到株连,只能学孙膑装疯救自己,后来是在孤奋和困顿中默默死去。张瑞图文笔有神交有道,实为刻烛赋诗,才丽所壮,不可及也!

吴子灿老师是书香门第出身,至今还保存着爷爷写的小楷古文抄本,三代人都有孟子“吾善养浩然之气”之心。他感谢新时代能“倚石得奇想,看云多远怀”。他的书法有童子功,曾师从欧阳中石、叶培贵、解小青等当代名家。如他的楷书,形圆意方,遒劲稳重,去汉隶木简未远,捺皆藏锋,横竖落笔如剑尖,收笔垂中有缩,内涵蕴藉。如他的行草意涉瑰奇,纵横争折,无雕饰,不浮躁,结构成包裹状,是纯正势的。他的作品天姿天籁,属于自我怡情之作,旨不在示人,非求名也!

本荣兄百函立就,心境平和,运笔畅达,雄健而不野;其布局疏朗,醒豁大度。他作为中国书协会员,晚年能左揽右抱,观古今于须臾,蹒跚于洋洋洒洒的诗书之中,使其草书千里阵云,隐隐然造成宏阔迤逦之势,实在不易。他出了三本书法集,办起书画廊,算是成功者。记得16年前,我采写过他的政绩,送过他一套《三希堂》丛书,可见我俩交往之久。

李文光兄曾致力于黄山谷书法研究,后学到《龙门二十品》中《杨大眼》等北魏神髓,在冶炼升华中,使自己的字体变得刚劲婀娜,气息高古逸宕。他把《褒钭》《裴岑》《三大公山》等古碑冶为一炉,随意取舍,而自具面目了。

宜将风物放眼量。中国书坛大师沈鹏的书法,基本特征是浑然雄肆,沉着率真,气足神旺,情趣在笔墨之外,也让社会对他的书法褒贬不一。他的作品摆脱了严整、中和、平衡的传统束缚,其点画结字、分间布白,乍看显得稚拙拘谨,细审却使人感到稚中蕴含苍古,拙中姿媚跃出,谨敛不乏生动变化。周祥林、文永生评他的巨幅草书《兰亭序》卷为“荡气回肠”。沈鹏说其中掺进了魏碑、汉隶与篆书的笔法,既有章草又有今草,并注重了韵味和节奏。

世界是扇形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存逻辑,书家没忘潜气内转,想像地火运行般的深沉和稳重。

我为书家王儒敏出书法集写序,称赞他对儒家思想的敏锐积累。其字态之长短,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苍茫雄厚,古气磅礴,一扫靡弱之俗气。我俩是“振笔磬响,盖酒气方舒”的书友。

乡党王世才办80大寿,出的文集由我写序。我称赞他舞文弄墨,也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香满乾坤”了。看他的作品就像一粒粒饱满的粮食,在回归生活。他的书法,能将独立的狼毫筒洁起来,让腊月奉献新的面容,有恒久的晶莹品性。

世才倚重文墨养老,当了18年的重庆渝北区老年诗书画研究会会长,关照了一批老人,真是“蓬莱凝望神山路,唇齿相依大业遒”,吾心在烟霞。

老来福,天天是双休日,天天是假节日。分群类聚,我能把陆游的《致原伯知府判院》简札摆进宣纸,展示轻松随意的氛围。又有“候鸟”带回塞北的伟丈夫,积雪之光,总有佳墨名楮纷相随。

“忘归不觉鬓毛斑,好事乡人尚往还。”把大书家吴琚装在心间,能让鼓动腮帮的骚人墨客,揶揄黑白,传承修身养心之道。

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我能上讲台讲学了。当然,崇民、侯班长坐在前排,为我捧场。东方古大陆不沉,方块字不老,笔墨纸砚将伴随一个民族走向永远。

赵构的《行草千字文》,在自然与随和中不时产生出跌宕的姿态来,这种跌宕,不是猛烈而醒豁的,是巧妙而不动声色的,比智永更富有独创性。当然,如果将《行草千字文》用楷书的方法进行欣赏,就会成为草书的悲哀。

翰墨之神韵,诗歌之灵性,民族之文采,古国之风貌,皆现于尺素。翰墨铸就了一个民族精神的伟岸和庄严。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在重庆发表的,谋章布白十分新颖奇特;纵观全貌,气度弘达,豪放刚健,潇洒多姿,翩翩裳舞,如岩岫耸峙,旌旗猎猎。全幅舒展自然没有传统明显的行气,怀抱舒散,意放神驰,随笔顺气韵结体排列,犹如大珠小错杂弹,结体张驰随情感生发,那“雕、朝、风、数、骄、娆、腰”等字,斜而又无倾复,更有一种飘逸、飞舞的动势。

毛泽东早年用功于颜、柳、魏碑,后来融百家于一炉,也就在于大胆创新,达到书写形式与书写内容完美的统一。

书法是一种内心的生活,依赖于某种天赐的情感。有精神的书法,不是避世的梦境,而是思想挥动灵魂的必然。“江山澄气象,冰雪净聪明。”真正的作品以恢宏的视野关照一切。

我当先生,也当学生。跟吴子灿老师学草书,学孙过庭的《书谱》,正如薛涛感慨道“磨扪虱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默默,人文庙里休休”。我想的是:日有所思、经史如诏,久于其道,金石为开。

女儿春节回家探亲,写春联送我:“瓶花落砚香归字,院竹敲窗韵入琴。”我称赞道:“形是隶书,笔画间却有篆书意味,工稳而不凝滞,曲折垂缩,心气平和,不愧有乙瑛遣风,沉雄嵌奇。”女儿曾是重庆大学的英语老师,而今能让书法作品参加大展了。思接千载,神游八极,我们都能昭示自己内心世界的高远和幽深了。

下楼与拳友打了一套太极拳回家,老伴已经准备好了早餐,正在听手机里的歌声:“我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这把火有自己爱好的热能和享受。欧阳修《咏雪赠张籍》,全诗400字,一个雪字也没有,“只见纵横落,宁知远近来,飘逸还自弄,历乱竟清催”,何必想到自己的头发全白了呢。

前些日子,我和本荣、崇民到了陕西丰游县,探访了九成功碑。我应该写点体会,在自己编辑的《重庆新视觉》上发表,那是有着人格、涵养、气质、意志、风华、心灵的墨宝。

“山有九重”,唐太宗李世民将隋文帝的仁寿宫改为九成宫,供自己避暑享受了。书法家欧阳询正书“唐九成宫丰泉铭碑”中道:“旬有六日已亥,闲步西城之阴,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引为一渠,涤荡瑕秽,以导养正性,可以激莹心神……”李世民不经意的“水利”成就,让“欧体”落英缤纷,散珠玉盘,被历代推为书法范本了。

真是像“配祀”一样,在九成宫碑旁,便是唐高宗李治将九成宫改为万年宫时立的纪念碑——万年宫碑。碑上是他亲自撰写的万年宫铭并序,也彰显有“朗抱开晓月,高情属天云”的情趣。真是珠联璧合,让世人羡慕两座大青石碑如同父子关系对坐着,很多话都在碑里铭刻着。

丽日蓝天,家住我楼上的是万州书协主席,着手出版他的《杨永顺书法集》,请我帮忙看大样了。我俩常在楼下地坝用水笔练书法,也去过重庆大礼堂、碧津公园,观赏老人们水笔下的功夫。冬天不冷,现在立春了,更要把爱情和友情,放在阳光下移动。

瑞雪映照黄天厚土,白如宣纸,鸟儿仍在婉转啼鸣,让人感到水笔离晋王右军墨池很近,太师焦渴的灵魂要回到他久别的国土……

中国书法,名家授业各显风采。有人问,林散之的草书与那些“丑书”有多少区别?这让人想到蔡邕在《九势》中观点,“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法隐含大追求,书法摆脱“技”的范畴而叩问“道”,是召唤另一种精神气质,但矫枉过正往往是激进叛逆的副产品。许多时候,值得鄙视的“江湖书法”,在怪异笔墨流露中不也没给社会面子。

我将大书家张虎的作品挂在书房,他书的是我凑合的诗:“半生笔耕已经成翁,把酒独立啸晚风;与倚江波弄月明,醉看山色有无中。”张虎原为中国书协秘书长,现为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顾问。我们在中国作协创作基地上庄度假结识。他的草书天姿自然,是嵌在生活肌理之中,带有妙手偶得的韵味。他有文化智慧和对书法精神的深刻领悟,著作《北齐义慈惠石柱》,是令人敬重的一部史书。

在微信的友情中,我与本荣、儒敏交流起对“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刘塘的体会来:“文清少习香光,壮近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与学识,超然尘外。”笔墨浓淡相宜得彰,是一种生命之缘,我们都能畅怀寄幽情吗?

翰墨铸情。柬埔寨驻重庆领事馆等处收藏我的书法作品,润笔费不菲:这可是中国知深文化人的墨宝:用笔中锋扎实、深穆,追求内在蕴藏的美,在给欣赏者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认为“味厚神藏”。这书家出版过9本文学著作,产生过社会影响。

我们把书法作为一种“专业”,只能是写字先生(写字匠),看看历史上被称大书家的颜真卿、王羲之、苏东坡等等,没有一个是以书法专业而成为书法家的。

我在国外旅游,感到中国民众对他国文化了解很多,而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缺缺乏了解(中国书法只是其中的一门学问),这跟泱泱大国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并不相称。

成功之书在于胸襟和气度:在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于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劲弩筋力,腕竖则锋正。蔡羽的《书说》,不就成就了一个玲珑、嫣然而深的灵境,使人从卷舒取舍似的大虚片云、寒塘雁迹之中感悟到了一种静远空灵。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散文网创委会副主席、重庆市影视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在全国上百家报刊杂志发表过文学作品,作品有30多次获奖;有著作9本,4本获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台阶作文 自然风景作文 谦让作文 路口作文 底气作文 雅思作文范文 我多想作文 全国高考作文 父亲节作文 小学写景作文 家长会作文 作文我的心爱之物 小学生作文范文 提醒作文 语文小作文 二年级作文大全 感恩作文素材 星期天作文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 难题作文 路灯作文 父母的爱的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 小制作作文 七夕作文 奥运会作文 小小作文 作文秋 万能作文模板 考研 英语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