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留住乡愁振兴乡村

2020-11-22 12:25:01
相关推荐

三年磨一剑

两村入选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

今年4月上旬,省住建厅、省文旅厅等五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认定公布了第一批107个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此举意在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美丽乡愁、让乡村重焕生机。幸运的是,我市连云区的黄窝村和大竹园村2个村成功入选。

事实上早在2017年,《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制定实施,开启国内先河。经过3年左右的精心培育,首批107个省级传统村落正式出炉。而一直以来,山海相拥都是港城人引以为傲的资本。这里说的当然不仅仅是环境的美丽,更多的是延绵的云台山,生生不息的黄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连云港人。是在那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岁月里,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黄窝村、大竹园村正是连云港传统山村、渔村的代表之一,能够入选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毫不违和,也令人振奋。

随后,省住建厅和省文旅厅联合推荐了8条传统村落游赏线路,我市“滨海观澜”线路成功入选。线路覆盖三面环山一面环海、怪石碑刻资源丰富的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村,以及出产省级非遗连云港云雾茶的宿城街道大竹园村。

村落众多,为何是它们?

不得不说,这样的消息令人振奋。黄窝,是我市一处美丽的渔村,村民们世代以捕捞为生。而面朝大海、背靠后云台山的独特地理优势让黄窝多了一重发展的资本,受到了游客的青睐。而大竹园村本身就“藏”在我市4A级景区海上云台山里,更是江苏海拔最高的一个自然村落。和黄窝不同的是,大竹园村盛产云雾茶、葛藤粉,茂密的竹林也成了这里独特的标记之一。

自2018年起,2个村分别启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程。显然,前后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我们黄窝村分两块儿,一边靠着山,另一部分在海边上。”与我们同行的村干部张立扬说,而如果不是经他们介绍,没人会将这里与一个村子联想在一起。的确,有停车场、有入口牌坊还有百年古树站立村口迎接着四方来客……这分明就是个景区呀。然而走进黄窝村就被这里的田园乡村生活所吸引,茂林修竹之中,高低错落的古民居躲在其中,古民居的红瓦石墙,与周边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起来。

而大竹园这番变化更大。“我们先是将原先村委会的办公用房进行了修缮,部分房屋打造成茶史馆和村史馆,在其旁边还打造了含有观景平台等在内的茶文化设施。”大竹园村党支部书记翟恩春告诉我们,危房被修缮一新,更换了红色瓦面,地面也被铺上了原生态的石板路,新建了休息的凉亭,一个巨型茶壶景观坐落于院内,既起到了点睛作用也增强了茶史馆的观赏性。而除了这个足够3人高的大茶壶外,游客来到这里还可以现场观摩茶叶炒制的过程,春夏季节也可以现场体验炒茶,购买新鲜的茶叶。

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能够成功入选,代表着我市2个村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初步实现了《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所提出的目标要求。无论是黄窝村还是大竹园村都在保护与开发上开了头、起了步,甚至走在了一些村的前面。

也正因如此,了解它们保护开发的经验、遇到的困难以及措施办法对于其他村庄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黄窝,在保护中展现渔村魅力

在长期出海捕捞的大背景下,黄窝村传统村落逐渐形成了“瓦房、小院、聚居”的传统渔家村落格局。时至今日,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社会与情感价值,展示黄窝人世代与海搏击的顽强拼搏精神,黄窝村出台《黄窝村民居改造意见》,与港口集团协调60亩生产物资堆放区,实现生产资料堆放区与生活区相分离。“我们对红瓦石墙的老旧房屋修旧如旧,对新建房屋统一红瓦白墙。最大限度保持黄窝村特有的山海渔村原有风貌,使美丽宜居的黄窝村得以保护和传承。”张立扬告诉我们。

与此同时,还深入挖掘渔村文化中潜藏的社会与情感价值。修复“龙王庙”、“娘娘庙”等传统渔业文化设施,还原渔村历史面貌;结合“互帮互助,和谐友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渔民生活习俗,黄窝村广泛开展“渔业技能大赛”“渔嫂厨艺展示”“渔村纳凉晚会”等活动,再现渔村传统劳作场景;收集渔家谚语和渔民号子,将有意义有哲理的语句装裱上墙,教育渔村后人认真做事、清白做人;为村内“捻船”艺人提供木船维修船台,鼓励老渔民手工制作渔船船模等,他们传统技能的展示成为黄窝村一道亮丽风景。

目前,该村共有紫菜养殖海域36000余亩,全村90%以上人口从事海上生产作业,创造了独具渔村特色的渔业景观、民居建筑、民俗风情、家庭生活、乡土艺术等文化形态。码头、船台、生产物资堆放区等建筑,在服务一产紫菜养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渔家风貌,打造渔家风情村。

大竹园在村落保护探索发展之道

采访中笔者发现,想进入大竹园村并不容易:且看其海拔高度581米,就知道,翻山越岭是必须的。不仅如此,大竹园因遍生竹林而得名,可见村里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也是极高的。多年来,依仗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以及近5000亩山场,大竹园村盛产云雾茶、板栗、葛藤粉、野生山药等农副产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区内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法起文化园、悟道庵、云雾茶庄、大龙顶抗日工事遗址、抗日烈士墓等特色资源也让大竹园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休闲旅游产品的追求,大竹园的“不容易”反而成了稀缺资源。特别是去年,入村通道大桅尖路入选“全国最美乡村路”后,大竹园也渐渐热闹了起来。为了彻底改变村民单一发展林间经济,想要配套旅游又缺乏产品和环境等问题,前年大竹园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我们先是将将先村委会的办公用房进行了修缮,部分房屋打造成茶史馆和村史馆,在其旁边还打造了含有观景平台等在内的茶文化设施。”告诉我们,为了做大做强茶文章,还将多间房屋修缮打造成茶叶加工厂,助力大竹园村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特色名片。

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大竹园村发展经济的核心和起点。一些危房被修缮一新,更换了红色瓦面,地面也被铺上了原生态的石板路,新建了休息的凉亭,一个巨型茶壶景观坐落于院内,既起到了点睛作用,还大大丰富了茶史馆的观赏性。而除了这个足够3人高的大茶壶外,游客来到这里还可以现场观摩茶叶炒制的过程,春夏季节也可以现场体验炒茶,购买新鲜的茶叶。这也是坐落于海上云台山景区的大竹园村,为配套服务好景区游客而进行的创新尝试。

做好传统村落文章

究竟意义何在?

虽然入选了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单,但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黄窝村和大竹园村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文章”还在继续。黄窝村将紧紧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建设集紫菜文化展示、紫菜二次加工生产、游客参观体验采购于一体的紫菜产业园,依靠紫菜特色打造海洋产业强村。而大竹园村的方向则是打造“华东第一滨海民宿”的目标。依托山上闲置民房资源,村里集中租赁整体打造特色民宿群,提升强村富民成效,现已租赁45户。下一步,村里还将加大招商力度,通过小片开发,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发展,目的就是推进民宿群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

事实上,站在村里的角度,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已经也必须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而在更多人看来,做好这篇大文章意义重大且深远。在连云区文化馆负责人李清波看来,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的文章,更有利于地方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他告诉笔者,黄窝村的“前身”乃是民国海州镇守史白宝山的私家花园,俗称白大涧又称乌龙涧。对于这段历史,知道的人并不多。然而充分发掘这段历史,对于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建设系统工作的王红阳则从大竹园的入选中,看到了改善村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借鉴经验。据悉,大竹园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先后完成投资520万元,其中村庄道路硬化1公里,修建便民道路1公里,新建塘坝一座,公厕一座,除了一些硬件维修外,还安装路灯36盏,安装监控10个。因此,在他看来,大竹园村前后的变化不仅漂亮,也让村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很多方面与城市里没啥区别。

乡愁+文化+产业

能否将传统保护向开发振兴过渡

当下,传统村落正在由保护向开发、振兴进一步过渡。如何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乡愁不足、人才流失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等不足仿佛成了关键点。笔者采访时发现,包括黄窝、大竹园等在内,诸多传统村落都存在着年轻人外流,中老年人占据主体地位的现状。外出打工、孩子上学等目标驱使原住民向外流动,以大竹园为例,村委会下辖大竹园、上洞、张楼、黄毛顶4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82户共计642人。其中,山上居住86户共计192人,基本为60岁以上老人。

而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吸引人、留住人乃是第一步。在保护开发中,如要统筹考虑乡村、乡土、乡情和产业支撑,保留活态文化中的精华,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助力传统村落变身致富“磁场”。只有留住人心,留住人气,才能留住了村落发展的“根”。

除了乡愁,打好文化牌也是助力传统保护与开发振兴的关键举措之一。正如李清波所言,延续文化根脉是复兴传统村落的意义所在,是人们记住乡愁,思乡、念家、怀旧、守护乃至建设和发展传统村落的可贵基因。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强化规划引领、系统谋划和科学施策,持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特别是对村落中的国家、省、市以及不可移动遗迹等进行专项保护工作。浙江省丽水市的松阳,就将文化和价值观的修复作为复活乡村文化基因的关键举措,将乡村发展放到历史的动态中去考量,尊重原住民,对传统村落、传统建设、古廊桥、古道、老屋等进行修缮性保护,其“拯救老屋行动”试点工作还被列入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乡村文化繁荣兴盛重大工程。而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盘点村落中的古树、老屋、石碑等古迹资源,将对它们的保护作为传统村落工作的一个专项,留住乡村的根脉。

业内专家认为,依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整合地方的特色农产品、安静的山林风光以及传统淳朴的民风不仅可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更可以带来农耕体验、创意农业、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充分运用好5G等新基建,完全可以让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以此推动传统村落换新颜,以经济兴带动乡村生活之美。当前,我们的大竹园、黄窝一并被纳入了8条传统村落游赏线路中。接下来,我们到底可以为游客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就需要深挖传统文化,无论是渔业还是山林资源,都需要通过包装吃、住、行、游、购等产品,并将其和游客的需求进行深度融合,而想要让这样的产品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那么文化,特别是独具地方历史特色的文化必将是其发展的核心资源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乡村的经济社会结构也将会发生重要变革,乡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章来源:连云港日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新学期新挑战作文 重庆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一篇关于上学的作文 初中小标题作文范文 四年级作文感恩老师 描写妈妈特点的作文 可爱的朋友作文 写景小作文150字 研究报告作文格式 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作文 预防近视的作文 去海边玩的作文300字 决战中考作文 6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小学作文评语 人的成长作文 英语高考作文万能句 平潭海坛古城作文 海底两万里作文600字 校园生活作文英语 看哭人的高考零分作文 我的小狗作文450字 生活与创造作文 童年的朋友作文500字 五年级我的家乡作文 我是一只小鸟的作文 写一次活动的作文 给朋友写一封信作文 我想变什么的作文 亲情作文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