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大宋最牛老爸:为儿子当经纪人 捧出文坛两大巨匠

2020-11-22 17:30:01
相关推荐

苏序是个大善人,乐于救助穷人。有个人经常受到他的施舍,就想报恩。

这个人懂风水,对苏序说,我发现了两块好墓地,“一富一贵”,您可以选一块。

苏序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意思是,要贵不要富。

那人便把苏序带上眉山,一起去看那块能保子孙显贵的墓地。点燃一盏灯放在地上,风吹不灭。

后来,苏序将自己的母亲葬在那块墓地。

这是明朝人讲的故事,听起来没头没尾,怪诞不经。但没关系,只要读者知道苏序是谁,这个故事就完整了。

苏序是宋朝人,世居四川眉山。

他有个儿子叫苏洵,生于1009年。

苏洵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苏轼,一个叫苏辙。

苏洵画像

1

苏洵19岁娶妻程氏,第二年生了个女儿,可惜不满周岁就夭折。此后两年,程夫人都未能怀孕,苏洵很着急:年过二十了,还无后,压力山大。

22岁那年,苏洵开始拜生育信仰界的男神——送子张仙,据说每天烧香很虔诚。3年后,子嗣接连不断,几乎一年生一个子女:

1033年,苏洵25岁,他和程夫人又生了一个女儿(10岁夭折);

1034年,生了一个儿子(4岁夭折);

1035年,又生了个女儿(19岁出嫁后不久病逝);

1037年初,生了苏轼;

1039年,生了苏辙。

苏洵很“摇滚”,经常一人打起背包,乘船或骑马,四处游玩,结交朋友。

他写过一首诗,总结了自己早年的生活: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最后一次出远门,37岁的苏洵撂下9岁的苏轼、7岁的苏辙,一个人逍遥去了。有人说他其实是参加科举去了。

他先乘船出川,骑马去了当时的帝都开封。然后一路向南,去了江西。

在九江,他结识了一个名叫雷简夫的人。

整整3年后,他接到一封家书,被告知父亲苏序病逝,这才仓促归家。

他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在当时,所有人都把苏洵当成了浪荡子。只有父亲苏序,在别人用怪异的眼光看待自己儿子的时候,始终笑而不语。

苏洵一生中参加过三次科举,最早的一次是在18岁。

他有个二哥,叫苏涣。当地人都认为苏涣比苏洵有出息多了。苏涣24岁考中进士时,苏洵16岁,想追随哥哥的步伐,奋斗了两年后去参加科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在后世看来,苏涣的名声远远不如他的弟弟。但实际上,苏涣是整个家族气运转变的关键人。苏涣的中举,打破了苏家“三代皆不显”的局面,成为这个平民家族上升为官宦家族的第一人。苏轼后来在给苏涣写的祭文中说,伯父为官清廉,四海奔走,把家都忘在一旁,而今亡故,家中却一贫如洗。这就是眉山苏家的家风。

父亲苏序的死,改变了苏洵的人生。

从1047年到1056年,他有十年未出四川。后来的人说,这是苏洵闭门求索的十年。

四川眉山三苏祠图源/图虫创意

2

那些年走过的路,遇见的人,都成了苏洵自我提升的参照物。

他厌倦了为科举而读书作文,把自己早年写的数百篇科举时文,一把火烧掉了。然后,“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

他只读《论语》《孟子》、韩愈以及其他贤人之文。

经过多年苦读后,用苏洵自己的话说,胸中积攒的话越来越多,一提笔,化成文字自动流淌出来,每一篇都是“有为而作”,经世致用之文,不再是以前那种空洞无用的应试文章。

他练成了一个本领,能够预见科举的潮流。但凡这种人,不是被当作狂人就是被当作傻子。但他不在乎,他也无需自己去证明自己的预见性是否正确。他的两个儿子,经过他的训练后,将代替他投身考场。

他曾送两个儿子到州学读书。州学教授刘巨是眉山当地的名士,教了苏轼兄弟俩声律、作对子等本领,这是当时科举注重诗赋文采,在地方教学内容上的落实。

有一次,刘巨在课上赋诗咏鹭鸶,念到最后两句“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苏轼当即说,老师的诗好是好,但最后一句改成“雪片落蒹葭”如何呢?

刘巨听后说,我当不了你的老师了。

苏洵自己给两个儿子编了数千卷书,当作教材,并对儿子们说:“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就是说,读完这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绰绰有余。

他也不照科举大纲来教儿子们,而是以孟子、韩愈、欧阳修的文章为范文,让他们学写古文。

多年后,苏轼兄弟参加科举。那一年,科举风向变了,由重诗赋改为重策论,而主考官正是欧阳修——苏轼兄弟背诵和模仿他的文章,对他的风格不要太熟悉了。

苏洵不仅预见了科举风气的转变,还押中了主考官。他在两个儿子同时考中进士的光辉事迹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难怪宋人编段子说,苏轼兄弟考试前,担心两人必有一人落榜,苏洵让他们别担心,到时一人和题,一人骂题,保证全中。

苏洵自己不屑于考科举了,但他却成了那个年代的科举押题大师。

纪录片《苏东坡》截屏

3

不仅如此,苏洵还是两个儿子正式出道前的经纪人。

他很早就认定两个儿子必成大器。

在著名的《名二子说》一文中,苏洵这样解释给两个儿子起名“轼”和“辙”的原因: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翻译过来就是说,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都是一辆车的重要构成部分,唯独作为扶手的横木(即轼),却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如果去掉轼,那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天下的车都是顺着车辙走的,但说到车的功劳,没有人会想到车辙。这样也好,就算车毁马亡,人们也不会责难到车辙上。车辙是能够在祸福之间优游自处的。辙儿啊,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

苏洵的这篇小文,就像是两个儿子未来命运的“谶语”,后来被苏轼和苏辙的人生所印证。

明朝杨慎说:“观此,老泉(苏洵)之所以逆料二子终身,不差毫厘,可谓深知二子矣。”

在两个儿子成人之后,苏洵决心将他们送出四川。

他在一封信中说,自己年近五十,人生基本废了,也没有进取之心,“惟此二子,不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

这时候,他之前在全国浪荡认识的朋友,纷纷变成了苏氏家族的贵人。

苏洵在九江结交的好友雷简夫,此时在雅州(今四川雅安)任知州。他盛赞苏洵虽为一介布衣,却是天下奇才——不仅有王佐之才,还是当代司马迁。于是帮苏洵写了几封推荐信,分别推荐给当朝名臣张方平、欧阳修和韩琦。

苏洵持雷简夫的推荐信,到成都拜谒了时任益州知州的张方平。他同时带上了苏轼。张方平第一次见到不到20岁的苏轼,即以国士之礼相待。

张方平同时怂恿苏洵到开封去,说僻处四川“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

苏洵表示,自己有名无名已经无所谓了,但不能让两个儿子重蹈他这个父亲的老路。

1056年的春天,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赴京城开封。但父子三人先到成都,再次拜会张方平。

张方平拿出往年的制科考试真题,给苏轼和苏辙来了一次模拟考。阅卷毕,张方平大为惊叹,说两人都是天才,“长者(苏轼)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苏辙)谨重,成就或过之”。

张方平虽然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有矛盾,但还是不计嫌隙,替苏洵父子写了一封给欧阳修的推荐信。

当时人都知道,欧阳修是文坛最知名的星探,只有他才能够成全苏洵父子的文名,让“三苏”走红。

苏洵父子带着雷简夫、张方平等贵人的推荐信,进京了。

安徽滁州欧阳修纪念馆图源/摄图网

4

到了开封,苏轼、苏辙兄弟积极准备来年春天的科举考试,苏洵则与京师的名公巨卿频繁接触。

作为父亲兼经纪人,苏洵的任务是把两个儿子“推销”出去。当然,前提是他得先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样才有说服力。

他拿着雷简夫、张方平的推荐信,精选了自己最得意的20篇代表作,去求见欧阳修。

雷简夫在写给欧阳修的信中这样说道:

起洵于贫贱之中,简夫不能也,然责之,亦不在简夫也。若知洵不以告人,则简夫为有罪矣。用是不敢固其初心,敢以洵闻左右。恭维执事职在翰林,以文章忠义为天下师,洵之穷达,宜在执事。向者,洵与执事不相闻,则天下不以责执事。今也读简夫之书,既达于前,而洵又将东见执事于京师,今而后,天下将以洵累执事矣。

这段话很有意思,对欧阳修简直是赤裸裸的“威胁”。

意思是,我雷简夫人微言轻,没有能力让苏洵成名,这也不是我的责任和罪过。但我既然知道苏洵这号奇人的存在,如果不说出来,那就是我的罪过了。而您(指欧阳修)是当今文坛盟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以前您不知道苏洵这号人,他就算寂寂无名而死,也跟您没关系。但现在不一样了,您读了我的推荐信,已经知道苏洵的存在了,况且苏洵也要当面拜见您,从今以后,苏洵有名无名,天下人都认为跟您有莫大的关系了。

欧阳修本来就是北宋文坛最著名的星探,听说有这么个人自带巨星潜质,赶紧取来文章一读。一读,果然很受用,当即就把苏洵捧为“当代荀子”。

他正式向朝廷上了《荐布衣苏洵状》,极力称赞苏洵的文章“辞辨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更重要的是,苏洵此人不是一个只会写文章的文士,而是一个对现实问题能提出解决方案的大才。但他为人安贫乐道,不钻营仕途,如果没人引荐,就要被埋没在这盛世里了。

随后,欧阳修取代雷简夫和张方平,成为苏洵父子在朝廷上最有力的推荐者。

欧阳修把苏洵父子推荐给了当朝重臣韩琦、富弼、文彦博等人。短短时间内,苏洵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频频成为京城达官显宦的座上宾。

而苏洵的文章也一夜成为爆款,引领了京城的写作风尚,“名动天下,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

5

苏洵红了,他的两个儿子马上也红了。

在1057年春天的科举中,苏轼和苏辙双双中第,脱颖而出。

苏轼画像

主考官正是欧阳修。

苏轼兄弟的上榜,源于欧阳修对科举文风的改革,此前被推崇的虚浮华丽文风不吃香了,质朴平易、言之有物的文风开始占据有利地位。而苏洵早年教导儿子们作文,已经预见到了这一点。

放榜之后,关于苏轼兄弟上榜的争议很大。

跟同时上榜的曾巩不同,苏轼兄弟此前并无名气,很多读书人表示不服,开始抗议。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后来回忆说:“二苏出于西川,人无知者,一旦拔在高第,榜出,士人纷然惊怒怨谤,其后稍稍信服。”

士人怎样变得服气的呢?

苏轼兄弟的文章确实好,这是大前提,但还不够,关键还得有人加持。所以还是欧阳修出马了。

放榜后,欧阳修对苏轼兄弟一顿猛夸,说后浪凶猛,老夫当避此人(苏轼),放出一头地。后来,苏轼也确实成为欧阳修的继承者,取代曾巩,一跃而为北宋文坛盟主。

除了欧阳修,韩琦、司马光等人也是苏洵父子的贵人。

1061年,苏轼和苏辙同时获得推荐,参加由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

临近考试时间,苏辙突然生病了。

宰相韩琦听闻消息,专门向宋仁宗申请考试延期举行。他的理由是,今年的制科考试,苏轼和苏辙两人最有声望,现在听说苏辙病了,如果兄弟俩有一人不能参加考试,将难孚众望。宋仁宗同意了。朝廷于是宣布当年的制科考试延期20天举行。

韩琦看到参加制科考试的人不少,还曾公开放话说,二苏在此,你们竟然还敢跟他们同场考试?据说,此话一出,弃考者“十盖八九矣”。

这次考试,一共只录取三人。

考官司马光对二苏的策文十分欣赏,将苏轼、苏辙列为最高等——三等予以录取。而苏辙的策文写得很犀利,直言宋仁宗为政苟且,为人好色,好面子,赏赐无度,导致海内穷困。这引起了考官们的争议。另一名考官胡宿认为苏辙言辞不逊,不应录取。司马光据理力争,说苏辙“于同科三人中,独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可不收”。

最终,虽然在策文中挨骂,宋仁宗还是亲自拍板说:“求直言而以直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宋仁宗果然爱惜羽毛,于是降一等,以第四等录用了苏辙,对他进行升官。

退朝回宫,宋仁宗掩不住内心的喜悦,颇为得意地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苏辙画像

6

两个儿子已经出人头地,而苏洵自己也成为北宋最为传奇的布衣文人之一,历史再也抹不去他们的名字。

但苏洵却有了新的烦恼。

当自己名满天下,可与名公巨卿平起平坐之后,他早已消失的斗志又被点燃了。

虽然多年无意仕途,但他骨子里是想做帝王师,给时代把脉开方子的。

欧阳修等人也希望朝廷能将苏洵引进体制内,授予相应的官职。这给了苏洵很大的期待。

然而,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朝廷的委任状。

苏洵急了,直接给宰相韩琦写信抱怨说:

“今洵幸为诸公所知似不甚浅,而相公尤为有意。至于一官,则反复迟疑不决者累岁。嗟夫!岂天下之官以洵故冗邪?”

北宋“冗官”问题,人所皆知,所以苏洵用来调侃有司,说你们给我一个官职怎么了,天下之官难道因为多我苏洵一个人就变冗了吗?

一直等了两年多,朝廷才下诏,让苏洵去参加考试。考试通过了,就能直接授官。

苏洵很有个性。他认为朝廷要他参加考试是不相信他平时作的文章,便称病拒绝赴试。

与此同时,他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近7000字的《上皇帝书》,就天下之事提出了他的十项改革主张。同一年,王安石也递交了给皇帝的万言书,提出“变更天下之弊法”。但宋仁宗对他们的改革方案均无回应。

事实上,苏洵虽然常年偏居西南一隅,但他精通历史,一眼就能洞穿宋仁宗盛世背后的危机。

在他最著名的政论文章《六国论》中,他提笔就写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根本原因。

结尾又写道: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但还有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重蹈六国割地贿赂以致灭亡的覆辙,这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整个北宋,读过这篇《六国论》的人,都能一眼看清苏洵是在借古伤今,讽刺当时朝廷以岁币向契丹换和平的政策。

但像苏洵这样的,在宋仁宗后期是不可能获得重用的。

最后,朝廷还是给了苏洵一个县主簿的低级职位,留京参与编纂礼书。

1066年,在带领两个儿子到京城发展的10年后,苏洵病逝了,年仅58岁。

苏洵之死,震惊朝野,为他作挽词的士大夫达100多人,“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苏洵死时,苏轼30岁,苏辙28岁。此后,兄弟俩宦海沉浮,却被父亲早年预测他们前途的《名二子说》一一说中:

苏辙为人较稳,一度官至副宰相之位;而苏轼锋芒毕露,虽然仕途坎坷,但文名最盛,光耀千年。

一千年来,“三苏”上升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有人喜欢苏洵的豪健,有人喜欢苏轼的奇纵,有人喜欢苏辙的深沉。

他们一起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一举占据三席。

纵观整部中国史,这样著名的父子三人组合,恐怕只有两对:

公元1000年以前出过一对,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世称“三曹”;公元1000年以后,又出一对,就是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世称“三苏”。

绝代传奇,到此为止。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编辑 周章龙

编审 王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成长作文 反思作文 故事作文 难忘的小学生活作文600字六年级 我想对您说作文400字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 20年后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二年级作文 荡秋千作文 桥的作文 四年级上册作文 借景抒情的作文 坚持不懈的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 关于老师的作文 家乡变化的作文 日出作文 我的朋友 作文 初中作文素材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作文 我的同桌作文500字 写人的作文800字 我的朋友作文500字 自命题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400 有关青春的作文 关于生命的作文 写狗的作文 倡议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