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们”的嘉祥——从具体的人看嘉祥

2020-11-22 20:10:01
相关推荐

前言:回到具体的个人,是我们观察学校的方法。对嘉祥来说,这二十年,是无数个“我们”一起奋斗而来的。教师、家长、学生,他们赋予了嘉祥多重内涵,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而对于未来的教育变革,“二十年”是新起点,而“我们”将是更多人。

心灵捕手”龙林

看过《心灵捕手》电影的人都知道,学生太需要心理帮助了,包括天才。心理老师在学校有核心地位,就能说明这个学校真关注人,关心学生的心灵。

2008年,当踏上心理教育生涯不久的龙林,跟着不识路的出租车司机四处乱转,好不容易才找到嘉祥锦江校区时,可能很难预想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有那么多故事,那么多改变。

在同事眼里,龙林娇小的个子下,积蓄着巨大的能量。而在龙林心中,最初的“能量”,实际上是由嘉祥赋予的。采访时,她解释自己略显沙哑的嗓音,“嘉祥是我职业的一片沃土,那几年很拼,所以嗓子不好”。

她还记得初次与吴丽校长、雷解民校长见面时,她毫不顾忌地表达,“我不在意成绩。学生成绩好不代表他心理素质好。作为心理老师,谈成绩,我匹配度不高,在嘉祥这所名校里,我更希望我有用武之地”。

彼时的执行校长吴丽,这个气质典雅、情感细腻的女性,听完后把龙林拉到一边,郑重说道:“这句话说得太好了!”随后,让龙林惊讶的是,吴丽校长一一点出了几名高三生的名字,并大致描述了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伴随着社会对民办教育“应试倾向严重”“学生压力大、竞争大”等印象,龙林在加入嘉祥前也有些不安,“‘豆芽学科’遭遇‘学霸学校’,会不会遇冷?”而在心理教育学科普遍发展困难的大环境下,同行们也不看好她,“你过去,不就是当‘校医’吗?”

而校长的话无疑是一粒定心丸,同时带来龙林对嘉祥的最初理解,“他们真的把学生放在心上,不做花架子”。

进校第一年,她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兼顾对高三学生的心理辅导。应聘时提到的案例,也成为了她的心理咨询对象,这些孩子的心理波动被化解后,他们在高考中顺利发挥。

让龙林意外又感动的是,在她眼中的本职工作,得到校长们的高度肯定。那一年,她以中学二级教师的职称低职高聘,享受到了中学一级教师的待遇。同样的低职高聘,后来又发生在她怀孕时期。除了机制的保障,龙林更觉得是一种“充分的信任”,“你来了,把事情交给你,做了之后又给予及时的肯定”。

就这样,在龙林心中,那股对心理教育的热诚和坚持不断酝酿着,等待在这个平台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2009年,是嘉祥心理健康教育从0到1破壳的艰难历程。首先是心理咨询室的选址,吴丽校长对龙林说,“你最倾心学校哪个地方,你就带我去”,于是龙林带着吴校长到了一个“曲径通幽、门口有两棵桂花树”的所在——由于心理工作的特殊性,选址要尽量避开人群。吴丽校长接着嘱咐后勤部门委派专人采购物品。

龙林便跟着后勤的老师傅在学校与家具城间往返穿梭。凳子、墙纸、窗帘……一一敲定入库。尘埃落定后,老师傅的一句话让龙林记忆深刻,“你只差一样东西,就是一把锁。关上这道锁,这里就安全了。但你那里有一把心门的锁,你打开了,孩子就开心了。”

当心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还未被充分重视的情况下,所有的细节都是嘉祥对教育人、对学科专业化发展的尊重与成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校长到教务处主任,每人口中说得最多的是,“你是专业的,你说了算”。雷解民校长有句名言,“对教师,要鼓与呼、帮与辅”。

因此,才会在2012年,为成立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两位校长和行政人员陪龙林连续跑了四次省民政厅。2013年,龙林提出编写校本教材(后改为活动手册),她起初仅以七年级为对象,校长却建议,先将初高中整体大纲拿出来,“当时不理解,后来才意识到你一定要在整个体系下去看一节课”。这本活动手册也被评为当年成都市心育成果一等奖,龙林本人也因为工作突出,被评为成都市优秀心理工作者。

在一次省级公开课结束后,专家评价,“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堂的典范”。2014年,学校申报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看完所有申报材料,评审人员说:“一直以为嘉祥只讲分数,你们刷新了我对嘉祥的认知。”

“像一根火柴被投进木炭里,就燃烧了起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是块盐碱地时,嘉祥却成为了一片沃土。”

龙林一直觉得感恩,包括对记忆中那个动力满满的自己。踩着“噔噔噔”的高跟鞋走路带风,一周上十几节课、做咨询。不知疲倦的还有整个嘉祥团队,跑早操、吃食堂的大包子、晚上继续研讨工作,“完全是一种内生动力”。与她同批进校的老师们,有的在这里恋爱、结婚,有的找到了人生新方向。

也许大家都还记得她曾在操场上“挥斥群雄”的样子。心理素质拓展活动,那是嘉祥史上最大的年级,共21个班,1000多人,由她指导,回忆起仍咂舌,“那个声音之震撼”。

与高光时刻对比的,则是她时常唤起的,自己少年时的孤独心境。别人眼中的优生,母亲眼中的好孩子,那个“自我”却被挤压着,会怀疑、焦虑,“如果我不优秀,他们还会爱我吗?”

现在,这一感受又带着她继续去敲开嘉祥孩子的心扉。“成绩压力下,优生和学困生其实都一样,少有人能懂他们的内心世界。”

她记得有位老师拖堂,待她进去后,老师先对她鞠躬,“对不起,龙老师,占用了你的上课时间”,转身又对孩子们道歉,“对不起,占用了你们宝贵的接受心灵滋养的时间,但还是希望你们先去上厕所”。龙林很受震动,“无处不心理,她对课堂和学生的尊重,本身就是教育”。

从龙林到三个专职教师、两个兼职教师的师资队伍,再到全校班主任老师100%持心理咨询师C证、50%持B证,再延伸至家庭、社会,“形成一种网格、一种文化,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育人”。而“人人都是心育工作者”的背后,就是嘉祥的“全人教育”。

有不同的科任老师敲开她工作室的门,“龙老师,我有个个案想和你讨论”,更多班主任和她成了好朋友;有家长多交了150元心理社团费,龙林几经周转,得到回复,“我希望社团做得更好,受益的学生更多,能够长时间做下去”;也有家长打电话咨询,“我觉得我们不光针对有问题、有困惑的孩子,健康快乐的孩子也需要心理导师引领。”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成为心理志愿者后,在未来选择了心理学专业。

龙林感慨,嘉祥的老师、孩子、家长,基于全人教育共同的价值观走到一起,很快乐。

一位化学老师:如何有社会担当

对于嘉祥锦江校区高中化学教研组组长曾定军来说,记忆中他的高中化学老师的形象仍非常清晰:温文尔雅、侃侃而谈,爱钻研,也鼓励学生钻研。

后来他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许多年后,他才意识到,这些形象对他的吸引,构成了他最初想做老师的“潜意识”。

2007年,他从上海市属重点中学辞职,回到四川,来到嘉祥。从公立转到私立,他感到不安,甚至不知道要不要在教师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但一切就那样自然地发生了。进校时,面对学校强调的“以生为本,以师为根”,曾定军心想,“可能指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第一年他就感受到嘉祥与其它学校的不同。

在上海工作时,学生下午4点多放学回家,老师们专注于课堂教学,课下辅导很少。而在嘉祥,学生住校、上晚自习,课堂教学之余,老师与学生课后互动也很多。这就倒逼着老师们把课堂教学延伸向课外。

当时的化学教研组前辈陈万然老师,不仅在学科教学上经验丰富,同时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在不断地听课把脉后,陈老师给他提出了不少建议,怎么处理教学重难点、怎么提升课堂把控能力、课后如何辅导,甚至在命题上也手把手指导。这让曾定军逐步锻炼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而同时带给他帮助的,还有教研组长胡祖芬老师的支持和信任。

“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以及学科本身的发展,才是民办教育生存的基石。这又何尝不是教育之道?”调整节奏后,他开始有余力去思考更多东西。

初三作为化学的起始年级,既有升学的要求,也是一个学科的起点,对化学的兴趣养成尤其关键。

学校科技节化学实验现场

创新课堂

他尝试带着孩子们大量做课外实验。这些实验,基本都源自学生和老师间智慧的碰撞。曾有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钠钾合金找到他,他特别意外,这两种金属很危险,大块的钠和钾遇水会爆炸,教材上曾出现过钠钾合金,“我没想过怎么做,但他们做出来了”。

兴奋之余,他想得更多的是陪伴与保护,“要培养兴趣,更重要的还有责任”。于是在处理化学废弃物时,他和学生们一起想出妥当的方式。

还有一次烟花实验,源于学生们想在毕业典礼上展示魔术,曾定军听说后连忙摇头,“在封闭环境内做这件事非常危险”。但他们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把场地换成了操场。他还记得那个夜晚,他和五个孩子共同见证了烟花的燃放,那一瞬间的绚烂也让他想到自己在化学、在教育上的成长,“有时候,一点点刺激就会改变很多事情”。

嘉祥成就了曾定军,而曾定军给嘉祥带来了什么呢?

曾定军长期担任化学竞赛教练,坊间对竞赛的争议向来不绝,“其实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否影响升学考试”,但他看重的是“长远的一面”,“对于更多同学来说,他收获的是学习能力、自我管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这可能会影响他的未来,而不局限于这一阶段”。

让他最感动的细节是,游学活动中,无论是往返途中,还是就餐间隙,抓紧时间看书的一定是学化学竞赛的同学,“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个人学习能力养成了,做什么都可以”。

2019年,北京大学化学院本科生最高荣誉“化学之星”(仅2人),颁发给了2位嘉祥学子(张睿、李家毅),他们初三时都参加了曾定军组织的“定军杯”化学竞赛并表现突出,都参与了化学竞赛早期培训,其中,张睿高中留在嘉祥,成为了嘉祥第一位全国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冬令营金牌得主,以及第一位国家集训队选手。曾定军和张睿聊天,提到每年级近200人的北大化学院,最后只有一半人会坚持化学研究,其他人则会在中途转方向。而他们两个一直坚持了下来。

当然,也不乏经过竞赛学习后,发现兴趣仅限于高中阶段,并转变了学习方向的孩子,“但他们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力和思维力”。

在曾定军看来,这就是嘉祥教育的魅力所在,“它会尽早地提供一个让你深入认识学科的机会,做出选择,减少未来走弯路的可能”。

最让曾定军有成就感的是,他培养出了有探究精神和社会担当的一批年轻人,和分数、升学率关联不大。

每次化学竞赛课起点时,他先给学生们分享那些“老套”的故事。比如可能成为最年轻诺奖得主的曹原的事例,“一个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年轻人,能够在学科领域做出那么突出的成绩,并能在国外高薪挽留下毅然回到祖国”。

基础学科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当越来越多嘉祥学子选择从事非功利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我们作为老师,真的发自内心的高兴和钦佩”。如郭怡辰同学,当年排名省内理科第一,但谈及志愿,却选择了更平淡的数理基础学科。

如果化学是人了解自然的一个渠道,曾定军老师不仅教出了热爱化学的人,还教出了有社会担当的人。放眼望之,嘉祥教育一直重视培养学生如何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

从无意间踏入教育,到现在作为教研组组长,曾定军也开始担任起当年引领自己入门的陈老师和“芬姐”的角色,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催化剂,让一个化学反应更快发生了”。

时刻让他沉醉的是:课堂上迸发的惊呼、学生们眼中的光芒,“我希望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学科知识,而是让他意识到这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你们可以做一些什么。”

曾定军和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们

副校长罗志良:宽容出人才

宽容,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说极端一点,宽容出人才。

在嘉祥,一个难缠的学生是如何被宽容的?

乐山高新区嘉祥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罗志良一直无法忘记2016年时,他在郫都分校初中部教过的一个男孩,“他改变了我,改变了那个班级,改变了其他科任老师,甚至改变了一所学校”。

故事的开头却很平凡。那是一个瘦小的男生,称不上调皮,也并非恶意捣乱,有时,更像是一种戏弄,“稀奇古怪的问题总会让你在课堂上很难堪”。

数学课上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以修桥为例,桥修在哪里能让两岸距离最短?他马上举手,“这还不简单,两点之间连起来不就最短吗?”其他同学质疑,“你见过斜着修的桥吗?”“为什么桥不能斜着修?”

“你不让他讲,你讲不下去。你让他讲了,他把你带到很远。”时间一长,只要他出声,教室里立刻嘘声四起。

管弦乐团

罗志良的教学风格并不古板,但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两难,“既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又不能让他扰乱课堂”。更头疼的是,他作为年级主任,各学科老师都因为这个孩子找上门来,有的甚至要求换班。家长基本每周被请来一次,却一次比一次无助。

很偶然地,罗志良看到一道有关线段公理的中考题,鬼使神差地想到了这个孩子。“你打不打台球?”“要。”“好,我给你一道题。”一颗白球被其它球挡住了,需要设计路线去打到它,求距离和角度。

那个孩子一连研究了几天,看了大量和题目类似的台球视频,并截下来画线路图,反复分析研究。

当他再次找到罗志良时,罗志良第一感觉是震撼,第二感觉是,“你哪里来的时间精力去做这些?”男孩回答,其它科的作业都没做。罗志良说,我帮你说情,但你要提前准备好,明天讲给同学听。

那天晚上,罗志良一直陪着他修改报告内容,从最开始讲20分钟,到几分钟就能讲清楚。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讲不清楚可能达不到效果,你要让他非常舒服地展现自己”。

第二天,罗志良给了他五分钟的课堂展示时间,配合着视频、线路图,讲对称知识、为什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怎么把折线转化成线段来解决问题,一道中考压轴题变得异常清晰精彩,台下一片掌声。当时这个孩子才初一。

让罗志良意外的是,报告结束后,男孩说,“我想再耽搁大家一分钟”,他将收集的几十道同类型的中考题分享给大家。这堂课结束后,男孩偷偷告诉他,“我从来没有享受过真正发自内心的掌声,我想继续做下去”。

在这之后,罗志良把重要题型都交给学生研究,通过小组形式展示给全班。他还邀请老师们来旁听,直接刷新了老师们对学生的认知。在罗志良离开郫县时,男孩父母找到他,“感谢你让孩子成长了,感谢你让老师们信任他”。他召集老师们开会,“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平台和机会,让他去体验、去感受。创造力是不能被估量的,孩子的潜能不可限量。”

这个男孩中考考了620多分。

但这件事对罗志良的影响很大,“教育不仅在改变学生,也在改变老师”。

在他看来,这就是嘉祥教育的宽容性,也是教育本身的规律。“我们搭建平台,让每个孩子都出彩”,成长就自然发生了。

嘉祥毕业生说:人生要有足够丰富的体验

优秀的孩子,他们的母亲一定不会差。反之,一个学校的品质,要看毕业多年的学生。

侯清辉,嘉祥毕业后考上北京科技大学,现在已经是一个年轻的妈妈了,自己开了一家国际文化交流公司,在东南亚和中国之间游刃有余。

“嘉祥对我来说,已经是不能分割的一部分。”在电话一头,刚做妈妈不久的侯清辉这样对记者说道。这段时间,一边照看孩子,她也开始尝试梳理自己的受教育历程。

侯清辉的初中与高中都是在嘉祥度过的。毕业多年,她总觉得自己没离开过。

她一直不是那个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初中时,她可以平均一个周末看13本书,和语文老师探讨哲学话题,“那时就是乱想”。高二时,她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了。在家人反应强烈时,她更执着于找到一个答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想不明白”。

叛逆,是人在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句话对侯清辉很合适。

高中进校,她都是年级第一名,高二时已开始接触部分大学课程。但这不足以解决她对世界愈来愈盛的困惑。

她萌发了“亲自出去看一看”的念头,一走就是半年。家人心态几乎崩溃,最后是学校出面做了大量心理疏通工作。

她喜欢海子的一首诗,“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她首先去了内蒙古,和当地牧民一起生活,尝试骑马后,从此爱上了极限运动。在这之后,她不断去触及“极限”“自由”这些字眼,“其实极限运动不是随心所欲”。

当你在草原上疾驰,脑袋却要飞速计算,“你要配合马、场地、天气、身体,心要跟着一起动”。她欣赏侯孝贤的一句话,也概括出了她的心境,“限制的地方才是自由的开始”。

在江苏苏州,她在一家LED公司做市场方向工作,“看见了社会,积累了一些工作常识,想法也不一样了”。这影响了她未来的职业选择。

在外面转了一圈回来,回到学校,世界变了,也好像没变。当她不安时,从校长到年级主任、学科老师,拉着她像朋友一样地敞开心扉,笑着说“你这算什么”,然后聊青春、聊人生,又带来碰撞,“挺震撼的,原来他们也有过叛逆的、对抗的时期。”

艺术节器乐舞蹈组决赛掠影

对侯清辉来说,嘉祥给了一个“叛逆”小孩最大限度的接纳和包容。但对更多人来说,她觉得嘉祥形成了一个“场”,“它有积极向上的能量,把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你在这个环境中可能没有意识到,当你跳出去后,不管在什么样的人生境遇,或是职场位置,都能自洽。”

侯清辉与其先生在泰拳训练场

外人眼中的“高压环境”,在她看来其实是通向另一种“自由”,限制的自由——“能吃苦,也能讲究”。

嘉祥重视对视野的开拓、审美的培养,名师、专家讲座频繁,而现在的“向老师会客厅”,学生毕业后,仍能回来和学校领导、老师、教育专家坐下来谈心。

在他们思想萌芽时,“学校氛围是自由的”。有老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讲性爱,实则是以美的方式

去欣赏不同层面的事物。讲作文时,也讲蒙太奇手法、镜头感。她初中班主任肖丽老师,和他们年龄相差不大,亦师亦友,现在还会一起交流育儿经,“每位平凡的老师也有闪光点,对我们的影响都是一辈子”。

嘉祥国际高中师生

她曾经跑去向吴丽校长“推销”联名信用卡,“现在想起都觉得好笑”,但吴丽校长认真对待,充满鼓励,她引导这个小孩: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能获得什么?你怎样把这件事做好?反倒让她学到了更多。

身边的同学,有偏科严重,但写作“狂放、有一股仙气”的,也有热爱画画、脑洞很大的,也有着迷于气象学等科学研究的。在侯清辉看来,正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才让学生能探索到自己要什么。学校要做的只是“找到你的闪光点,然后帮你把它放到最大”。

舞蹈大赛、歌手大赛、排球活动月、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每年“春之韵”艺术节都是一场盛事,“学生的一个想法,学校就特别支持”。这些活动一直传承至今。

当年同学们创立辩论赛时,一起取名“海天”,当她现在再看到这个熟悉名字,感慨万千。她现在是嘉祥校友会理事长,学长学姐是她学习的对象,而学弟学妹,“他们的谈吐、眼神里的自信,远超我们当年”。

她认为,“精英”可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嘉祥的学生,有“心怀天下的情怀”。正如这次疫情,不管是医学领域、还是海外校友,都在积极地出一份力量。大她两届的林木学姐,在省医院做口腔医生,但平时仍然在做大量公益科普。

多年以后,继续追问当初“人生的意义”,侯清辉给出的答案是“人一生应该有足够丰富的体验”。

“未来之城”全国赛现场

每个人都在为“一百年”努力

和嘉祥锦江校区高二(2)班的赵艺阳聊天时,他刚和父母进行了一次关于疫情的讨论。

在他看来,疫情加大了国际关系的复杂程度,背后更是不同社会制度及文化的交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应对不同,而这本质上是一种民族性、文化性的差别”。

你能从他沉着从容的语气中读出,他正享受着这样的学习过程。家庭里经常发生“餐桌辩论”,内容常常就是社区邻里间的小事,但这种思想交流让他觉得“很好玩”。

国际关系,是他最感兴趣的方向,也渐渐成为他理解世界的坐标。

高一时他主动创造机会锻炼自己,校内的模联社、英语辩论社、中美文化交流周,校外的模拟G20峰会、NSDA美式辩论赛、WSDC英式辩论赛,很多参赛信息都是他业余发现的。

从一开始锻炼口语能力、思辨能力为主,到关注国际热点话题、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让他的思维也发生了转变。历史书籍、网络资料、学校课堂,都会给关注国际关系、政治的他带来触发,“哪怕是文学性的历史作品,心里也会涌现很多想法”。

高一的岳丽锱同学,前段时间参加了学校开展的中美文化交流周活动,经过一星期深入当地人的课堂和生活,她感受到的是“差异”和“多元”,“眼界打开了之后,对世界的接受度就会更高”。她觉得这种探索充满着惊喜,也让她更期待未来。

初中部家长杨忠先生明显感受到“时代不同了,教育也不同了”。儿子从幼儿园到初中都在嘉祥,随着儿子长大,“我们也在不断和孩子交往中进步”,甚至有时候感到,“跟不上孩子的成长”。

在学习观点上,两辈人也有冲突。杨忠是中文系毕业,现在读在职研究生,坚持的是传统的记忆法,但孩子强调语言在情境中的实际运用。

杨忠的家庭是典型的大家族,小时候长辈的教育非常严格,经济条件不好,支撑他们长大的便是一种摆脱困境的信念和冲劲。现在对自己的孩子,杨忠觉得教育更多是一种“引导”。时代变了,儿子的学习生活更全面丰富了,一切人、一切事都会成为他的“老师”,“那么这种时候,要结合他的兴趣爱好,培养他的责任心”。

杨忠在嘉祥大环境的熏陶下,慢慢形成了尊重孩子个性的教育理念,成为一个好家长,并被选为初中部家委会主任。

嘉祥人始终在追问,一个人对长辈、家庭,对国家、民族有怎样的责任?“在这个社会中,你怎样定位自己?”

让教育面向未来的同时,嘉祥一直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性。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嘉祥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平衡。

赵艺阳说,作为00后,在教育上,“我们似乎永远在教育变革中成长,接受的要么是全新的,要么是陈旧的”。但他也不断地在寻找自己在群体中的定位,“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不让自己失望、不让国家失望的人”。

“无论我是否闪耀,抑或是成为这个社会的基石,我都觉得很自豪,因为我在这个群体里面,我作为民族的、时代的一份子,我尽到了自己的义务。”

他觉得嘉祥就像一个“电场”,“我们身上携带着不同的电,它像你的闪光点或是优势,在这个电场里把你带去不同的地方,并且是极致的那个地方。”他补充,这个比喻的不恰当之处就在于,电场只有两极,但嘉祥却有无数极。

高中部家长李刚最初是被嘉祥“办百年名校”的目标吸引而来的。起初也有疑惑,这个目标会不会太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碰撞,他开始明白这背后的分量,“其实我们都是其中奋斗的一份子”,家长、老师、学生,甚至这个社会,“我们都需要成长,都在不断成长”。

对于嘉祥,二十年如一瞬。而对于那些已经毕业的孩子,正在准备毕业的孩子,未来将要毕业的孩子,每个人都在为“一百年”努力。(供稿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杂志社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留一点空间给自己作文 写自己帮助别人的作文 小学生扫黑除恶作文 淘气的同桌作文 下雨天 真好 作文 老实与聪明作文素材 我最心爱的玩具作文 作文温度600字 老师的重要性英语作文 成功作文500字 观察作文大全 关于感谢信的英语作文 制作飞机模型作文 写景的作文400字以上 怎样描写金鱼的作文 小学三年级童话故事作文 过年的作文600字初中 沉淀作文800字 关于军训的作文六百字 小学人物描写作文 写景作文美丽的校园 关于明月的作文 春天真美作文300字 你拼搏的样子真美作文 我发现作文 谈诚信作文600字初三 杭州亚运会作文 八年级英语作文模板 奋斗与梦想作文 懂你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