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记录乡愁!石家庄3个85后青年历时半年拍摄家乡纪录片

2020-11-23 03:50:01
相关推荐

镜头慢慢拉进:蓝天白云暖阳,村中那棵八百年老槐树开始发出了新芽;青砖灰瓦回廊,一座传统的民间四合院古朴幽静;仝氏宗祠、大水塔、老戏台、供销社……回忆绵长。在朱河拆迁之际,3个85后青年历时近半年时间拍摄家乡纪录片《朱河记忆》,那一幕幕镜头戳中了无数人的乡愁。

村子要拆迁,两个85后小伙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一段《朱河颂》快手短视频 广泛流传

今年的4月份,一段名为《朱河颂》的快手短视频在正定新区各社区广泛流传。“朱河立村,六百余年。初名诸河,水道甚繁。二水相傍,滹沱周汉。仰观太行,俯卧平川。燕赵腹地,沃野广宽。城东八里,乐土桃源……”解说词朗朗上口,朱河的地标都一一展现:八百年古槐、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仝氏宗祠、唯一的一座四合院、大水塔、老戏台、供销社……

这段视频在网上点击量达到1.7万次。大家纷纷点赞留言:“太有才了!”“这个注定载入大朱河史册!”“对你们的用心,表示赞扬!”“儿时的回忆,亲切!”“多拍点视频吧!留下记忆!”而新区附近其他社区的居民也纷纷表示佩服:“东关村民支持!”“固营支持!”“大临济支持!”“新区各村应该向大朱河村学习,总结过去记录现在,展望未来。”……

这段视频是朱河社区85后青年付伟敬拍摄的,而词是由其发小田劲松写的。“人们都说乡愁,可若乡村消逝了,又何以安置我们的乡愁?朱河马上要拆迁了,我们觉得应该留下点儿东西来纪念,来表达我们对家乡的眷恋,安置我们的乡愁。”付伟敬如是说,于是他和发小田劲松一拍即合,准备拍摄一段短视频,记录村子变迁。付伟敬曾经开过摄影工作室,于是今年3月,他重拾记忆,拿起手机,开始拍摄家乡。而那解说词则是田劲松之前在知晓村子要拆迁,一时感慨而写的。

两个85后小伙儿配合,4月2日,这段名叫《朱河颂》的短视频在快手发出,很快点击量就破万,村民们也纷纷转发朋友圈。这也引起了朱河社区居委会的重视。

社区支持拍摄《朱河记忆》纪录片

“没想到我们朱河的年轻人这么有情怀!对我们的村庄这么有感情。”朱河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李金生这样评价两位小伙子,朱河面临拆迁,人们的这种思乡情感愈发强烈。社区两委班子经过商讨,决定支持他们这些年轻人拍摄《朱河记忆》纪录片,记录村史,为后人呈现一份记忆。在他们看来,纪录片无疑是承载朱河文化最厚重、最真实的一种形式。

这让两个小伙子非常兴奋,尽管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工作,但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公益的任务,为了把纪录片拍摄得更好,更专业,付伟敬还特意找来曾经在自己摄影工作室工作过的同村90后青年仝博,一起利用工作之余参与纪录片摄制。

记忆里的乡愁叫“朱河”

三人分工明确,做过专业摄影的付伟敬和仝博来负责摄像和后期制作,解说词则由擅长写作的田劲松来完成。“记忆里的乡愁叫朱河。”在田劲松的笔下,朱河穿越历史长河,向我们缓缓走来:她是一个被河流拥抱的村庄。滹沱河,周汉河,旺泉河等诸多河流将她怀抱中央,古时也称“诸河”村。因河而建,与水相搏,是一代又一代朱河人的立身之本……

“这次拍摄纪录片,就感觉我的家乡朱河如同一本书,虽然已经读了千百遍,但是再次阅读,感觉这本书更加厚重。”田劲松站在800多年古槐前,娓娓道来:“这棵老槐树,是村子几代人的回忆,老槐树的树干已经中空,但枝繁叶茂,通过走访,我们更深知它在朱河人心中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几代朱河人的童年都在这里度过,大家都曾在树洞玩耍,爬上老槐树,拽着树枝荡秋千;一起在枝干上坐一溜,谈论着一天的过往和明天的梦想……它是朱河人心目中的精神图腾,护佑着一方乡民,开枝散叶,兴旺发达。”

所以拍摄中,仅这棵老槐树,他们就拍摄了一个又一个的镜头,从发芽到枝繁叶茂,再到满树槐花。当听朱河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李金生说,社区设想依托这棵老槐树,来建设“朱河记忆”博物馆,村民曾用过的石碾子、石凳;学生使用过的桌椅板凳,都搬来了这里。三位年轻人由衷地开心,“老槐树寄托了我们浓浓的乡愁,而如果依托它建起相当于村史的博物馆,那么老槐树就不会孤单,我们的乡愁也不会孤单。”田劲松感慨万千。

在他们的镜头里,还留下了迄今已有二百九十余年的仝氏宗祠,梁画栋异常精美的村内唯一的四合院。“四合院虽然已有些破旧,但其青砖砌墙,条石铺阶,这种朴素使人忘却了世间的浮华。”田劲松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让我们仿佛回到了“进门挑帘,劈柴做饭”的农耕时代。

他们走街串巷,拍摄了120多G的摄像素材。正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朱河布龙”,期待传承的“走马灯”, 代表朱河舌尖上的味道的“八大碗”……让他们更感受到了朱河民俗文化的独树一帜。

而在他们的镜头中,我们还看到了经济发展中朱河:改革初期,在朱河一大批集体企业如地毯厂,服装厂等蓬勃兴起,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也不甘落后,争当时代弄潮儿,他们纷纷建立起搪瓷厂、液化气厂。绣花、印染业迅速发展,后成为村内主业。朱河的布匹,被罩,床单的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走出了一条产业齐全,共谋发展的致富路。如今随着正定新区的发展,朱河在征迁中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个青年摄制的纪录片将在正博会向世人展示“朱河记忆”

“我们都是利用工作之余进行摄制,经常需要挑灯夜战,尽管辛苦,但大家热情高涨,仝博还专门赴兰州,去请教他的老师进行后期制作。我们就是希望用自己的真心去记录自己的家乡,为父老乡亲呈现一份沉甸甸的乡愁记忆。”付伟敬说,“在拍摄中,我们越来越为我们的家乡骄傲,因为越走近它,你会越发现它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有历史,有文化。这些有历史、有文化的东西,应该留下来,让人们的乡愁更有温度,更厚重。”

对一代代人的人来说,乡愁表达着人们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眷恋。将来等村子拆迁了,无论他们身在何处,这里都保留着他们的乡愁。而承载这份乡愁的是那棵老槐树,是那个四合院,是那个仝氏宗祠,是那朱河布龙,是那走马灯,是那传统的绣花技艺……三个85后年轻人说,《朱河记忆》是呈现的朱河人的这种情怀,他们将家乡的记忆装在心的行囊里,慰藉心灵,心生骄傲。而这段10分钟的《朱河记忆》纪录片不仅在朱河留存、流传,还将在正博会上向世人展示朱河的乡愁记忆。

附:《朱河颂》

作者:田劲松

朱河立村,六百余年。

初名诸河,水道甚繁。

二水相傍,滹沱周汉。

仰观太行,俯卧平川。

燕赵腹地,沃野广宽。

城东八里,乐土桃源。

人杰地灵,招凤引鸾。

初有郜姓,移居此间。

燕王扫北,本乡蒙难。

洪水无情,水患连连。

大水毁村,稀少人烟。

灾后重建,始有入迁。

洪桐老槐,迎近送远。

张王李赵,仝付刘袁。

杨宋焦魏,杜石曹钱。

郭陈梁马,边何任田。

诸姓之来,各有渊源。

开枝散叶,共创家园。

时至今日,人口满万。

土地万亩,皆为良田。

朱河往事,代代相传。

始于洪武,辈出英贤。

日寇入侵,犯我河山。

朱河儿女,北河血战。

解放战争,奋勇支前。

抗击美帝,杀赴朝鲜。

颗颗红心,英勇不凡。

四九建国,全村共产。

合作社兴,团结实干。

永久记忆,一九六三。

面对灾害,挺直腰板。

改革开放,更放新篇。

新兴产业,纺织印染。

畅销海内,被罩床单。

就业不愁,村中择选。

民殷村富,长治久安。

村中大集,二四八赶。

日用特产,一应俱全。

四方乡民,购物甚欢。

三月十二,热闹非凡。

四月初八,庙会大典。

宋家之女,颇得仙缘。

潜心修炼,得道莲山。

奶奶庙兴,教义向善。

时代巨变,社会发展。

今日朱河,机遇百年。

乡村并市,改造搬迁。

移居高楼,生活改善。

老少有依,福利齐全。

自贸区里,宏图大展。

大厦林立,繁荣商圈。

条条大路,地铁相连。

配套顶级,学校医院。

环境优美,两大公园。

乡亲父老,喜开笑颜。

翘首期盼,中国梦圆。

吾辈有幸,作文纪念。

忆古思今,重任在肩。

朱河子孙,德行为先。

容人自律,尊师礼贤。

艰苦奋斗,不怕万难。

修身齐家,爱国奉献。

朱河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记者:冯月静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篇作文100字 趵突泉作文 游长城作文 逛街的作文 征途作文 健康饮食英语作文 滕王阁作文 a4作文纸 文化自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家人 关于理解的作文 回家作文600字 传承家风作文 妈妈的生日作文 自拟作文 我的乡村作文 挫折作文800字 写北京的作文 污作文 游北京作文 作文法 人生哲理作文 劳动实践作文 我的家英语作文 小金鱼的作文 茉莉花作文 亲情作文开头结尾 仪式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