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封面开讲了|于丹教授: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感悟杜子美

2020-11-23 08:50:01
相关推荐

02:02

于丹教授

□于丹

/编者按/

封面开讲了!

与名家对话,与思想交锋,集中讲述我们文化的前世今生和个体成长的来龙去脉,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将依次登台亮相。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月13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于丹教授,现身由封面新闻、成都博物馆联手打造的“封面开讲了”,带领大家分享杜甫的诗歌人生。当天,于丹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两大部分,解析杜甫。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根据讲座录音整理,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

岱宗夫如何?

每次来成都,觉得都是一个沙龙,召集人是李白、杜甫、苏东坡。我们每次深深地向他们致敬,也打开我们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让他们的诗情来涤荡我们。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我们真的走上过那座巅峰吗?写这句诗的时候杜甫只有24岁,怀着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的时候,他已经走上了高山。他是成功者吗?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没有名分,一个没有职位的人,真的就不能笑傲千古吗?

谁是杜子美,他们仅仅是诗史上那个伟大的名字,他们的诗篇仅仅是做做填空题拿分数吗?还是我们身边一个带有体温、笑容一直都在的热血朋友?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在《诗籔》中说:“唐人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悬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汇。”李白如同星悬日揭照耀太虚,杜甫如同地覆海含包罗万慧。李白是天上下来的仙人,所以他永远都有日月的光芒;而杜甫是脚踏大地的圣贤,所以永远都背负苦难、穿越时代、活在人间。

我更喜欢《鲁迅谈古典文学》说的这么感性的话,“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些。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2013年,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参观杜甫草堂的时候就写下这一句话:中国的诗人众多,杜甫的诗歌尤其贴近人民。

如果论现实主义还有谁真的像杜甫这样接地气呢?今天想起他来如同韩愈,这个伟大的人物又怎样看杜甫呢: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

韩愈说礼拜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人物就不要讨论什么,他们在那里就是大唐的坐标,就是中国的坐标,他们万丈光焰照亮了文化的长夜,披洒在我们身上,让我们的生命成为熠熠生辉的状态。

其实,杜甫在那个时代并没有那么高,他没有做过高官,在官位停留的时间也很短。他怎么看待自己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看英美文学时,诗歌里都出现过一个意向,孤单的鹰隼,常常穿过风雨,搏击长空,我们可以看见他们的孤独、坚持和英勇。但在中国诗词中,写雄鹰的非常少。常见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更不用说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为什么不说自己是一只大大的鹰,而要唱《我是一只小小鸟》,因为那不是咱们的文化,所以杜甫是一只平凡的小鸟,可是永远都不离开天地大坐标。

杜甫生于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之少陵,自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其父杜闲,曾任衮州司马、奉天令。

杜甫的时代是从“开元全盛日”转变为“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间歌”的时代。杜甫的一生在诗歌史上适逢从盛唐到中唐的转折时代。

唐睿宗延和元年(712)正月,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是年,贺知章54岁,孟浩然24岁,高适14岁,李白12岁。后来高适、李白、杜甫三个人在一起壮游的时候,是一段特别豪迈的时光,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晚上喝醉了哥几个一床大被子一起睡,白天起来朗声大笑携手同行。杜甫34岁以前,正是所谓“开天盛世”,正如《壮游》一诗中所写,杜甫当时过着“裘马颇清狂”的游历生活,“快意”了“八九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是一场大家不愿意醒来的梦,那时大米在仓里吃都吃不完。男耕女织,每家每户都有自己按照时辰生活的规律,有规律的生活就是好时光。但是这个日子后来过去了,杜甫50多岁遥望当年的时候,没有赶上最好的时光有作为,但所喜看见了大自然天地对他的接纳。

回头来说杜甫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这是说杜甫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出游翰墨场了。再大一点,杜甫开始出去漫游了。他东走吴、越,然后去归东都,举进士,考得不好再回来漫游。他在仕途上一直不顺,考进士不中去看望父亲,并第一次登了泰山,24岁写下了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好诗并不一定要熬到年龄很大才写出来。一个人的眼界、胸襟、才情要趁早。早早做自己,早早结下天地缘,那么它给了一种视角,让你跟着它望出去,你将看见的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视界。

中国人爱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一定要向高处出发出发再出发。所以你能够一直站在高处凌绝顶的时候才可以体会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味。一个人,心中怎能没有天下,怎能没有自我呢?对于中国人来讲登山临水是必备的功课,你登到最高峰的时候才知道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杜甫早早站在这么高的高度上,他就知道了层层的云气缥缈是从胸臆中奔涌而出。

飘然思不群

从高山下来回到一个大时代,就回到了酝酿安史之乱前期的大唐,有好多端倪已经显露出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中原已经快破了。安史之乱之前的十年,也是杜甫最好的年龄,33岁。这个年龄犯错还可以改,去尝试一切还可以不顾后果。而如果你恰逢大唐,你又怎么忍得辜负自己与时代的相遇,这时的杜甫遇见了什么?

天宝三年(744),杜甫遇见李白,初遇李白。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遇到一个诗名远扬的诗仙,这两个人又遇到高适,大家就携手日同行。后来杜甫再游齐鲁又和李白重逢,他们在一起,彼此都是一种气场的加持。

我一直奇怪现在很多电视剧为什么不写他们三个人的相遇,这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多么有意思,看看他们的惺惺相惜。在杜甫眼中李白是什么样子?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就是杜甫眼中的李白。李白是一个可以和世界叫板的人。第一他有自己强大的性格,第二有叫板才华资格。所以自称臣是酒中仙,现实中有哪一个职称能够唤神仙的名头?

为什么杜甫要这样写?因为杜甫再羡慕也成不了李白,杜甫是踩在大地的圣人,所以认同现实规则,并且在现实的蹉跎中悲伤或者悲愤。但并不妨碍他懂得李白,就像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是比爱还要奢侈的东西。

现在人与人之间有强烈的爱无私的爱,但如果少了“懂得”,多少都是有遗憾。杜甫不仅是“懂”,而且是致敬: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更在“春日忆李白”: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的风范是渭北春天一树花开,照耀在灿灿的日光之下。那是江东日暮云,火烧的云彩,远远地烫伤了人们的眼睛。这样的一个人的风范,什么时候可以再看到呢?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一起把酒论文。

杜甫也试图了解李白的心愿,也试图了解李白这样的人在世间有遗憾吗?所以真的问他了: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人总有自己的遗憾,就如同飘转的草。李白认真地想想,我当然是有遗憾的,比如炼丹这一件事就没有做好,老觉得这个事很对不起葛神仙。杜甫想那别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去追逐功名,去期待垂明清史,你想的怎么是求仙这些事情。转念,又深深懂得了这个人。我知道你每天痛饮狂歌,你的日子是空空的,没有被功名填满,没有被劳碌填满,因为你这个人不需要明君贤主,你自己就是天地英雄。后来李贺也说过,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在杜甫眼中,李白就是这个世道中的无主英雄。

当然,他们俩在一起的时光毕竟很少,分开后又一次一次听到噩耗,最后听到李白掉在水里淹死了。关于李白死与水中这个传说一直到今天还在说,而且大家还说李白是为了捞月亮淹死的。因为他太爱明月了,而且那种喝醉了以后摇摇晃晃的姿态大家也相信。杜甫真以为李白不在了,所以他写: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鸿雁是传书的,你的书信什么时候能来?文章这个东西是过得舒舒服服的富家公子写不出来的,人要有很多坎坷困顿的时候真出好文章。这个世间多少人看着你有什么样的过错,所有的一切,现在你就真的这么离开了吗?如果你真的死与水中,起码你应该见过屈原吧。当年的汨罗魂在今天接纳了你这位大诗人。

当然,更多时光杜甫还是孤单的,孤独是杜甫一生的基调。虽然李白也孤独,但李白经常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可以有明月陪他。虽然苏轼也孤独,但是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想得开。

但杜甫的孤独是真孤独,因为杜甫是一个强烈有保持自我意识的人,而他在这样一个动荡的世界里,他的孤单有一种天地之间的凄惶。所以,他再看李白的时候,也带着这样一种色彩: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含笑看吴钩

天宝五年(746),杜甫三十五岁,自齐、鲁归长安,与岑参、王维等人交往,次年,唐玄宗诏天下凡通一艺以上者皆赴京师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不第。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杜甫多次向达官贵人献诗,又向朝廷献赋,无所回应。天宝十年,杜甫四十岁,仍在长安,家贫无以为生。天宝十一年春,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当年秋天,与高适、岑参等同登慈恩寺塔。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十月,杜甫被任命为河西县尉,后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得官后既往奉先县看望寄养在那里的妻儿。然而,安史之乱动地而来。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杜甫一直都在考试中不断受打击,这个时代所有掩不住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他去看妻儿的时候,写下了长长的《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

这是一个不断叩问自我的诗化文章,我是谁呢?每个人到了中年都会有一点自我的疏离感。小的时候知道是谁,你是宝宝,活在家人的保护和要求之下。二三十岁的时候往往不这么问,因为你在忙碌你在奔波,甚至没有闲心去疑惑。40岁是不惑之年,才有迷惑的资格,因为你终于有一点空闲的时间,终于有一点人生积累了。这个时候想走过了什么路呢?

杜甫一开始对自己抱有调侃,我这样一介布衣,七岁就开口咏凤凰,少年有才华有梦想,长大了蹉跎一事无成。关键就是我曾经的自我期许,说出来有一点让人笑话,我怎么还觉得我能成为名臣,我对自己的期许太高了吗?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什么是濩落?读庄子就知道,惠子种了一个大葫芦,说这个葫芦大倒是大,瓶太薄了,所以不管装什么不能自举,装什么就碎了。杜甫说你看我想把自己养大,养大了我有用吗?

放弃吗?中年是人离角色最近、离自我最远的年纪。中年想要放弃进退两难,未来其实也还远。想一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任性,因为没有经历过什么样的磨炼。老人也可以任性,因为他已经穿越了磨炼。中年人是没有资格任性的,因为我还在角色中。所以杜甫又给自己加油,这一件事我就这么坚持下去了,硬着头皮往前走。周围有多少人都笑话我,以为我迂腐。老大不小了,不想挣功名,不想着挣财产,不想着养家老小,还每天不着边不靠谱想那些管不了的事,这不是不成熟吗?任何一个时代总有人嘲笑那些心里站在很高处看天下的人,任何一个时代都像庄子的逍遥游那样有麻雀笑话大鹏。唧唧喳喳的麻雀笑话大鹏是常态,但大鹏不会放弃,也不会辩白。更多的时候是有一点自我的怀疑和反省,但最后依然要告诉自己,一息尚存就不能放弃。这恰恰是现在中国儒家的一种思想,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也就是说有心你就这么想,有力你就这么出,有心有力还是没心没力都不能放弃。

《咏怀五百字》就是说了中年的杜甫,一直都是在很苍凉的世道里怀着很热的血。究竟是世道凉了他的血,还是他的血温暖了世道?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博弈呢?这就是《前出塞九首》: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么豪迈的诗也是杜甫的诗,不要认为杜甫只有悲伤的基调,杜甫也一直想着为国争杀。而且不是说杀人多就可以保家卫国,一个国运真正强大的时代,给人的自信和未来的期待,不在于说只争杀。所以杜甫也曾经写过:

《后出塞五首》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这首诗写在公元755年,那年安史之乱爆发。眼看大乱种种端倪,杜甫的心并不是以诗人对待的。他心中有一个梦,如同李白说过的“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对于杜甫来讲,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不是一样的旋律吗?

清辉玉臂寒

一个人跟大时代有非常深的融合度的时候,一定有为国捐躯的梦想。他们有远方,他们甚至不需要归来。不要认为杜甫就没有英雄梦,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四年,他写下了《兵车行》,来看看那个时候浩浩荡荡出去打仗的人是什么样的: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当兵的人走的时候一片尘埃,家家户户的男孩子没有长大就打仗去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男孩有什么用?孩子早早就出去了,还不如生一个姑娘嫁得近一点。“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就是乱世中的乱相。

所以,一个蓬勃的时代必定有很多线头理不清的,那些线头积少成多到不可解决的时候,就有一些大动荡就要爆发出来。杜甫在这时候不仅写了征兵,还写了《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

三月三日的时候是春风正盛的时候,所以天气是新的。长安水边多丽人,这里面写的是当时杨贵妃的姐妹们都有自己的封号,是一个最雍容华美的时节。读诗史一定要带着年头,这就是大乱之前最后的繁华。犹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杜甫写诗很少有这种目眩神迷的描述,但要把这些摆在这儿,为什么?因为要让人看见那个时代的夕阳之美,让人看见那个时候皇家的雍容气度,那个时候大家对于大唐的误判,以为就像上祀节的春天一样好时光正远。他们不知道凛冬将至,两年之后就是安史之乱。

真正到安史之乱仓惶出逃,西出城门百余里的时候为什么长恨歌写六军不发。元帅直接跟唐玄宗谈判杀死杨国忠、杨玉环兄妹,否则六军倒戈不再保护皇上。历史的必然最后总是落在几个偶然的名字上,把他们钉上耻辱中。那个时候流行的说法就是红颜祸水,认为是杨贵妃误了朝廷。这当然是替皇帝一个解脱的名义,也会觉得是国舅误国。其实大唐走到那个时候,有多少问题都让这两条人命背锅了。

从天宝十四年(755)11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到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吊死于温泉栅的林中,安史之乱整整延续了七年零三个月。安史之乱留给皇家的太像一场大戏,无论是一个完美的女人的生命,还是一个完美的盛世的光荣,都猝不及防,走得毫不体面。所以这种仓促的转折往往留下一个时代最悠长的相思。那些“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是多么悠长,但在那以前历史没有伏笔吗?

杜甫打下这个伏笔,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一个优美的场景上,就告诉你炙手可热的杨家到了什么程度。而物极必反,很多事情走到极致的时候,颠覆就要来了。

“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是从杜甫的45岁到48岁。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生活。天宝十六年(756),杜甫把家人安顿在鄜州,就开始他的流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的就是这一段,因为他要只身去找皇上。灵武在今天的宁夏,继位太子李亨,就在宁夏的灵武继位。

杜甫衣衫褴褛奔到灵武,要去拜见唐肃宗。但在路上被叛军抓了,直接押回敌战区,就是已经沦陷的长安。第二年逃出来了,跟着他同时被俘的级别比他更高的人没有逃出来,那就是王维。

王维少年精英,18岁高中进士。王维就是因为太有才了,所以对他的看管比杜甫严多了。王维生命中所谓的历史污点就是不做官都不行,要逃逃不了,要用各种办法摧残自己也是不成的,所以他就忍气吞声自己写诗说:百官何日再朝天。

而杜甫逃出来了,逃往朝廷临时所在地凤翔。五月,拜左拾遗,因上疏言房琯不应被免,触怒肃宗。次年,因坐房琯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元年(758年)杜甫弃官,携家逃往秦州,继而又南逃至成都。中国古代有很多小官吏骨头是很硬的,他们秉持正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敢冒犯皇权,最后往往把自己落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杜甫弃官回去接家眷,却听全家悲嚎,小儿子已经被活活被饿死了。这个时候看看他写的诗,看看这个时候那种国恨和家仇在一起的时候,人是怎么样忍气吞声的: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

恨别鸟惊心

以我们说杜甫伟大,是因为他永远都有一个稳定的天地坐标,宇宙时空随着他年龄增长,在他的心中越强烈了。这是拯救他从乱世中走向安稳的大坐标。就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悲伤太深刻了,这样一首40字的五言律诗写下了安史之乱最强的一段声音。杜甫写大的时代永远有个人感受在里面。有一种写法叫以乐景写哀,国已经破了,但山河犹在,这个春天还在,草木森森。眼前的蓬勃映出了心中不可救药的悲痛,这也是为什么苏东坡说明月不应有恨,人间有离别你为什么要团圆呢?这都是乐景写人心中的哀伤。但杜甫起笔极重,收笔极轻。中国人写东西漂亮的诗体是什么?叫做凤头、猪肚、豹尾。凤笔就是起笔非常漂亮,猪肚是中间要有满满的干货,豹尾就是余音袅袅。所以这个是以国家大局起,以个人的身世,写出了个人声音。那是一个多么动荡的时代,终于见到朋友的时候《赠卫八处士》,你看一看他的感慨: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参加同学会的时候,多年不见的朋友。会说这小伙子谁呀,这么高。当年还看过你,还抱过你了,都这么大了。本来都是朋友,说不见一晃就这么久没有见了。今夕何夕,咱俩竟然还能够在一个烛光下拉拉家常,说说这些沧桑。说咱那个班谁谁谁现在在哪儿呢?咱们哪一个同学现在怎么样?都死四五年了,我怎么不知道呢?他们那时候又没有微信群,那个时候人的这种感慨更多了,这才叫访旧半为鬼。

为什么鲁迅先生说杜甫是我们堆儿里的人?你读读这首《曾卫八处士》,感觉在说咱们堆儿里的不是?当然我们今天通讯比那个时候方便了,交通也便捷了。人无论在虚拟空间见面还是在现实空间聚会,总比那个时候容易多了。但是我们今天经历事情的密度不也更大了吗?人心的坎坷和颠覆不是比过去更深了吗?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最后两个人吃的喝的,就是依依不舍,一杯一杯,说喝吧喝吧,谁知道下回什么时候再见呢。最后这一点时光有酒都舍不得醉去,因为明日这一别山高水长,世事茫茫。谁知道什么时候再相见。

人至中年感慨多,李白的诗永远是少年飞扬,杜甫的诗永远是人情沧桑。你会觉得李白这个人没有过暮年,而杜甫几乎没有过青春。

乾元二年(759),是年杜甫48岁。春自东都归华州。七月,赴秦州。十月,自秦州赴同谷又赴成都。岁暮抵达成都,寓居浣花溪寺。作《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诗。

48岁的杜甫到成都的时候,看见的并不是繁花细雨,看见的是在安史大乱的最深的时候,还在征兵,还有离别。《石壕吏》,真的就是诗史,一点都不难懂,这就是一家人的故事,长长的一家人的故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不是诗史吗?这不是我们堆儿里的生活吗?2018年,我们送走了金庸先生,盛中国先生,也送走了央视主持李咏,他们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每个人都带走他自己的江湖和舞台。杜甫写的所有的生离与死别,就是那个大时代的基调。

如果说《石壕吏》只是写的暮年的告别,《新婚别》则写了一对新婚的父亲,那么仓惶的新郎去当兵了。新郎一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

三吏三别在中国现实主义的诗史上,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因为整个大唐也只有杜甫这样写了那个时代。当然,他的伤痛也在其中,他看的岂止是别人故事的离别,他自己又怎么样呢?

月是故乡明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是一个特别深情的人,我们今天看的所有杜甫的画像都是瘦骨嶙峋的,这就是情深骨瘦。他这一身一定是老病之身,因为心中有太多牵挂,多少信一封一封写出去,没有回音。这是一个兄长的姿态,小弟跟妹妹们,你们都在哪里呢?一天中的夕阳跟一年中的晚秋最是让人缭乱,因为接下来的黑暗和寒冷让人渴望温暖,除了想他的兄弟,他还会想自己的妻儿。

杜甫在他第四个本命年的时候,终于来到了成都,到了和我们结缘最深的日子,也到了他诗词成就最高的阶段。一切诗情来得正好,一切相遇都有宿命的理由。杜甫与成都所有的相遇真的就是久别重逢。“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他带着足够多的故事和足够多的伤痕遇见锦官城。

上元元年(760),杜甫49岁,在成都并营建杜甫草堂。宝应元年(762)四月,玄宗、肃宗卒,代宗即位。杜甫于七月送严武还朝,乘船至绵阳。永泰元年(765)五月,携家离成都南下,自戎州至渝州,秋至忠州。九月,至云安,因病留居云安。大历元年,杜甫于春末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峡,至江陵,留居数月,秋末移居公安,岁暮至岳州。大历四年,杜甫自岳州入洞庭,过湘阴,抵潭州。

大历五年春,杜甫在潭州。四月,避乱入衡州,至耒阳。秋至潭州,沿湘而下,冬卒于潭州至岳州舟中。

杜甫在成都待了四年左右,对他生命最后的托举正是在蜀中。他人生末尾分两段,前一段四年左右在成都,后一段一路飘零,停留得比较久的是夔州,一路上避乱仓惶,最后是在大历五年卒于潭州到越州的船中。杜甫一生漂泊,死后灵柩又漂泊43年,他的孙子才把他真正安顿在老家。他一生都在追寻故里的人,但漂泊过了最多的路。他是一生想要自诩为江山做最大事业的人,但在仓惶之间偏偏蹉跎了一生。所以看看一看,这样一个人到暮年的时候究竟留下了什么样的诗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平定的那一年,这是被誉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他这一辈子没有这么高兴过。这首诗特别代表律诗的成就,酣畅淋漓,一泻千里,包括四个地名的沿用都可以流畅得不露痕迹,首联、颌联、竞联、尾联,无一处不工。

这样的风卷云舒,这样的快乐,是他个人的欢喜,也是家国初定。当然,也只是初定而已。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里,还是有很多悲伤。按说到764年他在成都已经有了草堂,而且官军收了河南河北就可以高兴了,但他不高兴。这一年的新春,他又一次登上高楼,满眼繁华伤了他的心。“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这也是乐景写哀,那一片地满目疮痍,就算是花开了伤过去了,更映衬出人心中的伤痛。不要那么欢喜不要那么得意,“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从年轻的时候,会当凌绝顶,到晚年一次一次登高楼,杜甫一直都是站在高处望见沧桑的人。

还是在这一年,他有了草堂,可以遮风避雨了,这个时候他怎么反省自己,如何用历史写尽沧桑呢?广德二年(764),杜甫在成都严武幕府中写下了《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我几乎能想象,杜甫肯定是严重失眠的人。他的诗几乎都是夜里写的,杜甫的长夜特别长,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陪着他的声音是呜呜的轻角吹喊,悲伤就像喃喃自语。又有谁去陪他,谁去懂他?李白再说行路难,总会给自己一条路,一定能够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是杜甫没有这条路。他告诉自己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这是庄子的典故,小麻雀,你给它一座森林也就只能在一个树枝上搭窝,我也是如此。我就强移栖息一枝,暂时安顿于乱离浊世。

天地一沙鸥

其实,人在阳光下往往把尊严的铠甲亮出来给世界,但是在月光下人会虚弱得卸去铠甲,给自己安顿。谁是真自我呢?这个时候的杜甫律诗写出了一世心情。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765年,杜甫离开成都东向夔州,一叶偏舟让他飘摇在一个辽阔江湖之上,他写出了人生的淡定与苍茫。这首诗是真正的杜甫画像。你看他在哪里?一叶偏舟,就在这细草微风岸,一天的旅程过去了,又要停在这里了。现在栖息一枝安都没有了,只能停泊在旅途的岸边。但是境界不减,杜甫到什么时候都不改境界。抬眼一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是好句子,正因为星星压得特别低才显得原野特别开阔。正因为月色涌动,月色充沛,所以江流的涟漪,波浪在眼前多么清晰。杜甫把视线放到极远方的时候,终于望见自己,望见了一生,望见了写给自己的墓志铭。

杜甫的挫折和我们相似,但是在挫折之后,他在遍体鳞伤中下一次选择依然无悔。他是我们堆里的人,但是有着更高贵的灵魂。这就是杜甫,这就是杜甫诗里面写出的真我。

768年,杜甫去世的前两年,到了岳州,到了传说中的岳阳楼,那就继续《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读杜甫的诗像一幅画,每次自我出现的时候,一定给你一个非常大的环境。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你可以感觉到杜甫是一辈子等家书的人吗?在乱离中等待,在安宁中等待,在旅途正待,在栖息地等待。从青春年少一直等到鬓发衰悲,等来的都不是好消息,到了768年了,战乱还没有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是流了很多眼泪,经常一个人在窗边泪纵横。人在什么时候流泪呢?极度欢喜和极度悲伤都会流泪,但是很多泪水没有理由。所以杜甫流的泪很多,他的泪里面藏了许多秘密。

中国的诗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像陶渊明那样朴素清闲,像李白这样光明天真。生命没有秘密,一切都晒给大家。另外一种就是如同李商隐,如同杜甫,甚至苏东坡也是带着很多秘密。就是把自己藏起来,藏得很深,你能看见他们表面的故事,接近他心里的真相,但不可抵达。

叶嘉莹先生在讨论杜甫诗歌成就的时候说了非常精到的一段话,“杜甫的继承传统与突破传统的精神,以及其深厚博大的蕴涵,表现于古近各体,都有其特殊独到的成就。而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我以为该是他在七言律诗一方面的成就。……如果说在中国诗史上,曾经有一位诗人,以独力开辟出一种诗体的意境,则首当推杜甫所完成之七言律诗了。”

所以老杜的诗千锤百炼,李白的诗纯然天生,流淌而下。杜甫的诗是捶打出来的,功力深厚。杜甫的沉重苦难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杜甫的严谨工整的诗体也是日月同辉的。这样的千锤百炼到了他晚年的时候,写出了大家真的要称为千古好诗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一直在登高,从20多岁登到年近60。他望见了什么呢?看看暮年人的仓惶之感,风是急的,天是高的,一切是那么仓惶的。而这个时候飞鸟回来了,所以又静下去了,让你安顿下来了。远方无边落木萧萧下是什么?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什么?是新时代的来临。该走的一切都会走,该来的一切都会来。该走的不因为你喜欢眷恋而多留一会儿,该来的不因为你抗拒胆怯而迟来一刻。历史的交汇在一个人的眼中可以以这样一联就呈现出来。他在哪里?他大历史的交接点上。这个浊世何曾是我的家乡,我一直是穿行的客者。所以杜甫不是一般的孤单而是孤决,这样的暮年依然有历史,依然有天地。他的那种不赢不溺,赢是对未来,溺是是对过往。一个人既不赢未来,也不溺过往。多欢喜的事情不赢,多胆怯的事情不溺。

何日是归年

人的前半生是要流浪的,如水一样流远方,而后半生应该是有田园的,要求安稳。但是杜甫没有田园,他短暂的田园就是在成都,只有这样的诗最接近田园诗。但他只是一个过客,不是归人。这是他寄居的地方,他的宿命依然是流浪。只不过想想,成都给他留的还是美好,在这里寻觅过敬仰的那些朋友,寻觅过诸葛丞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永远都是一个谦卑的人,用自己的忐忑先去问丞相祠堂何初寻,还找得到吗?我不敢确认了。他寻觅王昭君的时候也是这样,也要问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还在吗?一切都在问。在成都,杜甫还有很多优美的诗篇: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杜甫的诗在今天大家越熟悉的时候,说明他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能看见暮年的杜甫正从容地归来,一次一次走过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他是一直在问何日是归年。这算是跟成都有一个约定吧。“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是一种气场,当你越来越深沉的进入一个人的生命的时候你想跟他一起发声,他留在纸上的只是文字。但是用你的声音读出来的时候就赋予了一口呼吸,就有了一点体温。杜甫一个人与苍凉世界博弈,能走多久呢?当更多人给他呼吸的时候他就可以走过千古了。不妨来读读《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庄子爱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我们来读诗歌的时候,何尝没有这等气象。杜甫这一生的孤决,让他始终保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他算日子,丛菊两开他日泪,菊花开两次了我还没有回家。孤舟一系故园心。但是我人在船上。再多风浪,小船再飘摇,我的船头永远指向故乡。一个人今生在漂泊,也许死后还要漂泊那么旧,但是故园心没有放弃。此刻呢?此刻时光的匆忙让很多事又来不及了,你没有听到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充实与虚无,质疑与确认,一生的无悔与无奈,生命的苍茫和大时代的变迁,这就是杜甫的主题。什么人可以作为诗圣?必定受苦最多的人?什么人可以写诗史?必定是经历的跌荡最丰富的人。“为天地立新,为生灵立命,为古圣继绝学,为力世开太平。”这就是杜甫的气概。

从公元712年到2019年,从今天还要再向后,杜甫将一直绵延。我们不知道永远有多远,但是我们知道当下可以诚恳地致敬和懂得杜甫。我们知道他曾经的人生晚景,逗留在成都四年光阴的这个人,在中国的诗史下留下了一笔不可替代的财富。除了永远颤动的感动,还留给我们一种永恒的人格境界——叫做杜子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保护动物的英语作文 他什么了作文 父母之爱作文 教资作文素材 三年级童话作文 古诗作文 高考作文满分 小学生英语作文 我的理想 作文 作文点评 礼物的作文 满分中考作文 老师的作文 变形记作文400字 过年放烟花作文 我读书我快乐作文 一件开心的事作文 小学生搞笑作文 好人好事作文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六年级作文 十年后的我作文600字 人物传记作文600字 端午节作文600字 描写猫的作文 踢足球作文 习惯作文 帮助作文 老鹰捉小鸡作文400字 过年作文600字初中 我的烦恼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