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有关小知识都在这里 可以当故事讲给孩子听

2020-11-23 12:15:01
相关推荐

◆文:刚子聊历史

◆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

卷首导语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之一的端午节,迄今为止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每一项习俗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如端午节的卫生习俗,内容主要包括采药、沐兰汤、饮雄黄酒、采茶以及制凉茶等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逐渐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限,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由此可见,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端午节由来的历史渊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说法:

屈原说、夏至说、龙日说、恶日说、勾践说、曹娥说、陈临说、伍子胥说、介子推说、沐浴日说、吉祥鸟说、岩红窝说等等,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要数纪念屈原了。

一、屈原说

此种说法最早出自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和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

屈原,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他忧国爱民、体恤苍生的情怀,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名利的品质,勇于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刚正不阿、廉洁无私的人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上。

他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任左徒之职之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深受楚怀王的信任。但是到了后来,他的主张遭到了楚国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其中就包括郑袖、靳尚等人。由于楚国国内保守势力的强大,再加上这些人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诋毁屈原,屈原渐渐被楚怀王疏远,继而被楚王流放。

到了后来,当秦国军队攻陷楚国都城郢都的消息传到屈原耳中之时,屈原悲痛欲绝,遂抱石于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而死。

二、曹娥说

这种说法出自东汉年间的《曹娥碑》。曹娥是孝女,她的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世有传曹娥之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修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也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被定名为曹娥江。

据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东晋虞预《四明丛书》记载:上虞曹娥之父为一弦歌礼神的巫师,于汉建安二年五月五日驾舟溯江而上去迎波神伍子胥,被波涛溺死,不得其尸。

时年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号哭,到第七天投江而死,三日后与父尸俱出。此事就此传为神话,而后又传到县府知事那里,当即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词赋予以颂扬。乡民为曹娥之孝行而感动,此后,每年五月五日以竞渡投食江中为之悼念。此说流行于浙江绍兴一带。

三、陈临说

谢承的《后汉书》记载:“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临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

说的是广西苍梧太守陈临忠诚为民,心系百姓,鞠躬尽瘁,以身殉职,深受百姓爱戴,遂于五月五日开展纪念陈临的端午文化活动,此事至南北朝仍在流传。

北齐魏收《五日诗》曰:“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此日祀陈君。

四、勾践说

据东汉袁康《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被软禁在吴国三年,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立志报仇雪耻,逐渐得到吴王夫差的信任,勾践被放回越国那年,于五月五日以“竞渡之戏”为名开始操练水军,最终灭吴复越,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为纪念勾践的纪念日。

也有称五月五日为越国消灭吴国的纪念日,但也与勾践相关联。在端午节这一天,除开展纪念勾践的活动外,还进行龙舟竞渡。此俗主要流行江浙一带。

五、恶日说

先秦时代,当时存在一个普遍观点是,人们认为五月份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传说这天奸佞当道,五毒齐出。

据《礼记》中记载,端午节源自周代的蓄兰沐浴。战国时期吕不韦及其门下的门客共同编纂了《吕氏春秋》,其中的《仲夏记》一章中有规定,即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也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而在民间,关于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有很多。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出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婴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日”,并认为:“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 其父母。”要田文的母亲丢弃他,母亲不忍心,偷偷地哺养。

田文不屈服于命运,质问他的父亲:“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田文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成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南宋文天祥《端午》诗有“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之说。《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记载,《宋书·王镇恶传》记载:南朝宋王猛的孙子王镇恶,也是出生在五月五日。载云:“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见夺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日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镇恶。”果然,后王镇恶屡建战功,被封为征虏将军。

《论衡》的作者、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也曾记载:“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被寄养在宫外,直到继承皇位时才回到宫中。由此可见,古人普遍认为五月初五为恶日。自先秦以来,此日均为不吉之日。并且当时的人们还避“端五”忌讳,因而称之为“端午”

六、龙日说

这种说法来源于我国著名的诗人、民主战士以及学者闻一多所著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在古代吴越地区,五月初五是 “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闻一多为了阐述、推论端午为龙日说,在《端午考》一文里,共列举出 101 条古籍典故,并逐一阐释,为更进一步考证其龙日说寻觅大量佐证。

综合其证,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他认为最明显的是端午竞渡用的是龙舟,意思是说竞渡用的主要工具是龙的标志;其二,粽子与龙的联系。粽子投到水里,被龙所窃或夺;其三,传说扬州在端午节铸盘龙镜,祈求降雨;其四,五月五日举行的“龙忌”日,纪念介子推,而且介子推的故事中又有《龙蛇歌》,其词见于《吕氏春秋·介立篇》;其五,相传守宫制用的一种保护贞操的秘药是端午日制成的。闻一多在此说:“而守宫一名龙子,这也昭示着端午和龙的因缘”;其六,在端午节这天有鱼变成龙的传说。

总之,闻一多认为端午节这天与“龙”相关联的较多,故为龙日说。

七、夏至说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在《续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夏之日,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揉懋。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二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新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首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记录了夏至是五月初五及其风俗起源的内容,而且明确指出,汉代五月初五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确定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夏至之日前后,农事活动十分重要,又加上杂草恶木、瘟疫病害等蔓延而危害农作物及人之生命,古人便于夏至日举行一些活动来祈求丰收,禳除灾害,相沿成习,夏至日也就成了民俗活动日渐丰富的传统节日。

当代,持此说法的主要人物为著名学者刘德谦。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为其观点提出三个主要依据:第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中并未提到这一节日风俗,即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但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另外,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龙舟竞渡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的范围之中,由此可见,不一定是为了捞溺江而逝的伟大诗人屈原。第二,端午节的有些风俗内容,例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也并没有多大关系。第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可见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应当是夏至。但是因为与其艺术一样,屈原的人格出众,因而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八、伍子胥说

相传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化作涛神,当时世人都觉悲哀,因此祭奠他,由此端午节便产生了。

此传说广泛流传于江浙地区。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少年时期就显现出其出众的才能。伍子胥原是楚国大夫伍奢之子,由于宫廷倾轧,伍子胥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他投奔吴国,辅助吴国征伐楚国,五战均攻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痛恨楚平王,进入楚国都城后,掘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连战连捷,越国因而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此时伍子胥看破勾践的阴谋,于是强烈建议夫差应彻底消灭越国。然而夫差不听,当时吴国的太宰伯嚭收受越国的贿赂,因而进谗言去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对伍子胥予以赐死。伍子胥不畏死亡,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派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并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于是端午节也成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九、沐浴日说

据《大戴礼·夏小正·五月》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意思就是说,古代的人们在端午节用芬芳的兰花制作成浴水而沐浴,所以称端午节为沐浴日。唐代韩鄂《岁华纪丽》说:“端五,角黍之秋,浴兰之月。”宋代《梦粱录》也说:“五月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屈原《九歌·云中君》有“浴兰汤兮沐芳”诗句,其意亦为用芳香的兰花汤水沐浴。

十、吉祥鸟说

这种说法源于湖北沔阳一带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沔阳有四位豪杰,自称“吉祥雀子”,他们四人专事劫富济贫,后来不幸被官兵围剿,四人均于五月五日投湖自尽,后人为怀念这四位“吉祥雀子”,在每年的端午节这天,以抬着四尊雕像游走、竞相划船等形式,举行祭祀仪式,故称吉祥鸟说。

十一 、岩红窝说。

据《唐书·中宗纪》载:云南傣族英雄岩红窝,勇猛睿智,秉性刚烈,志为穷人打抱不平,在不满强权专制的情况下,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而死。

因此,在云南德州地区的傣族百姓为祭祀他,于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划龙舟游弋龙川江,以示纪念。

十二 、介子推说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子绥,春秋时期晋国人。传说晋文公赏赐从属时,介子推没有得到提名,而且他也不愿意居功得赏,便与母亲隐居于绵上山里。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便放火烧山,而介子推坚持不出,最后自焚而死。

《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环绵上山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说明介子推的行操感动了文王。五月五日纪念介子推的说法,首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为了在端午节这天纪念介子推,文王下令民间不得生火。

又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说:“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将五月五日作为介子推的忌日,而且民间在这天有不生火做饭的习俗。此处的并州是指今内蒙古、山西大部及河北之一部,即包括河北保定、正定,山西太原、大同等地。

有关端午节的民俗民风

虽然关于端午节的出处很多,但流传最广泛的当属屈原说。关于其它出处很多人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但这并不影响各民族对端午节的普遍认同,进而逐步发展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各地由于民族风俗差异和地域文化传统不同,而使端午节呈现出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节日文化景观。其习俗形式、内容多种多样,按其类型划分,主要有以下五类近 20 种:

一、佩饰习俗

自古至今,人们在端午节佩戴各种饰物,既起到妆扮作用,又能增添节日喜庆气氛。佩饰的品种和式样也丰富多彩。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也有另加钟、铃、缨以及蒜、粽子形状的。这种头饰通常用于插在妇女的发髻上,也可以用来赠送。

(1)戴艾虎

艾虎是我国古代端午节时常用的一种驱邪辟邪之物,同时也可作为一种装饰品。我国古代将虎视为神兽,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虎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2)系彩丝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认为五色丝与祭祀屈原相关。

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礼义志》载:“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五色印就是后来的五色彩缯,其桃印长 6 寸,宽 3 寸,并配五色文书悬于门上。这与后世的悬符避邪很相似。司马彪所记载之事均源于汉代。这种五色彩丝或朱索,都具有神秘色彩。

(3)系长命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有的佩于胸前,有的缀于臂上,一是可辟兵灾,延寿续命;二是可显示妇女养蚕缫丝之功。不仅如此,当时人们还把这些东西作为珍贵礼品互相赠送。以后渐渐沿袭下来直至近、现代。

(4)佩香包

香包又叫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碎布缝成的,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会香气扑鼻。

宋代陈元规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可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经过变化,从驱邪的灵符、吸汗的蚌粉、铜钱,避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美,并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戴香包也颇有讲究。

老年人想要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菊花、梅花、苹果、桃子、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万事如意,鸟语花香,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多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豹子、虎;斗鸡赶兔、猴子上竿等。青年人戴香包最为讲究,热恋中的情人,特别是多情的姑娘早早就要精心制作几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会引起周围人的评论,夸奖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二、饮食习俗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饮食习俗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洒白糖;雄黄酒,身体壮;划龙舟,喜洋洋。”这首歌谣将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形象地表现出来。

(1)饮雄黄、朱砂、蒲酒

蒲酒气味芳香而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辰 砂)等。这种习俗流传较为广泛。

今天,在广西宾阳,每逢端午时节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其中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等,人们买回后将药包浸入酒中后,再用菖蒲艾蓬蘸酒洒 在墙壁角落、门窗以及床下等等,或是用酒涂在小孩的耳鼻、肚脐之上,用来驱赶毒虫,并祈求小孩一生平安。

(2)吃粽子

众所周知,端午节要吃粽子,但粽子并不是最早出现的端午节饮食。应该是西汉的“鸟羹”。大概是因为枭不好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没有持续下来。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又称为“角黍”。不过直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主要食品。

对于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源于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于汨罗江抱石自沉后,当地居民十分悲痛,知道是屈原贤大夫沉江后,附近的渔民闻讯赶来打捞屈原的遗体,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来为了防止水中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将一些食物投入江中,希望能转移鱼虾的注意力,到后来逐渐就发展和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是我国的一种特色产品。中国人讲究饮食,在国人巧手经营之下,粽子的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在造型方面,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小宝塔形、枕头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盛产竹子,以竹叶来缚粽。大多采用新鲜竹叶,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习惯用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很大,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长不及两寸的甜粽。粽子主料为糯米,先用苇叶或竹叶(箬叶)包裹,然后用细绳系好,最后进行蒸煮,熟后打开箬叶即可食用。粽子发展到如今,种类繁多,东西南北差别各异。

(3)吃咸鸡蛋、咸鸭蛋

咸鸭蛋微寒,能滋阴、清肺,还可治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痢等病症。咸鸭蛋不仅有药效,而且能补充人体因炎热而产生的盐分缺失和一些营养物质的消耗,是一种夏季食补和佐餐佳品。江西南昌地区过端午节时,将鸡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好,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祝福孩童逢凶化吉、平安无事。河南、浙江等地农村逢端午节则吃大蒜蛋。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有的还加几片艾叶,与烙油馍一起作为一家人的早餐之用,认为这种食法可驱除病毒,有益健康。

三、卫生习俗

此类习俗主要以保洁、健身、祛病为主。由于端午时节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以及恶日,使得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被一直流传开来,因而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实际上,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们容易患病,也是瘟疫病毒的大肆扩散时期,再加夏季是蛇虫繁殖的旺季,由于蛇虫容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习惯。

例如采药、用雄黄酒喷洒墙壁及门窗等等,看起来似乎迷信,而实际上却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卫生活动。由此看来端午节的确可以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广大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应该是发展并且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端午时节的卫生习俗也有不少,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悬白艾

人们在门头、窗楣上悬挂白艾,使居室内外弥漫着一股药香味。白艾又称五月艾、端阳艾,其性温、味苦。农历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悬艾于门窗,可借助其气味,驱除邪气,消去病毒。

有的传说,屈原在《离骚》中将朝中奸党谗人喻作恶臭的“萧艾”,后人将艾悬挂于门楣,意将奸臣小人悬于门外示众。

(2)挂菖蒲

在端午节挂菖蒲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由于菖蒲叶可长达一尺及数尺,外形如剑,所以民间又称为“菖蒲剑”。菖蒲有香气,根茎可制作香料,还可供药用,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其外用还可治牙痛、齿龈出血等。民间流传有“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于避邪”之说,另有祛病驱邪、祈求安康之意。

另据传说,秦兵挖掘屈原衣冠冢时,神仙托梦告知百姓,在屈原衣冠冢上遍插菖蒲剑,果然以此法吓走了秦兵。每年端午节,在门户上悬挂蒲剑,以示纪念屈原。

(3)沐兰汤

《大戴礼》记载的从古代沿袭至今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是在端午节洗浴兰汤。在此,“沐兰汤”中所指的兰并非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微香气,可煎水后用于沐浴。屈原《楚辞》中的《九歌·云中君》篇就有诗句:“浴兰汤兮沭芳”。《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中记载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来一般是煎艾、蒲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地区则用蒲、凤仙、艾、白玉兰等;而湖南、广西等地则用大风根、艾、柏叶、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风俗至今依然存在,据说可治皮肤病、祛瘟疫、止邪气。

四、竞技习俗

端午节中的竞技习俗,不仅具有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而且能激发人们积极

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1)划龙舟

即龙舟竞渡。“龙舟”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的古籍《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有诗句:“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以及“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后来的学者们也认为“飞龙”指龙舟。《湘君》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以此悼念某位历史人物。这即与“魂舟”暗合,与出土的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互为印证。

(2)划旱船

划旱船是一种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舟竞渡的活动。划旱船的风俗,大部分流行在中国北方地区。因为北方地区山多水少,端午龙舟竞渡活动多以“跑旱船”代之,所以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竹和纸制作成旱船。

(3)斗百草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百草”或“斗草”。《刘宾客嘉话》记载:“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也在作品中多有描述。汉代以前没有斗草之戏。关于其起源已无从考证,最为普遍的说法是认为其与中医药学有关。远古时期先民生存艰难,生活无趣,闲暇之余多斗虫、斗兽、斗草等自娱。在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时期中医药学形成后,民众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渐渐发展成习俗;民众还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草名、花名,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儿童用叶柄相勾,相互拉拽,断者为输。

(4)跳钟馗

晋代以来,闹钟馗、跳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最早的钟馗画据说是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向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5)赛诗会

每逢端午前后,好诗者邀约相聚,饮酒赋诗,述志抒怀,尉为风 气。”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有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骚坛诗社”。直至今日,秭归人连年在端午节举办端午诗会,吟赋赛诗,纪念屈原。乐平里农民也自发聚集,搭台吟诗,男女老少赶赴赛诗。

(6)赛箭技

这种活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盛行,在广大汉族地区也不例外。

五、祈祷习俗

这类习俗中,有的源于原始信仰,不乏少数的迷信色彩,但有的存在合理性、科学性。大多是祈求平安、健康、幸福。

(1)画额头

端午节时,把雄黄涂抹于小孩额头上,据说可以驱避毒虫。最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画“王”字,一是雄黄具有驱毒的功效,二是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之意来镇邪。

(2)躲端午

指的是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过节,简称“躲午”,也被称为“躲端午”。这恰恰说明五月是整个夏天天气炎热的开端,五毒开始活跃起来,魑魅魍魉也会十分猖獗,这些都会给人们特别是会给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午这一天集中为孩子们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将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正是由于旧时习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所以才会有接女归家躲端午的习俗。

结束语

端午节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不光它的由来有很多小故事,而且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更包含了美好的寓意,更多的是一些保持身体健康的小技巧。

你还知道关于端午节的哪些小故事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暑假这样过作文350字 初三优秀作文大全 保护环境作文450 有温度的人作文 我的朋友作文400字左右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作文 父母帮助我的作文 我渴望自由作文 2013年英语一作文 静心学习作文 以换位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光阴的故事作文600字 革命故事作文 动物外形作文 生命的启示作文400字 小学四年级作文三百字 我的新学期计划作文500字 身边的故事作文400字 歌颂祖国的作文开头 小学生作文一件有意义的事 姐妹情作文 关于旧物的作文 一件开心的事500字作文 并列式作文范文 初中人生规划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600字 外卖英语作文 关于追星的作文题目 我的家人作文150字 留守儿童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