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大众日报评论员观察|新格局 新逻辑 新打法 这三篇文章说明白

2020-11-23 14:20:01
相关推荐

最成功的实践来自一线,最鲜活的思想来自前沿,最生动的评论作品来自现场。

本着这样一条思路,本报评论员走出办公室,到基层一线、新闻现场采撷新鲜素材,接地气、抓活鱼。

一路上,我们辗转潍坊、淄博、济南等地,采访调研后疫情时代山东应对危机、开创新局的的进展与成效,捕捉山东经济发展最前沿,探寻高质量发展新势力。

一路上,我们进园区、访企业、看项目,深刻感受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新变化、新进展。与一线工作者、企业家、政府部门座谈,倾听他们总结发展过程的得失、经验,所遇的难点痛点堵点,与他们一起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找问题、想办法、谋思路、寻对策。

采访归来,我们在前期播发《他们凭什么百天拿下26国订单?》《如果一块瓷砖会思考》《大棚的“进阶”》《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树”怎么种?“凤”如何引?》等五期视频评论的基础上,又将素材重新归纳梳理,将现场见闻和思考汇聚笔端,写就《读懂新机遇里的新逻辑》《找准能级提升的发力点》《打通改革深化的关节点》三篇评论员文章,连续刊发在8月29日—31日大众日报一版要闻重要位置。

现将文章集结一起,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助益。

原文如下:

读懂新机遇里的新逻辑

——一谈凝心聚力育新机开新局

●无论是从0到1的创新,还是从有到优的升级,深入分析、认真研究每一个新机遇背后的深层次逻辑,都是应对挑战、化危为机的起点

●当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道”转换已是大势所趋,谁能从远方地平线上冒出的小小“桅杆”里看清大势、顺应大势,谁就能在机遇面前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占领制高点、引领新潮流

■编者按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影响,全省经济负重前行,面临各种挑战。到各地走一走,我们看到被困难形势放大的一个个痛点难点,更看到一项项破解难题的新举措、化解矛盾的新方法。各地不断涌现的新亮点,正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展现出全省上下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强大信心和雄厚底气。如何进一步育新机、开新局,本报评论员结合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新进展、新趋势,与一线同志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将思考撮要成文,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助益。

□ 本报评论员

临近九月,全力冲刺三季度,全省各项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到发展一线走访调研,疫情冲击造成的挑战不少,但各行各业应对挑战的办法更多,其中不断涌现的新机遇、新亮点,振奋人心的新探索、新实践,让人对全年经济发展走势充满信心。

经过时逾半年的波动起伏,有着强烈“黑天鹅”特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画上句号。客观上,它带来一场被动“压力测试”的同时,也按下了发展机遇和发展格局全面变革的“快进键”。新一代数字技术正不断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协助各类市场主体改造业务流程、提升生产效率;智能化浪潮由线上向线下奔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正重新定义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化为传统行业插上翅膀,线上课堂、虚拟会议、直播带货,新型消费进一步打开内需大门。正如有人用“水大鱼大”来描述这个新阶段一样,大水之中,必有大鱼。巨大压力激发出来的一个个新机遇,就是那一条条跃出水面的“大鱼”,就看我们能不能逮得到、抓得住。

时代不同,机遇不同,机遇的内在肌理与发展逻辑自然两异。拿新兴的直播带货来讲,它盘活了万亿级农村消费市场,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和便利,但背后包含的是优化供给结构、打通产供销环节、畅通经济循环的新逻辑;随着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技术赋能进入微观场景,传统生产组织模式和产业供应链、价值链都需随之重构。无论是从0到1的创新,还是从有到优的升级,深入分析、认真研究每一个新机遇背后的深层次逻辑,都是应对挑战、化危为机的起点。进一步讲,能不能读懂新的内在逻辑,能不能摆脱原有逻辑的路径依赖,决定了我们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能力与作为。

机遇,常常是时代大势的集中凸显。读懂新机遇里的新逻辑,首先要读懂大势、把握大势。当今天人们谈论市场竞争力的时候,实际是在谈论什么?除了谈规模、比体量,谈得更多的是产业链的集群、供应链的纽带、价值链的枢纽。谁控制着这个集群,谁是这个纽带的核心,谁是这个价值链的枢纽,谁就是龙头老大。为什么疫情之下,潍柴发动机产能充分释放,直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几百上千家企业复产满产?为什么寿光蔬菜能扛住冲击、保价稳供,并进一步开拓市场把蔬菜卖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前者靠的是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后者靠的是作为全国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质量标准中心的“话事权”。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当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道”转换已是大势所趋,谁能从远方地平线上冒出的小小“桅杆”里看清大势、顺应大势,谁就能在机遇面前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占领制高点、引领新潮流。

俗话讲,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真正的产业过程,没有“永远”这回事。发展逻辑变了,应对策略、基本打法都得重新定义。疫情之下,为什么一些企业仍然转型难、转型慢?难就难在是否理解不同打法的本质,难在形成快速的应变能力。一个小水杯、一件T恤、一套沙发、一台设备,是出口还是内销,是TO B还是TO C,背后是一整套完全不同的生产逻辑。在传统“出口导向”战略下,一些企业只需要埋头做“世界工厂”,不愁产品没销路,但随着发展格局的变化,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关系到的是从产品研发、渠道开发到品牌打造、销售团队搭建的全流程再造。省内淄博的宝恩、青岛的科尼乐机械、济南邦德激光等一批企业,面对外贸订单减少的情况,实现企业营收的逆势上扬,靠的就是及时调整策略,大力突破国内市场。大变局面前,打法不变,只怕路会越走越窄,转变思路、创新打法,方能开辟一方新的蓝海。

机遇在变,逻辑在变,但高质量发展方向不能变。看一看疫情之下不同企业的表现,可以发现,凡是重视科技研发,手握创新技术,并且能快速将成果产业化的企业,往往满负荷生产也忙不过来;而那些“吃老本”的企业,要么“复工难复产”,要么陷入“有人无单做”的困境。可见,危中寻机,转危为机,光在原地踏步是不够的,还得“这山望着那山高”才行。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走实走好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增加技术含量,改变产业面貌,才能领略更美风景,创造更大辉煌。

找准能级提升的发力点

——二谈凝心聚力育新机开新局

●多重创新因素交叉叠加,相互激荡,彼此助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打开巨大想象空间。能不能从中捕捉机遇、创造机遇,锻造卓越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找准发力点是关键中的关键

●寻找发力点的过程,就是探寻市场价值的过程,发力点精准与否,决定了下一步价值创造的路径是否畅通,向上跃升的空间是否广阔

□ 本报评论员

严峻复杂的环境,既凸显困难,也蕴藏机遇。进入后疫情时代,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正构建新的产业生态,重塑新的发展动能,引领新一轮经济周期。多重创新因素交叉叠加,相互激荡,彼此助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打开巨大想象空间。能不能从中捕捉机遇、创造机遇,锻造卓越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找准发力点是关键中的关键。

发力点背后的现实指向,实质是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一家企业来讲,寻找发力点的过程,就是探寻市场价值的过程,发力点精准与否,决定了下一步价值创造的路径是否畅通,向上跃升的空间是否广阔。行走在齐鲁大地,我们看到,海尔卡奥斯、潍坊歌尔、淄博统一陶瓷等一大批鲁企面对挑战压力,孜孜不倦探寻发展良机,主动出击寻求突破方向,有的嗅觉机敏,从市场空白点、无人区切入,精准击中供给软肋;有的因时而变,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数据赋能供销两端;有的专心专注,聚焦产业链横向配套和纵向延伸,持之以恒锻造长板……他们主动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勾勒出一幅别开生面的活力山东图景,虽然方式各有不同,但本质有相通之处,都从自己的要素禀赋条件出发,以精准化思维,精细化研判,选准转型升级的“跑道”,找准提质增效的发力点,为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企业该如何创新求变?面对形形色色的新技术、新模式,又该在创新链的哪个层面切入、在价值链的哪个环节提升?其中一个重要研判标准,就是看能不能创造新供给,催生新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力点就藏在供给侧的短板里,在消费升级的方向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处。当前,中央提出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对供需两端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就应该积极投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优质的供给回应更高端的需求。只有敏锐地从市场需求的痛点中捕捉未来信号,从技术研发的突破中实现应用场景的迅速落地,才能不断拓展供需边界,创造更高边际收益,抢占市场制高点,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

一个企业要始终保持强大竞争力,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紧跟科技创新步伐,与时俱进用好用活新的生产要素。当前,数字化是这个社会最先进、最有穿透力的生产力,由数据所引发的生产要素变革,对产业发展具有颠覆性意义,带来的是对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整体重塑。作为制造业大省,我们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齐全的产业门类,应用场景丰富多样,数字赋能需求旺盛。在生产端,加快“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步伐,可以让生产线变得更“聪明”、更高效;在市场端,大力发展直播带货、数字结算、智能物流,可以突破时空约束,改造业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以新基建为依托,把各种要素资源重组、优化,发挥叠加效应、乘数效应,释放最大效能,假以时日,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必将破茧成蝶,再放异彩,为山东高质量发展蝶变出动能更加充沛、势头更加强劲的崭新未来。

一切追求卓越的企业,拼到最后都是发展定力和战略耐心的较量。一些企业面对危机能够迅速开辟新的发展路径,那一定是在原有路径上深耕细作、厚积薄发的结果;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得以不断巩固提升,那一定是靠着对特定领域认知水平的积累和相关技术能力的提升来实现的。比如,我省一些地方围绕大企业建设产业园区,依靠上下游“链条咬合”、不同领域“相互补位”,使产业升级“底盘”更稳;与配套商协同创新,把支撑创新的力量凑到一起,当创新浓度提升到一定程度,新想法、新成果就会喷涌而出。在这个被去全球化思潮扰动的时代,尤其需要广大市场主体抱定一种长期主义和专注精神。在各种诱惑面前,摒弃浮躁与功利,在各自行业领域发展上,多一份坚韧与耐心,就一定能实现企业发展的行稳致远、基业长青,助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站上一个新的起点,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打通改革深化的关节点

——三谈凝心聚力育新机开新局

●找准一个个“局限”,理清一条条“约束”,全面深化改革就找到了“支点”,创新制度供给就寻到了“靶点”。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就要从这一个个关节点入手,束河冲沙、打通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奠定有效的制度基石。

●战时状态下的改革集中攻坚,无形中赋予一系列改革举措一种强劲而精准的穿透力,正刺破疫情造成的“层峦叠嶂”,铺就出孕育新机、开创新局的坚实制度轨道。瞄准结构性问题、体制性难题持续攻坚,任何一个点的突破,都有可能产生涟漪效应,带来面上改观,产生全局性牵引效用。

□ 本报评论员

疫情冲击下,如何破解当下发展难题,激发新发展活力,再造新竞争优势,新一轮改革被寄予殷切期待。科学把握山东发展的时与势,以改革思维、创新办法,增加制度供给、降低交易费用、减少制度性成本,是应对危机、开创新局的关键所在。

一种全新发展格局的塑造,无不有赖于一种与之相称的制度体系支撑。当前,疫情阴影未散,形势瞬息万变,广大中小企业仍在经受考验,当“活下去”成为“首要目标”,不同治理环节之间的衔接度、畅通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对危机的速度、效率与成效;生产经营难度系数成倍增加,对减税降费的渴望,对服务质量的诉求,变得尤为迫切,以往觉得可以缓一缓的改革必须跑出“加速度”,才能让企业发展抢先一个身位,跑到危机前头。从一个大的发展格局去审视,摆在我们眼前的种种困难,实质是一个个具体的局限条件。找准一个个“局限”,理清一条条“约束”,全面深化改革就找到了“支点”,创新制度供给就寻到了“靶点”。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就要从这一个个关节点入手,束河冲沙、打通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奠定有效制度基石。

越是局面困难,越见制度功效。危机之下,让不少企业压力倍增的税费成本、融资成本、要素成本、物流成本,本质上都是生产制度成本的具体体现。只有制度成本降下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才能提上去。到各地走一走、看一看,把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作为融资担保依据,青岛创新推出“人才贷”,又出台贴息贴保政策,设立履约助贷基金,有力推动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济南在推行“政银合作”基础上,创新跨区域商事登记服务模式,实现省会经济圈“全域通办”,极大降低企业开办成本。可以说,战时状态下的改革集中攻坚,无形中赋予一系列改革举措一种强劲而精准的穿透力,正刺破疫情造成的“层峦叠嶂”,铺就出孕育新机、开创新局的坚实制度轨道。瞄准结构性问题、体制性难题持续攻坚,任何一个点的突破,都有可能产生涟漪效应,带来面上改观,产生全局性牵引效用。

越是局面困难,越显要素金贵。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用尽可能少的要素资源,获取尽可能大的综合效益。淄博高新区,严格执行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出清落后产能,倒逼行业洗牌,推动关键生产要素不断向“四新”经济集聚,逐步尝到高质量发展甜头;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彻底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选人用人现象,不到一年就引来80多个高层次创新团队,孵化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放眼全省,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亩均效益”评价、“标准地”供给等一系列改革走深走实,谁利用效率高资源要素就向谁倾斜、怎么能提高效益就怎么去改去干的局面正在形成。进一步深化资源要素领域改革,让要素向着高质量发展方向流动,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效能,就一定能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小循环”“中循环”,带动更广区域的“大循环”,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增添动力。

越是局面困难,越要狠抓落实。当前改革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狠抓落地见效。今年以来,着眼于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有形之手”被充分调动起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减税降费、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改革举措紧密出台,直指发展痛点难点堵点。从实际情况不难看到,凡是对上级精神贯彻落实得好、执行到位的地方,应对危机的成效就明显,企业满意度就高;反之,改革“打滑”“空转”,“政策能看到,勉强摸得着,但是不解渴”,转化不成即时战力,纾困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当改革走向实操层面,更多的目光从政策“供给端”转向“接收端”,尤为考验一个地方在顶层设计之下探索现实路径、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无论是加快项目落地,还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率先走出困局、取得突破的关键,就看谁能练就一流的落实能力,谁最擅长用好用活政策杠杆,谁能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拿出一抓到底的落实魄力,涵养善谋能成的落实能力,打通一个个深化改革的关节点,我们必将激发更多新活力,裂变更多新动能,助推山东高质量发展闯出新天地,开辟新境界。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邵方超 李岳岳 报道 策划 任宇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文 我眼中的半命题作文 感恩有你作文500字 下雪了作文100字 端午节的作文四百字 花开不只在春天作文 六下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以榜样为话题的作文 超越自我作文600字 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作文 放烟花作文100字 幸福瞬间作文600字 申论大作文评分标准 小学二年级作文50字 关于理想的作文800字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作文 被姐姐打屁股作文 叶嘉莹作文素材 社会实践作文400字 摘抄优秀作文10篇 有趣的事作文100字 那一声叮咛作文 my father英语作文 长大真好作文 春天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什么的感觉真好作文 美的瞬间作文600字 有什么真好的作文 人间小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