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湖北襄阳 鹿门高士傲帝王

2020-11-23 15:05:01
相关推荐

巍巍荆山,从湖北房县,沿保康、南漳,向东偏南直奔襄阳,在古襄阳城南岘山,折向东南。

大洪山,南起湖北钟祥、京山,向北至随州,在随州折向西北,沿枣阳、襄州、宜城,在东津的鹿门山走到了汉江边。

有趣的是,荆山山脉的岘山、大洪山山脉的鹿门山,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山在古襄阳城南,隔汉江相望;趟过一水,就可以从一个山脉,到达另一个山脉;从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到达另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阳春三月,有朋自远方来,同游鹿门山。

朋友问:鹿门高士傲帝王,从何说起?

是呀,为何有“鹿门高士傲帝王”之说呢?

鹿门牌坊

一、楚霸王秦丰据黎丘,抗拒光武帝刘秀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距今1900多年,汉光武帝刘秀带领侍中习郁等,犒赏攻打秦丰(自称楚黎王)的大将岑彭等将士,巡幸苏岭。

《后汉书》记载:东汉建武“四年春(公元28年)正月甲申,大赦天下……十一月丙申,幸宛。遣建义大将军朱佑率二将军围秦丰于黎丘。十二月丙寅,进幸黎丘”。

这天,刘秀所带人马,晚上到了苏岭,安营扎寨。第二天起来,侍中习郁向刘秀禀报:昨晚梦见两只鹿前来护驾;刘秀说:朕昨晚也梦见了两只鹿前来朝拜。刘秀很高兴,当即赏赐习郁,命习郁为襄阳侯。习郁到任后,就在苏岭山立“山神祠”供百姓礼拜,刻两石鹿,放置祠门左右。当地百姓因苏岭祠门前有两鹿,就称之为鹿门庙。日子久了,便把苏岭山也称作鹿门山了。

晋代史学家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卷三·山川)中对此事作过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习郁为侍中,时从光武幸黎丘,与帝通梦,见苏岭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鸿胪。录其前后功,封襄阳侯,使立苏岭祠。刻二石鹿,夹神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或呼苏岭山为鹿门山。”

刘秀为何要巡幸苏岭?这要从秦丰说起。

秦丰,西汉末邔(qǐ)县(今湖北宜城)人。少时入长安求学,学成后回南郡任县吏。

南郡:秦置,湖北旧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皆其地。

王莽改制天下大乱,加深了百姓的苦难。天灾连着人祸,各地农民揭竿而起。秦丰这时离职在家。起初,他联合众猎户,打猎赶仗,为民除害,为家乡百姓办事,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后来,他趁势联合襄阳和其它县民众数万人,在黎丘起兵,连克南阳郡、南郡的十余座城池。

《资治通鉴》(卷三十九):“邔人秦丰起兵于黎丘,攻得邔、宜城等十余县,有众万人,自号楚黎王。”

习凿齿《襄阳耆旧记》:“秦丰,黎丘乡人。黎丘,楚地,故称楚黎王。黎丘故城,在今襄州率道县北。杜佑曰:襄州宜城县,旧率道也。”

《水经注·沔水中》:“沔水东南流迳犁(黎)丘故城西,其城下对缮洲,秦丰居之,故更名秦洲。王莽之败也。秦丰阻兵于黎丘。黎丘城在观城西二里,建武三年,光武遣征南岑彭击丰,四年,朱祐自观城擒丰于黎丘是也。”

刘秀巡幸的苏岭(鹿门山),靠东南连着的霸王山,古时称黎丘。

秦丰在黎丘自号“楚黎王”,老百姓称其为“草霸王”,故称黎丘为霸王山。秦丰在黎丘(霸王山)修筑山寨;在黎丘西边的汉江边,安营扎寨,控制了“南船北马”要道。

在秦丰称王那年,刘秀建立了东汉,登上龙位。刘秀登基后,曾派人劝秦丰归顺朝廷,可秦丰死不顺从,据黎丘占山为王,成了刘秀的心头之患。

建武三年(27)春,刘秀消灭刘永集团主力后,又先后击灭邓奉、董沂部。命岑彭率傅俊、臧宫、刘宏三将军共3万余人南击割据南郡(郡治江陵,今属湖北)自号楚黎王的秦丰。岑彭军攻拔黄邮(今河南新野东)。

六月,秦丰军拒彭于邓县(今湖北襄阳市北),双方相持数月。岑彭乘夜集结部队,声称天明西击山都(今湖北襄阳西北),纵其俘虏回营告知秦丰。秦丰信以为真,调集全军向西,企图拦截岑彭军。岑彭乘机挥军偷渡沔水(今汉水)进抵阿头山(今湖北襄阳市西),攻破秦丰部将张扬的防御,沿山谷隘路直插秦丰都城黎丘,攻夺外围要点。秦丰匆忙回救,夜袭彭军,失败,被岑彭军围困于黎丘。

四年十月,田戎救丰,被岑彭击败退回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十二月,光武帝亲至黎丘。时岑彭攻秦丰已三年,士卒伤亡多;秦丰损兵9万余人,且粮草将尽,仅率千余人坚守。光武帝遣使招之,丰不降,乃令岑彭、傅俊南击田戎,以朱佑围攻黎丘。

建武五年六月,朱佑急攻黎丘,秦丰穷困已极,出降,至洛阳被斩。此战史称黎丘之战,刘秀控制了荆襄地区,为其西进攻蜀创造了条件。

霸王山寨(残存的西门)

今霸王山上有霸王山寨遗址。遗址西宽东窄,呈葫芦形。南北最宽处180多米,东侧(葫芦蒂)宽8.5米。残存的寨墙墙基有500米长,大多是石块垒砌,寨墙高约有1米至2.8米,最高处有约有2.8米,低处约有1米;寨墙宽1米左右。南、北、西北、西四个寨门遗址可见。山寨的西北角残存有石块垒砌的屋墙,长10米余,宽5米左右,高2米左右。屋墙前10余米处,原有一眼井,现被人丢石填平。

站在霸王山寨基石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秦丰傲帝王的高大形象。

二、庞德公拒绝刘表邀请,不入城府为仕,鹿门采药

距秦丰被斩大约过去了200年,也就是在汉灵帝建宁至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年间(168—223),鹿门山又走来了一位高士,他叫庞德公。

庞德公,字子鱼,又字尚长,襄阳人。居住在岘山下,以耕读为业,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文韬武略,无所不通,是远近皆知的名士。

“(庞德公)未尝入城府。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宾,休止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习凿齿所著《襄阳耆旧记》)

东汉王朝末期,桓、灵二帝以来,朝堂之上群魔乱舞,乱七八糟。受皇帝宠幸的宦官势力,倚借皇帝的威名无恶不作;受皇帝倚重的外戚势力,爵高权重,无所顾忌。两股势力既相互勾结又彼此攻讦,多种力量合力而发,东汉王朝苟延残喘。外戚何进听取袁绍的建议,引凉州军阀董卓进京勤王(古时皇帝有难,臣下起兵救援),诛灭十个常侍(皇帝身边的官员)。但董卓却是个请来容易送去难的瘟神,他不但盘踞京城不走,反而反客为主,残酷镇压异己者。

天下群雄再次将矛头转向董卓,结成联盟,共同讨伐之。但终因心力不齐,各怀鬼胎,而功败垂成。其后,袁绍以“四世三公”的政治资本崛起于冀州;曹操夺取青、兖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声势逐渐浩大;袁术占据淮南、扬州,实力渐大;刘表占据荆襄,其地藏龙卧虎;孙坚广据江东,收兵买马,倚长江天险,睥睨中原;刘璋据蜀地,张鲁据汉中。天下支离破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刘表占据荆襄时,为荆州刺史,治所设在襄阳。他打听到庞德公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就想请他进城做官。

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自往候之,谓公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龟鼋穴于深泉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趋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但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陇上,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之间,而不肯当禄,然后世将何以遗子孙乎?”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表曰:“何谓?”公曰:“昔尧、舜举海内授其臣,而无所执爱,委其子于草莽,而无矜色。丹朱、商均至愚下,得全首领以没。禹、汤虽以四海为贵,遂以国私其亲,使桀徙南巢、纣悬首周旗,而族受其获。夫岂愚于丹朱、商均哉?其势危故也。周公摄政天下,而杀其兄。向使周公兄弟食藜藿之羹,居蓬蒿之下,岂有若是之害哉!”表叹息而去。(习凿齿所著《襄阳耆旧记》)

这段话的大意是:有一天,庞德公正在田间耕作,刘表去拜访他。两人就在田边交谈了起来。刘表对庞德公说:“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德公笑着回答刘表:“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龟鼋在深渊下面作穴,晚上有归宿,人的取舍与行为举止也是人的巢穴,万物都是只为各自得到栖宿的地方,所以天下并不是我所要保全的。”庞德公以耕作为业,所以他的妻子儿女在前耕耘。刘表指着他的家人问庞德公:“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

庞德公回答:“世上的人追慕名利,只会留给子孙危险;而我留给子孙的是安居乐业,只是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同罢了。”刘表问庞德公危险的原因,庞德公回答说:“尧、舜将天下的土地授予他的臣子,而没有偏爱;让他的儿子在民间生活,而无骄傲的神情。丹朱、商均和我,得以保全生命而终。禹、汤虽得到了天下,便把国家交给自己的亲人,使桀败退,迁徙南巢;纣的首级被悬挂在周的旗织上,而他们的宗族被敌人俘获。禹、汤难道不比丹朱、商均愚蠢?这就是其处境危险的原因。周公摄政时,杀害他的兄长。如果此前让周公和他的兄弟食用粗劣的汤羹,居住蓬蒿下面,哪有像这样的危害!”刘表只得叹息而去。

“(庞德公)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托言采药,因不知所在。”(习凿齿所著《襄阳耆旧记》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遣兴五首(之二)》:“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

刘表占据荆襄,虽没能称帝,但他是一方之王。庞德公没有把他这个“王”放在眼里。

庞公制药洞

我们从鹿门寺庙往南约200米,向右折上山,顺一条石块铺就的上山梯道,拾级而上100余米来到庞公制药洞。

庞公制药洞在一仿汉代民居院内。小院木扉两扇,院内地面青砖铺就,院落平整洁净,面积约230平方米。制药洞居中,洞深、高、宽皆约3.6米。洞内残留有庞德公制药时,烟熏火燎的痕迹;有庞德公夜晚研习医术药性时,点烛燃松的盏台;有庞德公在此装门设轩、隔设房间、固定支架的石孔。洞正中有庞德公塑像,庞德公手持灵芝仙草,若有所思,似乎在探究一副为民疗疾的良方。

我们看着庞公制药洞中庞德公的塑像,那高傲的姿势,那犀利的眼神,哪里在乎什么帝王将相?

三、“不才明主弃”的孟浩然,畅饮辞拒进京求仕

距庞德公为避刘表“延请”,到鹿门山采药后大约1000年左右,到了唐景云年间(710—712),鹿门山又走来了一位高士,他叫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开创人。

《旧唐书·孟浩然传》载:“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新唐书·孟浩然传》亦云:“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

孟浩然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下、汉江西岸涧南园,他到鹿门山是来隐居的。因孟浩然曾隐居鹿门山,历史上有不少人称孟浩然为鹿门孟处士、孟鹿门或鹿门才子。还有许多人认为孟浩然的故居就在鹿门山,并且说他死后也葬在鹿门山,待考。孟浩然是属于鹿门山的,鹿门山也是属于孟浩然的。孟浩然因隐居鹿门山而著名,鹿门山因孟浩然的隐居而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四十岁的孟浩然到京城长安寻求仕途。他的朋友王维,当时是朝廷高官尚书右丞。一天,王维私邀孟浩然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刚到不久,唐玄宗李隆基突然驾临,孟浩然是布衣(平民百姓)不能面见皇上。王维、孟浩然都很慌张。没办法,孟浩然急忙躲藏起来。

王维不敢瞒皇帝,只得如实相告。皇帝高兴地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何必要藏起来?”孟浩然应声而出。皇帝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施礼之后,献上自己的诗作《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当吟至“不才明主弃”这一句时,皇帝说:“你不求做官,怎么能说我弃你不用,要怪我?”皇帝气呼呼地摔袖而去。孟浩然离开京城,游山玩水之后,又回到了家乡襄阳。

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新唐书·孟浩然传》)

孟浩然游京城长安吟“不才明主弃”之后过了五年,李白把他推荐给了在长安一言九鼎的采访使韩朝宗,韩朝宗就是李白诗“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提及的韩荆州,曾任荆州长史。任官职时喜欢提拔年轻人,曾经推荐崔宗之、严武、蒋沇等人于朝廷,受到当时人的尊敬。韩朝宗约孟浩然去京师以求仕宦,孟浩然欣然答应。

到了出发的那一天,有朋友来访,孟浩然和朋友笑谈风生,举杯豪饮。韩朝宗久等孟浩然不来,派人催他。催他的人对他说:“你与韩先生约定的出发时间到了。”孟浩然对来人说:“业已饮,遑恤他。”(意思是,我们酒兴正浓,那里还顾得了其它)没有去赴约。韩朝宗很生气,不等孟浩然独自走了。孟浩然后来也不后悔。

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新唐书·孟浩然传》)

鹿门山浩然居

在鹿门山苏岭石路北300米,有一处孟浩然隐居鹿门山的纪念性建筑,叫浩然诗院。

整个建筑群为三进庭院式仿古建筑,分布于鹿门山北麓山谷内,以明清风格为基调,融唐代建筑特点于其中,飞阁流檐与苍松翠柏相互勾连,自然和谐、不显雕饰。整个建筑包括春晓阁、孟夫子石像、三友亭、梅亭、孟园、浩然居、孟浩然陈列馆、回潭、诗廊等。

我们来到孟夫子石像前。石像置于梅亭旁边草坪之上,用一块长2.3米,宽1.4米的整块青石雕琢而成;取李白“自首卧松云”诗句意境,孟夫子斜卧在山石上,手握长卷,左腿稍屈,双目微合,仪态安详淡然。

我们在鹿门山上又见到了一幅傲帝王的形象。

四、协同黄巢反朝廷的皮日休,鹿门山蓄势待发

在孟浩然仙世约一百二十年的时候,高士皮日休住进了鹿门山。

皮日休(约838—约883),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自称襄阳人。因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

皮日休年少时,和父母、兄弟们一起春耕秋收,他白日劳动,晚上苦读。他在《皮子世录》里自言其家:“至于吾唐,汩汩民间,无能以文取位。”又说:“自有唐以来,或农竟陵,或隐鹿门,皆不抱冠冕,以至皮子。”他在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比较清苦的。他说:“皮子少且贱,至于食,自甘粢粝而已。”(《食箴序》)又说:“贫家烟爨稀,灶底阴虫语。门下愧车马,廪空惭雀鼠。尽室未寒衣,机声羡邻女。”(《贫居秋日》)他参加过农业生产,“老牛瞪不行,力弱谁能鞭”。

皮日休自幼胸怀“兼济天下”的大志。为了专心致志地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他不顾家族众人的责难非议,毅然地搜罗图书典籍“千百编”,离开了老宅,隐居到鹿门山。

皮日休在鹿门山隐居了五年左右,五年期间,他醉卧山林、游赏名胜、学道作文、干谒官宦、交游士人,还用精彩的诗文咏赞了襄阳的山川名胜和名人耆旧。

皮日休在《鹿门隐书》序中写到:“醉士隐鹿门,不醉则游,不游则息。息于道,思其所未至;息于文,惭其未周。”

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初,皮日休走出鹿门山,怀着“匡皇符”(纠正政弊)、“济苍生”之宏伟抱负远游。他接触到官场的黑暗、社会的弊端和民生的疾苦,写下了不少现实性很强的诗文作品。

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时任毗陵(今江苏武进)副使的皮日休在离长安南下途中,参加了黄巢的农民起义军。义军破长安,黄巢称帝,建立农民政权——大齐。皮日休为新生的农民政权高唱颂歌,为起义军的发展和壮大进行强势的舆论宣传,深受黄巢信任,倚为重臣,任命为翰林学士。

唐中和三年(883年),起义军失利,黄巢率皮日休等千余人退至泰山。唐军穷追猛打,黄巢终于在狼虎关(今山东莱芜西南)自杀。皮日休从此下落不明,时年49岁。

皮日休的下落,一说他因故为黄巢所杀(据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辛文房《唐才子传》);一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引《该闻录》);一说后至浙江投靠钱镠(据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一说流寓宿州以终,墓在濉溪北岸(据《宿州志》)。诸说并存,今无定论。

《中国通史》评论:“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后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转战了十二个省区,建立了大齐政权。并且第一次提出‘冲天’、‘均平’思想,把我国农民革命斗争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冲天”、“均平”的政治主张,皮日休是主要的构思者,他能在封建王朝的唐代构思如此政治主张,是了不起的,是我国民主思想运动的首创。鲁迅说:皮日休是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位于鹿门山和香炉山之交的山谷中、今鹿门风景区停车场的东北角,有一连山石台,叫晒肚石。

皮日休晒肚石

晒肚石长2.5米,宽0.9米,高1.2米,叫晒肚石,也称“读书台”、俗称“升官台”。相传皮日休在鹿门山隐居时,六月六日这天,当地有“龙晒甲,人晒衣”的习俗。富家大户趁这一天把值钱的东西弄出来放在显眼的地方,摆阔露富。这天又是六月六,皮日休酒后见人家都在晒衣物,想想自己无物可晒,就掀衣露腹,躺到大石上晒了起来。他妻子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怕肚里的书发霉了,晒晒。晒肚石由此得名。

我们站在晒肚石旁,仿佛看到了狂狷倨傲的皮日休躺在晒肚石上。从鹿门山走出的皮日休,岂止是傲帝王,他是反帝王了。

五、蔡思绳力拒李自成请,血溅鹿门泉

时间到了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闰十一月,李自成率部众40万人,由河南南阳向襄阳进军。当时据守襄阳的是左良玉部。左良玉在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被李自成、罗汝才大败后,逃回襄阳。经一段时间的恢复后,此时又有部众20万,号称30万。不过朝廷只给饷2万5千人,其余的粮饷只能靠自筹。说是自筹,实际上就是搜刮甚至抢劫,因此给襄阳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军民关系形同水火,十分紧张。

李自成部抵达城下,先遭左良玉部火铳阻击,后经当地百姓指点,绕过左良玉部防线,渡过汉水,攻击樊城。左良玉见势不妙,于十二月初三日拔营东遁(逃),樊城随即沦陷,襄阳也于次日被攻占。

崇祯十五年秋至崇祯十六年秋,李自成在襄阳整顿军队,严明军纪,一改过去流寇主义倾向,初步建立了农民自己的革命政权。他改襄阳为“襄京”,自立为新顺王,创官爵,名号大行署。在襄阳的政权建设,为大顺政权西安建制及北京定制,打下了基础。

李自成深知,一个政权的建立,离不开文人绅士的摇旗呐喊、出谋划策、装点门面。他经多方打听,得知襄阳人蔡思绳是合适的人选。

蔡思绳(?——1642年),字孺思,号玉虹,明代襄阳人。以恩贡,任井研县(今属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知县,后提升罗平(今云南省罗平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知州。由于时局不稳,加之思亲心切,他没有到任,弃官回襄阳,在鹿门山隐居,著有《易经依义》、《四书尊注》、《鹿门山草》十二卷。

李自成派人到鹿门山邀请蔡思绳入城议事。蔡思绳是忠君良民,他对大明皇帝忠心耿耿,他视李自成等为叛军土匪,哪里会认贼为亲、为虎作伥?当时蔡思绳静坐在鹿门泉(今暴雨池)旁,来人反复劝说,他旁若无人;来人气急败坏、恼怒成休地将要把他强行拉走,这时候他奋身而起,以头撞石,飞血溅衣,大呼‘逆贼’,投水而死。

(清)乾隆《襄阳府志》:“(蔡思绳)字孺思,号玉虹,襄阳人。以恩贡,授井研县知县,升罗平知州,不赴,归,傍父墓以居。辛巳襄城陷,兀坐鹿门泉侧,贼迫之入城,以头触石,飞血溅衣,大呼‘逆贼’,投水死。年六十一。”

《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忠义(六)》:“十五年冬,李自成长驱犯襄阳,左良玉先奔,永祚及知府以下俱遁。贼入城,乡官罗平、知州蔡思绳、福州通判宋大勋殉节。”

暴雨池

我们来到暴雨池旁。

暴雨池,位于鹿门寺大雄宝殿后5米处,为一天然石窟。窟中悬有钟乳石,窟顶是一米余的石块腾空向外伸出,泉水顺此石悬空倾泻,散如珠,垂如帘,落入下面的水池,此池叫暴雨池,水池面积4.6平方米。

碑文记载:法灯禅师初到鹿门山时,寺院缺水,他坐在岩石上,念曰:“吾欲丛林此地,为皇朝植福,而泉不能赡众,山灵其亦知之乎?”之后用禅杖拨开草根,顷刻间,泉水喷涌而出。因此后人称其泉为“灯公泉”。再后,人们因此泉水有灵气,称其为“灵溢泉”、“聪明泉”。 泉水从山上的巨石中流出,经八角井、天井,流入暴雨池,后汇入龙泉池,至聪明泉井,依山而下,连点成线,令人叫绝。

暴雨池泉水从巨石上“滴答滴答”地响个不停,我总觉得是蔡思绳以头撞石,喷血的声响;那潭水深处闪烁的亮光,仿佛是蔡思绳那愤怒的目光。

好一个傲“新顺王”的蔡思绳。

六、鹿门山曾有三高祠,高士祠何时能重建?

中国古代,为纪念伟人名士或先人而修建的房舍,叫祠堂,相当于现在的纪念堂(馆)。鹿门山上也曾有过类似的建筑。

最早有庞公祠,是纪念庞德公的,大概始建于明代。

襄阳知府马朴所撰《重修鹿门三高祠记》称:“(鹿门)山故有庞公祠,代圮葺不一。迨嘉靖四年,侍御王公重建,而以唐从事孟浩然、皮进士日休配享,曰三高祠。”

嘉靖四年(1525),重建庞公祠,将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共享一堂”, 题额“三高祠”。

据时任吏部主事、襄阳人郑杰所撰《新建三高祠记》记载:嘉靖四年(1525),巡按御史王秀巡察楚地,从郢州(今钟祥)入襄。公事之余,瞻鹿门山,望习家池,拜堕泪碑,诣隆中山。而后到郑杰家里与其臧否襄阳人物,畅言荆襄胜迹。其间,王秀说:“诸贤尚矣,唯祀典当崇尔!”郑杰接其言:“孔明、叔子(羊祜)祠宇故葺,士元(庞统)新构,独庞公落莫沉湮尔!世路纷歧,仕隐异响,深有憾焉!”

王秀听后,极其痛快地说道:“吾事也”,“明日檄下,郡中翕然。”而后,王秀又征求襄阳知府徐咸的意见说:“庞公高尚,古今罕俦。襄阳昔多耆旧,鹿门幽适,岂无同明相照、同气相求乎?异世之下,可与共享一堂者乎?”徐咸答曰:“唐之孟浩然、皮日休并时高洁,同隐鹿门者……与之配享甚称。”二人一拍即合,王秀提笔题额“三高祠”,并“即嘱副使台综理筹画。钜细财需,悉取于公帑。”当年六月议事,七月开工,八月告成。

三高祠的位置在鹿门寺的左边。

《大清一统志》卷270襄阳府“庞德公宅”条定位精确,可资参考。该条引《县志》云:“鹿门山有鹿门寺。寺左有三高祠,即庞德公旧宅。”

鹿门寺

目前鹿门山修复或建造许多景点,如鹿门寺、孟园、浩然墓、碑廊、庞公制药洞、拜师堂、息波伏虎亭、霸王寨等等。可惜的是,能给鹿门山景区带来深厚文化附加值的高士祠尚未复建,感觉这也是一件“深有憾焉”的事情。

朋友说,“鹿门高士傲帝王”,此话不假,绝非臆造杜撰。可惜的是这些傲帝王的高士,不经介绍,踪迹渺茫。

什么时候能在鹿门山上,目睹傲帝王的高士形象?我们期待着,期待着……相信时日不会很远。

(部分图片来自网友或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杨立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优质作文 书信作文格式 我是什么 作文 初一作文500 作文我的烦恼 误会 作文 钓鱼的作文 家风的作文 春季作文 小兔子的作文 思念的作文 优秀作文800 疯狂作文 四年级语文作文 消防员作文 行走作文 优秀作文500 语文高中作文素材 作文打屁股 自由的作文 热闹作文 作文题目初中 温馨作文 守护作文 作文 我的梦想 高兴作文 眼睛 作文 南京作文 作文题记 孤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