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著名作家汪曾祺丨——平淡质朴 返璞归真

2020-11-23 23:55:01
相关推荐

汪曾祺,一九二零年三月生于江苏高邮,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一九九七年五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汪曾祺一九五零年曾任北京市文联《北京文艺》编辑,后调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一九八五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理事。并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及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汪曾祺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注重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并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一】

站在树木之间,我静静地听,落叶坠地,隐约响起薄如蝉翼的窸窣声。那一刻我想象着秋天的原野有着莫奈笔下的金黄,那样地绚烂。我拟想暮色渐浓的窗外,秋林的深处,有一座尖塔顶的大庄园,轮廓模糊、温情脉脉地静默着,习习凉爽的秋风吹过,不时有金黄的叶子在我面前缓缓飘下,那般温柔,那般安静,那般轻盈,仿佛在守护一个易碎的梦。——汪曾祺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其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 ”,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作品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而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

图片来自互联网

【二】

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汪曾祺

◎汪曾祺的散文结构严谨,提倡炼字敲句。作者的字从单个来看没有什么独特,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他还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汪曾祺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炼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从其中学取简洁精炼的能力。

汪曾祺散文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语言。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很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汪曾祺先生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和真实。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再则,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用情真切。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很纯真,很自然,做人就应该像他一样,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习。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对我们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看书就是学习嘛。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三】

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汪曾祺

◎汪曾祺先生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描写环境,人物心理,都文笔洗练,惜墨如金,但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起西方现实主义大师如巴尔扎克他描绘人物工笔刻划服饰,眼睛,眉毛,胡子动辄洋洋数百近千言,看多了给人以昏昏欲睡之感,相比之下,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汪曾祺谈到沈从文教写作,常说“要贴到人物来写”,在写作过程中要随时紧紧贴着人物,用自己的心,用上自己的全部感情。什么时候自己的感情贴不住人物了,大概人物也就会走了,飘了,不具体了。汪曾祺先生本人散文用语就能做到贴到人物来写,即使文中没有人物,我们难道不能说,作者本人就是文中所说的人物吗?这样,他的写风俗,读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家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娓娓到来,如话家常,创造的是真境界,传达的真感情,真正做到了文章不写一句空话。

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有内在联系的。文学语言不是像砌墙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叠在一起,而是像树一样,长在一起的,枝干之间,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语言是活的,也是流动的,中国人喜欢用流水比喻行文,这是非常贴切的。有一位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下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了味道。语言的美不在每一个字,每一句,而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时说,他的字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觉得怎么美,甚至很不平整,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汪曾祺先生的文学语言也是这样的。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语言不仅是所谓“载体”,它是作品的本体,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浸透了着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这样的作品,方称得上好文章。

图片来自互联网

【四】

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清早起来梳小辫儿。——汪曾祺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汪曾祺曾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美与健康的人性,不论在多么古老的民族传统中,永远是清新得如同荷风露珠一般。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受戒》和《大淖记事》。而《受戒》作品中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儿女之间萌发的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这种内在的欢乐情绪同古代乐府和民间情歌一样。然而,它在展示美与健康的人性的同时,也常常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叹喟。

对于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作者都有所针砭,但毕竟同情与悲悯要多于批判。因为在作者看来,今天写过去的事,需要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所以即使在文章中写老舍之死时,也只是将一腔愤懑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除净火气、感伤,达到恬静、淡泊,可说是汪曾祺小说的主要风格,也是他自己饶有特色的“抒情现实主义的心理基础”。正如林斤澜所说,除净火气,也可能除净了血气。除净了感伤,也可能除净了创伤……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越高,他所传达的信息就会更多。汪曾祺的文学语言兼具南北神韵,打通古今脉络,才气学识与高超的文字工夫将现代中国文学提高了境界,丰富了现代汉语和文字的表达方法,自有一种超迈古今的旷达和淡泊。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论乡情民俗,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文坛的经典和高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夸夸的作文 八篇作文 趣事作文400字 作文我的生日 写桃花作文 妈妈的作文600字 重拾作文 英语作文演讲稿 作文研究报告 妇女节作文 了不起的作文 英语作文标题 学会作文600字 生日祝福作文 作文答题卡 写景作文初中 笑话的作文 交友作文 盼望的作文 拔河的作文 竹的作文 的温度作文 读书作文600 人物作文600字 筷子作文 作文素材古代 一次活动作文 四年级作文范文 作文应该怎么写 英语60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