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文如其人和文不似人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2020-11-24 00:50:01
相关推荐

文如其人的论调,从古至今被许多人提倡并认同,但也有学者对其持反对态度,认为文不一定似人。那么,到底怎样认识文如其人和文不似人呢?笔者从文如其人观点的来源和影响、文如其人和文不似人的表现、怎样确定是否文如其人、怎样看待文不似人这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文如其人观点的来源和影响:

(一)文如其人观点的来源:

文如其人是一个成语,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基本相似,即个人的文学作品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自古以来关于“文如其人”的论调,一直不绝。《尧书.尚典》就有“诗言志”之说,汉代的《毛诗序》也有“诗者,至之所之,在心为之,发言为诗。”的论述。汉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而最早明确提出“文如其人”这一论调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为其人。” 明代冯时可的《雨航杂录》从普遍意义上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观点:“九奏无细响,三江无浅源,以为文,其率尔哉?永叔慨然而文温穆,子固介然而文典则,苏长公达而文遒长,次公恬而文澄虚,介甫娇厉而简劲,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冯时可进一步指出了作品风格和作家性格相吻合的“文如其人”思想。

(二)文如其人观点的影响:

的确,就像孔子对《诗》三百的评论,《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儒家传统道德规范和“文如其人”创作理念对文学创作的要求,使得历代大多数文人在创作时会自觉地在作品中保持一种真诚,弘扬传统文化中崇德尚善、乐观进取等儒家思想,所以大部分文学作品,可以透过其内容和风格看到作者其人。这是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是:后代文人有时在创作中会有意通过作品内容来掩饰其人格。后人研究文学作品时,在“文如其人”基调的影响下,有时不深而究之,或尽看作家部分作品、或脱离一个人的经历和作为研究作品,产生文如其人的错觉。进一步说,就算这个人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吻合度,也不能完全说文如其人,时代的局限,人性的复杂和人的多变等,让研究一个人的难度,远比研究其作品要难。

也可能出现以人品论文品,忽视作品艺术成就的偏执。

二、文如其人和文不似人的表现:

(一)文如其人的表现:

基于中华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文人其人”创作要求,大部分文学作品,是符合作者的人格和作为的。

比如屈原的《离骚》,就是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美的体现。

《离骚》围绕着楚国的出路和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诗中许多地方表现了屈原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作品中表现出的独立不迁、正直无私的人格美和其为楚国奔走一生,最终被楚王遗弃不用后抱憾而死的人生经历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其文如其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人格上的魅力同样光辉,共同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是文如其人的一个有力表现。《祭侄文稿》是一篇刚烈悲愤、义正辞严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件名传千古的书法瑰宝。《祭侄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在安史之乱时不屈抗贼,为国捐躯的英烈事迹。季明就义后,颜真卿仅寻得其头颅归葬,他目睹侄儿罹难,心中悲愤泣血,情不自禁,将沉痛彻骨之情,一气呵成化成不朽之文。正所谓“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安史之乱”是对当时官员人品的最好检验。颜真卿一生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也能很好印证他的人格品质。他和兄长颜杲卿父子一样,在安史之乱和李希烈叛乱时忠心为国,坚贞不屈,宁可舍生取义,也不做媚颜奴骨之辈。真正做到了“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苏东坡作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家和人格魅力的代表,也是文如其人的代表。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正如他自己说的一样,这位中华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巨人,一生却艰难坎坷,但让后人称赞的是,他不管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一种不计荣辱,旷达豪迈的人生修养和处事态度。不管走到哪里,总是用积极的精神状态,让自己活得洒脱,并为地方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功绩。东坡肉、东坡鱼和其它苏轼养生的轶事,也是他旷达乐观、进退自如人生观的表现。而他的人生观,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例如被贬黄州后面对举目无亲,远离京城的荒城黄州,他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的诗句;被贬惠州市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再贬到儋州时,他还能写出“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样旷达无谓的诗句。

在大部分文人和作品中,我们透过其作品的思想内容,能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追求,这是中国文学一贯的要求和好的传统。但是,时代的变换,人性的复杂等各种原因,有时也会让作家在作品中不会自然表现出自己的人格追求,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二)文不似人的表现:

1、作品内容、风格不能代表其人格

这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改变两汉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以后,文学创作有更明显的体现。

本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主要看三个方面:家世、道德、才能。所以,它有改变“察举制”选拔人才标准过于狭窄,人为因素过重弊端的进步之处,但“家世”这一前提条件,让“九品中正制”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士族豪门入仕垄断局面。后司马氏代魏建晋后,政治更加黑暗,文人才士在人格上的分裂更加明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凭借家族势力和文采名望入仕做官的文人们,他们的人格和品德,并不能得到保证。

比如南北朝文学家沈约。作为南朝文坛领袖,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在诗词韵律等方面有重要贡献。沈约很有才华,诗文等非常出色。例如他的《伤刘沨》:

处和无近累。

天然有胜质。

萧瑟负高情。

耿介怀秋实。

义贵良为重。

兰摧非所恤。

一罢平生言。

宁知携手日。

如果单从这首诗内容来看,沈约赞赏刘沨的耿介和重义,并表达对刘沨的怀念,你或许会觉得沈约也是一个忠贞守义之人,但纵观沈约一生,可知并不如此。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南朝宋淮南太守。沈约少时聪慧,笃志好学,昼夜勤学不倦。博览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然沈约一生做的后人最不齿的事,就是协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夺南齐而篡位。萧衍成功后,任沈约为尚书仆射,受封建昌县侯,食邑一千卢,任常侍如故。又封沈约母亲谢氏为建昌国太夫人。可谓一人升天,鸡犬得道。沈约历任宋、齐、梁三朝官职,他自负才高,醉心于功名利禄,凭借时运,追逐权势,颇为清议所讥讽。到他担任宰相之后,却据高位而碌碌无为,唯唯诺诺以求保得荣华富贵。从他的一生,可见他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之人,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君子。因此王夫子在《 读通鉴论》中把他和华歆、贾充、刘穆之、谢晦、沈约、褚渊、崔季、舒胥等列为贪人乱臣一类。

所以他的人品和文学上的成就是不完全相称的,如果仅看他的部分作品,更难看出他的为人。

自隋以后朝廷用科举取士,为下层寒门士子进入统治阶级敞开了门路,这比起“九品中正制”,对国家人才队伍的新陈代谢和进一步强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封建社会,又是一种明显的进步。但科举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区分才学高下,却没法考察人品。初唐大诗人宋之问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宋之年轻时就有才名,五言诗几乎无人出其右。从《全唐诗》收录他比较多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在诗歌上的成就。比如看他的诗作《题张老松树》: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

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从此诗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宋之问通过对松树笔直,少有枝杈的赞美,歌颂刚正不阿,凌霜傲雪的高贵人品。但事实上,宋之问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宋之问并没有显赫的家世,靠着自己的才学和努力在675年进士及第,从某种方面说,算得上一个励志人物。武则天当政后,宋之问靠着逢迎武则天和武则天身边的一群小人而得到赏识,从此春风得意。也正由此,唐中宗复位后被贬到泷州,但不久,他又不甘寂寞逃回了洛阳。除此之外,宋之问给武则天写艳诗求荣华富贵,因求外甥刘希夷诗《代悲白头翁》不得而杀害外甥,在洛阳将反武人士,好友张仲之告密而依附武三思这样的事,更让他为世人所鄙夷和不齿。

到了明清以后,随着科举制度采用八股文取士的普遍化,一些文人把读书当成入仕当官的敲门砖,而不再重视道德修为的现象更加普遍。所以他们在考取功名后或阿谀奉承、或碌碌无为以保平安、富贵者比比皆是。当然,这与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对文人独立人格的压制也有很大关联。

2、作家部分作品的风格不代表作家作品整体风格等

比如盛唐著名诗人王维,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其晚年半官半隐时写的山水田园诗上,但他的《使至塞上》,却完全是另一种气象和格调。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境界混大,气象开阔,颇有慷慨悲壮和豁达豪迈之气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当我们将之与他创作更多的山水田园诗作禅意悠远、恬淡宁静的特点相比较,很难相信这也出自王维之手。

再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其词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色彩和主导风格。但就是这样一位“沙场秋点兵”的英雄词人,却也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恬静优美的词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有生动具体的景物描写,表达出一种亲切自然的情趣,情景交融,清新流畅,反映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是稼轩“豪放”之外的另一种风格。

事实上,我们受“文如其人”观念的影响,可能固执地认为:爱国英雄,其作品也一定英气充溢;柔弱女子,其作品也一定温柔绵丽,但许多时候,文人们的部分作品,不但不能代表他们作品的整体风格,而且从作品中,也看不出其身份。再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多数诗词,以表现爱情生活和自然山水为主,风格上婉约柔美。但这首诗却气魄宏达,风骨浩然,英雄豪情,力透纸背。难以相信出自婉约派女词人之手。

四、怎样确定是否“文如其人”

当然,虽然“文如其人”的观点并不是绝对的,但通过作品看作者,也不是无迹可寻。

(一)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确定是否文如其人

很少有作者的作品完全与时代没有任何关系。作家的创作,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反映这个时代的风貌,同时,作家的人生经历,也是看其作品能否代表人品的一个重要参照。比如魏晋南北朝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得正直、有个性的文人在政治上往往难有大的作为,因此远离官场、寄情山水者众多,所以此时代的山水田园诗取得很高的成就。比如大诗人陶渊明,我们结合其少年时成长经历,成年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后隐居的经历,就不难理解陶渊明选择隐居的原因。再看其诗作总体上恬淡自然、高远脱俗的艺术风格,将之和其人格上正直无畏、坦荡率真、超然物外等特点对比,就发现陶渊明的确是文如其人的一个代表。

(二)从作品纵向出发,全面确定是否文如其人

作家一时、一地的作品,并不能很好反映出作者整体作品风貌,更看不出作者的人格操守,但若从纵向出发,细细考究他的全部作品,多数时候还是能概括作品整体的特点,并从其特点看出其人格追求。

比如盛唐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虽然也有《江畔独步寻花》一类轻松活波,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但杜甫成就更高、影响更大的诗,其实是描写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的诗歌,从这些诗歌,我们最终确定杜诗“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和杜甫忧国忧民的圣人形象。

再比如纵然旷达如苏轼,也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样孤寂忧愤风格的词,如果我们联系他刚出“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的现实,就不难理解他的心情。若看苏轼的全部作品,就不会因为这一首词,确定他作品总体的风格,更不会以此否定苏轼“正直坦率、旷达乐观”的性格。

所以,从全部作品看杜甫和苏轼,仍然是文如其人的代表。

五、怎样看待“文不似人”

有些文学作品,的确是作者言为心声的结合,读之可获得作品艺术魅力和作者人格修养的双重滋润。而有些文学作品,其实就像钱钟书说的: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

事实上,完全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来判断作品背后作者的人格等,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就连首倡“文以明道”的韩愈,也有为了实现人生抱负不得不折节屈身、干谒权贵的文章。所以,作家有些时候的作品,或许只是作者的性情流露和某种需求下的产物,而不能代表作者的总体人格。

钱钟书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

比如明末清初的钱谦益,作为一个起先反清,后不顾传统道德谴责迎娶柳如是,却在刚烈方面比不上这个弱女子,最后选择降清后又暗中反清的人,观其一生的经历,人格上可以说反复无常、懦弱可悲。但他身上,也仍有维护道义、眷恋故国的情怀。然而他与柳如是的爱情,却也算至真至纯,他为柳如是写的情诗,也情真意切,足见其当时性情。他还有很多诗作,表达出他对现实的关怀和对满清的不合作态度。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之复杂,因此很难从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全部作品看出作者的人格如何。再比如魏晋南北朝的写景诗,的确很有成就,读来赏心悦目,如甘泉流进脏腑。他们的作者,却不一定都是正人君子。但我们却没有理由怀疑这些优美诗作的作者,当时一定是虚情假意,因为在审美和创造美面前,没有人品好坏的区分。

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其散文平和冲淡,颇有生活气息和个人真切性情的流露。其文中对是非曲直、真假善恶、美丑等,有明确的观点,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大家之作。从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周作人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却难以看出其人格。因为当我们联系其曾依附汪伪政权的经历,或许我们在道义上又对他鄙视。

因此,有些文学作品,不一定非要从是否“文如其人”来评判其高低。虽然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作者人格等,但若卸去文学作品身上沉重的“道义”负担后,走近它,就是在审美中给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精神的洗礼,或者心灵的休憩。正像钱钟书先生说的:“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只蛋的鸡呢?”那么,我们在看文学作品时,有时也不需要一定在乎生这个蛋的鸡是怎样一只鸡。因为当你知道鸡不好时,有时便觉得鸡蛋便也食之无味,或许弃而远之了。

总结:若我们必须要透彻研究作品和作者是否文如其人,或者更详细地研究作品的更多价值时,恐怕除了研究作品本身,还要从作者当世的所作所为,后世对他的评价等更广阔的渠道入手,才能更为客观。而遇到文不似人的情况,我们有时没必要一定用文如其人的观点来评判,尤其在我们主要关注作品而不是作者的时候。

但不管如何,我们还是希望看到给我们以精神洗礼和美的熏陶的作者,是一个个人格上干净、健硕的人,这既是我们对“文如其人”如此感兴趣的原因,也是发扬我们“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的责任使然。

参考文献:

屈原《离骚》

王夫之《读通鉴论》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夸夸的作文 八篇作文 趣事作文400字 作文我的生日 写桃花作文 妈妈的作文600字 重拾作文 英语作文演讲稿 作文研究报告 妇女节作文 了不起的作文 英语作文标题 学会作文600字 生日祝福作文 作文答题卡 写景作文初中 笑话的作文 交友作文 盼望的作文 拔河的作文 竹的作文 的温度作文 读书作文600 人物作文600字 筷子作文 作文素材古代 一次活动作文 四年级作文范文 作文应该怎么写 英语60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