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22届珠海高三摸底试题及答案汇总语数英物化生地历政

2020-11-24 01:35:01
相关推荐

2021届珠海高三摸底答案汇总。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各科考试前将答案公布在:新浪微博@高中联考试题

2021届珠海高三摸底答案汇总,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

01老舍专练+巴金专练+茅盾专练

◆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老舍小说,完成问题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第一卷第十二期,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引出下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李村村长的儿子也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村长很难过。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以此为题又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1、【答案】C(张村和李村的冲突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的村长之间的矛盾是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其性格特点非主要原因,因此也就谈不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答案】①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人;②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③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两位村长受到感召;④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家族的危机;⑤李全的死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每点1分,答出四点得5分)

3、【答案】寓意:“敌”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友”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私仇而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4分)

好处:①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②题目暗示情节,小说是围绕张、李两村敌和友关系的转化来展开的。(2分)

邻居们

老 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

“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

“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作的。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象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在因果上不关联,但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人物个性得到充分展现,构成颇具喜剧色彩的情节。

B. 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C. 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蛮不讲理、嫉妒心强而又自作聪明,市侩兼泼妇的形象。

D. 小人物、小事件、小篇幅,合乎老舍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最精巧的是人与事的配合,时合时分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

5. 杨先生在“葡萄”和“信件”两件事中发生了心理变化,请据此分析其形象特征。(6分)

6. 老舍是文化型的伟大的小说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北京的市民社会,小说情节出人意料,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主旨。(6分)

6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

4、答案:(3分)B(有限视角错误)

5、答案:(6分)①幼稚,天真。在“葡萄事件”中,杨先生“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的,自然会自动的过来道歉”。

②懦弱,谨慎。太太受气后,杨先生还决定“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

③善良,有教养。与明先生家发生“葡萄事件”后,收到寄给明先生的信件,觉得“扣下这封信”“不是好人应做的事”,告诉仆人送到邻家去。

④用精神胜利安慰自己(精神胜利法)。杨先生把两封信发出去,目的是让杨先生看看读书人“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甚至“满心痛快”地想到“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6、答案:(6分)①写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困境。文明沟通,难以解决,“野蛮”的方式,却换来意想不到的太平,收到了讽刺的效果。

②揭露人性中的弱点。如明先生的狭隘、嫉妒、骄纵,杨先生的忍让、迂腐等,并进行了善意的嘲讽。

③写出新旧文化、文明之间的冲突。新旧市民之间的摩擦,实质上是民族文化自我反省年代对文化、价值观的反思,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6分。答出一点得2分。

◆◆阅读二:阅读下面三篇巴金的小说,完成问题。

家(节选)

巴金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等人的焦虑,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祖父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血光之灾”。

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

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

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

“你晓得我决不相信,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他们都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觉新绝望地摊开手悲声说。

“我不怪你,”瑞珏抽泣地说,“你怎么担得起不孝的恶名?便是你肯担承,我也决不让你担承。”

瑞珏止了泪,静悄地立起来,走了出去。觉新还在房里楷眼泪。瑞珏把海臣送到他的面前,要海臣叫他“爹爹”,觉新爱怜地看着他,又用苦涩的声音说:“我已经是没有希望的了。你还是好好地教养海儿罢,希望他将来不要做一个像我这样的人!”他说完就往外面走,一只手还在揉眼睛。

“我到城外去找房子。”他回过头去看她,泪水又迷糊了他的眼睛,他努力说出了这句话,就往外面走了。

这天觉新回来得很迟。找房子并不是容易的事,不过他第二天就办妥了。小小的院子,矮小的纸窗户,没有地板的土地,阳光很少的房间,潮湿颇重的墙壁。他再也找不到更适当的房子了,这里倒符合“要出城”“要过桥”的两个主要条件。

房子租定了。在瑞珏迁去以前,陈姨太还亲自带大家去看过一次。大家对房于没有意见了。觉新便开始筹备妻子的迁出。瑞珏本来要自己收拾行李,但是觉新阻止了她。他找出每一件他以为她用得着的东西,又拿了它走到她的面前问道:“把这个也带去,好吗?”差不多对每一次他同样的问话,她都带笑地点头同意,或者亲切地接连说者:“好!”

他知道她的心,她也知道他的心。然而他们故意把自己的心隐藏起来,隐藏在笑容里。他们宁愿自己同时在脸上笑,在心里哭,却不愿意在这时候看见所爱的人流一滴眼泪。

然而觉慧是不能够沉默的。觉慧第一个发问道:“大哥,你当真要把嫂嫂送出去?”

觉新皱着眉头看了觉慧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

“你疯了?”觉慧惊讶地说,“你难道相信那些鬼话?”

“我相信那些鬼话?”觉新烦躁地说,“我不相信又有什么用处?他们都是那样主张!”

“我说你应该反抗。”觉慧愤怒地说。

觉新依旧用烦躁的声音说:“我的解说有用吗?我担不起那个不孝的罪名,我只好听大家的话。不过苦了你嫂嫂……”

“我有什么苦呢?搬到外头去倒清静得多……况且有人照料,又有人陪伴。我想一定很舒服。”瑞珏装出笑容插嘴解释道。

“大哥,你又屈服!我不晓得你为什么总是屈服?”觉慧气愤不堪地说。

觉新实在忍不住,他忍了这许久的眼泪终于淌出来了。到了这时,瑞珏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攻破了,她伏在桌上低声哭起来。然而觉慧的心情就不同了,觉慧没有流一滴眼泪。大哥的那些话自然使他痛苦,他一句话也不说,就拔步走了。“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我自己的路。”他被痛苦包围着,后来才拿了这样的话来鼓舞自己。于是他动身到利群阅报处,会他的那些新朋友去了。

觉新也暂时止住了悲哀,陪着瑞珏到城外的新居去了。瑞珏并不喜欢她的新居。她嫁到高家以后,就没有跟觉新分离过。现在她不得不一个人在外面居住,而且要住一个月,又是在这样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

四天后,觉新照常到瑞珏的新居去,他刚把一只脚放进门槛,肥胖的张嫂带着庄严的表情站在房门口,拦住他:“大少爷,你进来不得!我不敢给你开门。太太她们都吩咐过的!……”

他明白她的意思。他记起家里那些长辈们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他的希望,他的勇气都给那些话赶走了。他绝望地立在门前,不能够说一句话来驳倒张嫂。

房里静下来了。可是又起了一阵忙乱。一个婴儿的哭声响了起来。是宏亮的啼声。

“谢天谢地!”他欣慰地说。他一个人在房门外笑,又在房门外哭。

“少奶奶!”忽然一个恐怖的叫声从房里飞奔出来,像一块巨石落到他的头上。在房里叫唤的只有两个人,因为除了接生婆以外就只有这两个人。

觉新知道大祸临头了。他把拳头拼命地在门上擂,擂得门发出更大的响声。没有人理他。他哳声叫着:“珏!”又叫:“放我进来”然而两扇油漆脱落的木板门冷酷地遮住了房里的一切……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故事发生在虚伪、黑暗、腐朽的封建家庭,陈姨太等人作为落后、迷信的封建家长代表,直接造成了瑞珏的悲剧。

B.觉新希望儿子海臣将来不要像他一样,表现出觉新对自己的不满,他也深知自己的无能,却又无力反抗。

C.在本文中,觉慧对哥哥觉新的妥协退让气愤不已,他是一个思想成熟、敢于反抗的时代新青年。

D.巴金的《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受到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模式对中国后来的家族文学创作如||《雷雨》《红高粱》等也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

3.鲁迅《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请谈谈这一“吃人”本质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4.法国作家雨果推崇“对照原则”,即“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请探究对照原则在本文中的具体运用。

【答案】

1.C( C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错在“思想成熟”这个地方。从文中:然而觉慧是不能够沉默的。觉慧第一个发问道:“大哥,你当真要把嫂嫂送出去?”以及“‘大哥,你又屈服!我不晓得你为什么总是屈服?’觉慧气愤不堪地说”等文字看出觉慧是一个比较直率、冲动的青年。)

2.①瑞珏善良贤惠,却被封建迷信的“血光”之说逼出家门,惨死在潮湿阴暗的小屋里②觉新懦弱无能,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的逆来顺受、忍辱怯弱,也是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表现。

3.①从人物塑造上来说。落后封建的陈姨太等人,与有代表反抗觉醒一代的觉慧形成对照。(或有逆来顺受的觉新,也有坚决反抗到底的觉慧)②从情节上来说。瑞珏善良贤惠,处处为丈夫着想,觉新与她夫妻恩爱,瑞珏却惨死在潮湿的小屋内,这是美与恶的对照,③从社会环境上来说。有“五四”民主自由的新思想,也有与之形成对照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家长制。④从主题上来说。本文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落后守旧的封建迷信思想,与之形成对照的还有对以觉慧为代表的“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肯定与歌颂,这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照。

哑了的三角琴

巴金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典狱叫人找一只三角琴。”

“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地尽情唱着。唱完歌,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谁来,我就要杀谁!’你母亲和我,都吓坏了。”

“典狱一点也不惊惶,他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用了,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用充满爱怜的眼光望着它,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

“我们听见他的哭声,心里很不安,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夫妇引起来的。我们走到他面前,想安慰他。‘我们不能够再帮忙你什么吗?’你母亲悲声地问。”

“‘谢谢你们。我只想请你们到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娜的灵魂早升天堂。’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出来,但他马上忍住了。”

“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

“‘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

“‘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拉狄焦夫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站在圣坛前面的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拉狄焦夫并不逃走,却丢了斧头让别人把他捉住。他永远不肯说明他犯罪的原因,也不说一句替自己辩护的话,只是闭着嘴不作声。他给判了终身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他在这里住了这些年,我从来没有听见他像今天这样说了这么多的话。他的事情,只有魔鬼知道!’禁卒一面说,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后又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回圣彼得堡。我们以后也没有机会再看见拉狄焦夫。”

“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并不曾做到。第二年你母亲生了你,过了两年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在你母亲睡在圣彼得堡郊外的公墓里,三角琴又被你打碎了,而圣母像前那支蜡烛还没有人去点过,为安娜做的弥撒也没有人去做。……孩子,你懂得了罢。”

父亲的声音里含有眼泪,同时又含有无限的善意。我觉得我要哭了。

4.对小说题目“哑了的三角琴”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暗指拉狄焦夫永远闭口,不能自由歌唱的苦痛和绝望。

B.象征拉狄焦夫因失去美好的爱情,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破灭。

C.象征“我”把三角琴打碎,而且小时候就失去母亲,缺少母爱。

D.暗含父亲因没有践行对拉狄焦夫的诺言而深怀歉意。

E.三角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三角琴引起回忆往事,构思情节。

F.与拉狄焦夫尽情弹唱和怒吼护琴形成对比,突出母亲的友善。

5.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6.拉狄焦夫身上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请分点概述。

【答案】

4.CF(C项,小说开头就写了三角琴“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并不因为“我”把它打碎了,它才不发出声音,故并不是“象征‘我’把三角琴打碎”,也与“小时候就失去母亲,缺少母爱”无关。F项,无中生有,“突出母亲的友善”文中没有依据。故选C、F两项。)

5.小说用倒叙手法写拉狄焦夫,先写他是一个杀人犯却不凶恶,而且爱好音乐,再写他忘情歌唱,坚定护琴,放弃抵抗与哭诉,最后交待他杀人获刑背后一个凄美残酷的爱情故事,这样写使小说情节曲折,有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6.(1)爱和恨的矛盾冲突。拉狄焦夫爱安娜,却因安娜没有嫁给他,爱深成仇,把她砍死在婚礼上。(2)争与忍的矛盾冲突(反抗与顺从的矛盾冲突)。拉狄焦夫砍死安娜,却不上诉要求减刑;他为了三角琴怒吼要杀人,却又放弃了抵抗。(3)灵与肉的矛盾冲突。拉狄焦夫为人和善,本质善良,但做事容易失去理智,行为冲动、鲁莽。

奴隶的心

巴金

“我的祖先就是奴隶!”有一天,彭骄傲地对我说

我有许多朋友,他们都对我讲过他们的祖先。他们都得意地说:“我的祖先里有不少的奴隶呢!”直至我的生活里出现了彭。

彭的来历,我不知道。我跟他做朋友,大半是因为感激他在汽车快要挨到我的身子时拉过我一把。

一天晚上他忽然来到我的房里。这个学期我已经迁出校外了。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很舒适的屋子,是在楼上,从窗里可以望见学校的校前的马路, 还有那个新辟的小高尔夫球场。

“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他用他那低沉的声音问我。

“大概有几百万吧。”我淡淡地回答,这个数目是否正确,我也不知道,不过对几天曾听见一个朋友说过。我对于这些问題,素来就不关心。

“几百万?实际上何止几千万!”彭的声音变得苦恼了。

“你也有奴隶吗?”他不客气地问。

我昂然回答道:“像我这样的人当然有奴隶,在我家里就有十六个奴隶!”

听了我的话,他冷笑了一声。他的眼光里没有尊敬,没有羡幕。对于一个领有十六个奴隶的人,居然加以蔑视。这大概是妒嫉罢。因为据他的经济情形看来,他当然不会有奴隶。于是我同情地问他:“你家里大概也有奴隶罢。”

出乎我的意料,这一次他的眼光里充满了骄傲。他昂然说:“我的祖先就是奴隶!”他叙说这个,好像在叙说一个功绩。

“然而你在大学里读书……”我不肯相信他的话。

“奴隶的后人就不应该在大学里读书吗?”他散慢地问,“我看你的祖先也不见得就不是奴隶罢。”

我跳了起来,好像头上受了鞭打。我认为我受了大的侮辱。我向着他走去,站在他面前,气愤地看着他“你以为我的祖先跟你的一样吗?不,决不。告诉你,我的父亲有十六个奴隶,我的祖父有八个奴隶,我的曾祖有四个奴隶,再数上去,我的祖先还有更多的奴隶呢!”

我想他一定是妒嫉到发狂了,便忍不住笑起来。

他的脸上现出了愤怒的表情,“你笑,笑什么?……在你的华丽的房屋内,温暖的被窝中,你知道些什么呢?你知道你的奴隶是怎样生活的吗?我很骄傲我的祖先是奴隶,是的,我很骄傲。固然我的祖父被人诬为窃贼而上吊,我的父亲代人受罪病死在狱中,我的母亲被人奸污,但是你能够说他们身上有什么污点吗?他们害过什么人吗?”他的话说得更急了,“是的,你会嘲笑他们,你会鄙视他们。要是你能够知道他们的心啊!他们的黄金似的心,在你们那般人中间是找不出来的!”

我记起了他曾经救过我的性命。我惊疑地问:“彭,你当初为什么要救我的命?我也是一个奴隶所有主,你为什么不让我给汽车碾死呢?”

他苦笑着,半晌不作声,然后温和地说:“大概我还有这颗奴隶的心吧!” 我静静地望着他。他看见我不说话,便解释道:“把自己的幸福完全抛弃,去给别人谋幸福。为了别人甘愿把自己的性命牺牲,一点也不悔恨:这就是所谓奴隶的心罢。这颗心我的祖先传给我的祖父,祖父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我了。”

他用手指指着胸膛。我望过去,我仿佛看见颗鲜红的大心在他的胸膛里跳动。 我又回头看自己的胸膛。我的漂亮的法兰绒上衣遮住了一切。

我连这颗奴隶的心也没有!也许我竟是全然没有心的人。我被羞愧、恐怖、 悲哀、昏乱压倒了。我的眼前出现了许多幅悲惨的图画。我仿佛觉得我在陷害人家的祖父,让人家的父亲代我受刑,奸污人家的母亲……我不觉惊恐地叫了起来。

“郑,什么事?你在叫什么? ”他温和地问。

我半晌说不出话,甚至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走的。

毕业后几年,我有了三十二个奴隶,他们忠心地服侍我们一家人。我快乐,我满足。我早把彭忘得干干净净了。

有一天我和妻在花园里纳凉,五个奴隶在旁边伺候。我翻阅当天的报纸,偶尔在新闻栏里发现一则枪毙革命党人的记事。这个革命党人的姓名,跟彭的姓名相同。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超越现实而又时时映照现实,具有较强的艺术虚拟性与象征性,这种独特的思想表达方式也形成了本文蕴藉深沉的艺术风格。

B.小说题为“奴隶的心”,这“心”在彭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正面含义,是一种甘愿牺牲自我为他人谋幸福的精神,这也是彭救我的原因。

C.和彭相比,“我”连一颗奴隶的心也没有,“我”为此感到羞愧、恐怖、 悲哀、昏乱,这说明“我”本质不坏,也向往拥有一颗“奴隶的心”。

D.在回答是否拥有奴隶的问题时,“我”和彭的神情都是“昂然”的, 这两个“昂然”的原因各异,但意思相同,二人都为自己的回答感到骄傲。

8.彭的话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可“我”最终却并没有改变,生活又重回旧路。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9.小说主体部分已彭和“我”的对话为主,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答案】

7.C(C选项“这说明‘我’本质不坏,也向往拥有一颗‘奴隶的心’”推断错误,根据原文“我连这颗奴隶的心也没有!也许我竟是全然没有心的人。我被羞愧、恐怖、悲哀、昏乱压倒了。”可知,“我”为自己也许全然没有心而羞愧恐怖、悲哀、混乱压倒了……“我认为自己很坏,对自己失望,甚至是厌恶”,并非证明我本心不坏。故选C。)

8.①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从小生活在奴隶主家庭,身边的朋友除彭外多为奴隶主;②阶层认知根深蒂固:一直以拥有奴隶而感到自豪,并且乐享奴隶主的生活;③缺少为别人谋幸福、甘愿为别人牺牲的心。

9.①使情节简洁明快,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交待,小说开篇、结尾均以“我”的视角叙述,主体部分采用对话的叙述方式完成了“我”和彭两个不同视角之间的自由转换;②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性格,“我”和彭的对话分别体现了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一个善良正直有爱心,一个高高在上、麻木不仁、缺少爱心;③深化了小说主题,给人真实可信感,“我”和彭的对话实际是两个阶层不同思想的交锋,表现出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暗示了故事的结局,犹如身临其境,极富感染力。

◆◆◆阅读三:阅读下面矛盾的小说,回答问题。

有志者(节选)

茅盾

睁开眼来,两片嘴唇轻轻一松,就有一个烟圈儿从他嘴边腾起,摇摇摆摆去了一段路,然后停住,好像不知道上前好呢转弯好,得站住了转一转念头,这当儿,那圈子一点一点扩大,那烟色也一点一点变淡起来,大到不能再大,淡到不能再淡,烟圈子也就没有了。

他有点失望。这当儿,他夫人的脚步声从房门外来了,决不会错。老是像拖着鞋皮——拖噜拖噜。他一听见就会头痛。他会立刻想象到自己的脑袋摊平了成为地板,而他夫人的鞋底——拖过!而且,他好像已经是地板了,他看得见夫人鞋底粘着的煤屑、鱼鳞、青菜梗。他两手捧住了脑袋,睁圆着一对恨极了的眼睛。

“又是我打搅你了。”夫人是一目了然的,“可是,你看,阿大撒了我一身尿,不换件衣服怎么成?”

他苦笑。夫人进来总是有理由的。然而,他讨厌他夫人屡屡进来,也是有理由的:他不趁这暑假的期间写成一篇“创作”,难道等开了学一星期二十小时的课,百来本作文簿那时倒写得成么?难道因为阿大会撒尿,夫人要换衣,他就活生生“牺牲”了稳可以到手的“创作家”的头衔么?不成的!那怎么对得起他自己呢!——他的“人生经验”,他的“天才”,他的五年来朝思暮想的一鸣惊人的大抱负大计划!五年前他毕业的当儿,不是早已在师长和同学面前——简直是在全世界面前,宣言他要精心结构“创”一部“作”么?已经蹉跎了五年了呀!不成的!那个——简直不成话!

他无可奈何地往床上一躺,叹口气,喃喃地说:“哎,总得有个书房——书房;没有书房,产生不出——哎,伟大的——”

他没有说完全,就觉得喉咙头梗住了。阿大要撒尿,夫人要换衣服,当真比他的“事业”还重要么?笑话!

过了几天,他居然独个人住到庙里去了。

第一天是要布置出一个适宜于“创作”的书房来,一眨眼便已经天暗。自觉得“灵感”还没来,就上床睡觉。他有梦。当然是“创作”成功的梦。他从梦中笑醒了。他揉了揉眼睛,把小指头放到嘴里轻轻咬一下。不错,他感觉得痛,他不是在梦中。“品一会儿茗提提神是好的。”然而因为茶,他就联想到咖啡。对,咖啡是不可少的。不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全仗了二万几千杯咖啡?

“怎么从前就忘记了呢!天大的损失!不然,我的杰作早已产生了,何待今日!”

夫人将他指定要的黑咖啡买好寄了来时,已经是他在庙里的第四个黄昏。三天来他原稿纸撕掉过十几张,但是摊在书桌上的原稿纸依然只标着一个大大的“一”字。这怪得他么!夫人还没把黑咖啡寄来呢!这个责任自然是夫人负的!

然而现在黑咖啡终于寄到了,他的脑细胞又立刻下了全部紧急动员令。那一晚,他开了第一次的夜工。

似乎黑咖啡当真有点魔力的。他坐在原稿纸前面不到十分钟,便觉得文思汹涌,仿佛那未来的“杰作”的全部结构蓦地耸现在他脑子里;“哈,原来早已成熟了在那里!”——他夹忙中还自己评赞了一句。他像大将出阵似的捋起袖子,提起笔来,就准备把那“原来早已成熟了的”移到纸上去。他奋笔写了一行。核桃大的字!然而脑袋里“早已成熟了的”东西忽然逃走!

于是他不能不捧着脑袋了,不能不搁笔了。约莫又是十分钟。他脑子里的“杰作”的形体渐渐又显形。他眼睛里闪着光芒,再奋起他的自来水笔,又是核桃大的字,然而,不到半行,猛可地腿上来了一锥,他反射作用地拍的一下,半手掌的红血,就在这当儿,脑子里的东西就又逃走。现在他觉到占有这书房的,不是他而是蚊子。无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他轻轻叹一口气站起身来,看看原稿纸,还是第一张,十来行核桃大的字;看看地上,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

很委屈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十分可惜那第一杯黑咖啡召来的第一次“灵感”没有全数留住。“怪不得人家说汉字应当废除呢!要不是为的笔画太多,耽搁了工夫,我那第一次的想象岂不是全可以移在纸上么?——至少是大部!”

“听说西洋的大文章,从来不作兴自己动笔的;他们有女打字。他们拿着咖啡杯,一面想,一面口说,女打字就嚓嚓地打在纸上。那自然灵感逃不走!”他一面搔着腿上背上的蚊虫疤,一面这么想着,觉得有点悲哀了。

他诅咒又诅咒,终于在诅咒中睡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选材方法很有特点,选取大时代中的生活一角,没有明显地表现重大社会内容,却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B.小说开头部分对他吐烟圈进行较为详细的描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无聊烦闷的生活状态,这使他有了要进行创作的决心。

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形神兼具地刻画人物形象,立体展现人物性格,极富艺术感染力。

D.小说的语言富于嘲讽揶揄,运用了夸张(如“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和比拟(如“无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等多种修辞手法。

2.小说以“有志者”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主人公最后能否完成他的“大抱负大计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B项,因果失当。五年前他就“宣言”要进行创作。]

2、①题目中的“有志”与人物的行为构成对比,凸显了小说主人公空“有志”却不务实的人物形象;②“有志者”运用反语,使读者在回味中体会其语言辛辣幽默的艺术特点;③突出小说主题,批判某些爱慕虚荣而又志大才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每点2分)

3、不能完成。①从形象塑造上看,小说中的主人公志大才疏,“大抱负大计划”酝酿了五年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与成果,直到小说最后也没有显示出他形象转变的契机和可能,说明他不会完成。②从情节安排上看,主人公一再地为自己创作不成功找借口,强调各种客观原因,尤其是结尾处的“诅咒”,层层铺垫都暗示了他不会迎难而上完成创作。③从手法运用上看,本文是典型的讽刺小说,处处反讽,充满讥诮的味道,不大可能在最后将反面的人物形象扭转过来,对人物的讽刺应该会贯穿始终。④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从标题到内容,都在批判某些追求名利,且巧于“思”、拙于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题鲜明,最后情节的逆转会妨碍主题的表达。(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官舱里

茅 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支起旧蓝布的遮阳来了。

就有一个柔软的声音:“怎么晒不到的地方倒要遮阳?”发言者是女性,二十岁不到。太阳脚落在她的颈脖上,这虽有颇厚的电烫头发给遮住,可是头发里好像有些小虫子爬着,她时时举手到耳后掠一下。她这一句话是对同伴说的,同伴是男性,不过二十岁模样。“就要出‘塘’了,出了‘塘’这边有太阳。”对面的一位老者解释着,顺手理一理灰黄的八字须。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目,声音洪亮,加之顺手摸模八字须,表示了他的身份和教养,这立刻在两位年青人的心里留下了蔼然可亲的印象。

“啊!是,是。”男的恭恭敬敬回答,“尊姓?”

“黄。草头黄。”

内河小火轮的官舱中,旅客们大都是有“身份”的,往往不像客舱里的朋友们,凳子还没坐热就前后左右攀谈过。

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大褂,老式花样。老先生是吸烟的,他那枝旱烟管是湘妃竹的,红润如玉,白铜斗儿,象牙咬嘴,挂着一副白银的剔牙杖,不过盛旱烟的荷包却是外国人用来装板烟的橡皮袋儿。

老先生极健谈,现在他已经从“今天天气哈哈”转到了当天上海报上登的叶海生案审判的情形。

他的老伴,很清秀很文雅的眉目,一点不见老态。估量她总有五十岁,因为她的脚是地道的三寸金莲,而她的谈吐举止却叫人想到三十多岁年青时她大概是“维新派”。

即使她穿一身时髦的衣服,着实也并不“怪样”,比她身边那位女青年自然些。那位女青年当然是又窄又长的旗袍,又硬又高的领子,三寸高跟皮鞋,面颊上涂着两团“健康色”,手指上是鲜红的蔻丹。

男青年是穿洋服的,两个假肩头实在太阔,又翘得太高了,叫人看着难受;一双尖头皮鞋太尖了,不输于那位老太太的小脚的鞋尖。他也吸烟,衔在他嘴里的是一枝五寸来长银镶头的电木烟嘴。

这样的两对越谈越投契了,不知怎样一来谈到“文艺”方面了。

女青年这时忽然低声说:“巴金的《家》很好吧!”“唔!”老先生喷出一口浓烟将脑袋一侧。

男青年赶快拿下他的太长的卷烟咬嘴,带点忸怩态度说明:“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

“哦!”老先生和老太太几乎同时叫了起来。“也是家庭小说。”那位女青年又低声说。

“倒不曾看过巴金。”那位老太太微微一笑,发表她的意见,“哀情小说、家庭小说,不能不推《红楼梦》。”于是她就研究起《红楼梦》来,特地对她丈夫说:“凤姐和贾母斗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

老先生只顾一面喷着烟,一面摇着脑袋画圈子,末了,他把早烟斗在舱板上笃笃地敲着,似乎斟酌了一番才说:“恐怕牌是同样的牌,打法却不同。”

这当儿船上的汽管叫了几声,官舱窗外移近来了一带石帮岸,岸上是一簇瓦房。船靠了埠,就有些人腿在官舱窗外走过,接着是三四位旅客涌进这官舱来,有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也有满脸肥肉的商人,这“小世界”里现在热闹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

船再开驶后,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

黄布学生服的两位靠近舱门边,在争论沿河一带的“南瓜棚”到底有多少“国防”的意义。因为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一九三六年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官舱里旅客交谈的场景,表面上写得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B.小说通过对官舱里老少两对夫妻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出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如“颇厚的电烫头发”反映出了女青年追求时髦。

C.小说集中笔墨叙写了老少两对夫妻的攀谈,直到文末才出现两位学生关于“南瓜棚”的“国防”意义的争论,点出时代背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D.小说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寓批判于叙写之中,特别是对官舱里的人们,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因为他们大都是有“身份”的。

5.小说中的老少两对夫妻,尽管有年龄差距,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6.茅盾深受契诃夫的影响,“能从日常生活的琐屑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5.D(D项,以偏概全,“官舱里的人们”也包括两位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作者对他们没有嘲讽。故选D。)

6.①他们都衣着讲究,只顾自己的安逸舒适。②他们对国事漠不关心,缺乏爱国情怀。③他们对名著认识肤浅、理解附会,附庸风雅,不学无术。

7.从日常生活中的一段旅途见闻可以看到:①因爆发经济危机而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官舱里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②置民族存亡于不顾的麻木愚昧的人们,如老少两对夫妻;③政府的腐败无能,国民政府竟然以“南瓜棚”来防空。

◆小说阅读鉴赏技巧点睛

◆小说句子的作用一般在内容上:刻画(突出)人物某种性格、展现主题(揭示或深化小说主旨)。在结构上,主要是指在情节上的作用,有:照应上文,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的发展波澜顿生等。因此本题可参照这些规律,有哪些作用答出哪些作用就可以。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 《家》“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真’,请分析本文‘真’的特征是如何体现的。”,需要结合文本的人物形象、情节、主旨思想等方面分析。结合觉新、觉民与觉慧三兄弟的形象特征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真实可感,情节发展的真实,如觉新是旧家庭中为家庭不惜牺牲自己梦想和幸福的有责任心的善良又软弱的形象,觉民是既同情大哥又理解兄弟,内心有矛盾而又态度温和的青年学生形象。在新旧时代剧烈变迁的背景下,不同的年轻人呈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结合“刚走到觉新的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算盘珠子的响声,他们揿起门帘进去”“一股股热气在他的身体内直往上冲,他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他不能够再念下去,便把书阖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眼泪落下觉慧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但是他极力忍住,他看见剑云拿着手帕在揩眼睛,觉民用杂志遮住了脸”等分析,关于生活中的情景描写真实。结合“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觉慧依旧愤恨地说,你们总是忍受,你们一点也不反抗。你们口里说反对旧家庭,实际上你们却拥护旧家庭。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你们没有胆量……你们是矛盾的,都是矛盾的!”“这时候他忘记了他自己也是矛盾的”“为什么?难道你没有幸福……他很不满意大哥那种日趋妥协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也觉得除了牺牲外,再也没有别的路。我意做一个牺牲者……因为我又把你们大姐失掉了……”“他淡淡地说:‘有什么要紧?他又不会吃人’”等分析,感情抒发真实,通过不同青年的表现,写出了对旧时代青年的真实感受,部分青年富有反抗精神,同时也预示着封建大家庭必将走向没落的趋势。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因而人物形象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探究题是以人物形象特征及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为探究点的。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命题:一是主次人物的安排,探究谁是主人公;二是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及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这也是课堂作文六百字 这一天我铭记作文 做一次实验作文300字 鱼作文400字 玩具写作文 秋游的作文题目 与诚信拥抱作文 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作文 以风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一场足球赛作文 顶鸡蛋作文 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作文 游乐园英语作文 描写美食的作文100字 美丽桃花的作文300 班级文化作文 游览庐山的作文 初中700字优秀作文 学素描的作文 介绍鲨鱼的作文 独特的我作文500字 父爱作文的题目 游记作文600字初中 放飞自己作文 无聊的作文 感谢 的作文 父母的叮咛作文 做真实的自己作文800字 猜猜她是谁的作文 美丽景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