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艺术中国 ◆ 金鼠迎春」——李亚光书法作品欣赏

2020-11-24 10:15:01
相关推荐

李 亚 光 简 介

李 亚 光,字仲明、号太行漫仕,1956年生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石家庄铁路书协副主席、河北省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其作品曾先后在省、部、国家级举办的各类大赛中入展、入集、获奖,被海内外多家艺术馆收藏。出版有《中国当代知名书画家》明信片、《李亚光书法艺术——十六条屏》《李亚光书法艺术——精品集》等。李岚清、吴仪、白克明、张庆黎丶车俊、王岐山等领导同志均收藏有李亚光先生的作品。

学立道通不染尘 撷取造化写天真

李亚光先生草书近作读后

一日,三五书友在一小馆午餐,席间谈起亚光君大草书 近作。我无意间品评了几句,却得到他的首肯。相约还要写点东西。于书法尤其是草书,我是个外行,充其量是个尚未入门的爱好者,却不揣浅陋要对亚光君的大草书评论一番,权作抛砖引玉,博诸君一笑罢。

近期,华夏书画艺术院的微信群在短短几十天内,几乎天天传来亚光君的草书大作。据他说,这大都是在午夜时分创作的。品读着这些作品,第一感觉是一股磅礴而又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调动读者也随着作者的激情喷发而感奋起来,我似乎看到作者在万籁俱寂之时,一个灵感火花,点燃创作火焰,犹如岩浆奔腾,雪浪翻飞,奔放的笔势舞出一串串富有韵律的音符。有的如黄河颂,气象博大,一泻千里;有的如春江花月,富丽华滋,清澄皎洁;有的如高山流水,潺湲涌动,明媚委婉……真是瀚海探珠,美不胜收,令人击节赞叹。再深入作品内部细细揣摩,充沛的情感,豪侠的气质,诗境的取向,都历历在目;更有甚者,阴阳和谐的形态、骨劲洒脱的点画、奇崛纵横的章法、中和简净的气韵,无不赏心悦目,把人导入艺术 的真与美的境界之中,耐人寻味, “如观钟鼎,久而愈爱”。这些深深打上“亚光印记”所生发出的独特书法语言,形成“亚光这一个”鲜明的风格。

书法是人生命简洁“痕迹”表达,也是书者综合素养的镜像“写真”。书如其人,亚光君富有个性的书法风格,是他聪睿禀赋和功力磨砺完美结合的必然结果。因而成就了他大草创作的高品位,并得到一些颇有成就的草书名家的赞慕。

一、曲高和众 形式新颖

从大众审美情趣来看,人们还是喜欢那些明白晓畅的书体(如楷,行、隶书)。而对草书,尤其是大草书,因其特有的偏旁部首和结体“面目皆非”的符号化,则产生看不懂的“隔阂 感”和“畏惧感”,成为“小众”艺术。书法艺术有着鲜明的社会文化属性,集中表现为群众的审美需求。在不失大草书内在创作规律的前提下,采取什么形式,把阳春白雪的艺术,化为雅俗共赏“曲高和众”的艺术,使之“走进生活,进入大众视野”呢?对此,亚光君经过了一番认真思考和探索。

书法热催生了书家对书法作品“形式美”的追求。一方面,人们深入挖掘中国书法的形式美因素,佐以款式、布局和材料上的多样性,增加了书法的表现形式,为使书法完全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提供了可视的物质性的可能。另一方面,有的书家一味追求夺人眼球的展厅效应,而忽略了书法的本质表现,出现刺激性大于耐看性的问题,“重形式、轻内涵”成为一种时髦。

鉴于此,怎么找到一种书法作品外美与内美一致的形态呢?亚光君从易经太极图中得到灵感。太极图负阴抱阳,用最为简约的图式,包容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对立统一的规律。同时,它把阴阳相反想成的和谐之美也表现到极致。最简单的,就是最有容量的,也是最美的;亚光君循着这一思路,创立了以大草书为主、辅以旁侧朱注小楷书为辅的作品创作形式。在书法史上,如《淳化阁帖》,似乎也有这种形式,但小楷朱注是为辨识方便,后加上去的,主客“两张皮”,就布局而言,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干扰了原作的和谐气息。亚光君草创的这种形式,在艺术性的关照下,从总体布局和谐之美谋篇,大草书一气呵成,摇曳成趣,气韵不凡;二王体朱注小楷,端雅厚重,遒丽姣好。二者动静结合,阴阳映照,浑然一体。恰如蓝天飘忽不定的云峰,透出一道道彩霞;又如浪漫郎君,盼顾含情靓女,美不胜收。亚光君20米《圣教序》大草鸿篇巨制(图1)、《水龙吟 小园幽径》(图2),大草书《毛泽东 沁园春雪》(图3)就集中体现了他的构想,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为大草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提供了一个范式。

亚光君还创立了另一草书“主题性”范式(图3,图4),也映衬了他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感悟。他认为,心灵在生命过程中为外物所感动而震荡,发而为艺术。书法正是心身的谐振、生命的律动,不仅仅由技进于道,它本身就是大道。

“陶然共忘机”这一主题,是作者深刻解读唐代诗仙李白先生《下中南山过斛期山人宿置酒》诗意的基础上,深入诗仙的精神世界,对诗人与友人在“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的情景下,那种物我两忘绝佳心境的高度概括。作者体悟到诗意中那种微妙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谪仙诗境、情境和心境的感动下,也进入了心无挂碍,不染点尘,一派天机的忘我境界。

作者笔下心手双畅,奔泻出跌宕多姿、奇态横生的心的回响。疾涩、轻重、浓淡相间的大字墨书纵贯全篇;中号朱书穿插、揖让,奇正相生,黑、红、白三色交相呼应,似得天地自然郁勃之气的襄助,用浪漫的大草书触摸谪仙浪漫情怀,似乎超越千年时空,与谪仙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这种神奇的沟通,达到心灵与心灵的和鸣。作者用自己的笔给大草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内涵。同时,也以新颖的图式,进入大众审美视野,为创作和鉴赏打开了又一扇窗。

二、奔放大气 布局奇异

观看亚光君挥毫,真是一种艺术享受。他悬臂肘高执笔,临纸凝思片刻,便挥运起来。只见笔锋上下翻飞,左右腾挪,忽而骤雨旋风,江蛟搏浪;忽而雨霁天清,朗月悬空;忽而山阴道上,策马驰行。激越的情绪,在腕底生出万千气象。旋律的铿锵跳动,节奏的强烈变化,就像在诵读一首诗,聆听一首乐曲,在耳畔奏响,令人荡气回肠。亚光君大草佳作,如此动人心魄,是与他奇异的谋势布局息息相关的。作者浸润黄庭坚大草日深月久,颇得其神髓,进而由此上溯魏晋,出入明清,对书圣王羲之《十七帖》、王献之草书诸帖,草圣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祝允明、王铎草书诸帖,攻读研习,用功甚勤,深得其中三昧。采来草书古代经典化为己用。对二王体,取其典雅凝练、行气爽朗的内质;对狂张颠素取其酣畅淋漓、大气开张的气势;对山谷体取其雄放奇宕、变态百出的风骨;对觉斯则取四面八方出势,奇异激荡之风 ,逐步形成自己的大草风貌。

草书、尤其是大草书章法,是循着书写内容和字法结构的时序,通过点画、线条的运动,对有限空间的分割而产生的布局。中国书法这种奇特的平面时空分割,为展现书家生命运动的审美效应,提供了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亚光君充分发挥这一心随境转、放情挥洒的章法布局形式,创作出面目多样的一幅幅大草佳作。我们展卷谛视,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挥斥八极之势”, 亦即笔锋八面出势。所谓八极,就是在平面坐标上互相垂直平分的八个方向。

作者在得心应手、随遇而安的书写状态下,根据周围的空间条件和精神状态即兴处置,娴熟地操运和变换笔锋的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多个侧面,如苍鹰降兔,凌空出势,使全部空间的微妙变化和内心效应保持迅速而密切的联系,在空间流出准确的心境语言,形成五彩纷呈、节奏分明的章法结构.在这些章法构成中,作者灵活运用了行间虚实承应的双轴线的方式,用字与字之间连接、

缀合的疏密度,轴线的长短度,组成分组线,各分组线段,犹如乐曲旋律,空间节奏分明,强弱对比强烈,汇合成打动心弦的乐章.有时如锦鳞戏水,鱼贯而下,平稳妥帖,但分组明晰,节奏舒和;有时如黄钟大吕,空间节奏激荡、奔放,夸张的笔画对空间的特殊分割和引带,密度相差悬殊的空间并置,字间行间留白的疏密,使得作品气象开阔,空间节奏层次也更为丰富;有时如黄河九曲,各行轴线往往以“之”字型或“S”型 吻接.作者似乎渴望让奔放的情感和想象力伸展到所有可能占据的空间,伴随运笔气势,顿挫回旋,单字或数字点画线段往往突入邻行,形成多片贯通的节奏区域,把行与行空间打成一片,"空间黏合"得天衣无缝,混融一体.这种点画线条左右律动、倾角时大时小,跳掷腾挪;字间连缀时密时疏,时短时长,摇曳震荡,致使空间节奏曲折多变,出现意想不到的波澜.

古人在论述作文精要时说:为文“要一气吹去,欲飞欲舞,捉笔不住。何耶?有生气故也”。 而作者运用墨线张扬个性。似乎无法遏止的从作品的文词、笔触、结构—从各个角落向外溢出。这种充满气势、生气,前后有序,左之右之,颠之倒之的点画、线条运动,获得极富生命感的美的展现。

亚光君大草书作之所以产生如此的审美效果,不仅仅体现在章法布局上,而是在它的统摄下,内部细节——字法(结构)、笔法、墨法等都有精微的表现。请看他的四尺对开横幅《刘禹锡五言律诗 新年作》。先说墨书五个横行大字,用笔高执圆正,手腕轻虚,布局疏朗,行笔以正锋为主,多力丰筋,如“风烟”二字,粗细对比强烈,粗者如壮士屈铁,力透纸背;细者纤姿逸韵,瘦劲婉通。

字的结体,奇正互用。“柳”字上小下大,粘连紧密而疏密通灵。“木”旁横画,凌空取势,侧入平出,跌宕起伏,一画三波,遒丽洒脱;“卯”旁竖画向左下方战宕出笔(波状写法),纵贯全纸,成为全篇点睛之笔;“风”字体式俊朗,奕奕有神,“江”字敦厚温润,稳如磐石;“烟”字雍容大度,顾盼多姿。“奇正、疾涩、重轻、疏密、强弱、润燥”诸种表现手法,运用于简短的五字之中,呈现出甘醇华贵的韵味。再看朱书纵行小字,“墨分五色”的濡染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

只见书者饱蘸朱墨,一笔写去,随着笔毫施力的重轻,流泻直下,字形在摇荡中,宽窄、胖瘦、长短、奇正交替变化着,而墨到的地方,处处有笔,墨不旁出,筋骨劲健,血肉荣茂。而墨浓处,字势灵动;墨淡处,逾显华滋,真是元气淋漓,神采飞扬。而墨色在抒情的笔触下由浓向淡渐次展开,层次丰富,节奏分明,旋律悠扬。好象置身在轻音乐的回荡中,观赏一幅立体的“江柳风烟”图。

在诸体书中,大草是最难的一种书体。创作一幅作品,要在尺素之间布局布势,而又要挥运自如,求得上乘之作,没有精熟的草书技艺,没有表现形式精到、细微的处理,是万万不能奏效的。所谓“意在笔前”,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书者日积月累的深厚的文化和技艺积淀。

亚光君以他出人意表的谋势布局,精到的墨线点画,充满张力的墨色濡染,和酣畅奔放的感情抒发,以及擒纵有度的挥运,成就了一幅幅高水准、高表现力的大草力作。作者通过对传统的深入探究,在不断地超越、攀升中,对章法的把握力已经处于一个高起点上,进入艺术的高境界。

三、守正通新 特立独出

在展厅观赏有的书家书法个展时,虽然也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但往往也留下“似曾相识”的美中不足的遗憾。这样的书家由于多年形成的思维、审美和技艺上的定式,“追风”的心态,加上“一心求好”的意识,在书法创作时,很难跳出自设的“重围”,而出现千篇一律,甚至百人一面的程式化现象。

审视亚光君近期数十副大草书作,则是另一番景象。这些作品给笔者总的感觉,在“字势欹侧、用笔波曲、体式开张、气势磅礴”的基调下,无论是款式、章法,还是意境,都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与时风拉开距离。

亚光君颇具个性的大草书作,探其底里,主要取决于他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品质。每篇佳作都有着作者极为个性化的心理活动参与,既表达了“表情达意”的内心之美,又体现了“取法自然”的万象之美。

循古通变、超越自我,是亚光君审美理想的重要支柱。清季书法大家康有为在《广艺双楫》中多次说到“新理”、“新理异态”问题,这其实讲的就是“通变”,以求得作品在构成和风格上的新意。他认为,求新意一要“贵想”——开动想象,“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象物于飞、潜、动、植、流、峙之形,以疾涩通八法之则,以阴阳备四时之气,新理异态,自然佚出”;二要在构成的方法上动脑筋,“右军欲引八分隶书入真书中,则新理独得矣”。亚光君深通其理。他认为,凡书“通即变”,只有会通百家,化为己用,才能变通出新;同时,还要有“出新”的底气,就是用激情、想象、放情和达成新变的方法,达到古今参用,新意迭出的境界。这些想法,在其大草书作中有着明晰而深刻的表现,具有如下*个鲜明的风格特征:

雄浑豪放。这一风格特征,反映了作者审美理想中正大气派,真气弥满,万象在旁的价值取向。如六尺四条屏《毛泽东 沁园春?雪》(图*)的书写,豪迈奔放的气势,充盈所有空间。富有篆籀意的线条,在流动中畅快淋漓,曲折盘绕,如蜡象奔驰、银蛇飞舞,向四面八方舞动。或飞流直下,狂放不羁;或屈曲迂回,浩荡不尽;或跳宕欹侧,韵律激越;或大开大合,气度恢弘。用笔清劲圆融,折钗股与绕指柔交互为用,圆劲中杂流丽,矫健中见婀娜。墨色浓淡互济,干湿对比强烈,飞白时显气韵,别有意趣。

作者笔底意态潇洒、激昂的情绪,在诗意的引领下,渐次展开,跌宕起伏。开头两行浓墨重彩,直书胸臆,空阔莽苍的气势动人心魄;三四两行墨色渐淡,秾纤适中,修短合度,气质瑰丽,尽显“江山多娇”的意境。随后十数行,节奏时而慢板,时而快板,渐弱渐强,在写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激昂情绪达到高潮,吟唱出新时代英雄赞歌。纵贯全篇,每一根线条,每一块墨色,显示出强烈的个性和抒情意味,挥运中,划出情感的律动痕迹,一气下来,竭尽一唱三叹之能事,把观赏者带入瑰奇、壮丽的诗情画意之中。

苍茫恣肆。这一风格特征,体现了作者审美理想中汪洋恣肆、莽苍纵逸、空朦萧散的又一艺术取向。作者不满足于书风的单调,而是竭尽可能地运用多种书法语言,表现不同书写题材所透露出的不同意境。努力做到“书中有笔”,随“境”赋势,随势赋形,把笔意渗透到瑰玮的诗意之中。比如作者用简约洗炼而又充满动感的线条,书写的毛泽东词《浪淘沙 北戴河》,点画瘦而腴,秀而拔;笔迹遒放纵逸、字势无限而萧散有致,使诗境那种海天一色,汪洋一片的空朦、苍茫之感,很自然地流泻出来。在结篇几行笔势一转,墨色轻重迭出,笔画左右穿插,最后以“正局”结尾,与开篇遥相呼应,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和高格调的审美意趣。

清和简净。这一风格特点,反映了作者审美理想中风骨内柔,清和秀润,去俗绝尘,书贵自然的艺术追求。

比如大草书《圣教序》(图*),作者一反其跌宕不羁,大开大合的用笔方法,而是选择了洞达空灵、朴素清新、气韵含蓄的表达方式。作者如对古佛,不矜不持,心如清潭,虽有微澜,而气度娴雅,以书理自然的笔趣,洋洋洒洒,直书五千余言。明洁清新的笔触,疏朗通透的空间,不激不厉的结体,“屋漏痕”般的线条,展现了清雅婉逸,不染点尘的“清和”之美 ,颇与《大雅集王羲之圣教序》的旨趣暗合。作者匠心独运,在构思、布局、用笔等方面,皆取法自然,没有丝毫雕饰、斧凿痕迹。元好问在论艺术总以自然为贵时写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此语移来形容亚光君的这部作品,还是很恰当的。

奇崛沉着。这一风格特征,反映了作者审美理想中深沉稳健,而又出奇制胜、神采为上的又一美学追求。作者在发挥其行笔气势雄浑博大、痛快淋漓的基础上,还把目光投向“锋棱险峻”而又“深沉稳健”的高难度的选择上来。观赏作者这类作品(如图*,*,*暮从盘山下 星垂平野阔 春风磨剑气 八月湖水平),有如攀登高山峻岭,坚定地行进在崎岖的盘山路上,忽而山石嶙峋前路迂回,忽而柳暗花明又见坦途;郁郁葱葱的山岭与冲入云霄的险峰隐隐现现,纷至沓来,使人目不暇接。作者有如此佳作,一在于用笔的雄浑、圆健,富有骨力;二是得益于取势与结字险峻中寓奇逸,奇逸中见肃穆,奇险中生平夷。把“奇、险、夷”三者和谐共生的辩证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三是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舒展旷漫、从容不迫的情感与书写控制能力融为一体,心手相应,在笔端生发出深沉、奇逸、生拙而又秀雅的艺术境界。

劲健遒丽。它反映了作者审美理想中挺拔刚健的气势和质朴纯真、遒劲清丽的又一风格特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劲健”与“遒丽”显现的是整体美,一字失势,通体无神。这就要求书家必须“清和其心,调畅其气”,调动全身的气力灌注毫端,在挥运中“驱驾气势,若掀雷揭电”一般。作者深谙此道,运用自如,取得很好的创作效果。比如其创作的《水龙吟 小园幽径》(图*)六尺条横幅,全篇既朴厚纯真,而又不失雅逸的风姿,将劲健的气势融入到字里行间,达到遒丽天成、真气弥满的审美旨趣。

古雅朴厚。这一风格特征,反映了作者审美理想中把传承经典作为自己书学安身立命的根基,深入进去,切实把握经典书法的形质及美学内核的观念。明代书法大家黄道周说过“士患不学古,不学古则不得高气”。作者从中获得追迹古贤,锐意进取的精神境界。他认为,书法要往前走,就必须往后看,即深入地学习古代经典,研究经典。“追习经典”,意在通过与历代经典接气,而达到心意相通,笔墨相连。在遥接前贤的过程中,感受前贤胸襟情怀和艺术境界,从经典中获得创作灵感,从中找到度人金针的艺术感悟,从而把经典笔法和显现人文精神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底蕴。作者把书法作为自己一种生活状态,超然脱俗,潜心治艺,与古为朋,无论寒暑,临池不辍,不废日功,逐步磨砺出深厚的功力。然而,作者学古而不泥古,故能会通百家,于古法中取精用宏,得古人“高古”、“朴厚”之气。这一特征在其小品元琳,羲之,鲁公三跋(图*、*、*)中有明显的表现。观赏这三幅作品,好像唤醒了我们对传统中魏晋风韵的回忆,同时又感觉到一些时代的踪迹。哲人说过“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只唱声”。而作者把二者融为一体,以时代之情怀,追古人之神采,古典精华与现代气息对接,挥写出颇具古风而又有新意的优秀作品。

四、笔法精微 真气弥漫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要素,其最终指归是表现情感,传达美。然而笔法又是书法中最微妙、最难以驾驭的部分。亚光君积数十年之习书和创作经验,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认为一件作品是否具有持久的感人力量,首先取决于笔法的得失。因而他不懈地从古代经典中汲取笔法美的诸多元素,研究探求表现笔法的运笔技巧,通过运用中側、藏露、方圆、轻重、疾徐等多种形态,以及作字时的顺逆,向背,起伏,轻重,聚散,刚柔,燥湿,疾徐,疏密,肥瘦,方圆,浓淡,断连,脱卸,承接等多种表现形式,掌握了各种笔法要领,形成自己的用笔风格和书写面貌。

分析亚光君的大草作品,可以看出他的个性笔法,在开张、跌宕、盘礡方面,主要取自黄庭坚和王铎;在立体感、厚重、简约方面,主要取自羲献父子。其用笔特征可以概括为“擒、纵、提、宕、战、绞”六个字。“擒”,指笔画线条起始处用笔。这种笔画起笔,皆为凌空取势。强调起笔时蓄其势、蕴其力,在起笔时心里已经有了线条圆润、紧束的意态,是谓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亚光君在起笔处,承接上笔点画,皆顺势回锋,以蓄笔势;上字势出,起笔往往尖锋直入,以耀其精神;或側锋切入,来达到擒定的目的。“纵”,明显的出现在竖、撇、捺画的收笔出锋处,还含蓄的出现在作者郁勃奔放的书写过程中,尤其在各种长画的行笔上,表现出一种一往无前、不可遏止的气概, 让人感受到这种用笔的奔逸与痛快。擒与纵这种用笔,使人感觉到作者“通身气力来笔端”的真气弥漫的特点,以及擒得定、纵得出的效果。所谓“提”,指作书须提得起笔,不可信笔。“提”这个动作,不能简单理解为把笔“拎”起,而是把笔虚空,“心意”全神贯注,势态周圆。行笔时锋毫多取涩势,不能听笔之所至,信笔而书。在“六字”笔法要素中,“提”的要求最高。董其昌在《论用笔》里有很好的论述:“提得起笔,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提”要求用笔多取中锋、逆锋。因此,“提”在各种笔法中起到枢纽作用,是它将各种笔法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亚光君深得其要领,精于“转束”,这也是亚光君书法线条整体上给人以气足神完、质感很强、圆劲有力的视觉效应的奥秘所在。“宕”是指用笔发力时笔锋在纸面的平向运动,是线条粗细基本一致时破浪式线形。而“战”笔之法,强调的是笔锋与纸面的垂直运动。此法古已有之,东晋蔡邕书论《九势》云:“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其对“战”这一用笔和产生的涩势线状作了生动描述。清代徐谦《笔法探微》又云:“故涩势战笔,殊不易作,非有空际盘旋之力,不能胜也。”亚光君驾轻就熟地将”战宕”两种用笔方法结合而用之,使线条既弯曲又有粗细变化,显得绵延起伏、涩势无限。作者在长撇、长竖、长捺、三点水、双立人等草法笔画中,都很善用”战宕”之法,寓沉着于痛快,给人以涩而不滞、气势贯通、酣畅淋漓的审美感受。“绞”谓绞转笔法。绞转运笔,锋端并不顺着点画走向简单地移动,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处于点画之中,时而又移至点画边廓。这种笔法既非中锋,又非側锋,或可称之为“复合锋”,这正是点画边廓产生丰富变化的原因,是人们倾心追求的“晋人笔法”。在行草书中绞转能很好地适应使转处频繁弯折的要求。亚光君适当地运用了这一笔法,其书作曲线遒美流转,折线劲健挺拔,同时点画具有较强的雕塑感,墨色沉着而饱满。这种丰富性、立体感,都得之于绞转产生的效果。

运用“六字笔法”,使亚光君的大草书作变化万千,独具面貌。然而,统领笔法的关键是“笔锋的运动形式”。对笔的控制方法--执笔与运笔,就成为笔法的核心问题。在执笔方面,亚光君采用的是悬腕(肘)高位(在站立作书时甚至执到笔杆顶部)的方法。书家梁巘曰:“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草书执上始能工。”朱履贞亦曰:“执笔高则笔悬,悬则骨力兼到,字势无限。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脉相连而有势,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正因如此,亚光君才能悬腕畅达,挥运自如,笔笔在空中荡漾,而又沉着痛快。圆熟的驾驭“六字笔法”,实现了作者理想中的“中锋”取“质厚”之美,“側锋”得“妍巧”之姿,圆笔“婀娜”,方笔“劲俏”;藏锋有内敛之气,露锋得纵逸之态;速能神俊,迟能精研的审美价值。

五、文蕴深厚 书肇自然

我与亚光君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他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就已经享有声誉,是较早一批中国书协的会员了。在此后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成就斐然,取得丰硕成果。

亚光君现为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河北省草书委员会委员、石家庄铁路书协副主席。在历届国展及国家级大赛和国际交流中屡获大奖,荣获“21世纪杰出艺术家 ”和2007—2008年度中华人物称号;作品被镌刻于2008米长的奥运纪念碑及庐山之上(详情见附录)。

书如其人。其书风是书家品性、才情、学识、功力,乃至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诸方面的综合反映。

亚光君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生于河北井陉,自幼就饱受太行坚毅勤劳和燕赵慷慨尙义的人格陶冶。成年后,响应党的到农村去的号召,在广阔天地里,一干就是两年,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献给了激情燃烧的年代,在质朴的农民身上学到了坚定、真诚、求实的品德,虽历经挫折、困苦和磨难而不悔,获得人生第一次精神洗礼,为其人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部队大熔炉里,又为捍卫万里长城,一干又是五年,把自己大好年华毫无保留的奉献给祖国,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练就忠心赤胆、铮铮铁骨,心胸更加豁达,眼界更加开阔,意志更加坚定,确立了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在铁路高大半企业里,为其人生打开新的天地。在投入产业大军二十多年的岁月里,忠于职守,苦练本领,丰富自我,为了国家大动脉的畅通,不计得失,献计献策,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多次获得技术标兵和练兵比武冠军等光荣称号,保持了一个知情和人民子弟兵的本色。亚光君在其漫长的心路历程中,不断经受时光和风雨的历练,养成了刚毅豪放,不避艰难,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品格和开阔的胸襟。如今仍然保持着青春的激情,做人的真诚,和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这些精神要素,无疑会灌注到他的艺术生活之中。

人生的修炼不止于工作的磨砺。亚光君把文化的修养作为修身和从事书法艺术的必修课,认真对待,孜孜以求。黄庭坚强调”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学养是书品高格调的重要依凭。亚光君把书艺之根深深地扎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借助其聪颖的天性和韧劲,以苦为乐,“三更灯火五更鸡”,广博地摄取古籍经典和诗词歌赋等国学营养,从传统文化中体悟民族精神,领悟经典美学的精髓,感悟朴素的生命哲学,在与古人对话中,唤醒灵魂深处的简单和纯粹。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厚植自己的思想内涵,使自己有更大的眼界和格局,有更敏锐的发现美的直觉,提升个人品位和精神生活水平。“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在观赏者看来,亚光君书作有一种动人的文化气息(书卷气)和格调,其原因也在这里。

亚光君对于书法艺术,已经把它作为精神的依归和人生的一种常态。人无癖,便无趣;人有癖,功夫花在所癖之事上,不是高人,就是妙人。“半生光阴此中颓”,是他游艺书学、成为一个优秀书法家的真实写照和内在动力。他受崇文尚学乡情的影响,童蒙时期就很喜爱书法。初从颜真卿《多宝塔》学起,掌握基本用笔、点画、结构之后,又遍临《颜勤礼》、《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等诸碑,研习浸润多年,深得颜体正大端严、气势恢宏、奇伟秀拔,正而不拘、庄而不险、从容于法度之中的意趣。同时, 兼涉褚、柳,旁及魏碑,打下很好的楷书功底(见图*)。对小楷书,亚光君也用功甚勤,开始主攻王羲之《黄庭经》,后又临习王献之《洛神赋》,钟繇《宣示表》,并广涉历代小楷大家书帖,形成自家端丽遒劲、英挺秀拔的风貌。(见图*) 。其行书临习《大雅集王羲之圣教序》积有时日,由此上溯二王,浸润唐代颜、李、褚等各大家,下涉宋元明清诸贤,颇得晋唐风流气骨。孙过庭曰:“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扎。”蔡襄亦曰:“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并认为“篆、隶、正书与草、行通是一法。”亚光君践行古人“笔冢”、“墨池”之说,为其通向深邃而又瑰丽的大草书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功书法,不同人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亚光君自有他的门径。其一,读帖。亚光君临习的范本,选择的都是书法史上第一流碑帖。他不是急于泛泛地对照碑帖“抄写”,而是首先细心“相面”--读帖。亚光君认为,每临习一通新的范本,其内部都隐藏着自己从未感觉到的东西,只有通过“读帖”,才能感受它的精微,做到“察之者尚精”。他深入到范本内部,用心体察点画、结构、布局的各种细微表现,把握笔法、结构的微妙差异,体悟运笔的动作、节奏的急促舒缓,感受范本的气息、韵律,感悟它们的丰富内涵,建立对范本的整体把握,以达到成竹在胸。这样,通过读帖,不断地深入经典,突破已有的感觉水平,提升自己的鉴赏力和笔墨的感应能力。其二,追远。亚光君在临习范本前,还力争做足对范本作者的际遇、境况、精神生活、心态和时代背景的了解,以便尽可能身临其境地面对碑帖,进行临写。其三,临摹。古典杰作包含着前代所积累的全部基本技巧。亚光君认为,当书写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不能停留在“形似”的平面上,而要在“神似”上下功夫,所以,他每临写一定的点画,都要从若干笔法中找出最自然又最接近范本原意的动作。对于结构,弄清运笔的道理,细心体察和逼近原作用笔力量的强弱、方向和笔画衔接的运动方式,找到意识和手腕上的感觉,以一种自然、流畅的动作来精确地临写。亚光君在精临基础上,还进行背临,或参以其他笔法进行意临。当他对某一范本的领悟、把握逐渐深入的时候,则运用这些笔法进行创作,通过临习—实验—临习—再实验,不断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突破已有的创作模式。正如梁巘《评书帖》所说:“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众美,变动弗居,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亚光君广泛地吸收,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潜质,对各种风格的可能性进行尝试和实验,进而找到自己创新的切入点。

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创新的思维。亚光君是具备这样特质的。他已经搭起了抵达“顿悟”的桥梁—“渐修”这一禅家法门。由于其在书法艺术上丰富的实践和积累,拓展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想象翩翩,海阔天空”。这使得他心智活动的潜意识界,在创作过程中,和谐、美妙的想象会瞬间灵光闪现,触发灵感和激情,导致美的元素组合之最佳选择,即“顿悟”。从而获得超越以往作品风格的可能。比如,前述亚光君在创作李白诗大草作品时,那种忘情而又恰到好处的对诗意、诗境的挥运和抒发,所达到的瑰奇境界而动人心弦。“取会佳境”,一直是书家追求的目标。 从亚光君取名篇佳作为题材,所创作的大草作品来看,题材—文辞无不与与作品表现的情感紧密融合。在这些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中,作者的主观世界、题材—文辞与形式三者深度的契合。比如作者的《沁园春 雪》大草作品,毛泽东词中所表现的豪迈气概和所刻画的磅礴意境,激发作者产生强烈心灵共鸣,迸发出激越情绪。随着笔触的推进,作者感情也在不断变化着、深入着,由起点进入高潮,以至变成不可遏止的倾泻;线条节律亦由舒缓、瑰丽,逐步趋于激切、奔放、浩荡、磅礴,无遮无拦,使人感受到作品不可抗拒的力量。

作者的这类作品,速度、疏密、大小、奇正,全无程式可言,只能从感情的线索来寻找依据。由于每一次激情的生发、推进,都有不可预计性和设计性,所以这类作品都有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形式构成,具有不可复制性。

题材—文辞,都来源于生活。不管是从作者心中流出的(创作),还是从作者心中流过的(选用),感受它们,必须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不可想象,一个毫无生活经验或脱离生活的人,能对一部杰出的诗文(创作题材)作出深刻的解读,感悟它深邃的内涵和意境,更不能生发出洋溢四射的真实情感。“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亚光君以“天人合一”的大境界,去拥抱自然,拥抱生活;以真性情,去书写胸襟,书写自然(广义的自然,当然包括时代生活).正因为如此,亚光君才能从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视野,拓展诗文题材,从而得到情感、形式深化的有力触机,创作出无愧时代,感动人心的优秀作品,为社会贡献了一份珍贵的精品。

亚光君是当今思想睿智、禀赋甚高、富有才华的实力派优秀书法家.“天赋可以承担短暂的精彩,唯有坚持才能赋予永恒”。有天赋,但更是痴迷、执着、坚持的精神,成就了他的书法事业。愿亚光君永葆青春活力,不断守正创新,进入更高艺术境界。

(此文作者 东邑紫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礼让行人作文 一件什么的事作文400字 开学500字作文 公开课作文300字 未来的科技作文 计划作文300字 我的梦想作文提纲 我爱祖国300字作文 2018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超能力 作文 友情作文结尾 爱我中华作文开头 天气变冷了作文 关于甘蔗的作文 我爱地球作文 写作文我的老师 游灵栖洞作文 榜样的力量作文 17高考作文 我对妈妈的爱300字作文 初遇作文600字初一新生 学习滑板作文 六年级小学英语作文 又见作文600字 守护作文800字 作文印记 追逐梦想作文 升入初中的感想作文 我的梦想作文150字 猫的特点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