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起源与发展

2020-11-24 14:30:01
相关推荐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名“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老人节”等,为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杂糅着多种民俗风情,主要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为什么要登高呢!

《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在整个上古时期人们就一直认为昆仑是天地相通的物质通道,今天的话说是穿越的最佳处。先民们认为起幅绵延的昆仑山脉,就是一条“上天的阶梯”。通过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就可以到达“太帝之居”,于是人们就能够长生不死,成为呼风唤雨神仙。这是道家的理论。

在我国断代史《汉书·明仪》中就记载有通天台的传说:“通天台高三十丈,望云雨采在其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圆丘处。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置祀祠,招仙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山海经》则说:“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璎,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呵呵,没有山,没有高台,以树为天梯,也行。

直到先秦时期,人们农历九月登高的目的有了变化。那时的人们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妻、父子、君臣、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畏礼拜天地,所以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相沿成习,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一个传统的节日。

在魏晋时期,登高作为一项每年必备的活动,而且日期已经专定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名称也开始在历史记载中出现。魏文帝曹丕给好友钟繇《九日与钟繇书》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初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不但知道重阳节,认为重阳乃重九,含“久久长寿”之意。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丰满发展期,此时的重阳节习俗已从宗教迷信色彩中解脱出来,发展为娱乐性、礼仪性的文化活动。这一时期,重阳节各种形式的文化游艺娱乐活动,虽然承袭着古老传统的方式方法,但已经融进了许多新的内容。

明代时,重阳节插茱萸、饮重阳酒,吃重阳糕,以花糕供祭家堂、祖先已经成为一种习尚。此外还有登高、赏菊、围猎、射柳、放风筝娱乐活动。明清时,北京地区重阳节登高十分盛行。每逢佳节,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拜佛祈求福寿平安,并观览京城风光。皇后妃子们则在故宫的御花园内,登临堆秀山登高眺望。

黎民百姓是怎过佳节的呢!《燕京岁时记》中记录了清代人们重阳登高的盛况:“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初九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重阳节登高习俗,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过节的方式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不再为了通天成仙,敬重历史,珍惜当下,走向美好,永远在路上,这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最后,以一首重阳诗写得最洒脱、爽快的唐诗结束今天的话题,这就是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滑冰作文400字 以失败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十篇中考满分作文 爸爸睡了作文 爱眼护眼的作文 校庆运动会作文 秋天的活动作文 令人难忘的一个人作文 作文序言怎么写 我的家乡400字作文 学会坚强作文400字 四年级防溺水作文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作文 初一开学计划作文 有关友情的作文开头 校园一角作文200 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作文 关于姥爷的作文 北京介绍作文 愿景作文 介绍照片的英语作文 四年级书信作文 作文万能结尾句 一件小事作文350字 作文350字 4年级作文观察日记 未来的教室作文 植树节的作文400字 自我类作文 成功是什么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