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为栽培袁世凯 袁氏家族是怎么做的?有人传授绝学 有人苦心领路

2020-11-24 15:45:01
相关推荐

坚韧的进取根基、精诚的凝聚力、可贵的传承精神——一个家族,如果拥有这三样东西,加之能借上时势大运的话,三代之内,必是可期。

晚清时节,湖南湘乡的曾国藩家族,安徽合肥的李鸿章家族,河南项城的袁世凯家族,均呈现过这样一幅家族发迹的盛景。

曾国藩家族叫人印象最深的是曾氏祖父星冈公一生坚守耕读信念。

李鸿章家族叫人印象最深的李氏家父李文安为子孙铺路的良苦用心。

袁世凯家族叫人印象最深的是袁氏叔父对子侄接力棒式的精心栽培。

咱们今天就来讲一讲袁氏家族的力量以及袁世凯人生之初的成长史——

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降生在河南项城县北的袁张营村。袁张营村本叫张营村,因袁氏家族迁入改易是名。

讲袁氏家族,须从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说起。袁氏曾祖生有四子,袁树三、袁甲三、袁凤三、袁重三。袁张营村东二十里的袁寨正是袁世凯祖父袁树三和二叔祖父袁甲三,买下石腰庄田庄,营造建成的。

袁氏家族呈现世家景象,袁甲三是开门功臣。

袁甲三,道光十五年中乙未科进士,由此进入官场后,先后在京担任礼部主事、充军机章京,累迁礼部郎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担任御史、给事中。

咸丰三年,太平军、捻匪声势日大,袁甲三受命回乡帮办军务,攻杀匪兵,从此走向封疆大吏的功成之道,官至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事,赐号"伊勒图巴图鲁"。

袁世凯出生之时,是袁氏家族的大庆之日,这一天,袁家接到袁甲三攻陷捻匪老巢临淮关的捷报,于是给他取名世凯,希望他继承祖业,世世代代一路凯歌高进,为袁家光宗耀祖。

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没有袁甲三的功名成就,但作为长门长子,他始终扮演着袁氏家族大家长的角色,管理着庞大的袁寨。

袁树三生有两个儿子,长子袁保中是袁世凯生父,次子袁保庆是袁世凯嗣父。

与祖父一样,袁世凯生父袁保中功名成就一般,只考中秀才,捐了一个同知。袁树三故去后,袁保中成为袁氏家族大家长,管理袁寨,办理团练,在乡间为朝廷出力。

袁保中唯一胞弟袁保庆在官场有一些作为。最初,他追随二叔袁甲三转战江皖围剿捻匪,之后返回河南办理团练,因为“亲冒锋镝,卓著战功”,时任河南巡抚张之万与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联名保奏,将其由刑部候补郎中擢升为知府分发山东补用。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袁家长门这一支,老大官场无为,但不缺儿孙,袁保中生有五个儿子,袁世凯是其四子。老二官场前途可期,但膝下两子早夭,之后就再没能生出儿子,两个女儿的婚姻命运也不好,一个早早地被不争气的夫家给气死了,一个还未过门未婚夫就病故了,活活守了一辈子的寡。

为了胞弟这一支能延续香火,也为了袁氏家族的“世凯”愿景,就在袁保庆擢升即将赴山东上任的这一年,袁保中将七岁的袁世凯过继给了学问、见识、前途皆高过自己的胞弟。

此前的袁世凯一直在袁寨生活,那几年,袁家正当打的“保”字辈以袁寨为据点,与捻匪厮杀不断。据说,五六岁时,袁世凯时常登上寨门观看袁家兵与捻匪拼杀,神态颇为镇定自若,生父见此景感慨,此子雄厚,要用心栽培。

随嗣父袁保庆去山东济南,是少年袁世凯积底蕴、长见识的人生开端。袁保庆对袁世凯的教育格外重视,到济南后,他不仅聘请当地贡生王志清为袁世凯授课,而且时常将袁世凯带在身边,用心言传身教。

此时的袁世凯已显出轻文尚武,胆大妄为、机灵诡诈的雏形,在济南时,他曾盗窃十两银子,私自出门,投拜拳师学技。

袁保庆教子虽严,但不僵,发觉袁世凯的劣行后,他并不扼杀,而是寄希望于慢慢熏陶。

两年后,袁保庆再度升迁,全家随其先到扬州,后赴江宁。

袁保庆任官扬州时,寓居该地的前云贵总督张亮基宴请袁保庆,袁保庆携袁世凯赴宴,张亮基见袁世凯小小年纪临场竟懂得灵巧应酬,十分喜爱,便邀其留在府中与爱子一同读书。

哪知道,在张府没读几日书,袁世凯便原形毕露了,他教唆张亮基儿子盗窃家中银两,然后一同去花间柳巷快活了一通。

此事败露后,张亮基瞠目结舌,不敢相信,因怕带坏了自家爱子,立即派人将袁世凯送还已赴任江宁的袁保庆。

在江宁那几年,十来岁的袁世凯恶习不改,只要有空隙,他便成群结伙,骑马闲逛,游荡于江宁各处风月热闹场所。

对此,袁保庆依旧没有严厉制止,他对袁世凯嗣母牛氏讲,要严格督促读书,但不可扼其翅。

嗣父袁保庆对袁世凯的一生影响很大,他不仅守护了袁世凯日后腾升而起的雄翅,而且以他特有的方式早早地向袁世凯传授了一整套为人处世、统兵为官的入世绝学。

袁保庆有个习惯,身边常备笔墨纸砚,在处世、用人、统兵、为官等方面一有体会,他便迅即记录下来,最终将之汇编成了一本语录体《自乂琐言》。

有同僚在私人笔记中记载,一有空闲,袁保庆便手撰格言,对爱子进行剖义熏陶,史家评论,袁保庆立志远大,杀人如麻(袁保庆曾有屠尽一地的战绩),他教授的要义近乎塑造了袁世凯日后纵横官场的全部底蕴,尤以这两言为最——

“古今将兵,必先以恩结之,而后加之以威,乃无怨也。”

“人言官场如戏场,然善于做戏者,于忠孝节义之事能做到景境毕见,使闻者动心,睹者流涕。”

袁保庆对袁世凯后来的远大前程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咸丰五年,孝廉方正吴廷香在安徽庐江遭太平军围困时,曾秘遣其子吴长庆向袁甲三求援,袁甲三长子袁保恒反对分兵救吴,而袁保庆却仗义执言,认为救吴义不容辞。遗憾的是,争论间,庐江被攻破,吴廷香战死。因此事,吴长庆对袁保恒痛恨不已,对袁保庆感激不尽,两人随后结为盟兄弟,一直肝胆相照。

袁世凯的发迹之路正是从投奔吴长庆开始的,作为嗣父,袁保庆可谓是以仁义之举为爱子积累下了日后的宏图大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江宁久旱不雨,瘟疫流行。袁保庆陪同两江总督李宗羲一日四次诣坛求雨,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霍乱,十几日后不治病亡,终年四十八岁,朝廷赐谥“中义”。

嗣父盛年而死,让十四岁的袁世凯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同时也给他尚未雄壮的心灵铺就了一层坚硬的土壤。

袁保庆丧事办完后,袁世凯扶柩返乡,重新做回乡间世家子弟。

但袁氏家族对袁世凯的精心栽培并没有因此中断,就在同治十二年的冬天,回乡探亲的袁保恒见袁世凯“伟异”,便命袁世凯与袁世廉赴京跟随袁保龄读书。

就这样,栽培袁世凯的接力棒交到了袁家“保”字辈的三叔、四叔手中。

袁保恒、袁保龄皆是袁甲三之子,他们皆非袁世凯亲叔,但在栽培袁世凯一事上,这两位堂叔却显示出了袁氏家族的凝聚力与传承精神。

袁氏家族有精诚一心的凝聚力,这要归功于袁家的曾祖母郭氏,郭氏一直活到光绪二年,是袁家的百岁人瑞,因为她的长寿健在,袁氏家族长时间地保持了完整,并呈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同族一心。

袁保恒、袁保龄这两位堂叔的官场造化要比袁保中、袁保庆大得多,袁保恒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户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等职,袁保龄后来因编《穆宗毅皇帝实录》也官至正三品,曾国藩盛赞其为“国士”。

袁保恒命袁世凯进京读书时,本人正在左宗棠的陕甘军营中效力,袁保龄正在京城做内阁中书。

同治十四年(1874年)农历新年刚过,袁世凯在家中男仆的护送下来到京城。袁保龄初见袁世凯,所给的评价并不高,他认为“(袁世凯)资分并不高,而浮动异常”,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聘请名师谢子龄来管教、栽培袁世凯。

袁保龄对袁世凯的栽培,可以浓缩成四个字,真心精细。

在给大哥、袁世凯生父袁保中的信中,袁保龄曾详细讲述了他对袁世凯学业的精心督导安排:“好在目下谢子龄兄为人,事事求实际。为(袁世凯)置一半桌,在先生案侧。而绳侄(袁世廉)在对面套间中自为一桌。两人隔开,免时刻交谈,废读之弊。且欲使凯侄逼近师长,以束浮嚣之气。晚间,则均在书房套间与先生比屋而居。夜课至亥正;晨以日出为始。数日,均颇奋勉,未知以后何如?所作文诗,略看大概,已与谢师说明,先温经灯下,或时作诗贴数句。八股直不必忙。两三个月后,书熟再说。日写大字小字各一张。此其大概也。”

时隔百年,这份家族的责任感,依旧细腻温存,让人感叹。

因为四叔的用心安排,尽力督导,在京城的这段时光是袁世凯与诗书文章最近的时候,只是不久之后,袁氏家族以及袁世凯本人便遭遇了冰火两重天。

同治十四年十月,朝中传来喜讯,袁保恒实授户部左侍郎,供职京城,但未过几日,老家项城却又忽然传来噩耗,袁氏家族的大家长、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病故了。

据说,袁世凯听闻噩耗,“哀病失血,咽喉溃烂如峰房,久不愈。”

也许是嗣父、生父的接连病故对袁世凯的打击很重,也许是家族的悲剧让袁世凯意识到了自身背负的家族使命,总之,十五岁的袁世凯突然醒悟长大了,从那以后,他发奋读书到了让两位堂叔大为吃惊的程度。

遗憾的是,光绪二年,一心想求得科举功名,为家族争光的袁世凯还是名落孙山了。

雄才亦有困顿时,袁世凯后来的宏图大道也是被逼出来的。

乡试不第,袁家两位堂叔的考虑颇为周全,先让袁世凯完婚,再招其回京继续攻读。

此时的袁世凯,烦恼与常人无异,乡试不第,完婚成家后,他产生了外出谋生养家的想法,在致二姐的信中,袁世凯说:“弟既不能养家,反在外使家养己,断不成道理······弟出来数月,功名不成,断无脸回家,欲于汴省谋一事,可以糊口。”

这一时刻,三叔袁保恒从袁保龄手中接过栽培接力棒,扮演了袁世凯困苦时期人生领路人的关键角色。

袁保恒发现,袁世凯虽不善读书,但处理实务却年少自熟、无师自通,于是他带着袁世凯一同南下,赴河南帮办赈务,为的是锤炼袁世凯的能力,顺带帮他走出“大丈夫无所事事”的困境。

如果说嗣父袁保庆给袁世凯植下了官场底蕴和根基,那三叔袁保恒即是给袁世凯推开了一扇大窗,发掘了他真正的过人之处。

袁保恒带袁世凯抵达河南开封时,正值严寒隆冬,十七岁的袁世凯却并不怕苦,办理公务,他时常在冰天雪地中策马奔驰,从不懈怠。更难能可贵的是,协助三叔办理公务时,他心智大开,为了避嫌,他主动提出要住到开封城外,从不与地方官来往应酬,此举让三叔袁保恒感慨,此子若得运势,必定大有作为。

不幸的是,袁氏家族的魔咒始终笼罩在少年袁世凯的头顶。

光绪四年(1878年),开封瘟疫大流行,五月,袁保恒自恃体壮,不顾危险,亲自去各处粥厂检查,结果不幸感染瘟疫,病逝开封。

就在这个时候,袁世凯第一次展现了在危机面前的大将风度,像极了袁氏家族新一代的顶梁柱。

官场之中,前后任交接公务是一项极重要、极微妙的事。对前任来说,要维护名节,堵住漏洞,以免遭政敌见缝插针,拿过往问题瑕疵做文章;对后任而言,接前任的摊子并不轻松,烫手的山芋一定要及时甩掉,好处要尽可能地占为己有。

就当时的开封官场而言,前任袁保恒已死,情势自然对接管赈务的河南巡抚涂宗瀛有利。然而,十九岁的袁世凯为了三叔的一世英名不被他人利用,主动请缨,要代三叔办理交接事宜。

史书记载:“(袁世凯)料理身后一切,并检点公私未了各事,措置井井······未竟之事及委员查赈情形各密件,并加注说,封交涂公。”

见一个十九岁的少年料事如此有章法,不偏不倚,河南巡抚涂宗瀛既欣赏又佩服,遂决定按月给予袁世凯三十两银子作为薪资。

但袁世凯坚辞不受,料理完三叔的后事,他再次扶柩回乡。

此时,袁氏家族有作为的“保”字辈已凋零所剩无几,在四叔袁保龄的主持下,袁氏大家族终于分家了。

分家之后,四叔袁保龄依旧督促袁世凯用心攻读,但此时的袁世凯实已没有攻读的静心了,分得家产后,他做起了乡间的豪侠,广交挚友,日饮数斗,驰骋郊原。

光绪五年(1879年)在乡试中再度落榜后,袁世凯发出了著名的壮志豪言:“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

四叔没有再强求,为袁世凯的前途计,他暗托周馥给李鸿章写了一封推荐信,但袁世凯没有选择这条看似宽广的大道,而是选择了去投奔嗣父的盟兄弟,吴长庆。

这是袁世凯久经历练后的大明智。

有些大道,是从窄路开始的——

袁世凯传 传记 浙江大学出版社 9787308107693¥43.01京东购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台阶作文 自然风景作文 谦让作文 路口作文 底气作文 雅思作文范文 我多想作文 全国高考作文 父亲节作文 小学写景作文 家长会作文 作文我的心爱之物 小学生作文范文 提醒作文 语文小作文 二年级作文大全 感恩作文素材 星期天作文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 难题作文 路灯作文 父母的爱的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 小制作作文 七夕作文 奥运会作文 小小作文 作文秋 万能作文模板 考研 英语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