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怀念豆村西营村殷云龙老师

2020-11-24 17:05:01
相关推荐

五台县豆村镇西营村。五台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县。

盛产沙棘

这里村多、村小、村穷,贫困发生率26.83%,是忻州市脱贫攻坚的“关键少数”;这里也是革命老区,八路军挺进太行山的第一站,曾经有上万儿郎为建立新中国血洒疆场。

全省纪检先进工作者表彰会议代表合影

临近清明,怀想先人,是清明节的应有之义。我所怀念的尽管不是我的先辈,却对我有知遇之恩的。他就是原豆村联校联校长殷云龙。

殷云龙老师

殷云龙,原名殷云安(可能他感觉云安不如云龙威风,所以改名),籍贯:五台豆村镇西营村,1935年生人,54年7月毕业于代县师范,工作后曾在二师,山西师范学院进修,学历为专科。平时我们称他殷老师,因生得肤色有点黑,背后好多人叫他“殷黑子(实在名符其实)"。他为人公道正直,说话直来直去,工作勇于任事。生前还曾兼任县纪委常委。

龙王堂中学二班毕业留念

知道殷云龙老师,最初是从妻子口中听到的。他是妻子上豆村完小时的算术老师。据妻子讲,殷老师实在是个顶呱呱老师,讲课条分缕析,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精彩纷呈。要求学生认真严格,奖罚分明,一丝不苟,人称“黑虎爷"(类似人们称‘黑脸包公`的意思)。

殷云龙老师

了解殷老师,却是我到西营学校当老师之后。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和他有了许多交集之后才算真正了解认识。尽管他逝去已经二十年,但与他相处中办过的几件事,却让我至今难以忘记。

教师合影留念

服务乡里,造福桑梓恐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最大愿望,当然殷云龙老师也不会例外。西营是他的出生地,他从西营这个山村走出去,工作的几十年中,也转悠在故乡西营的周围,但始终没有忘记这个文化落后,教育欠缺,经济贫困的故地。在他有能力为家乡出力流汗的时候,说服当时西营的老书记殷喜堂,勉力在西营先后办起了七年制、九年制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涌现出一些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人物。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员二级的殷建平。扎根海南,自办药厂,利国利民的私营企业家殷生章就是突出的代表。至于那时上了大学,考入中考的真也不少。

正如有人讲过,这些井喷式出现的人才,和学校办在村里就近上学有着极大的关系。西营村和东西相距一、二里的东营、裴家岗相比,东营、裴家岗是读书人多,有钱人多,西营是穷人多受苦人(长工)多。东营、裴家岗有连续几代是书香门第,诗书传家,而西营能有两代人接着读书,数来数去,恐怕是少之又少。把学校办在跟前,不要东跑西颠出村上学,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方便学龄儿童读书,实在是一举多得,无上功德的大事。对此,有思想深度、识见高超、从中得益的人士作出了如此高度评价:“对于一个穷乡僻壤,这种改变是件有历史意义的事,是许多人心血的集成。与财富和权贵相比,文化观念的改变更有持续性和可发展性。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值得总结"。

对于这些,都是我在西营当民办教师时亲见,並且也为此贡献了些微力量,因而感到自豪不已。想想当时,殷老师只要回家有空,总爱到学校转悠,不是到教室看看,就是和老师坐坐,总要呕心沥血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生活操心尽力。因此说,西营村人教育观念、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殷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再说一件和我有关的事,也能从中看出殷云龙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敢于任事的态度和竭尽全力、灵活办事的能力,以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的工作精神。

1976年寒假,刚过春节不久,县教育局派出教研室席老师和曲老师,到豆村联校配合殷云龙老师举办“三算(笔算,心算,珠算)培训班,潘老师主讲,並带学生演示,很是成功。我也参加了,但不是参加“三算"培训班,而是普通话推广。由殷云龙老师安排,我成了主角,不讲理论,以课堂讲课为主,作个普通话示范。

乍得一听,宛若头上响个炸雷,晕圈半天才稍有苏醒,赶忙推辞:们(五台方言,是我的意思)不行,们不行。你要知道,那时山村学校教书,除了个别词语五台方言无法读出,大部分词语仍用五台方言土语来教。假如不是这样,有谁讲课稍稍带点普通话,村里的老百姓就会说你有毛病,说你“捣京腔"(五台话读作dāojieqian,五台把指甲读作jieqian)是个"神经货"。吓得每位先生教书仍用五台普通话。当然我也不会例外。另外,我本人天生拙嘴笨舌,对于语音这一项,敏感程度也比普通人迟钝十分,无法担此重任。可推托再三,殷老师仍不松口。转念一想,既然殷老师高看自己一眼,着意要培养自己,硬要拒绝,实在有些不近情理,便硬着头皮接了下来。

我记得示范课讲的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念奴娇·鸟儿问答》。等我备好课,殷老师让我就近请教五台教育界的名师刘嘉珍(当时刘老师正在豆村中学任语文教师,我们的培训班也正办在豆村中学)。你该了解,就是把五台方言土语换成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中间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比如说,五台话里声母t,q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等。尽管每个字都注上了拼音,可发音总是不到位。反反复复几次请刘老师一字一句教给,自己也来来回回,从头至尾练习,总算不纯粹是五台方言土语了,多少接近了五台普通话,当然距离正二八百的普通话还有老远,可实在无法实现尽快提升,只好将就凑乎。

之后,我们是(殷老师既然是妻子的老师,当然也是我的老师)生二人,又几次进行修整打磨。找一教室,只有我俩。我当老师模拟讲课,他当学生认真听讲。他提疑问,我作解释,他提建议,我作改进。研磨再三,多少有了个模样,才让登台示范。最终,经此周到细致的准备,效果当然还算凑乎。他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付的任务,我从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和本领。

这些事已过去四十多年了,殷老师离世也已近二十年了,每当无意想起,才真正理解:世人难有彭祖寿,留得好事叫人思。愿殷老师天国一切都好……

附记,示范课后,有一小事至今难忘。一位老师告我:问号下边只有一个点,你写成两点了。我赶紧一查,果然是的。我顿时惊了愣了。从小到大,无论是写作文还是黑板上板书,一直以为问号下边是两点,怎么形成这个错误,百思不得其解。要不是这次示范课,恐怕一辈子都会这么坚持。

这有一事一生引以为憾。那次示范课后,由于本性使然,环境影响,再没用功普通话,总觉得生在山坡马面(五台方言,意为高低不平)地方,学讲普通话恐怕是一只手抓(读wǎ,抓的意思)下六道子——多此一举。后来毕业分在一高校,一直操五台普通话讲授课程内容。学校最早只招本地区学生,尚可应付。后来招成全省,就有些力不能支,难以对付。只好多多板书,好在粉笔字还算凑乎,没出大洋相。再后来,全国招生,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边也不敢去沾。由于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以致交流不畅,工作受限,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图文/老农民 原创)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相关链接

五台县豆村镇西营村的“香葱梦”

小香葱对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西营村人来说,是脱贫的希望和梦想,而对西营村村委会主任殷保卫来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西营村世代靠天吃饭,321户740人中有69户216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率达50%。作为村委会主任,殷保卫希望村民的日子能够好起来。

西营村村民收割小香葱

2014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殷保卫得知朔州右玉的一家公司以“公司 农户 订单”的方式种植小香葱,经济效益可观,与种植玉米相比,每亩可增收6000余元。五台的气候条件跟右玉的差不多,于是他萌发了引进这种经营方式的念头。

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当时殷保卫的心里一点谱也没有。从无人理睬到签订合同,殷保卫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次朔州,吃过多少“闭门羹”,其中的辛酸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3月,殷保卫注册成立了“种植合作社”,与右玉的公司签订了产销合同,种植的小香葱经加工后将销售到德国。回到五台后殷保卫立即着手,拿出以前做木门生意攒下的大部分积蓄,一边在豆村镇和蒋坊乡租用日光温室大棚开始育苗,一边平整租下来的102亩土地,修建灌溉设施。2015年5月中下旬,育好的“小香葱”苗被陆续倒植到102亩大田里。

第一年下来,加上17万元买冷藏车的花销,收支打成了平手。而第二年,除去受灾和成本,收入近40万元。有了初步经验,殷保卫把小香葱地扩大到了130亩,周边6个村子的近80位村民参与打理,入股合作社的42人中,贫困户超过九成。

5月5日,第一茬小香葱开始收割。殷保卫告诉记者:“割小香葱实行的是计件工资,一件是一公斤,每公斤1.2元,一天下来至少能挣六七十元。一年下来一户人家光割葱就可以增收四五千元。”接下来的5天里,每一天都有一场“竞赛”在小香葱地里展开,每一个人都在努力为自己的家庭增加着收入。

付出总有回报,殷保卫开始享受劳动果实带来的喜悦,“与右玉公司签订的合同是每吨3800元,今年预计割5茬,能产150来吨”。殷保卫还打算新建20座小香葱温室大棚和100立方米冷库,用来填补当年10月至次年5月的季节性市场需求,再把大田小香葱扩大到500亩,吸收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带动全村特色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殷保卫带领着村里的贫困户在小香葱铺就的脱贫路上越走越快。目前,“小香葱”种植已纳入五台县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项目,与万寿菊、藜麦等种植项目一起成为该县农业转型发展的支持重点。(来自光明日报 记者 杨珏)

贫困群众的心热了

——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西营村蹲点手记

能够回到农村住上一个月,是我没有想到的。从事新闻工作,也经常走村入户、调研采访,但这次不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以一心一意去感受广袤大地上正在升腾的激情。

我这次蹲点的贫困村在五台县西营村。五台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县。这里村多、村小、村穷,贫困发生率26.83%,是忻州市脱贫攻坚的“关键少数”;这里也是革命老区,八路军挺进太行山的第一站,曾经有上万儿郎为建立新中国血洒疆场。

怀着崇敬与忐忑的心情,我来到了西营村,当时正值“五一”假日期间,村委会主任殷保卫正领着工人粉刷村委会的外墙。红色的墙裙在蓝天白云下格外夺目,他说,村委要有个新气象,好让群众脱贫的劲头更足点。

虽然在脑海里无数次想象过,然而一切还是不如数字来的真实。西营村世代靠天吃饭,大部分土地属于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321户740人中有69户216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率达50%。困难并没有吓退西营村人,他们脱贫信心十足,劲头更足,从香葱地里展开的“竞赛”就能清晰地感觉到。

一到村里,村民们就告诉记者,村里有个小香葱种植合作社,种了130多亩,正准备收割第一茬。5月5日,收割的日子到了。杨先荣是村里的割葱能手,第一天葱园刚刚开门,她就来了。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村里村外陆陆续续来了三四十人。当天晚上殷保卫在微信里说:今天割的最多的是杨先荣,75公斤,能挣90元。

到了第二天,情况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当杨先荣来到葱园时,已经有人在割葱。晚上九时,记者又收到了殷保卫的微信:常降云今天早上四点就来了,割了185公斤,能挣222元。

在西营村还流传着一件“殷逢阳不当贫困户”的故事。2016年,西营村贫困户公示,殷逢阳一家被评为贫困户。然而别人争着抢着的“好事”,殷逢阳却死活不肯接受:“把对贫困户的帮扶让给别人吧!我们自己想办法,摘掉贫困的帽子。”

殷保卫告诉记者,49岁的殷逢阳下肢重度残疾,长期坐轮椅;妻子郑金华在家一边务农,一边护理丈夫;一双儿女,长年在外打零工,全家所有的收入几乎都用来支付他长期的医药费。遗憾的是,在西营村蹲点的日子,我始终没有见到殷逢阳,夫妻二人跟着孩子去了外地,一边打工一边看病。

与西营村如火如荼的“竞赛”相比,高洪口乡手工香包订单培训班的火爆程度也毫不逊色,原定100人参加的培训班,一下子来了150多人,一个个制作精美、形态各异的香包,让贫困妇女把飞针走线变成了脱贫致富的法宝。

时间匆匆走过,来时的迷茫已化成离别的方向。这段日子,我不仅感受到了贫困群众对脱贫的强烈渴望,更看到他们在寻找脱贫道路时所做的努力。“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找准贫困的根子,多想致富的点子,让群众看到脱贫的盼头、准头和甜头,他们就会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四年级作文大全400字 泪水作文400字 登长城作文 童年趣事600字作文 作文我的妈妈100字 关于传统文化作文 成长挫折类作文 六年级作文题目大全 我的妈妈200字作文 创新作文高考 走进春天的作文 清明节的作文结尾 我学会了坚持作文 升国旗仪式作文 包包子的作文 挖竹笋作文 作文本封面图片 关于国画的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三百字 喝喜酒作文 我的行囊作文 真的很不错作文 一道美丽的风景作文 科幻作文450字 最喜欢的动物英语作文 什么的幸福作文 过元宵节的作文 征文作文300字 关于爱国的作文素材 作文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