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老底子的旧时光还记得多少?来海宁斜桥六“馆” 看看

2020-11-25 02:45:01
相关推荐

2019-01-04 20:21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晓琳 王哲能

白墙青瓦、石板幽巷、河畔人家……距离海宁市区约30分钟车程,藏着一座千年古镇——斜桥。任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沿河而建的老屋静静地见证着这座古镇的繁华、败落,再次焕发生机。

有人说,斜桥没有变,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有人说,斜桥变了,很多老墙褪去了“皱纹”……老斜桥人回到家乡就会发现,斜桥真的变样了,这进“驻”了6位“新朋友”,老地方焕发新生机,传统文化正在发扬光大。

67岁的俞允,是土生土长的老斜桥人,今天,记者跟随他走进斜桥,看一看这座古镇的前世今生。

第一站:斜桥名人馆

东街、中街、西街,三条街沿着古镇的母亲河洛塘河而建,贯穿东西。虹桥、斜桥、利桥,三座桥静静地横躺着,桥下河水潺潺。

“曲人曲橹摇曲港,斜风斜雨过斜桥。”这是斜桥人口耳相传的顺口溜,也是斜桥桥名的由来。可今日之斜桥非昨日斜桥,今天,我们看到的斜桥是后期重新建造而成。穿过斜桥的桥洞,继续往西走,约莫10米的样子,我们路过一家小卖部,抬头便望见西街14号的蓝色门牌,这里便是漫画家米谷的故居。

旧时,大户人家进门都要迈过三道门,大厅左转,嘎吱作响的木质楼梯蜿蜒通向二楼,木制的扶手散发着古朴的香气,阳光透过窗棂照射进来,倒映出斑驳的影子。朱淑真、钱君陶、钱镜塘……这里“珍藏”了50多位斜桥历史名人的故事,从他们的生平到后世影响。

“这是著名中医朱菊初,老相识了,最擅长医治外科疮疖。”俞允的指了指展板,在他的记忆里,这位大块头中医靠着一把刀、一张膏药给病人治病,刚给病人贴完膏药,老中医转头嘴上就叼起烟来,外人看来似乎有点不专业,可镇上的人得了疮疖就只认他。

斜桥古镇人才辈出,只因素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一天,微微细雨,米谷故居里石板铺成的道路上,青苔绿得愈发耀眼,仿若指引游客来到这里,知名人名事,自勉而后力争上游。

第二站:斜桥皮影戏馆

“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讲的就是皮影戏,连接着斜桥和利桥,东西走向的是中街,斜桥往东到了新弄街,街口往北眺望,不远处就是斜桥皮影戏馆,这里曾是斜桥的废品收购站,如今摇身一变,争了口气,戴上了文化的帽子,成了斜桥重点打造的皮影戏传承点。

“别小瞧新弄街,曾经最繁华的街道,百货、电影院、银行密布在百米的街道两旁!”在俞允的记忆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来看电影,排队长的时候要排到街口,如今依稀还能看到被红色油漆填满的售票窗口。

转眼周围的建筑,粉饰的白墙、崭新的木窗……“变新了!”一个穿着藏青色老大伯指了指一口双眼井,“只有这两口井是旧的。”古镇的历史风貌正在上演着新与旧的交织。

进入馆内,长板凳排列整齐、皮影戏舞台、还有一个小小的活动室……这里有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前来表演,还能看到斜桥镇中心小学学生好学的目光。

“传承文化得从娃娃抓起!”皮影戏馆的馆长张英笑着说道。

第三站:酒文化展示馆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心情好不好,都喜欢来点小酒,配点蚕豆当作下酒菜,斜桥是酿酒之乡,本土有两种酒挺有名气,一是黄酒,甚至现在很多人家里都用斜桥黄酒用作做菜的料酒;二是50度的白酒。

“老底子有种吃法,黄酒加点姜和红糖,再打上一个鸡蛋,我们管这叫蛋黄酒,味道甜甜的。”俞允讲此处,抿了抿嘴,像是在回味蛋黄酒,又像是在回味过去,“那时的夏天,家里的八仙桌总有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闲聊,好不热闹,好不惬意。”

慢步在斜桥工人路往东,空气中弥漫着醇醇的酒香气息,酒文化展示馆门口是仿造青铜器的爵(酒杯),这个展示馆是斜桥酒厂的仓库改建而来,邻边的酒厂还在生产,透过铁栅栏,隐隐望见远处的酒坛堆砌成山,酿酒的老师傅穿着蓝大褂,走出厂门,在离厂门二三十米处,蹲下身吸起烟来。

酒文化展示馆里,八仙桌、长板凳、角落里放置着大大小小的酒坛和酿酒的工具,酒香文化迎面袭来。绕过青砖墙,记者看到3个铜人儿正在“酿酒”……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酿酒靠真功夫,斜桥酿酒有浸米、蒸饭、落缸、发酵、压榨、煎酒、封坛、陈贮八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有秘方,环环相扣。

老工厂在落日余晖中尽显迷人的工业味道,见证着酒香文化一点点沉淀。

第四站:斜桥历史记忆馆

每个人心中都一段留存的记忆,可能是一件旧物,也可能是一处风景。历史记忆馆,记录历史的印记。

历史记忆馆位于张和尚故居,张和尚本名张炳楠,是斜桥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看故居东面的建筑就知道,最早斜桥南面的老房子一半在路面上,一半造在水上,这叫水阁房,推窗而望就是洛塘河。

历史记忆馆的牌匾还是原汁原味百年前的样子,馆内收集了从民国时期到建国后期老百姓的生活用具。杆秤、油灯、收音机、录音机、缝纫机、陶瓷盆……如今罕见的物件被搜罗至此地陈列展出。

或许,你还能从这里找到你儿时的记忆。

第五站:斜桥火车站

斜桥火车站,是沪杭铁路线上的一个站点,在斜桥镇北的人民路上,始建于1909年。这座一百多年前英国人建造的车站,用灰色和红色的砖头砌成,经过了风雨的洗礼还显得很有精气神。

经过保护和改造,里面陈列着沪杭铁路的百年发展史。车站外的沪杭线铁路,火车鸣笛,依旧忙碌,站台上白色的站牌有点儿掉漆。

1997年,现在的斜桥站站长倪明被调到斜桥站工作,至今倪明还记得,那时候有4班列车停靠在斜桥站,两班去杭州,两班去上海,乘客拎着行李箱,到站就走,平均每天也有好几百人。

火车站工作人员办公、售票、候车室都在一起,一直到2004年8月,斜桥站停运,斜桥站人气就减弱了。

现在,斜桥站同时被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车站东边的碉堡是日军建造的,让人铭记历史。这么多年,倪明一直坚守在铁路线上,坐在办公室里,他习惯听着呼啸而过的火车声,两三个小时没有听到火车声,心就会揪起来。“就担心铁路上出大事了!”

如今,老站经过修葺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六站:民俗手工艺展示馆

小人儿端午节要戴虎头帽、穿老虎衫、挂香囊挂件;家里的灶台要画灶画;抓黄鳝就自编一个黄鳝篓;过年捏一个面人凑凑热闹……现在,我们生活中可能很难见到这些老手艺物件了。

从原来斜桥镇农技中心到现在的民俗手工艺展示馆,这些民间工艺品终有了展现自我的地方。做虎头鞋、虎头帽的宋娟石、画灶画的费芝祥、制作面人的陆一飞,都是斜桥的老手艺人,他们把作品献给展示馆,这些精致的小玩意儿都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

斜桥镇文化站负责人富宏韬介绍,这6位“新朋友”,实际上是为了配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举措,斜桥镇一直在思索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合理性利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镇的传统文化可以发光发亮,故重点打造了这6个非遗文化展示馆。

这6个非遗文化展示馆从2018年开始筹备到去年10月改造完成,去年11月全面开馆,现在正在等待着游客的到来。

一起来这里寻找斜桥记忆,寻找斜桥乡愁,把斜桥的故事传承下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作文春天 家风家训作文400 我最爱的朋友作文 写母爱的作文结尾 写四季的作文800字 写校园人物的作文 17年山东卷语文作文 小学生优秀作文在线听 读书作文400字 作文400字 写同学的作文350字 新加坡旅游作文 关于友情的作文记叙文 作文下象棋300字 与文明有关的作文 化妆与本色的作文 我的乐园作文700字 关于献爱心的作文 放学路上作文800字 亲情类作文片段 写华山的作文300字 各地语文高考作文 爱是无形的作文 铭记作文600字 我穿越到了古代作文 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母爱的作文300字 秋天作文200 有关朋友的作文题目 介绍菏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