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新闻战线》发表中电传媒媒体融合创新特色报道文章

2020-11-25 04:20:01
相关推荐

现代公司制、全员聘任制、同岗同酬、绩效考核、能进能出。中电传媒将融合发展置于顶层设计中,以机制建设为先行,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手段创新为突破,强调用户意识、服务能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行业媒体自身特色的融合创新之路。

兴于改革 胜于融合 赢在创新

郝兴国 任春

由中国电力报社改制而来,中国电力传媒集团(以下简称“中电传媒”)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风口下御风而行。当一场媒介生态急速演变的大幕悄然启帷之时,注入革新基因的中电传媒以敏锐察觉和自觉行动迈出了融合转型的步伐。

1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创刊于1982年的中国电力报是原国家电力部的机关报。21世纪初,随着厂网分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报社所依托的行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垄断地位被打破,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积弊凸显,骨干人才大量流失,经营一度举步维艰。

“改,可能活下去;不改,最终就是死路。”2012年,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体制改革赋予中电传媒新生。原来事业单位体制下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内部管理制度,被“以战略管理为核心,以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为两翼”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取而代之。“按岗定责、以岗定薪、同工同酬、绩效挂钩”这一新的考核激励机制,打破了过去以行政级别确定收入的做法,实现全员考核、绩效激励。在选拔干部过程中,大胆起用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工作业绩突出、有能力的干部,建立了一支既懂新闻舆论工作又懂科学管理、懂市场经营、具有改革精神的干部队伍。

现代公司制、全员聘任制、同岗同酬、绩效考核、能进能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改制前,报社总资产为3000万元,截至2019年底,中电传媒总资产增至5亿元人民币,年营业收入提高到3亿元。

中电传媒始终保持着对传媒发展趋势的敏锐。如今,中电传媒已由当初的“一报一刊一网”,发展成为涵盖“纸媒-网络媒体-音视频-移动终端”等立体多元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新媒体平台累计粉丝数超过110万,年度累计阅读量超2.8亿次。2019年,中电传媒全媒体融合项目获“中国报业媒体融合、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项目特别奖”。目前,中电传媒正以获得财政部1000万元资金为契机,稳步实施“电力小厨”项目,打造媒体融合的强大技术支撑平台,推动融媒体建设稳步进入2.0时代。

↑ 2019年11月21日,在中电传媒举办的电力文化发展论坛上。电力扶贫第一书记优秀代表上台分享扶贫经历。

2

创新,还是创新

媒介传播格局深刻调整之下,新闻舆论工作迫切需要创新。中电传媒将融合发展置于集团新闻工作顶层设计中,以机制建设为先行,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手段创新为突破,强调用户意识、服务能力,探索了一条符合行业媒体自身特色的融合创新之路。

坚持机制建设为魂,再造流程、一体推进贯穿始终。融合发展关键在于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理顺运行机制至关重要。中电传媒从顶层统筹出发,在生产源头上,把好融合第一关,形成了“重大报道由集团分管领导为指挥,发挥前线全媒体指挥部作用;日常报道以集团总编室为统筹,发挥全媒体调度中心作用”的全媒体统筹策划调度机制。在资源配置上,一体优化集团媒体结构,整合各媒体资源,变报、刊、网、端、视频等原本独立的采编单元为协力作战体系,变单打独斗为团队合作,实现人才队伍和渠道平台的共享融通。在新闻调度中,坚持“新媒优先、移动优先”,再造“视频先导-新媒体即刻发布-报纸深度整合”的新型采编流程,做到新闻信息内容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实现了生产布局合理化与传播渠道全能化,融合报道高效生产机制全面定型。

坚持内容建设为本,找准坐标、精准策划,以高品质报道提升舆论引导力。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媒介生态之变,表面看来是信息技术挑战下媒体于“器”的更新迭代,实则体现着纷繁舆论场对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倒逼。近年来,中电传媒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坐标,着眼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与能源电力发展的结合点,着眼于能源电力行业与社会关注、百姓关切的结合点,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宏阔的新闻视野,策划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生动展示了能源电力行业砥砺奋进的辉煌成就,引领行业舆论与主旋律同频共振。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中电传媒站在全局视野强化议题设置,组织策划的“降电价”“人民电业为人民”“再电气化”等许多现象级话题,切中行业脉搏,直击社会关注,在行业内外产生强烈共鸣。以评论为抓手,强化价值引领,在热点焦点事态前,敢于发声,表明立场,输出思想。

坚持手段创新为要,拓展渠道、丰富形态,以立体化生产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中电传媒通过加强矩阵平台建设,建立起31个自有新媒体平台,成规模应用20个第三方平台,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优势向移动互联网转移。2019年成功入驻“学习强国”平台,开通“能源中国”强国号,成为能源电力行业在移动媒介上的新型舆论阵地。中国电力报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单日五发权限,提升了平台传播容量和传播能力。在渠道建设的同时,中电传媒创新表达方式,报纸引入AR技术“动”了起来;H5、快闪、动画、短视频等新形态产品花样迭出;全国两会报道从“读”到“看”再升级至“听”,衍生出“倾听电力”长效音频产品;成熟运用新华社现场云,创下了“2018清洁供暖进行时”在14个城市28小时直播的行业视频报道新纪录……中电传媒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今年的疫情报道中,中电传媒借助全媒矩阵海量高效传播优势,将主战场转移至移动端,仅在2月中旬就密集发布报道万余篇,第一时间传递能源战疫的力量。同时,运用短视频、Vlog、连线采访、MV、海报、动图等多维立体方式创新报道,连续策划推出“武汉,铆起”“战歌嘹亮”等10个新媒体专题,产生20条10万+产品,各平台发布战疫稿件近3万篇,全网总阅读量达3.18亿次,以强势舆论凝聚起全行业战胜疫情、助力复工复产的同心伟力。

坚持服务提升为核,深耕行业、立足用户,以专业能力打造品牌价值。中电传媒深刻把握行业对新时代新闻宣传和文化传播的新需求,抓住品牌塑造和传播的黄金机遇,坚持策划先行、高端切入,提出“电力文化高端定制服务”的新思路,在影视作品的专业定制上发力,仅2019年交付的视频制作项目就突破了200个。以关注能源电力行业精准扶贫为主题的《电力扶贫第一书记》大型全媒体报道不仅获得“全国报业推动脱贫攻坚优秀报道案例”,衍生制作的音像制品还广受企业欢迎,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融媒产品多元化的新商业模式。深耕电力行业资源,敏锐把握用户需求热点和优质服务痛点,以专业能力满足多元需求,开发并形成了影视制作、舆情监测分析、项目课题合作、数据调查、新媒体运维等一批长期稳固的新业态新项目,媒体产能不断扩大,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3

种下一片林,最好的时间是现在

中电传媒将人才作为最核心的竞争力和最活跃的生产力,在人才培养上早布局、精栽培、重激励,推动采编人员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战场上打磨历练,人才队伍已由一棵棵小树苗成长为一片人才林,为全媒体生产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入开展践行“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推动采编人员到基层一线、在重大报道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中电传媒连续多年与中国电力报刊协会共同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将“四力”教育实践工作贯穿于年度重大主题报道活动和日常新闻工作中,推动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近年来,中电传媒编辑记者的脚印遍布高山丛林、矿井电站,甚至漂洋过海,迈向了“一带一路”沿线。采编队伍以坚实的脚力、敏锐的眼力、善思的脑力、深厚的笔力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命题,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队伍羽翼渐丰。

实施创新激励工作机制,为年轻人施展才华创造舞台,全力打造“正能量网红”。近年来,中电传媒集团充分利用重大报道、主题报道的大舞台培养记者,为优秀记者开设个人专栏、主推个人节目,着力打造集团明星记者,朱怡、王怡、刘泊静等一批融媒体采编尖兵成为行业知名的“网红”。在榜样的带动下,更多编辑记者加快转型、开拓创新,全面融入全媒体格局,报纸编辑跨界当主播、开公号、剪视频,新媒体小编脑洞大开,一批有创意、有水准、有影响的融媒体产品层出不穷,采编工作呈现出争创新、比才干、勇担当的良好风气。为激励采编人员多出精品,在对月度作品进行一、二类稿件加权核算绩效的基础上,以每季度、每年度开展评选和专项新闻工作表彰的方式,对优秀策划、报道、编辑、设计及创新作品加大表彰奖励,新闻产品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多部作品荣获行业及各类新闻奖项。

作者郝兴国系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总经理;任春系中国电力报刊协会副理事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植物的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500字 作文题材 我长大了作文600字 收获作文 我学会了作文 小标题作文 温暖 作文 爱的作文 介绍春节的英语作文 我的假期英语作文 春游作文 想象作文 初二作文 高考作文题目 写事的作文600字 形形色的人500字的作文 童年往事作文 托物言志的作文 宽容作文 写人写事的作文 关于理想的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文化自信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书信作文 我的心愿作文400字 我的同学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00字 作文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