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记

2020-11-25 16:15:01
相关推荐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用芭蕾艺术展示革命战争,传承红色基因,是世界芭蕾艺术的首创。

如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它依然傲立在中国文艺舞台高高的山巅之上。

冯增敏和她的《红色娘子军》回忆文章

1956年7月,为纪念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30年革命斗争史的回忆录文集。随即,解放军总政治部成立了“30年征文编辑部”,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军应征稿件就达3万余篇。“红色娘子军”连连长、老红军冯增敏撰写的回忆文章《红色娘子军》也在其中。

冯增敏,海南琼海人。1931年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娘子军连连长。1958年作为全国全军战斗英雄、模范人物代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还赠给她一支全自动步枪和100发子弹。

冯增敏文化程度不高,她的回忆文章就像她的革命经历一样,没有修饰,直白无华:

1930年4月,中共琼崖特委会召开了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决定实行土地改革,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红军。夏初,又将各地红军正式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同时,在广大农村,也建立了农民赤卫队、妇女会、少年先锋队、劳动童子团,配合红军作战。

我的家乡乐(会)万(宁)县是老苏区,这里有老根据地六连岭,琼崖独立师红三团就活动在这一带。

我16岁,就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在少先队当大队长,后调团县委当妇女干事。我们这些妇女和男子一样,战时拿起尖刀、长矛、铁耙、斧头,配合红军打仗,平时就在村头路口站岗放哨,保卫苏区,还经常进行军事训练。红军都管我们叫“小革命”。他们练兵,我们就去参观,看人家真刀真枪的,非常羡慕,常想:要是红军收女兵就好了。

党像看透了我们的心事,根据琼崖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扩大红军的决定和师部的指示,乐万县委和红三团联合号召妇女参加红军,准备组织一个女兵连,名字就叫“娘子军连”。并在各乡张贴布告:“英雄的、经过考验的乐万县的妇女们,拿起枪来,当红军去,和男子并肩作战……”

党的召唤,使我毅然决定参加娘子军去!

当天我到合作社买了点布,连夜做了一件男子衣服穿上,又从墙壁里取出哥哥留下的枪支,就和其他几位姊妹们一起来到报名处。经过测验,我们都被录取了。

红色娘子军连成立了,我被任命为连长,指导员是王时香同志。全连共有120人,都是从各地报名的六七百人中挑选出来的青年团员和少先队员。

我们穿上了崭新的军装,背上了盼望已久的真枪,真成了红军战士了。后来,我们又把长发剪得短短的,有的还把耳环摘下扔了,说:“丢掉这个封建的东西,现在我是红军战士了。”

县苏维埃和红三团联合召开了群众大会庆祝红色娘子军连的成立。师长王文宇、政委冯国卿等首长特地从琼四区赶来检阅部队。120名女红军战士,全副武装,整齐地排列在“红色操场”上。师部授予我们一面鲜红的连旗,上写:“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娘子军连”。全连向红旗庄严地宣誓:坚决服从命令,遵守军纪,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娘子军连高举着红旗,迈着矫健的步伐,和红三团的同志们一起接受师长的检阅。从此,娘子军连的旗帜便飘扬在海南红军的行列里,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30年征文编辑部”认为,这篇回忆文章的题材很好,就交由广州军区进行再采访再加工。此后,广州军区一方面对冯增敏进行深入采访,同时又指派作家对她的文章进行改编加工。冯增敏没有想到,自己记录这段历史的简短回忆文章,就像一粒红色的种子,生根开花、烂漫无比。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初,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革命文艺题材创作空前繁荣的时期,其中以“红色娘子军”为素材由作家刘文绍创作的同名报告文学、琼剧舞台戏等先后问世,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1960年上映的、由梁信任编剧、谢晋任导演的彩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这部影片后来曾获得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等奖项。

1963年下半年,周总理看了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巴黎圣母院》以后,对团里领导和演员们说:“你们已经演了十年西方、苏联的芭蕾舞剧了,是不是可以搞一个革命题材的剧目?”陪同周总理一起观看演出的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要求中央芭蕾舞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寻找合适的创作题材。

1964年1月,由文化部组织、林默涵副部长主持召开,一批有首都文艺界的前辈、专家、编导、音乐、舞美、演员参加的创作座谈会,专门讨论中央芭蕾舞团如何创作出新作品。

会议讨论最热烈的是红色娘子军这个题材。既有现成的老红军写作的回忆文章,还有琼剧舞台戏。尤其是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全国影响比较大,歌曲也好听,可以借鉴。会议认为芭蕾主要是发挥女子舞蹈特点,而红色娘子军就是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因此,可以发挥芭蕾的长处。同时,红色娘子军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海南岛的椰子树、万泉河、五指山等等。经过反复讨论,这个选题作为会议的唯一选项被确定下来。

会后,林默涵向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文化部部长茅盾作了汇报,征得这两位领导同意后,他又向周总理报告。周总理也认为这个选题不错,要求大家抓紧创作。

1964年2月初,经过一番紧张、认真的准备,中央芭蕾舞团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团队成立了。创作团队都是团里的专家、名导、名演员。其中有作曲家吴祖强,编导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舞美马运洪、梁晔,演员白淑湘、钟润良、王国华、李新盈等。这一支实力强大的创作团队立即开赴海南岛,开始采风、军训和体验生活,搜集音乐、舞蹈、舞美的创作素材,构思整部芭蕾舞剧的创作演出大纲。

其间,他们在海南岛的大山深处、原始森林、黎族村寨,苦苦追寻革命队伍里的崇高理想、战斗生活和严酷环境。他们住娘子军们曾经住过的竹寮屋,吃娘子军战士吃过的椰子饭,在实地采访了当年琼崖地区革命队伍里的女红军,有红色娘子军连长冯增敏、指导员王时香、红二连指导员庞学连、三排长黄墩英,以及卢业香、琼花等老战士。听她们讲述红色娘子军初创时期的情况、活捉恶霸地主老财的故事、火烧碉堡“蒸猪”的奇闻,也听她们讲述革命进入低潮进山打游击、缺医、缺粮艰苦卓绝斗争的情况……

把实地采访和采风得来的红色娘子军的战斗生活变成芭蕾舞,剧本的确定、情节的设计、演员的选择、舞台美术、灯光、音乐,甚至舞蹈动作,都是经编剧、导演、专家、演员们反复讨论、参照、模仿、历史再现出来的,最后由周总理和中宣部、文化部的领导们一遍遍审查、修改,才定型登台演出。因为《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第一部用西方芭蕾艺术形式反映红色的东方革命,周总理不仅自己一次一次地参加这部戏的审查修改,而且还和罗瑞卿大将、许世友上将等一批著名战将参加对该戏的审查修改。许世友不仅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还用自己的军事动作告诉舞蹈演员们如何投弹、格斗、举枪射击。罗瑞卿不仅一次次地参加审查提意见,还经常用各种方法调动演员们排练的积极性。一次审查演出过后,他对扮演连指导员的演员说,我们那个时候的女红军战士就跟你们在台上表演的时候一样,青春有战斗力。

1964年9月下旬,经过千锤百炼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终于正式演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用西方芭蕾的形式演出的中国的芭蕾舞终于登台了,这不仅在当时的北京,在整个世界演艺界都是一件大事。演出之后,在国内的反响极大,反映极好。

同年10月8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走上舞台和演员们一一握手。毛泽东给这部戏以很高的评价:“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一时间,《红色娘子军》和《东方红》《红灯记》一起成为风靡全国的“三红”。

1970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又被拍成了彩色电影,更是家喻户晓,红遍了大江南北。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红色基因传承了五十多年

《红色娘子军》从1964年一直演到今天,经久不衰,广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成为中国芭蕾舞史上的传奇。红色的舞台艺术作品,连续在舞台上演出半个多世纪之久,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唯一一部。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世界各国也常演不衰,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交予的许多重要演出任务。它奠定了中国芭蕾“两条腿走路”的基础,昭示了中国的芭蕾舞剧演绎好西方芭蕾这一条腿在坚实向前迈进的同时,以芭蕾舞表现红色经典的另一条腿也可以走得更加坚定。同时,它也提供了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50多年来一部戏,一部用西方艺术演绎红色经典的戏,那么深入人心,说明不忘初心,凝聚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永远坚守这个初心,才能共筑出红色经典的辉煌。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讲的是中国故事,传承的是红色基因,演员通过采风把握了老红军的内在精神,在这部以西方艺术形式为主的芭蕾舞剧中融入了太多的中国化的内容,在吸收了广东潮汕英歌舞演化的《五寸刀舞》的同时,又吸收创造了海南民间舞《黎族少女舞》《斗笠舞》,把在部队军训过程中学到的军事操练动作舞蹈化成《练兵舞》。自此芭蕾中国化的新样式就立起来了。

中国的舞蹈艺术家们把芭蕾这个西方世界的顶级艺术与中国观众的距离拉近了,让普通的中国观众也能领略到西方芭蕾艺术的无穷魅力,这是舞剧《红色娘子军》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舞蹈艺术的杰出贡献。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也是艺术经典中的红色经典。《万泉河水清又清》等扣人心弦的乐章,无论是全部还是分段,都为全国人民所熟悉。在城市,在乡村,在校园、工厂、田间地头的广播喇叭中,反反复复地播出。经过几代人的传唱,家喻户晓,历久弥新。人们在赞美、欣赏它时,也在感受着它传承红色基因的正能量。

50多年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到过中国的许多地区,演出4000多场,观众达400多万人次。如果把电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超过两个多亿的观众人次也计算在内,可以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世界芭蕾舞观众人数最多的一部。

这是一部去过世界许多国家,并被世界芭蕾舞界认定的永远保留的经典剧目。它的影响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超越了艺术领域,是中国戏剧舞台上革命现代戏的常青树,是弘扬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里程碑!

(来源:《党建》杂志2019年第5期,作者:朱冬生,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原文标题《从红色种子到参天大树——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记》)

监制/徐遥 责编/刘文韬 编辑/曾龙 制作/曾龙

觉得不错,请点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有排比段的作文 秋天写景作文300字 丢手绢作文三年级 在我眼中你最美作文800字 诗意的生活作文600字 作文我的文具盒 我的精神小屋作文800字 作文春 勇气话题作文 我的理想作文800字作文 摔跤以后作文 爱作文100字 告别朋友作文600字初中 敬佩的人作文500字 作文老师 父亲的爱作文结尾 GRE作文题目 诗歌朗诵作文 全国作文新奥赛官网 过端午节作文二年级 环卫工人作文400 精彩的表演作文 以环境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相信自己的作文 比的作文600字 鱼的世界作文 人物小传作文600字 新生入学感受作文 我爱我作文800字 我的高中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