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祝勇《故宫六百年》向时间和智慧致敬:用诗意和哲思 再现一座凝聚美的城池

2020-11-25 21:00:01
相关推荐

00:58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雨果写《巴黎圣母院》,罗兰·巴特写《埃菲尔铁塔》,都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的成功,给祝勇很大的鼓舞,“证明了写作的可能性,即:通过文字来驾驭一座伟大的建筑是完全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文字不仅描述了一座建筑,甚至构成了一座建筑。”

近些年,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作家祝勇沉潜进故宫的时间和空间里,他遨游着,书写着,或借物咏怀,或凭卷追思,用自己的文字表达故宫的典故与传奇。关乎故宫的文字作品,一本接一本,硕果累累之势,简直是在纸上描绘出一座文学的紫禁城。2020年是故宫建成600年,祝勇自然不会沉默。他早早准备。从2014年初冬开始,写下了第一行字,写完《故宫六百年》,前后用了将近五年。这一次,他再次调动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文学功力,心心念念的情愫,将个人对紫禁城的认知与情感发挥到极致。可以说,这本书,可以算是祝勇这些年持续进行的故宫书写系列的集大成者。

像飞鸟一样轻盈,找回600年的故宫

紫禁城够大,600年太长。面对这座凝结着时间和空间的历史之城,走进这座容纳进了无数的人与事的故宫,人的话语容易显得无力,乃至失语。祝勇深有感受并想好对策,“一个人的生命丢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我必须穿越层层叠叠的史料,才有可能把它找回来。我不想沉重,我想轻灵,想自由,像从故宫的天际线上划过的飞鸟。”

写城如同建城。在故宫工作的祝勇,在书中俨然一名高级向导。他选择移步换景的方法,在综述了它的肇建过程和整体结构以外,他把故宫“分割”成许多个空间,带着读者,依次领略这座宏伟宫殿。开始于午门,然后,越过一道道门,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当大家跟随着他的文字,走完了故宫的主要区域。从神武门出来,读者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故宫六百年历史的回望与重温。作为对故宫的博大了如指掌的祝勇,也对自己的书写保持冷静,“这是一座无法一言以蔽之的城,这是一座拒绝总结的城, 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它的一个局部、一个侧影。它不是一句话、 一个颜色、一个形象,甚至不可能是一本书。”

故宫(紫禁城)是空间之城,同时也是时间之城。在对空间的讲述中,离不开时间的参数。比如祝勇在介绍了故宫的“斗拱”,“材”等建筑的科学细节时,提到紫禁城是整座北京城的模数,感慨“中国人就是这样,通过小小的模数控制了空间,进而控制了时间。”

它的美,来自时间的孕育

站在紫禁城巨大的庭院里,除了为眼前的建筑感到震撼,头顶上的苍穹也让祝勇动容。它是那么浩大、沉静、一尘不染,在天的深处,必定有神灵住在那里。他想起李白的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天上人,就是神,是住在我们旁边、却能主宰我们命运的邻居。

故宫是中国封建专制的大本营(明清两代将封建集权推向了最高峰),是帝国最残 酷的沙场,宫廷中的风轻云淡、举手投足,都可能带来骨肉相残、 生灵涂炭。但祝勇认为,故宫也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我们的美与善,也照见了我们的丑与恶。卑鄙的人从中看见了卑鄙,他们永远对官场技能、后宫争斗情有独钟;而高尚的人则从中找到了高尚,这高尚滋养了我们的过去,同样也将滋养我们的未来。在故宫,依然可以找得见日常生活,找得见最朴 素的亲情与关爱,更找得见神圣的奉献与牺牲。我们依然可以 看到,人不仅是利己的,更是利他、利群的。

故宫到底是什么?寻思了良久的祝勇这样总结,“它是一座凝聚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万万千千的劳动者成就了它的美。它不是帝王的私产,更不是什么“逆产”,而是 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它的美,来自时间的孕育, 来自万物的和谐,来自真与善的赐予。每当有恶与丑的力量试 图挟持这座城,这座城中都会自生出一种力量与之抗衡,就像 我们身体里健康细胞与病变细胞的博弈一样。在这样的博弈中, 这座城并没有被摧毁,而是变得愈发硬朗和健康。”

祝勇在故宫

专访祝勇:

书写故宫不能满足于“说书人”角色,而要“拎”起来,有形上之思

封面新闻:您已经出版过多部关于故宫的书,比如《故宫的古物之美》《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等。这一本《故宫六百年》,跟此前的故宫系列,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祝勇:《故宫六百年》是一部综合之书、一部宏观全景式的作品,讲述到故宫(紫禁城)六百年的历史,涉及到故宫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事件、人物、文物等,你们新闻记者讲“五个W”——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这“五个W”,《故宫六百年》都有。相比之下,我以前的作品,谈故宫古物,谈隐秘角落,甚至透过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古物讲苏东坡,都是故宫的某一个侧面。故宫广阔浩大、繁杂无边,一本书收纳六百年,很难。《故宫里的大怪兽》作者常怡在《故宫六百年》“云首发”连线时说,写这样一本书需要勇气,我说,我胆大。

但光胆大不行,还要心细。首先要解决结构问题,写故宫,和建故宫是一样的,都要先解决结构问题。结构想好了,就成功了一半。然后,需要细节来支撑,它才不会大而无当。我查证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提供了大量历史细节,这座宫殿才不会是空寂的宫殿,而是有人在活动,也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亲切可感。比如在《养心垂帘》那一章,我写曾国藩走进紫禁城,到养心殿见慈禧太后,这是这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彼此的对话,表面上温文尔雅,波澜不惊,实际上波谲云诡,充满了试探和角力。这不是我编的,而是来自真实的历史记录。历史本身太过生动,我们坐在书斋里编不出来,因此我一直认为,非虚构比虚构更有力量。

封面新闻:在《故宫六百年》中可以看到您一直在思考短暂与永恒,建筑与藏品,物质与精神,时间与空间,政治与文化,皇家与民间。在这些成对的概念中,蕴涵着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您是怎样的状态?

是写王朝的故宫,还是写文化的故宫?

祝勇:本书的写作,当然不能停留在叙事的平面上,满足于一个“说书人”的角色,而是要“拎”起来,有形而上的思考,为读者提供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对历史的表达,一定要有自己的历史观,这样文本才有唯一性。

写作者要有问题意识,有能力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这些问题,哪怕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在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在考虑故宫是什么,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坐标系上去写,是写王朝的故宫,还是写文化的故宫,这“两个故宫”到底是什么关系,故宫六百年,充斥着善与恶,如何看待这些善与这些恶,等等。这些问题想不清楚,整本书都是白写。这些我都在书里作了回答,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封面新闻: 这本书很厚,但是诗意的语言段落特别多。比如“层层叠叠的斗拱,正像是木头上开出的花”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保持这么高的诗意频率,是很难的。您是如何做到的?

祝勇:我对历史的叙述,一直保持着文学的风格。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去考虑诗意的语言,这可能是我多年写作形成的习惯,就是对语言的讲究。我不喜欢以白开水似的语言讲述历史,那其实还停留在业余写作的阶段。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材料,一个好文本的打造,语言首先要过关。这是一个写作者的基本功,正像紫禁城的建造,每一个细节都应当考究一样。

书写“跨界”故宫, 必需动用“综合写作”

封面新闻:在这本书中,“超文体”的特征非常明显。您的作品以大散文为主,诗歌穿插,又带着小说的情节写法,多个因素综合在一起。写散文写了很多年直到现在,您对“散文”“非虚构”这些概念,有了怎样的最新体会?

祝勇:其实我也没有受这些文体概念的束缚,我认为写好才是最重要的,是什么形式并不重要。丢掉条条框框,才能写得酣畅,写得自由。

这部《故宫六百年》,延续了我一惯的散文写法,但它整体上又不像散文,也不像非虚构或纪实文学,很难归类。假若拿去评奖,实在不知道该评个什么奖,所以去年《当代》杂志给我一个文学拉力赛总冠军,只笼统地说是“长篇作品总冠军”,至于是长篇什么,他们没有说,也没法说。我理解他们的“苦衷”。

故宫本身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存在,它本身就是“跨界”的,要把许多学科打通,否则只能一叶障目。这决定了这次写作必然是“综合写作”,这个文本是“综合文本”,丰富而庞杂,这需要一个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游刃有余。

这就像故宫本身一样,它内部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宫殿楼阁、水榭山馆一应俱全,但彼此并不打架,相反形成了一种大和谐。这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和”的力量。故宫三大殿分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是故宫文化的核心。

至于你说,《故宫六百年》以大散文为主,诗歌穿插,又带着小说的情节(只是小说的方法,其实并没有虚构),是在写作中自然形成的。它是一支交响乐,是由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部联袂完成的,因此才能具有一种气势磅礴的力量。

封面新闻:您曾经说,在故宫博物院里工作,“气息跟外面不一样。心非常静。有人说,故宫有自己的时间。我深有感受。”现在这个时代很浮躁,节奏很匆忙,或者整个社会又会遇到疫情这样的大挫折。您在故宫工作,一直写故宫,拍故宫,对您本人有怎样的滋养作用?

祝勇:昨天安意如还和我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人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我说,这得之于故宫的滋养。故宫(紫禁城)在数百年间积聚了沉厚的文化能量,这些能量释放出来,我们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近水楼台,充分汲取到这样的能量。我在《故宫六百年》里说了,故宫是一座凝聚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它的美,来自时间的孕育,来自万物的和谐,来自我们文明中真善美的赐予。这些美的创造者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与他们相隔数百年,看不见他们的面孔,但能够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每时每刻都在聆听他们的教诲。所以故宫是养气的,我们说修养,修是主动的修行,养则依赖客观环境,在这方面,我作为故宫一名工作人员,深感幸运。

封面新闻:现在故宫游很热门。通过现代传媒技术,故宫也被越来越广泛的普通人所了解、走近。但是其实要真读懂故宫,还需要读书和思考。您觉得呢?您有怎样的建议?

祝勇:我们故宫博物院有故宫研究院,我原来负责的研究所叫影视研究所,前不久改为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影视研究所,原来比较注重故宫题材影视作品的策划,比如文化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文化传播,范围更广一些,包括我这些年出版著作、发表文章、进行演讲,都是故宫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有朋友问我,故宫这几年为什么这么热?我想这首先因为故宫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它也是全宇宙最大的古代宫殿和木结构建筑群。居我所知,其他星球上没有这样的建筑群。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物超过186万件(套),许多文物天下独绝,比如李白书法真迹,全世界只有一张,就是故宫博物院藏《上阳台帖》。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故宫魅力的最主要的来源。

这些年,故宫博物院这几年通过新媒体,以全新方式传播故宫文化产生了巨大成效。比如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博物馆(在端门上)、微信“微故宫”、VR、纪录片、综艺、云直播,还有我们与苹果公司合作研发的《韩熙载夜宴图》APP(我参加了此项研发)等等,都颇受欢迎,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可以说是先行者,有勇气,有魄力,有担当。当然,这一切都不是戏说,不能随意演绎,而是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所以王旭东院长提出,“平安故宫是基础,学术故宫是核心,数字故宫是支撑,活力故宫是根本。”

《故宫六百年》在快手举行“云首发”,累计观看人数超一千八百万人,同时在线人数超十二万人,直播账号涨粉率超百分之三百,让我这个长期依赖纸媒的写作者,体验了新媒体的威力。

当然,真正了解故宫,不能完全依赖新媒体。新媒体起到宣传的作用,要深入了解我们的历史与文化,依然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新媒体实现传播的广度,阅读则可以抵达思想的深度。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变成只有信息、没有思想的时代。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读书推荐语:“没有什么事情,比读书更能体现‘静水流深’这四个字的含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看望老师作文 友谊给我带来了快乐作文 苏州游记作文600字 环保小卫士在行动作文500字 小猫捉老鼠作文 学会生存作文450字 大城小事作文 太阳花的作文400字 关于大自然风景的作文 歌唱比赛作文300字 勤劳的作文300字 难忘的小学同学作文 桂林的风景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题目有哪些 母爱的一篇作文 我听见的声音作文 我的亲戚作文 放风筝500字作文 暑假的第一天作文200字 跑步作文100字 茶叶作文 动物小白兔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家规 一勤天下无难事作文 碰碰香的作文 介绍手机的英语作文 一场大雨作文200字 陈晓小作文 寒假开学第一天作文 校园秋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