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解读海明威《桥边的老人》:“零度叙事”下的感情涌动

2020-11-26 03:20:01
相关推荐

导语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写作理论"冰山理论",他认为作家通过笔端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只有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的内容应该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读者调动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才能感受到。

遵循这一创作理论,海明威形成了独有的文字简洁而意蕴深长的写作风格。他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正是在人物的简单的对话中,暗藏了涌动的深厚情感。

《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在战争中,所有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一幸免。这篇小说聚焦于战争中平凡的小人物——桥边的一位老人,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悲悯。下面,我将从叙述方式、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错位三个方面探讨解析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01 “零度叙事”让感情冷静而克制

所谓的“零度叙事”,指的是作者客观描写,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和情感。

《桥边的老人》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代结局。整篇小说采用的是“零度叙事”,叙述非常客观。

这是在法西斯战火笼罩下的一座浮桥,逃难的人们正在过桥,一位老人坐在桥边。“我”是侦察的士兵,在“我”侦察敌情之后回到原处时,与老人发生了一系列的对话。

从对话中我们知道,老人的家乡已经沦陷在法西斯的炮火中,而他太老了,逃到这里已经走不动了,他没有赶上去安全地区的卡车,他唯一挂念的便是他家里的动物们,在与“我”的对话中反复提及。

一位战斗在前线的战士和一位逃难的老人,他们的心灵饱受战争的创伤,肯定有极其复杂的情感。但是遵循“冰山原则”的海明威,并没有让他笔下的人物林嫂似的述说自己的不幸,也没有深刻地剖析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而是用“显示”的叙述手法冷静客观地“显示”人物之间的对话。

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的运用让情感的表达更为克制。“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让我只能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如老人的感受只能靠读者推测。小说隐藏了“我”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描写,只有对眼前事物的再现和直接转述式的对话,一切景物的象征意义,一切情节的内涵全都蕴藏在客观的叙述中。

02 细节描写之中闪耀着情感的光芒

虽然小说的叙述是冷静而克制的,只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八分之一的内容,但我们可以从细节之中,窥见作者隐藏的情感。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我”眼里看到的老人提到故乡便微笑了,故乡让他暂时忘记了眼前危险的处境和被迫逃难的艰辛,这个细节表明老人对故乡的热爱。而呆在故乡照顾动物直到逼不得已才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老人对故乡、对动物的不舍。离开自己热爱的故乡,离开毫无抵抗之力的自己视为亲人的动物们,老人的心里想必非常的痛苦、悲伤和无奈。但对话中的老人没有痛哭、没有呼喊,反而微笑了,反而很平静地叙述,但愈是平静,愈是微笑就愈是让人心酸。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可见动物在老人心中是如同亲人般的存在。而则“我”注视着大车,这是可以带着老人去安全地区的卡车,我对卡车的关注,表明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忧。“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暗示老人的命运可能凶多吉少了。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老人的喃喃自语,看似木然,实则表现了老人深沉的复杂的情感。他不再期待有人理解他对动物的热爱,不再期待有人分担他的忧虑,也不再抱怨战争带来的灾难,他不了解战争,也不了解政治。他只是不解,他只是委屈:“我仅仅是照顾动物而已,我没有侵犯到任何人,为什么我会落到这个地步?”这句话是对战争的有力控诉。

在这样战争即将来临的情况下,为什么老人不急于逃命,反而坐在了桥边,在“我”的反复劝说下,尝试着站起来,最终还是原地坐了下去。首先是因为他已经精疲力尽了,长时间的奔波让他没有力气再继续走下去了。其次,他七十三岁了,老年孤苦无依,只有动物相伴,现在他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动物们,因此也失去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他觉得生命已经没有了意义。所以他才能在战争前线的危险境地中依然平静,这是一种大悲大恸之后的静如死灰。

海明威将一个老人复杂的情感隐藏在老人的的动作和语言之中,需要读者细细去体会。冰山浸没在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隐藏着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03 身份不同、心理感知不同导致对话的错位

在小说的整个对话中,“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不一致。老人始终谈论着家里的动物,担心它们的安危,对“我”提出的“政治态度”以及去留问题并不热衷。而“我”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侦察敌情上,因此我的视线一直在周围来回晃动,时而“凝视着浮桥”,倾听着第一阵响声,时而注视着大车,关心着老人的去留。因此“我”在老人提到的那些动物的时候心不在焉,只是在被动地进行对话。

在“我”和老人的对话中,总是答非所问,两个对话人之间并有建立起正常的交流,两人的对话持续地十分生硬,“我”尽力地把对话拉到老人的处境上,而老人则一直把对话拉回到动物身上。

这是由于两个人的身份和对当前处境的感知不同,所以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距离的差距。在小说的开篇,作者描绘了匆忙逃命的人群、忙碌的士兵,紧张的战事一触即发。

“我”是一个士兵,此时此景,自然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因此他关注的是老人的离开和敌情。看到这位老人不肯离去,“我”自然是担忧而焦急的,所以才会数次劝说老人离开,才会关注开往安全区的卡车。

老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饲养员,并且已经七十三岁了,离开家乡离开动物的他无依无靠,此时,他走不动了,就坐了下来。他不急于逃命,也不觉害怕,很从容,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而老人从容并非他不恐惧死亡,也不是他没有感知到自己处境的危险,而是他根本不为自己担心,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家里的动物们身上。在对话的进行中,这种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一直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危担忧。

结语

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少即是多“,语言的省略,反而有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桥边的老人》就是用极省俭的笔墨,用冷静客观地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觉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性的呼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童年的趣味作文 作文温暖的旅程 最亲近的人作文 作文我的家人 钥匙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高二 平凡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报道格式 打女仆屁股作文 小学教资作文 规矩作文300字 值日作文二年级作文 Sp实践作文 坚守规则作文 中秋写景作文 未来可期作文 秋日物语作文 作文批改神器 欢乐中秋作文 作文高一 缉毒警察作文 学会放弃 作文 奋斗主题作文 自我风采作文 英语作文手写 追 作文 拒绝 作文 传递 作文 竹林 作文 敬畏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