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龚鹏程|《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对佛教的贡献

2020-11-26 14:25:01
相关推荐

梦到孔子而作《文心雕龙》的刘勰,当然是儒家信徒。但他身世特殊,长期居住寺院,对我国佛教文化之发展,贡献很大。现在讲佛教文化的人,却常常忘了他,偶尔谈起又多误解,故我来发潜德之幽光。

刘勰他们本来是个大家族,但其父早死,孤儿寡母,在大家族中,不但不会得到庇荫,反而会更受欺凌。以致家贫无以为生,几乎没有办法过活。

史书说:刘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不婚娶,是不愿意婚娶,还是不能婚娶?

其实很清楚:不是他不愿意,而是没办法。六朝是个士族门第社会,结婚必要“门当户对”:不但不同阶层的人是不通婚的,士族间二品以上的高门第,也不会跟低门第的人通婚。叫刘勰娶一个庶人,他不会这样做,没有任何一个士族子弟会娶庶人女子;娶贵族呢?娶不起,也没有任何贵族女子会嫁给他。贫到无以为生,这一点很像唐代的李商隐。

李商隐是唐代的宗室,但是到他时已完全没落了,父亲也是早死。无以为生怎么办?只能替人抄写文书,谋点工资。最后碰到大官令孤楚,就跟着他,既当他的幕僚,又把他当作是自己的另外一个父亲一样看。令孤楚带着李商隐,让他跟自己家里的子弟玩,跟自己学文章。所以令孤楚既像李商隐的父亲,又像他的老师,还是他的老板。

刘勰的情况跟李商隐非常类似。刘勰也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家族,也家贫无以为生,也碰到了和令狐楚同样有势力的人。不过,这个有势力的人不是大官,而是个很有势力的大和尚。

这位大和尚,在佛教史上赫赫有名,本姓俞,法号僧祐。刘勰“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跟着这个和尚一起生活了十几年,从少年到成人,都跟着僧祐。僧祐住在寺院里,他自然也住寺院。

僧祐是当时僧界领袖,不但在各地讲经说法,还能够开坛授戒,皇室也非常尊敬他。梁武帝很信敬他,其妃丁贵嫔(昭明太子萧统的母亲)、其异母弟临川王萧宏等也都拜他为师。

这位大和尚又是个有学问的,跟我们现在的和尚不一样。他收集了非常多佛教历来经卷予以整理。刘勰做他的助手,帮忙收集、整理文书。就像李商隐跟令狐楚的关系。令狐楚教他写文章,他帮助令狐楚处理文书。我们现在看李商隐的文集里大部分早期文章,都是帮令狐楚写的,就肇因于此。刘勰的情况估计也一样,僧祐要到处去活动,整理文献的工作,大概多是刘勰等寺中徒众担任。所以本传里说:刘勰,依僧祐,与之居处十余年,“遂博通经论”。他的整个学问,可说都是在僧祐那里养成的。

僧祐收集了很多佛教的典籍,整理后编出目录,“区别部类,录而序之”。这个工作,史书上讲得很明确:“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也就是说在僧祐定林寺所藏文献目录,是刘勰所整理的。

定林寺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寺院,里面不但讲佛经,也讲儒家经典。很多儒者讲经,都是到定林寺去讲的。它是当时重要的说法道场。刘勰的前半生都在该寺中生活。

刘勰是一个跨越齐、梁之间的人物。在齐活过了大半生,到了梁武帝天监中,才开始出来做官。他最早的官,叫“奉朝请”。这是个闲官,官阶也低,亦非实缺。但是这个官能让他这样一个没落的贵族重新恢复身份。

但他做官,形态和在寺院理跟着僧祐也没什么两样,乃是跟着皇室。先是跟着中军临川王萧宏。萧宏是梁武帝第六个弟弟,曾拜僧祐为师。刘勰去做他的记室,也就是秘书,可能也出自僧祐介绍。我刚刚为什么用李商隐来譬喻呢?因为他们的生平特别像,都是秘书出身。

做了一阵秘书以后,刘勰还出去做了独当一面的小官。大概在现今浙江金华一带,是个“令”。政绩还不错,很廉洁清明。之后又调回京城,再做南康王的记室,仍是秘书。南康王名叫萧绩,是梁武帝第四个儿子。

接着又做了东宫通事舍人。这东宫又是谁呢?就是我们在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昭明太子萧统。现在《文心雕龙》的所有版本都写着“梁通事舍人刘勰着”,因通事舍人是刘勰所做过的官里职级最高的了,所以就以这个职衔作为他的身分。其实刘勰也做过一些别的官,如他天监十八年时“迁步兵校尉”,在上林苑御林军中掌管禁军,但仍然兼着舍人。

东宫舍人虽然官位清显,但品级不高,当时像宰相、太傅、太宰这样的官,有十八班,而东宫舍人仅一班,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所以武帝时也颇用出身低微的人士担任,但问才能,不限资地,如庾于陵、周舍、刘勰都是。

因为刘勰与昭明太有这样一层关系,所以过去讲《文心雕龙》与《文选》的人,都很努力地要去说它们之间如何如何密切,甚至说《文选》在编辑时,可能刘勰就参与了。

其实《文心雕龙》与《文选》的观点完全相反,故实际上不可能刘勰有参与。而且,大家多没有注意到,刘勰在当“东宫舍人”的时候,昭明太子才十六、七岁,而刘勰已入暮年。这个时期,两个人的关系不可能有多么密切。《文选》里负责任最多的——它确实杂出众手,不是一个人编的——是太子的一个得力助手,也姓刘,但不是刘勰,而是刘孝绰。

这大致就是刘勰的生平。跟着皇家做官做事,做的是皇帝身边的事,如“东宫舍人”,或者是管理皇家禁卫军,做梁武帝弟弟、儿子的秘书等等。他与皇室的关系很紧密,但是并未因此而在政治上、仕途上有更大的发展。反而最后梁武帝——大概觉得刘勰的学问很好,他自己又信佛——又派他回到了寺里。

普通元年,刘勰便被派回到定林寺继续整理经典。完成了三次经卷校订的任务以后,他上书皇帝说:干脆让我出家了吧。梁武帝也同意了——他自己就巴不得出家呢,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大臣哭啊闹的才把他抢回来,还要交赎金;现在听说有人要出家,当然立刻就同意了。

但“出家”是什么意思?刘勰他本来就没有家,也没结婚。“出家”对于他来说,无非就是换上僧袍、把头剃了、改名叫做“慧地”罢了。

他出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诸家考证,前前后后颇有几年的差别。不过其生平大概如此。所留下的著作,除了《文心雕龙》,还有两篇零散的文章:一篇叫《灭惑论》,另一篇是个寺院的碑。

《灭惑论》,有些研究刘勰的人,以为针对的是范缜《神灭论》一类论调;实际上不,乃是道教与佛教的争论。因为道家“贵生恶死”,佛教则讲“三世轮回”,当时双方争论甚为激烈。《灭惑论》起而应战,所批评的是道教,不是儒家。佛教徒很喜欢引用这篇文章来抵御道教界的攻击。

据张少康先生研究,本文写于南齐,在作《文心》以前,针对道士顾欢《三破论》而作。顾欢还写过《夷夏论》,是当时反佛健将。

另一篇是〈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文当作于梁天监十五至十七年之间,这个石像也是僧祐主持建立的。建安王萧伟则是梁武帝的异母弟。刘勰长期在僧界活动,他的文采,在僧界声名很高。僧人要盖寺院、刻碑、建塔,常常请刘勰来写。刘勰写过很多,包括僧祐的碑。慧皎《高僧传卷十二》又说和尚超辩死了,僧祐替他建墓塔,“东莞刘勰制文”。这样的记载还有好几处,可见刘勰当时为僧人写了很多碑,不过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这一篇。

上面虽稍有考证,但大体只是介绍。介绍完了,底下我要略做些讨论:

首先,刘勰常为僧人志碑立传。这不但可以做为《文心雕龙史传篇》的参照,而且整件事应该看成是汉传佛教文学化的第一步。〈史传篇〉曾遭纪昀看轻,其实刘勰对写传纪是颇有经验心得的。

汉传佛教有很多的特点,其中之一是吃素,不吃肉。信佛教,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就是出家、吃素,偷吃肉是要被嘲笑的,酒肉和尚,如鲁智深、济公等等,只是特例或反面案例。但其实全世界佛教都是吃肉的,只有汉传佛教,即中原地区,还有受中国影响的韩国、日本一部分人不吃。至于出家,日本和尚多是不出家的,既有老婆也有小孩。小孩长大以后剃了头、穿了袈裟,父子相承,继续做和尚。所以不要搞错了,把我们的特殊性想像成普遍性,误以为全世界都这样。

而且,汉传佛教早期不仅吃肉,许多和尚也有老婆。在刘勰出生之前,有几个大文豪,像谢灵运、鲍照、颜延之都过世了。鲍照有个妹妹鲍令晖,是文学史上少数有名的女作家。你去读她的集子,里面就有替和尚老婆写的信。是她找鲍令晖代笔的。可见当时和尚不但吃肉喝酒,还多有老婆。刘宋时周朗写过一篇〈上书献谠言〉说当时和尚“延姝满室,置酒浃堂,寄夫托妻者不无,杀子乞儿者继有”,即指此言。到了梁武帝,下了一道命令,叫做“断酒肉文”,说和尚都不准再喝酒吃肉了,情况才逐渐改过来。

所以梁武帝这个亡国之君,在佛教中的地位却极高。到现在,汉传佛教里最大的法会还叫“梁皇宝忏”。梁皇就指梁武帝。他当时下“断酒肉文”,刘勰还上了一篇文章附和,说对对对,就应该这样。而且不但僧徒不应喝酒吃肉,就是祭宗庙,也应改用鲜花素果。中国的祭祀,“祭”与“荐”是不一样的,“荐”可以用鲜花素果,“祭”则必须是肉,其字形就是手拿着肉祭神的。真正祭祀用鲜花素果的,自梁武帝开始,古皆杀牲为祭。

汉传佛教另一特点就是文学化。

各位要知道,印度是个语言体系的文化,而不是文字体系。直到现在,印度也没有统一的文字。没有统一的文字,事实上也就没有统一的语言。我们中国,看起来方言很多,语言也不统一,但其实只是个大官话体系,与文字配合的那个官话体系是很大的,只有少数几系方言不属于它。西南官话、西北官话、华北官话等,基本上只是腔调略微差异,语音体系及结构是一样的。印度就不,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印度话,官方语言就有十几种,非常混乱。我们现在有许多学者喜欢讲佛经的文学性,其实都是从汉传佛教的角度回头去说印度而已。真正佛教在文学化过程中显现的文学性,是汉传佛教之特点。

其文学性又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写碑。本来佛教徒死以后只造塔,如东坡诗所云“老僧已死成新塔”。塔上亦无铭记,最多只是简略写下塔里面是谁而已。不过汉代以后,中国人热衷写碑志墓;佛教徒受了影响,就也开始写碑。所以刘勰帮很多寺、塔作了碑记,显示和尚们慕尙文采,要用一篇漂亮的文章来记录自己或寺院的一生。我们第一讲时曾说梁元帝辑有《内典碑铭集林》,可知当时信佛者皆极重视此道。

第二步,是译经。六朝是文采很盛的时期,佛经的翻译及论述也跟当时文风有很密切的关系,文采斐然。如鸠摩罗什就极重视这一点,他曾感叹一般着译者不重文采,故译经难以卒读:“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乖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这是翻译不仅要信、达还需要“雅”的宣言!其门下士僧肇的文彩尤为杰出,是六朝第一等文字。因此汉文佛典不但可以做语言学的研究,还应当做文学的研究。可惜研究六朝文学的朋友,因对佛经不太熟悉,故不太能就六朝文学的发展跟当时译经做比较。如果能,对照一下,就可知道当时译经与文风是互相呼应的,可以作很多对比研究。这只能期待将来各位了。

第三步是僧人作诗。和尚们作诗不是到唐代才有,像注解过庄子的支遁等诗僧早已出现于六朝,尔后越来越多,遂形成了庞大的诗僧现象。

再一步则是所谓的“文字禅”。文字禅是什么意思呢?禅宗六祖慧能本身既不识字,又强调要“不立文字”。这一派本来跟文学是最没有关系的。但是不立文字的禅宗,发展到宋朝初年的时候,却出现了《石门文字禅》。钱钟书先生就很推崇此书,说:“僧而能诗,代不乏人;僧文而工,余仅睹惠洪《石门文字禅》与圆至《牧潜集》”。不过此书之重要,还不是他本身文采好,更是他大揭文字禅之义,逆转了不立文字的宗旨。

确实,晚唐以来,所有语录、公案,都引述大量的诗句来描述悟的功夫与悟后风光。由于“悟”本身不太适合用逻辑性的语言来说明,所以要用大量的譬喻、意象,或者干脆就引诗来说。悟了以后的境界,也同样是难以说清楚的。对还没有开悟的人,让他们如何体会呢?只能用文学性的表述方式,让人去仿佛得知呀!所以读禅宗的东西,它本身可能并不是文学作品,但常能让人感觉充满了文学性。他们的对答、机锋,常运用诗或是类似诗的语言。——这就叫作文字禅。唐代创立的禅宗,到了宋代就变成这样了。无论诗偈、公案、语录,都充满了文学感。这是整个汉传佛教文学化的过程。

《梁书本传》说,“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就是我刚刚所讲的文学化第一步。和尚们喜欢文学,要找文士来写碑铭。刘勰在当时不是名人,然而是僧人熟悉的人群里最知名的文人,所以多找他写。可是碑志虽然写了不少,流传的却只有一篇。

而且我们应特别注意:《文心雕龙》里有一篇是专谈如何写碑的《诔碑篇》,但其中对于和尚们写碑的事,竟绝口未提。

碑是放在坟前的,让祭墓者知道墓里埋葬的是什么样的人;墓志铭则是放在坟里面的。这两种都应该是史传的支流。可是刘勰在《史传篇》里也同样没有提到和尚们写碑记墓志一类的事。

在《文心雕龙》里,刘勰跟佛教的关系,其实大体都是如此,是你几乎看不出来的。刘勰跟佛教,虽然从生平上看,极其密切。但是在文章里,却分得这么清楚。

其次再说说他帮助僧祐整理文献的事。

梁武帝不仅要僧人吃素,还选拔了有学问的人,不论僧俗,“释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以类相从,凡八十卷”。

这在佛教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佛教目录在整个中国目录学中,是个独立的体系。各位如果去上目录学的课,教师一定是从刘歆、班固、李充、荀勖讲下来,讲到《隋书经籍志》、四部分类、七部分类等等。不太会专门谈佛教的目录。所以说佛教目录是个独立的体系。这个体系在整个目录学中非常重要,可是大家却不太熟悉,主要是因缺乏基础知识。

梁启超先生《佛学研究十八篇》中有一篇《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地位》。是近代学术史上第一次提醒我们要注意它,而且梁先生认为它甚至于比我们传统的这一套更高明。

梁先生的讲法很有道理。但需要做点小小的修正。

佛教目录学,跟我国传统目录学相比,有几个优点。梁先生说:第一,历史观念非常发达,每一本书经过谁翻译,几次的翻译,什么时候翻,什么地方翻,都记载得非常详细。我们的目录,常常就是后面直接抄前面的,甚至搞不清楚这本书在这个时代是不是还存着。如焦竑编《明史·经籍志》里仍记着:宋,辛处信《文心雕龙注》,几卷。辛处信的注本,明朝早就没了,但是在明朝的书目里面却还记着。有人根据明代这个书目说明代还有这个书。其实不是的,他只不过跟据以前的书目抄下来而已。我们编的书目,常都是这样,存佚之考订不是很严谨。

第二,辨别真伪很严。凡是可疑的书,都详审考证,别存其目。佛经是从印度、中亚翻译过来的,真伪难考。比如说《易筋经》是达剌密译,原本是达摩祖师由印度带来,唐李靖还写了序,岳飞的部将牛皋也有一篇序。但是这个经根本就是伪造的(详情各位可去看我的《武艺丛谈.易筋经论考》)。这类事情很多,所以真伪须有考订。

第三,是比较慎审。凡一书或同时或先后有不同的翻译,一定详细讨论其异同得失。

第四,搜采遗逸。凡是遗逸的书,一定存其目,以供其采访。

第五,分类复杂而周备。有时以着、译的时代分,即这本书是什么时代写的,什么时候翻译译的来分类;有的时候以书的性质分,性质里有的时候以书的内涵分。譬如说既分经律论,又分大小乘;或者以书的形式分,一经多译,一卷多卷等等。如《华严经》,有唐贞元中般若译的《四十华严》、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六十华严》、武周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华严》,前后翻译、时间都不一样。在佛教的目录里面,都要详细地做考论。梁启超说这些都是它比我们高明的地方。

他讲得虽然没错。但我们要注意,刘勰的时代,乃是佛教目录学刚刚兴起之时。当然再往下,到唐代以后,佛教目录学确实已经形成了像梁先生所讲的优点,但在刘勰那个时代,这些优点才刚刚开始而已,还不够精密。

佛教之所有目录,是从晋朝道安法师开始的。《世说新语》有云:“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道安乃一代名僧。佛教从东汉传来后就开始译经,但真伪糅杂,很多是后来造出或假托的。例如《四十二章经》,号称是最早经由“白马驮经”后,摩腾、竺法护翻译出来的中国第一部经典。其实整个故事竟是刘宋以后造出来的。经典传入的来源也很复杂,并不一定从印度来。道安法师第一个为这些文献分门别类,制成了《综理众经目录》。

道安法师做的目录已失传了。不过没多大关系,刘歆的《七略》也失传了,但后来有部书基本上把整个《七略》都吸收了下来,那就是《汉书艺文志》。佛教的情况与它一模一样。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后来也几乎被僧祐《出三藏记集》完全吸收。刘勰本传里说的上林寺经藏,大概就是指这一部书。

这部书,是僧祐在南齐建武年间所编,也是目前所存最古老的佛教目录。故亦为后来所有佛教目录的源头。刘勰曾参与过它的编辑。刘勰的功劳,史书也早已充分肯定了。

作为最古老的目录,《出三藏记集》的评价也极高。在它前后,佛教目录一是以年代来著录的;二是像道安法师一样,讲年代,又把没有翻译名称的放在后面。另外一些编法,例如专门编一个人的,或者是一个派别的目录,或者一个地方翻译的目录。到齐武帝的人,有个人叫王综,编了一部《众经目录》。这是第一次在经典里面区分出大小乘的。也就是说在僧祐那时目录还不少,但其它目录都没有流传,所以僧祐的目录非常重要,影响到隋唐佛教目录的编撰,是建立佛教目录学传统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它分成了如下几大类:第一是《撰缘记》,即编撰的缘起,编撰的来历。第一部分讲印度时期佛经怎样结集;再来解释三藏、八藏等名称;三则解释胡汉翻译佛经音义同异。

第二部分是比较主要的本论。分四大块:第一块是新集经论录、新集异出经录。前者,是现在收集到的经典。后者,是同样一部经典的另外一传。

第二块是新集安公古异经录,讲道安法师所整理的古代的经典;新集安公失译经录,讲道安法师所整里的失译经典;印度传来经典中没有翻译的,叫失译;新集安公凉土关中异经录,讲道安法师整里的关中、北凉经典;新集律部论,讲戒律的经典。

第三块:续撰失译杂经录。

第四块,是新集抄经录、安公疑经录、新集疑经录、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这部分多是道安跟僧祐都觉得可疑的。梁启超为什么对于佛经的目录特别推崇?因为他自己就是写《古书真为及其年代》的人,深感吾道不孤呀,发现和尚那么早就注意到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了,所以大为赞叹。总之,这就是第二大部分,称之为“诠名录”。

第三部分叫作“总经序”。对于所有经典做个提要,写一个序论。

第四大部分是述列传。是传经人、翻译人的传记资料。

这就是僧祐的目录,我们也不妨把它看成是刘勰的著作。从目录上可以看出他整理的功夫。

不过学术上的事总是后出转精。后世对这本书,虽推崇其开创之功,却也有一些不满。不满之处在哪里呢?说它“大小雷同,三藏杂糅”,没有区分大乘小乘,而且经、律、论有时相混;又“抄集参正,传记乱经”,经、注常没有分开;所以“考始括终,莫能该备”,整个目录,不是特别完备。这话出自隋《众经目录》,是法经法师对它的批评。

所以总体来讲,这个时的候佛教目录学,与从刘歆、班固以来的传统目录学相比还不能并驾齐驱,但对后来的经录影响是很大的;有些缺点,也是草创时期所难免。

所以,刘勰帮助僧祐做了佛教史上一件大事,开创了佛教目录学的传统。

这是过去讲《文心雕龙》的朋友很少注意到的。过去研究刘勰的朋友,大多没有佛教的知识,于佛学不很熟悉。这么重大的事,讨论却很少。

细看僧祐目录,也有助于澄清另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研究《文心雕龙》的人,对佛教不了解,可是却充满了想像,老想让《文心》跟佛教扯上关系。

像范文澜在《序志篇》的注解里说,《文心雕龙》之所以叫“文心”,必与佛教有关。他引了慧远法师的《阿毗昙心序》:“《阿毗昙心》者,三藏之要颂,咏歌之微言。管统众经,领其宗会,故作者以‘心’为名焉”云云。慧远认为整个《阿毗昙经》义理广大,我们不容易了解,《阿毗昙心》就等于为它做了个概要。引了这一段以后,范文澜便说刘彦和精湛佛理,《文心》之作跟《阿毗昙心》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整个《文心雕龙》“科条分明,往古所无。自《书记篇》以上,即所谓界品也;《神思篇》以下,即所谓问论也。”说其书结构完密,上半模仿了佛教的“界品”,下半又模仿了“问论”。因此结论是:刘勰此书“盖采取释书法式而为之”。

范先生这段话,一,把《文心雕龙》的“心”跟佛教结合起来;二说其体例受到佛教影响。开启了后来许多论述,如王利器说《文心雕龙》每篇后面的“赞”,就是佛家的“偈语”;台湾王梦鸥先生说刘勰每篇都“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敷理以举统、选文心定篇”,正是模仿僧祐经录目录的缘起、诠名、总经序、序列传这四分的。香港饶宗颐先生则说佛家喜欢以“心”为书名,“心”是众法之源,刘勰取名文心,即用此义。而且刘勰论心很透彻,可见他取佛教唯心论以立说,是本书命名为《文心》的缘由。凡此等等,前辈们论述甚多。现在也还有些青年朋友受其误导,以为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拼命去钻研呢!

其实这些都是误解。僧祐做的是目录学的分类:“诠名录”里面讲的不是“释名以章义”,讲的是流传下来有哪些经典、哪些是道安法师记录下来的、哪些是失译的,这跟“释名以章义”有什么关系?“敷理以举统”,又恰好不是一本书一本书去写提要,而是讨论整个文体,然后提出文体的统绪(原理),跟僧祐所做的“述列传”可说也全不相侔。他们只看到了它的名目,便从其名称上去猜测,其实未读过佛教目录,不晓得佛教的目录学是一套体系,这一体系与《文心雕龙》的体系架构毫无相似或相关之处。一是目录学的整理,一本则不是用目录学方法处理文学问题的书,怎能混为一谈?

那什么又是“界品”呢?界品是《俱舍论》的九品之一,讲诸法的体性。此论为小乘说一切有部主要经典,但于陈天嘉四年(563)才译出,比刘勰晚多了。该论之重点在破执见,其所谓“万法皆空”的“法”指各种事物。各种事物,见之为有,实际是空。所有桌子、你、我都是因缘集合所生,例如教室本来没人,因为有课,大家集合在一起;课结束了,教室又归于空。一切人、事、物的聚合都是如此。教室、桌子、板凳、你、我等等,都是无数条件聚合起来而成了现在的样子。这种条件会慢慢改变甚至毁坏,最后消失。这就叫“成、住、坏、空”。所以任何东西皆无本质,如果一定要找它的本质,其本质就是“万法皆空”。“诸法之体性”就是说明这个空的道理。

《俱舍光记》里面说:“界者,性也;性者,体也。”界,指的就是“性”,即“诸法无自性”的性。因此“界品”跟文体的分类毫不相干。一般人不懂,看到“界”字,以为是指一个区域、一块地方,所以会觉得好像跟文体的区分有些类似。不是的!界品讲的是:“界者性也,性之言体也。此品明诸法体性,以界标名。”

何况,佛教讲的“诸法体性”与文体的“体”完全是两回事。文体是诔碑、史传、诗歌、乐府等等,有具体的体式;佛教的“体”却是一个“空体”,“诸法之体性”就是没有本体,是“空”。故曰“万法皆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跟文体又有什么关系呢?《俱舍论》里面还谈到系属于欲界、色界等等各法的问题,那就更不能比附到《文心雕龙》二十五篇文体论的结构去了。

另外,范文澜先生又发现《文心雕龙》有许多“圆”字与词,如圆、圆通、圆该、圆照、圆鉴、圆览、圆备、圆周等等,因而也认为这是刘勰深受佛教影响之证,所以由佛教借来了圆的语汇。后来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等也因循其说。

可是日人兴膳宏说得对:“用于佛典并构成重要概念的『圆』这一语,就是翻译时从玄学的古语中借来的”(文心雕龙与出三藏记集,兴膳宏文心雕龙论文集)。早在《易经》《庄子》等书中就大量使用圆这个概念和词语了,《易经》已说方以智、圆而神;《淮南子主术》也说智圆。魏晋玄风既扇,故常以圆字翻译佛书,岂能倒过来说用这个词乃是受了佛教的影响?

另外,还有周振甫、王元化等一大堆人说《文心》的结构和思维是受了佛教因明学的影响。持此说者,也无一例外,均是不懂因明学的。

因明,是类似亚里斯多德逻辑三段论的东西,与《文心》能有什么相干?且因明学在我国佛教中根本不重要,也一直盛不起来,其重要性与在印度、西藏不可同日而语。

即使到了唐玄奘,他自己虽精擅因明,并带回三十六部相关著作,但所译却少。以致因明学某些部分中土无传,如古因明的世亲《论轨》《论式》、新因明的法称《正理一滴论》等重要论典均是如此。

我国最重要的因明论述:玄奘弟子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元代亦绝,清末才由日本传回。晚清民初佛学,大宏唯识,喜说因明,与杨文会于一八九六年将此书回传再刻有关。但不能因此便误会古代人学佛也从因明入手,或因明推理对汉地佛教徒有多大的影响。

汉传佛教不关心逻辑与知识论,因为印度佛教以真理的证成为主,中国则以真理的实证为核心。

故因明学之相关经论译出甚少,南北朝期间仅《方便心论》《回诤论》《如实论》三部而已,当时僧徒皆不习此业。且后两种译于刘勰写书之后四五十年,不可能影响到刘勰;第一种译于北魏文成帝或孝文帝时,早于刘书三十年左右,但书仅一卷,又译于平城,能对南朝的刘勰产生多大影响呢?

同理,饶宗颐先生《刘勰文艺思想与佛教》说刘讲练字法要省联边,而“联边者,刘氏释为『半字同文者也』,此亦凡当时梵文之术语”。当时佛徒确实常用到“半字”一词,可是这是佛教传来以后才有的词汇吗?刘向《别录》战国策书录条早就谈到:“本字多脱误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可见这本是我国原有的术语,佛教徒不过沿用而已。

饶先生又说因佛教论“心”最多,所以《文心雕龙》才会命名为“文心”。这同样也是错的。

他只知佛教讲“心”,但没料到我们不是在佛教传入之后才讲“心”的。《易经·复卦彖传》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诗经》《尚书》论诗都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管子》则有《内业篇》《心术篇》《白心篇》,《淮南子精神篇》说“心者,形之主也”。另外,像庄子讲“心斋”,荀子讲“心,形之君也、神之主也”,孟子讲“尽其心,知其性”,《中庸》讲“诚意正心”等等,都可见中国不但诗书传统讲心,诸子百家亦无不重心、无不论心。

甚者,早在造字之初,属“心”的字就很多了。所有的思维活动,中国人都是从心上来讲的,把心当成人的主体,而不是脑。如“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志”,是“志之所之也”;“忍耐”的忍,是“心上一把刀”;“忙”是心亡,《说文解字》说是“心乱也”;“忽视”的“忽”是没用心;忠恕之道的“恕”是如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人有心余忖度之。诸如此类,均可见中国的思想本来就重心,这是中国思想的特点,跟希腊、印度不同的。各位不妨回去细读一下我《传统文化十五讲》第一章《形体》,就知道古希腊、古印度之思维重于形体;中国却是倒过来,重心而不重形。所以荀子才会有《非相篇》,不重形体而重心术。

正因为中国思想重视心,所以佛教传来以后逐渐也重视心。心,在早期佛教中当然也谈,但不是我们这样谈的。中国佛教天台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和禅宗的心性论都有浓厚的如来藏真常心色彩。可是在印度佛教中,不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还是大乘佛教,真常唯心论一直没啥影响。要到后期大乘与密教出现了之后才成为主流。然而,其后不久它就灭亡了。反之,中国佛教因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佛学中真常唯心论的成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不属于或较少真常唯心论性质的宗派(如唯识、成实、具舍等)则很快被淘汰了。这是从历史大架构来说的。

也由于如此,所以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凡是主张回归印度的人,都排斥真常心说,认为出自中国人自己造的“伪经”“伪论”,非佛说。是受了中国心性论的“污染”。

当然佛教并不是没有心性说。但有如来藏真常心倾向的大乘佛学认为心性本空、不生不灭,本来清净,与部派佛教将心性比喻为有物质实体的铜器不同,多以无物质实体的虚空比喻心性。后来禅宗依如来藏系、中观系心性本净义等灵活发挥,以明心见性为解脱成佛的关键,不仅说心性本净本寂,更说心性本觉,就与印度原来之说更远了。

天台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和禅宗的心性论皆后起,在刘勰那个时代,只有般若学。般若乃空宗一路,但当时六家七宗,识含、幻化、缘会三宗其实仍属于小乘佛学,可见当时论心还不深入。要到《大乘起信论》才以“一心开二门”的模式为中国佛教心性论开出一条新路。

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二门,指心真如门(清净)和心生灭门(污染)。是梁朝真谛译的,但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主张回归印度的人,都认为不是译,而是真谛自己伪造的。可是无论如何,其事皆在刘勰写《文心雕龙》之后了。

总之,中国内在性的思维倾向不是到了宋明理学才发展出来的。《文心雕龙》讲心,恰好是中国的老传统,结果我们忘记了,以为来自佛教。殊不知佛教的“心”只是一个空无主体的空心;而中国人讲心,又比印度早多了。

也由于只知佛教重心,而忽略了重心术是中国人的老传统,所以宋明理学也被讲错了,以为是佛家传来以后,儒家发展才开始内在化、才开始讲心。不知中国思想重“心”才是一个大传统,故多颠倒见。

写《文心雕龙》的刘勰,也是从心上谈文学的。

龚鹏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台北、巴黎、澳门等地举办过书法展。现为美国龚鹏程基金会主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不一样的幸福作文 爱眼作文 我开心的一天作文 难忘的友谊作文500字 对于高考的看法作文 红枫古道作文 第八单元作文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600 有关国家安全的作文 换巾仪式作文 童年的趣事作文800字 九年级语文作文 写一个人的作文300字 我的对手作文450字 小学生军训的感受作文 童话作文批改评语 母亲节帮妈妈做家务作文 写给父母的话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小狗作文 作文爱国 国庆趣事作文开头 花园一角作文 50米短跑作文 弟子规作文 溺水安全作文500字 我的梦想怎么写作文 化妆与本色作文600字 伴我前行半命题作文 大学生诚信作文 有关家国情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