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事迹展示

2020-11-26 15:25:02
相关推荐

由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支持下已连续举办11届。这一活动旨在通过对具有自强精神的大学生的寻访、奖励和宣传,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时代榜样,引导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成长为能承担国家和社会责任的有为青年。

11年来,11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和1097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脱颖而出,万余名大学生获得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提供的“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

-----------------------------------------------------------------

吴步晨:带母求学 直面苦难

11岁时,母亲的一场重病,彻底改变了吴步晨的生活。

那年,他的母亲罹患脑膜瘤,双目失明。高额的手术费让安徽巢湖的这个普通家庭不堪重负,父亲留下一句“我出去打工挣钱”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无助的母亲每天以泪洗面。

正在读小学的吴步晨成了母亲的眼睛和全部依靠,他一边照料母亲,一边加倍努力学习。

在“漫长”的中学时期,吴步晨克服了同龄孩子难以想象的困难,以高出一本线97分的成绩,被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录取。

和其他同学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报到有所不同,吴步晨是带着妈妈到校求学的。“绝不能丢下母亲!”这是吴步晨心中坚定的信念。

本科期间,为了养活母亲和自己,吴步晨拼命做兼职,最多的时候,他同时做了三份家教,每天在学校、出租屋、医院和兼职地点来回奔波。

即便如此,他始终不忘挤出时间学习,还拿到了各种国家级、校级奖学金,在物理、化学、数学、测绘等多学科竞赛获了奖,并最终以专业排名前10%的优异成绩被保送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到哈尔滨后,为了照顾母亲,吴步晨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每天早起去菜市场买菜,给母亲做好早饭再匆匆赶往学校上课,中午要赶回来给母亲做午饭。

母亲无法出门,他就买来二手收音机,让母亲听听声音打发寂寞。母亲几次手术住院,里里外外都是他一个人照料,陪着母亲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平时,虽然科研和学习任务很重,但是一想到母亲,他总是能打起精神。

“一切困难和挫折我都会用责任去‘接纳’,一切坚持和努力我都会用进步来证明。”吴步晨说。

王思静:志愿服务已成“生活必备”

沙漠、戈壁、骆驼,还有偏远地区不包邮,曾是18岁的王思静对新疆的全部印象。2011年,王思静从山东来到新疆医科大学,开始了学习中医的旅程。“到了新疆后,我发现这里高楼林立、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而且也包邮”。

大学里,为了让自己充实起来,王思静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义务献血、马路协警志愿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女、校园送温暖……各种公益活动中,总能看见她的身影。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王思静带领学生会发起祈福活动,为雅安捐献衣物1000余件。2014年8月,她作为自治区暑期“三下乡”总队的一名志愿者赴新疆和田开展医疗志愿服务,正是这次志愿服务经历让她与和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毕业前夕,她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队长,到和田这个“365天有近100天都在刮沙尘”的地方,做了一名支医、支教的志愿者。

在支教的一年里,王思静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关”。为了提高当地孩子的普通话水平,她和支教团小伙伴与学生、老师反复沟通,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以赛带练,在全校开展双语口语大赛、普通话演讲比赛、汉语听写大赛、红歌赛等各类主题活动,带动全校学生参与。随着活动的持续推进,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她还组织参与了“少先队建队日”“祖国我想对你说”“民族团结绘画展”等大型活动,让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懂得民族团结、爱国爱家的可贵。

几乎每个周末,王思静和队员们都要去和田县各乡镇的“巴扎”(维吾尔语“集市”),进行全民医保、全民体检、医疗保健知识及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宣讲,发放各类宣传手册和爱心衣物。一年间,“巴扎”活动中,他们发放宣传手册和爱心衣物超过1万余份,面对面服务群众超过两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进疆7年,王思静的志愿服务时间超过600天,用她的话来说,志愿服务已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对我而言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成长的力量,时刻催促着我向前、向前。”王思静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朋友与我一道,共赴西部,共享青春!”

黄莺:“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

除了看不见,黄莺觉得自己跟普通大学生一样,没什么不同,她也喜欢打扮自己,关注社会热点。

两岁那年的一次高烧,让她成为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6岁那年,黄莺便哭着闹着求父母,让她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几经周折,宁夏的一所盲人学校为她提供了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

幼小的黄莺从此开始了寄宿生活。叠被子、打扫卫生、洗衣服……都要自己独立完成。

初中毕业后,大多数盲生会选择直接就业,其中大部分人进入按摩店做了推拿师。但这并不是黄莺的梦想。她常问自己:难道盲人就只能做按摩师吗?难道自己就不能多一些选择吗?“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

最终,她争取到了参加青岛盲校中考的机会,虽不幸落榜,但她没有气馁,选择了从初二开始复读。两年后,她以全校第四名的成绩考入青岛盲校的普通高中部。

2015年6月,她成为宁夏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并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被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录取。

然而,入学后,黄莺遇到了更多实际困难。比如高数课,老师找遍全国仍然找不到相关盲文教材,她的学习过程变得异常艰难。为此,学院请来了志愿者,利用口述的方式为她补习,黄莺也付出了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学习。

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她以综合测评排名班级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还被评为“理工青年”十大风云学子、“湖北省最美新生标兵”的荣誉称号。

2017年10月,黄莺作为湖北省“喜迎十九大圆梦中国人”百姓宣讲团成员,赴湖北各地开展巡讲活动,她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给更多人战胜困难的勇气,也用自己的行动,向盲人群体、向社会证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彭超:无臂学子的自强路

在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上一亮相,彭超就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失去双臂的他在台上用脚按下抢答器,连续答对10道诗词题目,战胜另外4名攻擂选手,并在擂主争夺战中逆转取胜。

2001年5月,6岁的彭超不幸触电失去了双臂,但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从住院期间就开始练习用脚写字、吃饭、刷牙,哪怕脚起泡、脚抽筋,也丝毫不敢松懈。

彭超可以一整天关在房间里练字,只为了把字写好写快。写字时,他需要把双脚抬起来,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屁股上。除了疼痛,夏天的时候还会长褥疮,磨出泡,连坐下都变得困难。冬天,他的脚经常被冻开裂,走路都受到很大影响,最多的时候,他的脚上9处裂口一共贴了13张创可贴。但这都没能打倒彭超,在向校长展示了用脚代替手的各种技能后,他终于重返校园。

重返校园的彭超并没有因为与别人不一样而自卑,而是乐观积极地融入班集体。在求学过程中,他没迟到过一天,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在彭超心里,始终都有一个信念:“我能行!”

“去食堂买早饭时,我用脚刷了饭卡后,单脚站立,用另一只脚拿起装着早餐的袋子,跳到餐桌旁,把早餐放下,然后取出勺子吃饭。虽然那个时间食堂的人还比较少,但也会有人看到我这样买早餐,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也有一些好心人过来想帮我,我都婉拒了,我能做到的一定要自己解决。”彭超说。

不过,别人需要帮助时,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彭超把自己存了多年的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2015年,彭超以高出重点线80分的成绩考入了四川大学法学院,并获得了“四川省自强模范”荣誉称号。他说:“一路走来,我得到了很多来自社会的关爱,我也希望用行动为社会作出贡献,用自强不息的精神为这个社会注入满满的正能量。”

白玛央金:饮水思源 扶贫扶智

“我今天要讲的是关于教育观念的,你们大部分人都是我的长辈,但我仍然要把或许你们听起来有些幼稚的想法说出来。”尽管没有话筒,白玛央金真诚坦率的开场白还是令台下上百名村民安静下来。这是2016年2月发生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绒乡扎巴村的一幕。

这个从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用接地气的扎巴方言,针对本村“上学还不如打工”的现象和风气,以自己的学科专业、亲身经历向全村父老乡亲展开讲述。

白玛央金的家乡扎巴村是一个位于西藏南部的半农半牧山村,在国家“免学费、免住宿费、免伙食费”的少数民族教育扶贫政策支持下,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初中班,高考时考入西安交通大学。

走过藏区和内地的“求学之路”,白玛央金深刻感受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每年寒暑假她都会辅导村里的孩子学习,给他们讲讲外面的世界,被村里人戏称为“孤儿院院长”。

每次要出发去异乡求学,孩子们都会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回来后可以继续教我们吗?”而每次,白玛央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在扎巴村,“读书无用”“因学致贫”的落后教育观念一度盛行。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白玛央金带着本村10名大学生挨家挨户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组织成立了“交大雪域女团”社会实践团队进行支教助学,为全村中小学生授课,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孩子们的成长也让家长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渐渐改变了陈旧的观念。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12岁开始就背井离乡在外求学的白玛央金心中一直牢记着这句话。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用科学文化知识回报家乡。

贺绍侠:“军旅生涯让我牢记责任担当”

命运似乎有意要考验这个叫贺绍侠的农村男孩。

2013年8月,刚得知自己考取了重庆理工大学,他还来不及欢喜,父亲突如其来的车祸,就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家里将仅有的积蓄全部用在了父亲的医疗费上,连贺绍侠的学费都拿不出来,他只能贷款上学。

但这没能磨灭贺绍侠立志成才的梦想。进入大学,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大学期间,贺绍侠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综合甲等、乙等奖学金,还连续两次获得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

同学们都认为,如果不出意外,他将以这种奋力追梦的状态度过4年大学生活。

然而,2015年6月,一则征兵消息打乱了贺绍侠的生活。“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他义无反顾地报了名,通过体检、政审,最终确定前往上海武警总队服役。

临走前几天,天津港发生了“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他临时被抽调到天津消防总队服役。得知这个消息,有人劝他放弃。“在电视上看到爆炸现场浓烟弥漫,但消防官兵始终不放弃搜救,我决定要去。”他说,“因为我觉得那里需要我。”

服役期间,他先后参与灭火救援任务600余起,抢救被困人员50余人,参与全国两会、全运会等重大活动消防保卫任务10余次。凭借出色的表现,他成为全队义务兵中唯一一名推优入党的战士。

两年的军旅时光一晃而过,贺绍侠恋恋不舍地脱下绿军装,重返校园。“经历了部队的历练,责任和担当在我心上烙下了更深的印记。”他说,“我要保持在部队时的优良传统作风,把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延续到学习、生活中,继续发光发热。”

王鑫宇:在内地和香港学生间架起一座桥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余光中的诗。”华侨大学学生王鑫宇将“乡愁诗人”余光中视为自己的偶像,“他经常从台湾到大陆来演讲,促进两岸交流,我觉得他很伟大。”

因为一篇关注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认同的论文,王鑫宇带领的课题组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和来自港台地区的课题组成员也成了好朋友。

进入华侨大学后,王鑫宇注意到校园里有很多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学生,他也对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交流产生了兴趣,尤其关注香港社会。

2016年3月,王鑫宇邀请数名来自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同学组建课题组,以内地高校香港学生为研究对象,希望提出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认同的重塑路径。

在阅读了近百篇相关文献后,他发现以往的研究“更偏重理论”,于是决定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希望在内地学生和香港学生间架起一座桥梁。”

作为队长,王鑫宇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在团队缺少数据分析方面的技能时,他自学了SEM模型、独立T检验、回归分析模型等各种分析方法。在队员们产生摩擦和畏难情绪时,他既要解决矛盾分歧,还要调动大家的情绪。

随着调研不断深入,这个多元化的团队磨合得越来越好,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融洽。“通过这次研究,我有两个收获:一是责任和担当意识;二是收获了友情,团队成员都成了很好的朋友。”王鑫宇说。

最终,课题组合力完成了两万余字的论文《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谈起这篇论文,王鑫宇经常提起调研时的一个细节。他们在问卷里请受访的学生写一些建议或者想说的话,很多受访者都写道:“希望内地和香港越来越好,祝祖国越来越好。”

马庆旭:努力实现农学博士的最大价值

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读博时,马庆旭的梦想是“做一个基础理论与技术推广并重的科技工作者”。

当时,他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一级学报两篇,以共同作者发表论文8篇。在打牢科研基础的同时,马庆旭不断改进试验方法,发明了诸多高效新颖的研究方法,申请发明专利24项,授权发明专利11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3项,均已授权。

为了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他扎根浙江省淳安县农村,推广利用桑枝等农业废弃物培养食用菌技术。“这项技术提高了农民的收益,‘菌渣再回田’的措施也改良了土壤结构,帮助当地居民走上了循环发展的新路子。”他骄傲地说,截至去年9月,该镇已有7个生产规模50万棒以上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每年为当地增收超过1000万元。

2013年以来,马庆旭在浙江金华、仙居、兰溪、萧山等地开展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有机熟化技术改良黄泥田,通过排水氧化技术改良潜育水稻土,通过覆膜技术改良冷泥田,推广应用达630万亩,为浙江省低产田改良及保障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获得了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马庆旭以知识产权入股,和4名合伙人共同成立了一家分析仪器公司,担任应用与分析高级技术顾问,主要负责定氮仪及消煮炉研发。目前,他已经成功研发多型产品,定氮仪及相关产品已逐渐进入国内高校、科研院所。

如今,马庆旭的目标仍是一手抓牢基础理论研究,一手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我希望为乡村振兴、国家富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努力实现自己作为一名农学博士的最大价值。”他说。

谭宇婷:向梦想进发,与肿瘤为“敌”

28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谭宇婷有一个远大的梦想——攻克肿瘤。

2015年,她以医学院排名第一的身份获得公派留学资格,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UCSF)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在这所全美临床医学排名第一、生命科研排名第三的知名学府里,她开始了日夜追逐梦想的旅程。

“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晚上睡在实验室里是常有的事。”谭宇婷说,自己从干细胞技术零基础学起,在两年内完成了原本需要三至四年才能完成的造血干细胞重编程课题。

有一次,凌晨两点,当她结束实验室的工作骑车离开时,自行车忽然爆胎,周遭漆黑一片,她硬着头皮推车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住的地方。“想起来真是后怕!”谭宇婷说,当时的场景让她至今心有余悸。

但也是凭着这股狠劲,她在短短两年期间,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2016年,谭宇婷作为课题第一完成人,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急性白血病中表观遗传因子呈互斥突变的机制,这一发现刊登在国际血液学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期刊上。

此后,她和课题组同事进一步聚焦国际难题,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利用单个因子成功将人的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为具有强效移植能力的造血干细胞,这被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视为“有可能推动造血干细胞重编程领域发展的重要发现”。

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努力,短短两年内,谭宇婷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5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37分。她的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Yuet W. Kan教授亲切地称赞这个中国女孩是自己“40多年来所培养过的最优秀学生之一”。

此外,作为一个梦想攻克人类肿瘤的青年科研人员,谭宇婷要求自己不能只做模仿者,还要敢于做开创者。

经过钻研,她对肿瘤免疫CAR-T疗法提出了不同看法,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CAR-B疗法的新思路,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专家评价为“具有弥补CAR-T疗法不足的突破性创新方案”。这种不盲从权威,不跟风做科研,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品质也得到了中美导师的盛赞。

2017年9月,谭宇婷回到中国,继续朝着梦想进发。“我希望能和更多为攻克肿瘤而奋斗的同行并肩前行。”她说。

付时尧:打破壁垒,用中国智慧贡献世界

“太年轻了!”认识付时尧的人大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26岁的付时尧是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还有半年多就要毕业。“本科毕业后,我被直接保送读博,跳过了硕士阶段。”这种少见的“跳级”让他成了学校同届最年轻的博士。

付时尧从小喜欢物理,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本科期间,他显示出浓厚的科研热情,带领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基于红外探测的智能避障小车,在物理实验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大四时,他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科研成果。

读博后,付时尧选择光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因为“这是一个有很大探索空间的学科”。

读博第一年,他既要选修硕士阶段的课程,又要学习博士阶段的知识,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每天早上8点上课,晚上9点下课,然后到实验室搞科研,一直到晚上12点多才能休息。”他说,“我一直是很拼的状态。”

从攻读博士的第二年起,科研就成了付时尧生活的重心。他参与了国家973项目“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的新型光通信体制”的研究,同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同学们常说他“做起实验来不要命”,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而他却从中体会到了一种“巨大的乐趣和成就感”。

付时尧喜欢挑战,他有一项研究是围绕具有螺旋相位的涡旋光束和矢量光束及其应用展开的,属于光学的前沿领域,研究难度非常大,而且参考资料少之又少。面对这一难题,他翻阅国外资料,认真研究算法,反复推演公式,向老师专家及国内外学者请教,最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思想和技术,为光子轨道角动量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凭借这股韧劲,博士入学3年多来,付时尧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1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2016年,他还获得了中国光学领域最高荣誉之一——王大珩光学奖。

付时尧沿着科研之路一步步走到了光学领域的前沿,他的下一个梦想是“打破壁垒,用中国智慧贡献世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心中的偶像作文600字 我敬佩的一个人作文500字 我喜欢的人200字作文 作文排比句 花开不止在春天作文600字 武汉战役作文 美丽的春天250字作文 恩师难忘作文 班级植物角作文 作文350字写景 六年级作文真情 怎样保护环境的英语作文 关于煮饭的作文 贸易节作文 种下一粒种子作文 角度作文600字 大扫除作文一年级 难忘的小学生活作文500 东钱湖作文 校园落叶作文 我想要的作文 穿越的作文 看荷花的作文 我的语文老师300字作文 游养马岛作文 游许昌西湖公园作文 感谢磨难作文 花的四季作文600字 读后感作文600字 生命是坚强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