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传统节日文化:重阳节的来历 看完长知识了

2020-11-27 17:40:01
相关推荐

说起重阳节是我过古老的节日啊,也是我过一项古老的文化了,关于重阳节的说法,也是很多啊,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九九登高会,农历九月,天气渐凉,霜雪将至,所以也叫青女月、授衣月,青女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霜雪之神,唐杜审言《重九日宴江阴》诗谓:“降箱青女月,送酒白衣人授衣之称《诗经》就有的,《七月》诗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句。宋陆游《立冬日作》则拈出“授衣月”:“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在唐代,国子太学的学生们每年九月有授衣假,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诗之九云:“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

授衣九月,有九九重阳登高节。这是年终最后一次户外游玩活动,当然也是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一次。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九,因两九相重:又称重阳,因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称,三国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此时,秋收基本完毕,乡民多有接女儿归宁的,俗谚云“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由此重九也叫“女儿节”。在一些地方,这天开始夜读得日子,重阳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插茱萸,由此也演化出一些小的节俗活动来。至于纪念斗姆星君诞辰的“九皇会”,则是另一种性质的节俗了。

重阳节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字景公始为登高”,是说战国的时候已经有登高的活动。不过当时的高不影?在重九。重九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阳,土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刘歆将重九和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梯照少,魏晋南北朝时代,重九登高之俗已经完备,有关登高之俗起源的传说故也开始瓿行。此时的登高,已经增加了游乐内容,或者说以游乐为主要内客了,宗《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世以来未改。今北人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设宴于台榭。”民间的习俗一般是登高饮酒、赋诗作文。

官延皇室也多有此举顾禄《清嘉录》述唐以前的宫廷登高之举云:“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后遂相称为故事。《南齐书·礼志》,宋武帝在鼓城时,九日,上项羽戏马台登离。份齐武帝本纪》,九日,孙陵岗商飙馆登高宴群臣。《全唐诗话》,唐中宗临凋山登高又《唐诗纪事》谓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九月九日,唐中宗李显临幸亭登高,令臣下赋同题四韵五言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明代,又有皇帝亲临万岁山登高之举,与宫廷的登高相对,民间登高之举也很盛行尤其文人墨客更是热衷在关于重九登高之俗起源的两种传闻中,民间相信“桓景避灾”,文人雅士们更倾向于“孟嘉落帽”。

其实,孟嘉落帽本来就是个文人故事:晋朝永和年间,有位叫孟喜的,在驸马桓温的帐下任参军,他就是大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这位孟嘉少负才名,很受大将军桓温的赏识,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群僚,吟诗联句,骋怀驰想。酒酣兴浓之际,一阵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可他还在高谈阔论、吟咏啸哦。掉帽子是有失体统的,别人作诗讥讽,才高胆壮的孟嘉逞才傲物,语惊四座,折服了众人。由此,后世有人说九九登高之举以“孟嘉落帽”为始。乃公如是,乃孙亦如是。孟嘉的外孙陶渊明也负一代才名,但不愿入官入宦,而乞“归田园居”,他在重阳节演出了不少节目。在其《九日闲居》诗序中,他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醪靡由,空服九华。”

另一个有关重阳节的文人故事发生在初唐的王勃身上。据《唐朝野史》记载,王勃十三岁那年重阳节的前一天,他到海南探望父亲,路遇一老翁,说南昌都督阎公邀客作《滕王阁序》,要王勃也去共享盛举,成一世之名。在老翁的一席清风帮助下,王勃一天就赶了七百里的航程,赶上了滕王阁的聚会。这天,滕王阁高朋满座,才俊辈出。都督阎公要露露他女婿的才,却故意让别人先来。小小王勃毫不犹豫地接过纸笔。都督心下颇为不满,忙派人看王勃怎么写。开始的几句报来,阎都督觉得毫无新意;接着抱来得好些,但也“不过如此”;等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出来时,都督拍案叫绝,王勃也由此声震文坛。

九九登高,并不仅仅登临饮宴、赋诗作文而已,它还是有其他活动的。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晋周处《风土记》云“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燕京岁时记》载清代此俗:“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为登高时有插茱萸、佩茱萸囊之俗,故称。同时也被称作“茱萸节”,唐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山八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为登高时有插茱英、佩茱英囊之俗称作“茱萸节”,唐张说《湘州敬称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案萸节,南淮戏马台。”插茱萸、佩茱萸囊之俗在西汉业已存在。刘歆《西京杂记》曾记汉高祖宠妃戚夫人侍儿贾佩兰“佩茱萸”之举。唐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云:“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恐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至唐宋,这种习俗更加盛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句,唐郭震《秋歌》之二也说“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北宋时,京师(今河南开封)妇女则剪彩增为茱萸,以相馈赠。

关于插茱萸、佩萸囊的缘起,多推及的一般解释则是辟恶气、御初寒:“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俗以此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除茱萸囊之外,重九的又节物是重阳糕,重阳糕的原型是汉代的“蓬饵”。《西京杂记》云“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唐宋时称重阳糕。《嘉话录》曾记唐人袁师德因避其父袁高之讳不食重阳精糕之事。吴自牧《梦梁录》谓:九月九日,“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仟,插小彩名曰重阳糕,”孟元老《东感京梦华录》、周密《乾淳岁时记都详尽地描述了当时的重节

明清时,也叫“花糕”,因其饰栗子、枣子,斑烂如花,故称卖重阳相,选自《营业写真》《帝京景物略》云:“九月九日麦饼种枣粟其面,星星然,曰花糕。”清代的花糕,《燕京岁时记》谓有二种花有二种: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央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乃糕之次者也。每届重阳,市肆间预为制造以供应民国年间,重阳花糕仍存。糕面印双羊,取“重阳”之意。重阳花糕的特殊品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种尚有:其一,狮蛮果糕乃熟果子肉为细末,人否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名之日狮其二春兰秋是“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名曰春兰秋菊”。其三,食禄糕。重阳节食糕的习俗,是想借“糕谐“高”,以步步高。此外,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重九运动型的活动除登高外,尚有骑射、围猎。这是与北地游牧民族关系密切的一种重阳习俗。南北朝时代,北地民族发展迅速,内地重阳节俗影响了他们,而燃也在重阳节俗中融进了骑射、围猎的活动。这种习俗也影响到内地,唐宋官廷皇室多有此举。辽金两个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自然少不了此俗。《辽史,礼志》云:“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射毕,择高地卓帐,汉臣僚饮菊花酒……又研茱萸酒洒门户以桧禳。”清朱彝尊《日下旧闻·卷三十》也记此俗:“九月九日打围斗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筵度。射罢,于地高处帐,饮菊花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酱拌食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0-11-03 04:37雁儿在林梢[北京市网友]IP:3406523749
    重阳节原是这样啊完长知识了!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爱我家作文800字 我的同学500字作文 中秋节英语作文高中 关于中国长城的作文 庐山之旅作文 穿过迷雾作文800字 孟晚舟事件作文素材 小学童话故事作文 描写香蕉的作文 热闹的场面作文 五年级英语作文下册 珍藏的作文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作文 越努力越幸运作文素材 关于老师的爱的作文 无法抹去的记忆作文 战胜困难的作文 什么的温暖作文 家中趣事作文500字 满分作文大全初中 我家的星期天作文400字 一句鼓励的话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人物篇 爱护环境的作文300字 做个学生不容易作文 无言的父爱作文400字 关于憋尿的作文 明确的目标作文 写人的作文800字初中 秋天田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