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不出好文章?那是因为你不会这3点?

2020-11-27 17:55:01
相关推荐

文 | 拉菲小优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经这样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似乎写作是坐在家里,灵机一动,就会文如泉涌,抓住这一闪而过的灵感,大笔一挥就可以写出流传千古的名篇。然而读了日本高杉尚孝的《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以下简称《麦肯锡写作》),我却不这么想了。

在如今人人皆可成为媒介的时代,似乎对于作者的要求放得越来越低,对于好文章的评定标准越来越宽泛,读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作者的水平高下难辨,然而,甄别一篇文章好坏基本上可以从语言语素、文章脉络、整体结构等方面去探索,再简单来说就是构成文章的基础文字(包括标点)、文章的段落划分,以及文章的结构推进方式。

本文将从连接文章逻辑关系连接、分段、金字塔结构等三个方面去论述,如何写一篇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语言适宜的文章。

01

文章脉络全靠逻辑关系连接词

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学派的继承人荀子就曾说过,“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大意是,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就像是在雕刻一块美玉一般,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打磨才能成型。

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完美地领悟了荀子的意思,所以他足足花了10年时间,增删五次,才完成《红楼梦》的前半部,总计61万字。

再好的文章也是由文字和标点组成的,那么这些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除了修改故事的情节外,改的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他们主要修改的是文字与文字,段落与段落、案例与案例之间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以前不久我写过的《童年》一书的书评为例进行举证。

这是一本写历史上的名人或者普通人的童年的绘本,由于是写给6-12岁孩子读的绘本,所以书中虽然讲述了56个孩子的童年,但文字相当精炼。

引自@拉菲小优《童年》书评第一稿:有父亲威廉·退尔拒绝向权贵的礼帽行礼被判死刑,随后残忍的总督责令威廉·退尔将手里的弓箭射向自己年仅10岁的孩子头顶上的苹果,虽然后世将威廉·退尔称为神射手,而这个在当时几乎被父亲的弓箭射杀的勇敢的小孩,却只在史书上留下了威廉·退尔的儿子的称呼。

在第一稿时,我举了威廉·退尔儿子的例子,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造成逻辑混乱。

这里面的逻辑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谁拒绝向权贵的礼帽行礼?谁被判死刑?威廉·退尔到底有没有把自己儿子一箭射死?

虽然这里面有“随后”、“虽然”、“而”、“却”等关系连接词,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这段文字表意混乱的事实。

在修改的时候,需要对段落的逻辑进行抽丝剥茧,想明白到底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是威廉·退尔拒绝向权贵的礼帽行礼?是威廉·退尔被勒令向自己的儿子射箭?那颗苹果是不是一定要说?它有没有可能实际上是一颗梨子?这里到底是想要表达威廉·退尔是个神箭手,还是想表达威廉·退尔的儿子很勇敢?

梳理完毕之后,最终得出结论:文章中想表现的是威廉·退尔的儿子在差点被自己亲生父亲射杀的时候,一点都不畏惧,于是这段文字改成了如下这样:

也有几乎被自己“神箭手”父亲威廉·退尔射杀,在当时只有10岁,头顶着苹果沉着面对父亲弓箭,只在史书上留下了“威廉·退尔的儿子”称呼的小孩。

这不仅仅是对文字进行了删减,而是对逻辑进行了重新修正:去掉了威廉·退尔硬钢权贵的礼帽,导致差点被杀;也抛弃了那颗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的该死的苹果,还避免把威廉·退尔作为主要的描述对象,而彻底忽略了原本想表达他的儿子很勇敢这件事。

这一小段话,虽然在汉语意思里看不出什么连接词,但是里面其实暗含着“当……时……却”的含义。逻辑关系连接词的作用当然是重要的,对作者而言,它很好地梳理了行文的脉络,对读者而言更能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一篇好的文章,不可能没有良好的逻辑关系,而组成这些逻辑关系的基础,就是这些我们平时并不会十分关注的连接词。

02

好文章是懂得怎样分段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作者很好地贯彻了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理念,在写作的时候秉持天性、肆意妄行,完全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只是一味流畅地一段到底。

作者倒是写的很快乐,读者可就惨了,那么长的几千字,既没有韵律,也没有章法,更没有分段,一口气读下来几乎丢掉半条命。

一篇好的文章为什么要分段?高杉尚孝在《麦肯锡写作》中这样说,分段是逻辑表现力相当重要的概念之一。分段就是以完整的区块传达单一信息。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篇文章如果很长,那么在不同的篇幅或者环节表达的意思肯定是大不相同的,哪怕是一篇议论文也会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总分总结构。如果一篇议论文的本论特别多,就需要由不同的小标题将不同的论点区隔出来,再分别加以论述,或者用并列结构,或者用递进结构,去推进自己的观点。

本文也是如此,本文基本的结构就是点、线、面,亦即字、段、篇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引题、论述、结语三部分,而论述方面则从逻辑连接词、段落划分、文章结构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解说,试想一下,如果本文没有明显的段落划分,是不是看起来特别乱?

分段有哪些好处呢?首先,减轻读者的视觉负担。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时间都是被无限划分的,如果文字段落过长,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而将文章的内容划分为几个内容相对统一的部分,即使读者不能通读全文,也能够根据不同的段落去选择自己关注和喜爱的部分。

其次,更具逻辑表现力。作者的任何创作,服务的对象都是读者。所以作者除了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时候,更应该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是否正确地传达给了读者。分段可以很好地体现一个作者的逻辑是否清晰,文章脉络是否严谨。

第三,完整地表达更多的信息。一篇文章就像是一间漂亮的屋子,但房屋都不可能只有一个柱子作为支撑,那么分段可以将不同的柱子每一个拿出来单独表达,组合成整体才能够撑起一整间屋子(文章)。不同的柱子之间肯定是有差异的,而每一个柱子都单独来说,才能表达更多的内容,传递更多的信息。

那么,怎么分段呢?高杉尚孝的建议是,在一个主题下,由整理过后的多个信息所组成的一个区块(可由几个段落行成一个分段)。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在我看来,这句话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将表述内容相同或者相似的部分,划分为一个整体的大段落,由副标题引领。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本文也是大标题里有小标题——文章脉络全靠逻辑关系连接词、好文章是懂得怎样分段,以及写文章的大招是金字塔结构。小标题下面有小的观点——一篇好的文章为什么要分段?分段有哪些好处呢?怎么分段呢?小的观点也用不同的逻辑连接词进行关系划分,这样看起来是不是更清晰了呢?

03

写文章的大招是金字塔结构

了解了逻辑连接词,了解了怎么分段,可能还是写不好一篇文章,别急,高杉尚孝还给我们放了大招。

在上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经常会说,三角形是最坚固的结构,金字塔不仅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设计最精妙、计算最精细、结构最稳固的建筑形式。对于文章而言也需要搭建一个相对稳固的,互为支撑、互相论证、互相作用的结构,高杉尚孝把这样的结构叫做——金字塔结构。

在写一篇商业ppt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对一件事物进行优势、弱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下一步打算,而这转换为图形表示就是:

与高杉尚孝的图略有差异

那么如果把它表达为一篇文章是如何的?(以本文为例)

提出问题,即破题和引题:主要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有兴趣往下读。在本文中对于的部分为:

破题+引题: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经这样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结构递进的方式。逻辑过度:本文将从连接文章逻辑关系连接、分段、金字塔结构等三个方面去论述......

分析问题通常会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本文中,实际上这部分经过了逻辑重新整理,将三个问题又进行拆分到不同的段落。

第一段落副标引领的内容,解决的是文章中文字与文字、段落与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则与全文一样,通过:破题、引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

破题+引题: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学派的继承人荀子就曾说过……分析解决问题:逻辑过度:这些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除了修改故事的情节外,改的是什么呢? 分析论证:在我看来他们主要修改的是文字与文字......对读者而言更能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点题总结:一篇好的文章......我们平时并不会十分关注的连接词。

第二段落副标引领的内容,解决的是分段以及如何分段的问题,采用的依然是破题、引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等形式。而这部分与第一部分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这里在分段标题下面又有小标题,小标题下面又会有解决问题的逻辑语段一二三。在整体格式上也略有差异,很明确地表示出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破题+引题: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作者......只是一味流畅地一段到底。 引题:一篇好的文章为什么要分段?分析论证:高杉尚孝在《麦肯锡写作》中这样说……如果没有明显的段落划分,是不是看起来特别乱? 引题:分段有哪些好处呢?分析论证:首先,减轻读者的视觉负担……其次,更具逻辑表现力…… 第三,完整地表达更多的信息

第三段落副标引领的内容,解决的是什么金字塔结构,为什么搭建金字塔结构,怎么搭建金字塔结构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分也是根据破题、引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排篇,也在文章的不同段落进行了内容划分,所有的举例也是为了证明这一结构是什么,以及怎样搭建的。

一篇好的文章,至少要做到逻辑自洽,即在整体的逻辑关系上是不能乱的,也是完整的。

高杉尚孝在《麦肯锡写作》一书中说,金字塔结构的流程,是自上而下式的。在传达最终信息给对方的阶段中,自上而下法最具效果。

而破题、引题作为文章的开头,以大量的案例或者内容作为支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最终总结分析问题的结论,即为金字塔结构的基本结构。在本文中可以大致这样表示这个结构:

是不是可以多个分段落支持自己的论点呢?

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作者需要非常良好地去分配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式的?是递进式的?是抽丝剥茧式的?并且也需要合理分配不同的部分的篇幅,而不能某些段落的篇幅特别长,某些段落的篇幅特别短。

虽然如今的时代,人人皆是自媒体,或许也有很多人通过短平快的内容赚到了大钱,但文章的基本逻辑与基本章法还是需要多加练习的。

高杉尚孝的《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很适合每一个创作者作为自己的床头书,因为它更多地是让作者学会怎么梳理逻辑、论证逻辑、如何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划分,甚至在表达的时候用主动还是被动,连接词是用“然后”,还是“然而”。

这本书对于我们的指导意义也不仅仅是在写作上,更在逻辑思维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上,不只是对日常对文章有指导意义,甚至对我们写作几百页的PPT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成长作文3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 反省作文 秋作文 景色作文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300字 那一刻我长大了免费优秀作文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小学生写人作文 初三生活作文 童话作文400字 有关读书的作文 好习惯作文 传统节日的作文 小乌龟作文 名胜古迹作文 写花的作文 作文例文 采访作文 高三作文 春天来了作文二年级 作文《难忘的一天》 包饺子 作文 我的同学 作文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300字 描写大海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