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文学期刊:坚守文学本身 拥抱新媒体

2020-11-27 22:15:01
相关推荐

上周末,由《四川文学》主办的2019《四川文学》全国名刊专家论坛暨四川省作协报刊联盟年会在蓉召开,《北京文学》社长、执行主编杨晓升,《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十月》杂志副主编宗永平、《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湖南文学》主编黄斌等全国各地文学期刊大咖齐聚一堂,会诊当代文学期刊的转型之路。

作为文学作品的承载物,文学期刊最近几年呈现出回暖的迹象。各地文学奖(包括诗歌奖)、文学采风、文学讲座等交流活动风起云涌,更是把文学期刊推上前台。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拥抱新媒体读者方面,文学期刊的试水效果目前尚不乐观。

期刊现状

坚守文学本身,拥抱新媒体

纵观40年来的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快速到缓慢的过程。先是朦胧诗、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剧本,逐渐过渡到中篇小说、散文、长篇小说。随着其他领域的进步和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文学从原来的急行军状态放慢了脚步,逐渐回归文学自身,也从每期不足100页的月刊,过渡到普遍200页以上的大型双月刊。

“就发行量和社会影响而言,目前国内文学期刊的状态,基本可视为一种常态。” 《十月》主编陈东捷曾对国外纯文学期刊的现状做过调查,美国尚在出版的此类期刊有200余种,基本由大学、基金会和媒体集团主办,不以盈利为目的,发行量大致在两三千册。

就国内的文学期刊的发行量而言,目前《小说选刊》年发行量超一百万册,年发行收入在四百万左右……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虽然主编们对于各自刊物的发行量多是封口保密,但是不争的事实是近年多家刊物停刊,这也说明纸质读者量在下降,更多刊物是靠以往拼来的名气在支撑。

而为了拥抱新媒体时代的新读者,大多数文学期刊都开辟了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不过,据记者调查,它们的反响却不同。有的杂志仍旧是争抢名家新作首发资源,以求稳固杂志的文学品质和影响力。有的杂志则格外重视文坛新人尤其是基层作者的优秀稿源,以求拓展杂志的读者群,避免出现“文学期刊只是办给作家看的”这类尴尬。

停刊、复刊、转型,文学期刊杂志社对于融入新媒体,有不同的见解。

“并不是所有的文学刊物内容都适合新媒体传播。”面对多元化阅读模式的冲击,《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告诉记者,《小说选刊》如果开设电子刊,那么纸刊肯定会断崖式下滑,或许一本都卖不出去。”

《北京文学》社长杨晓升则认为,如果不去策划制作新媒体作品,不把深沉厚重的文学作品用新技术传播出来,那么更多的年轻人也许不会关注。

“新媒体不是对文学的威胁,大家都理解错了。” 《长江文艺》副主编喻向午告诉记者,新媒体文学平台没有原创生产能力,很多网络机构主动上门,购买他们的文学内容。《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也坦言,新兴传播手段只是技术,而文学的使命,正是对人的表达。所以不管技术如何更新,文学的标准都在那里。

转型之变

带动发行,集结作家,寻求读者

在新媒体转型之路上,记者发现各大文学期刊近些年既在练内功也在练外功。

据记者了解,当前活跃在市的文学期刊均开设了微博、微信、微店,但操作模式不外乎介绍名作家、文章、介绍期刊目录、传递当前文学新信息。在查看《小说选刊》、《十月》、《北京文学》、《雨花》、《长江文艺》、《中华文学选刊》等杂志微信公众号的近一周阅读量而言,最高的阅读在3000左右;微博粉丝最高的为超4万人的《北京文学》单篇互动量在10次以内;可线上订阅文学期刊的微店销售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仅《北京文学》2018年10期销售超700册。

除开这些平台上的尴尬境地,文学期刊开始在争取读者资源和积累作家资源方面做努力,多家刊物均有设奖带动发行、采风集结作家的转型手段。

互动优先——去年,《收获》的微信公众号拥有20万粉丝,不少读者的评论非常有见地、有深度,主编程永新认为这些评论和理论批评一样,对期刊的发展都很重要。《北京文学》、《作品》等杂志强调与读者互动,甚至在杂志上或新媒体增设了类似“编读往来”的栏目,通过作品架起读者和作者的“沟通桥梁”。

移动优先——《人民文学》自主开发APP平台“人民文学醒客”,这一类似于“豆瓣阅读”的丰富而分类清晰的内容,能让读者能从中查到很多资料,像是开放的公益图书。2015年,《花城》开始建设爱花城网、爱花城APP,目前已有2000余名作者在平台上认证作家身份,上传自己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有作家通过“爱花城”App开设直播课程,讲授写作经验,还提供有声书、文学赛事、听说直播、线上改作文等功能。

奖掖新人——传统品牌期刊在夯实刊物影响力的同时,还能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十月文学奖已经颁出十五届,同时也开设了专门的新人奖,以此鼓励年轻作家对文学的投入。《雨花》所开设的“绽放”,《花城》的“繁花榜”等都激发了年轻作家的积极性。

充分联动——除了自身发力,文学期刊还通过联动等方式,扩大自身影响力。成都市文联旗下的《青年作家》和《草堂》诗刊,分别联动大众媒体联合举办文学奖(诗歌奖)等文学活动,提升了刊物自身的影响力。

尽管转型之路方式多样,但困境依然明显。《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文学刊物内容都适合新媒体传播,新媒体介入要考虑三点,第一改革需要成本,第二投资有风险,第三未来不可评估。

《十月》也曾和“喜马拉雅”一起做过朗读项目,副主编宗永平却认为,目前没有看到明显的转变。《花城》设立的爱花城网,已经上线四年,但在阅读量、书籍购买力等市场方面的数据仍然不理想。究其原因,《十月》副主编宗永平表示,一是平台问题,当代大多数年轻人习惯电子阅读,而《十月》的读者习惯书本阅读模式;二是现在缺少文学专业读者。爱花城文学平台项目总监陈崇正告诉记者,“虽然我们一直在建设,但运营这块做得不是特别多。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们就三个人在做爱花城平台,人手严重不足,各种条件局限了发展。”

主编把脉

终极竞争仍是优质作品的竞争

2009年3月至2019年1月,《北京晨报》、《法制晚报》、《黑龙江晨报》等103家报纸媒体停刊。同样为纸质刊物,文学期刊杂志市场却保持原状、甚至有回暖的迹象。

《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茅盾先生在《发刊词》中说:“创造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人民文学。”这不仅是《人民文学》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目标,也是更多文学期刊对自身的要求。一个文学期刊是否有文学的价值,一年两年也看不出来,但是过几十年后,它的存在价值就会凸显,《长江文艺》副主编喻向午告诉记者,湖北的文学绕不开《长江文艺》,四川的文学绕不开《四川文学》,只要坚持内容为王,持续记录时代,就能在沉默中沉淀出价值。

《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认为,当前政府正在加大投入,传统文学、雅文学的重要性始终未变,所以在新媒体甚嚣尘上的大环境下,在类型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形态竞相登上文坛的时候,传统文学的坚守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精神。

“网络热搜可能有一两天的关注,但是大多数信息都是一闪而过的。”李晓东表示,《小说选刊》是中国文坛的风向标之一,它并不是纯粹面向市场的通俗刊物,一直都是在文学的品质上着力。同样,《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也认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文学期刊不能因此就降低文学的标准,恰恰相反,传统纸媒要在新技术的语境里更加注重质量。

那么,在坚守文学品质的同时,如何经受读者或者市场的考验呢?

《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认为,从刊物的策略讲,首先每期不能光有名家,还必须有新人新作,作者阵容的搭配,题材的搭配,长短的搭配,都有讲究。其次不能把杂志办成同人刊物,杂志必须有开放、包容的姿态,最大限度地去团结作者。发现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要尽可能地办出自己的特点,不能千刊一面。当然文学作品在类别上的趋同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栏目的设置,但仍然可以在大文化范围内进行创新。

“现在文学界最有标志性的创作思潮、写作现象,并不见得和我们文学期刊的主动引导有关,这是值得反思的一个现状。”《雨花》副主编育邦表示,在文学形态多元化的时代,文学期刊也应走出自己狭隘的小圈子,与更多各种各样的作者和读者进行开阔的对话和交流,这样才能慢慢地把文学期刊的大门向更多的人打开。(记者 曾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有你真好的作文 童年作文300字 日记作文400字 北京故宫作文 给闺蜜的小作文 关于新年作文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 写人500字作文 读书作文400字 成长类的作文 过年作文300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抗美援朝作文 满分作文800 幸福作文400字 关于爱情的作文 难忘的经历 作文 五年级上册的作文 喜欢的食物作文 真了不起作文 做好自己作文 饺子英语作文 牵牛花作文 春天作文500字 我的书包作文 好的作文素材 路600字作文 追赶作文 二年级作文200字 看日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