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他是唤醒中国民智的一代宗师 也是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一词的人

2020-11-27 22:45:01
相关推荐

轮回千载时光去,历史长歌代相传,大家好,我是轮回千百。

今天,我们用一个历史故事的方法来讲一讲我们要说的这个人物,大家都知道,凡我华夏人民,对外都称我们为华夏儿女,我们华夏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我们有一个很美丽很统一的名字,那就是"中华民族"。那么关于"中华民族"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就要说到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了,那么他是谁呢,接下来大家一起就来看看他的历史故事:

一九零零年,对于中国来说是风雨飘摇的时刻,人们封建思想的沉沦,总是对于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中国,就像是一个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当外面的冲进这座老房子强取豪夺的时候,而我们家里的人却只是冷眼旁观,好像这些事与他们毫无干系的事情,甚至有的人还说了一句"这房子是慈禧老佛爷的,抢人家的东西,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而这就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们的思想。

就在人们都沉浸在这种思想中的时候,有一个人说了这么一句话"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此话说完,寂静了很久,终于有人鼓起了掌声,而说这句话的人,当时也就二十七八岁,正在被清政府全国通缉,他的名字就叫做"梁启超",而此时的他已经被迫流亡日本。

说到梁启超,我想大家最先想起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就是"戊戌变法",我们也称之为"百日维新",没错,根据于史书的记载,梁启超在流亡日本之前也是万千普通百姓中的一员,他的最大志向也是金榜题名,光耀门楣,直到他遇见了一个人,可以说这个人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个人就是康有为,当时的康有为可以说是个名人(注:康有为当时曾以布衣上书、力倡变法),梁启超当时对于康有为的大胆举动和一些新颖独特的见解十分钦佩,以至于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遂决定拜康有为为师。

在梁启超拜入康有为门下以后,两人经过交流,可谓是志同道合,决定对于当时的中国现状做一些事情,那么自己一介文弱书生,要怎么样才能引起朝廷的注意呢,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写新闻,而就在这个时候,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一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可谓是群情激愤,就在这个时候,康有为决定,让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绝和议",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而公车上书的实行也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随着公车上书的进行,康有为和梁启超觉得应该把这种新的思想传播出去,那么要怎么样传播这种新的思想呢,思来想去觉得办报纸比较靠谱,但是,当时的中国报社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也只有那么几家的外国的传教士报社,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一个叫做《万国公报》的报纸,这个时候康梁灵机一动,决定自己的报纸也叫作《万国公报》。

有的人就会问,为什么也叫《万国公报》,用咱们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人家名气大,咱们蹭点流量和热度呗,容易宣传,就这样康梁二人风风火火的开始了自己的新闻创作大业,当然梁启超是这家报社的主要撰稿人,在此期间梁启超每天都会写上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而内容就是鼓吹变法的好处,或者介绍一些西学之类的,但是,你还别说,人家这家报纸还做的风生水起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圈了无数的粉丝,上到朝廷官员,下到黎民学子,而梁启超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巨大的锻炼,使得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梁启超也从以前一个人微言轻的普通学子,成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而《万国公报》也正式更名为《中外纪闻》。

可是好景不长,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因为《中外纪闻》的传播对于清政府影响太大,所以清政府强力镇压,致使于刚刚才崭露头角的《中外纪闻》被迫停办,虽然报纸停办了,但是梁启超这份报纸却在人们的心中撕开了一个新思想的口子,而这个口子却永远的合不上了。

在《中外纪闻》以后,真正的让梁启超名声大噪的就是他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在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一八九六年,黄遵宪、汪康年等人在上海筹办《时务报》,邀请梁启超担任主笔,梁启超在担任主笔以后,直击当时社会痛点,宣扬变法和不变法的利弊,意图唤醒大众,共同逼迫当权者实行变法,而且梁启超以新颖犀利的言语和通俗流畅的文字,写出了《变法通议》,一时间这篇文章快速的传播开来,可以说当时的热度占领了整个报纸行业头条,而《时务报》也因为梁启超的参加,影响力迅速扩大,稳居报纸行业榜首,而当时就有人评论说:自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无人不知新会梁启超,梁启超也因此,一时之间声名鹊起。

而随着梁启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他的文笔也是越来越犀利,他在一片文章中曾经这样写道:"官惟无耻,故不学军旅而敢于掌兵,不谙会计而敢于理财,不习法律而敢于司李。瞽聋跛疾,老而不死。年逾耋颐,犹恋栈豆。接见西官,栗栗变色,听言若闻雷,睹颜若谈虎。其下焉者,饱食无事,趋衙听鼓,旅进旅退,濡濡若驱群豕,曾不为怪……"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直接抨击清政府和整个政府官僚,讽刺他们要么是外行领导内行,要么是贪权好色,要么毫无作为,可以说是言辞犀利,丝毫面子都不留,也正因为这样导致了梁启超最后只能被逼迫离开《时务报》。

而随着梁启超的离开,《时务报》也逐渐的没落了,到后来,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

我们都知道,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出逃到了日本,而在逃亡日本期间梁启超和孙中山等一系列革命党人来往较为密切,并且此间曾经试图和革命党人联合立会,而且梁启超曾经也在《清议报》中发表过"排斥满清"的言论,后来这件事情被康有为发现,斥责梁启超撤回报纸,重新印刷,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就会问,梁启超这个人是不是立场不坚定,比较多变,人品是不是有问题,这里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处在每一个动荡不堪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这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每一个人也是在改变着,探索着,而对于梁启超这样一位心忧国家和民族的人来说,多变也许正是他能够一直站在时代前沿的方式,而不像他的老师康有为在经历了戊戌变法以后,就慢慢的被历史潮流所淘汰,而对于此时的梁启超来说它可能更像是一位革命党人,而不像一位"保皇派人"。

后来,经过他的老师康有为的训斥,梁启超也意识到自己和革命党人不是同路人,于是继续跟随康有为的脚步宣传变法的思想,可惜的是一九零一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场属于《清议报》的历史"革命"(注:这里指变法)。

但是,这场大火虽然烧毁了《清议报》,可是并没有烧掉梁启超的忧国忧民之心,两个月之后,梁启超又在横滨创办了一间名为《新民丛报》的报社,继续宣扬自己的变法主张,没多久《新民丛报》就广泛的传播开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读者更是遍布全球多个国家,而《新民丛报》也成为了梁启超一生中所办报社的最巅峰之作,后来黄遵宪更是在给梁启超的写信时说道:"半年之内,中国就有数十家报刊在模仿《新民丛报》"。

民国元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一二年,在外流亡了长达十四年的梁启超回国了,由于梁启超名声在外,所以他的声望也是很高的,而回国后的梁启超也决定做一番事业,当然自己的主业是不能忘的,梁启超自己这样说道:"鄙人二十年来固以报馆为生涯,且自今以往,尤愿终身不离报馆之生涯也",所以梁启超还是打算办报纸,于是,梁启超在天津办了一个名为《庸言》的报刊。

这期报刊一经发布,可谓是风靡一时,销量竟然达到了一点五万份,成为了当时全国销量最高的报纸,当然了,我们这里说一下,这期报纸的生命周期是很短的,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到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只有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虽然说这期报纸的生命周期很短暂,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梁启超此人当时的号召力是何等的庞大,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梁启超就是当时新闻界的大咖。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就会问,为什么梁启超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呢,为什么他有那么多的忠实读者呢?

这里我们就来解读一下,梁启超的文章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一个字"新",没错就是这个字"新",我们打个比方,就是在当时别人还在用难以理解的文言文来写文章的时候,而梁启超却用了最大众化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写作,这样既给人以最直白的感受,又让人很快的可以接受理解。

而且他写的文章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文章富有感情和激情,使人读之情绪随文章所动,就像他那篇最火爆的文章《少年中国说》,以富有感情的手法写作,让人读之富有激情,将所有振兴国家之追求大声地呐喊出来,使人血脉喷张。

小编认为梁启超的文章与其说是"新",不如说是与时俱进,和历史时代潮流相结合,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使人引发共鸣,让人们所接受。

记得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过梁启超:"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而当时的少年毛泽东也是梁启超文章的忠实读者,毛泽东说,他曾经把一本《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为止,而后来在湖南办报撰稿,他采用的正是"新民体",结果也是大获成功。

有的人会说,像梁启超这么厉害的新闻大咖是不是不会遇到什么舆论危机,当然不是,正所谓常在河边走,难能不湿鞋,梁启超作为一个很厉害的舆论新闻利用者,也遇到过两次重大的危机,差点就导致自己人设崩塌,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第一次梁启超的危机是来自于袁世凯袁大总统的复辟,话说大家都知道梁启超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拥护者,民国成立后,梁启超和一帮人组建了一个进步党,而梁启超和进步党是拥护袁世凯的,可是时间不长,袁世凯竟然打算复辟帝制,这无疑是狠狠地打了梁启超一个耳光,而且还把这么多进步党的裤子给扒了,而对于这种事情梁启超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当时的梁启超是怎么回应这件事情的呢,梁启超迅速的发布了一篇名为《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讨袁檄文,正告袁世凯之流不要"无风鼓浪,兴妖作怪,徒淆民视听而贻国家以无穷之戚",而且文中还提到自己拒绝了袁世凯的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这篇文章的发表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将自己完全和袁世凯划清界限,并且最后自己也加入了讨袁的队伍,而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袁世凯倒台了,而我们"善变"的梁启超先生也从袁世凯的拥护者变成了讨袁的大功臣,而这次的事件,历史上称之为"护国运动"。

还有一次大危机是来自于张勋复辟,其实这次的事件本来是和梁启超没有关系的,但是问题就在于,当时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却是张勋的拥护者,在那个时候,经历了戊戌变法之后,人们习惯的就认为梁启超和康有为是一起的,虽然有的人知道梁启超当时已经和康有为的思想是不同的,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康梁是一体的,所以这个时候的梁启超坐不住了,觉得自己不说话是不行了,要不然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所以梁启超发文先是斥责康有为的做法,再就是表明"吾不能与吾师共为国家罪人"。

大家都知道在十九世纪,国民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压迫,思想还比较愚钝,一直墨守成规,就像小编文章刚开始是说的那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他们对于国家兴亡可谓是毫无概念,更别说什么责任感了。

但是梁启超却恰恰认为,国民是可以引导的,只是他们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开化民智和思想,只有这样,他们的力量才可以发挥出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可以从他发表的《新民说》中找出来,他在文章中这样说道:"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因此,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所以,我们只有用教育来正确的引导和开发民智,培养新一代的国民,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而在开启民智的过程中,梁启超着重强调"共同体"的构建,希望可以让国民有着共荣共辱的概念,去除掉国人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旧的封建思想,为此,梁启超在一八九九年第一次从日本引进了一个叫做"民族"的概念,之后在一九零一年的时候,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一词。

一九零二年,梁启超在原来"中国民族"一词的基础上,又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一词,而他也是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的人,而这个词语,我们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梁启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在这之后,梁启超专门从历史角度出发,写道: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是多元化的混合民族。

直到今天,我们不可否认的,中华民族一词的应用,对于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我记得有的人说梁启超其实是一个很悲剧的人物,虽然对于文学和舆论的运用来说他是很成功的,但是对于国家改变来说,无疑是失败的,有的人说梁启超就像是看家门的忠犬,活着的时候吼了几十年,但是却没能叫醒这只沉睡的中国雄狮,但是当我们苏醒以后,在回过头来看时,却会发现,他正是那开启中国国民民智的一代宗师。

民国十八年(公元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九日)梁启超先生于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终年五十六岁。

而在他逝世之后,只留下了一块没有写任何生平的墓碑,正如梁启超先生生前所说"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父母的英语作文 我来到了新学校作文 水果节作文500字 东京奥运会作文 英语作文中的万能句 雪的联想作文 小鸭子爬楼梯作文 小金鱼作文一年级 语文作文优美句子 选择信念作文500字 美丽的乌兰察布市作文300 高考作文点评 写南山公园的作文 什么什么真好作文600字 关于感动的作文题记 制作文字壁纸 冬天的作文250字 让我后悔的一件事作文300字 环保作文结尾 初中英语万能作文 关于体操比赛的作文 现在的自己作文 第一次坐高铁作文 那件事真让我开心作文 植树作文600字初中 原来我也很棒作文 我的梦想作文三年级 队列比赛作文400字 庆国庆 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