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孩子通宵游戏 成绩滑坡 撒谎叛逆咋办?3招根治留守儿童手机病

2020-11-28 03:05:01
相关推荐

现如今,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湖南郴州,一位山村教师曾表示,他们学校80%都是留守儿童;很多爱孩子都会强烈要求,在外打工的父母给自己买手机,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那就买呗;

可没想到在接下来的寒暑假,孩子的生物钟那是彻底混乱了,晚上通宵玩游戏,上午睡懒觉,下午起床继续玩手机;有的孩子,自从父母给买了智能手机之后,成绩是一落千丈,从80分直接滑到了40来分,到最后干脆就没及格过。

就像电影《米花之味》中有个片段,很现实的反映了这一点:

当在城市打工的妈妈返回到农村老家时,却发现女儿染上了一系列坏毛病:爱撒谎,在学校调皮捣蛋,和老师唱反调,回家偷手机玩,还偷偷带朋友上通宵的网……

而且当妈妈找女儿谈话时,女儿却显得极不耐烦,还当着妈妈的面摔门而去,把这个妈妈气得直跺脚;孩子说不听,妈妈只好把气撒在老人身上,对孩子的爷爷责备道:“你平时是怎么教她的?整天就知道玩那个手机游戏,成绩怎么可能不倒数?”

老人心里也很无奈——你要我帮忙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我可以做到,但是你要我管教孩子不玩手机?那也太难为我了吧!哎,这些话也只能憋屈在心里,于是,面对孩子妈的责备,只好沉默不语……

我们知道,生气、抱怨、责骂终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父母到底应该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的问题呢?

首先,我们对“留守儿童”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360百科上的解释是:

“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但是,在我看来,这是狭义上的“留守儿童”,而广义上的“留守儿童”则包括了那些即使双亲都在身边,却没有得到父母足够且有效陪伴的孩子;

也就是说,父母没有给予孩子真正有效的陪伴和关爱,只是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的督促和义务养育,而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便造成了心灵上的“留守儿童”。

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或表现出诸多问题的时候,大多数父母是怎样做的呢?普遍有以下几种做法:

1. 远程电话问孩子成绩和表现

有记者曾经采访一个留守儿童,问她喜欢爸爸吗?孩子直摇头说“不喜欢”,记者很好奇问她为什么,小女孩回答道:“他每次打电话来,都问我考试考几分,有没有听妈妈的话,烦死了,我都不想跟他说话了!”

另外一个小男孩脾气稍微好一点,当他和在外打工的妈妈通电话时,刚开始还聊得挺开心的,但是当妈妈问到学习情况的时候,这个小男孩立马就词穷了,赶紧敷衍几句就把电话挂了。

可见,在外打工的父母,通过远程电话来问孩子成绩,或在家里、学校的表现,往往使得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特别是当父母每次都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孩子更是从内心里排斥和父母沟通;

因为每次一通电话就谈学习,原本温暖和谐的亲情,被无数次枯燥乏味且沉重的“学习汇报”,击打得支离破碎,荡然无存。

2. 对孩子进行说教、批评或责骂

有的父母,从妈妈(或爷爷奶奶)口中,得知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或者在学校表现不好的时候,就试图通过电话对孩子进行说教,批评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等等;

有的家长甚至在电话里训斥孩子:“你为什么那么不听话?你再这样等爸爸回去有你好看的!”,原本和孩子通电话交流情感,是维系良好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感情不可多得的“亲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父母在陪伴孩子上的缺位,但如今却变成了让孩子深感痛苦的“高压审讯”。

有的父母甚至趁节假日,专门抽空回家教训孩子——老爸不发威,我看你要飞上天,不给你一点颜色瞧瞧,你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于是对孩子一顿暴打;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的问题总该得到解决了吧,可没想到打那以后,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发展出了更严重的性格问题,轻者叛逆行为变本加厉,重者甚至制造出无法挽回的局面来,以下新闻,层出不穷。

面对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以及性格叛逆、撒野捣蛋等问题,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呢?

我们首先要量化一下,留守儿童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1. 课后娱乐生活单调,靠手机游戏“解闷”。

2. 孩子缺乏自控力,面对手机游戏毫无抵抗力。

3. 父母缺位、隔代教育、缺少玩伴、寄宿制度等。

其中,“父母缺位”是最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有效的陪伴、沟通和关爱,那么其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有家长可能会说了,我当然知道陪伴孩子很重要,但是现实情况不允许呀,每天陪孩子玩谁来挣钱养家呀?因此,不管是让父母放弃工作,还是把孩子从老家接到城里来,又或是经常请假回家陪娃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具备操作性的,如果父母与孩子确实是分隔两地,那有没有办法解决“父母缺位”的问题呢?

心理学家梅尔兹经过大量实验证明:

一个人的反应、感觉和行动,永远是遵照着他对自身与环境的想象而进行。

比如说,当一个催眠师告诉正在被催眠的人,说他现在正处于冰天雪地的北极,那么这个人不仅会嘟嘟嗦嗦,而且还会感到寒冷的袭击,身体会有寒冷的反应,鸡皮疙瘩也会浮满全身。(作者注:该理论借鉴参考于《人性的开拓》一书)

也就是说,这个被催眠的人,他实际上并没有去过北极,但是他在催眠师的诱发以及想象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北极刺骨的寒冷,说明什么道理?一个人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实中的缺失。

正如梅尔兹所说:

“(人的)神经系统无法分辨想象的体验与真正的体验,它在此两种情况下,都依照前脑所得到的资料自动的反应——遵照你所想或认为正确的样子做适当的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男生,长时间暗恋某个女生,在无数次假象与对方约会,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甚至结为连理,白头偕老了;因此,他越陷越深,最后无法自拔。

实际上他可能连这个女生的手都没碰到过,或者他压根就不了解这个女生,他真正喜欢的只是自我想象出来的一个恋爱形象罢了,但是,他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和对方“相处”的感觉。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逼真的想象能够带给人带来逼真的感受,就像曾经亲身经历一样;那么,这个心理学技巧如何运用到教养留守儿童身上呢?

父母要做一个懂孩子的“催眠师”,要引导并且教会孩子通过想象,以获得成长所需的感受,包括:父母陪伴、娱乐游戏、自我认同等;具体怎么做呢?

专业催眠师在对患者进行催眠时,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

“你必须有高超的手法引导人们从目前的心理状态转变成入神的状况――从描述他目前的心理状态循序渐进至你要他到达的境界。”——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

说得通熟易懂一点,就是在正式想要改变孩子之前,我们先要让孩子描述以及认同孩子目前的心理状态,先和孩子同频、共鸣,以获取孩子的信赖和好感,我们再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改变。

其实,孩子每天所玩的手机游戏,实际上也是一个“催眠师”,这个催眠师通过“游戏场景”以及“闯关任务”,或者通过“短视频”“电视剧”等对孩子进行循序渐进地“催眠”,使得孩子越陷越深,甚至无法自拔;

而父母要做的实际上是“反催眠”,或者干脆把孩子拉到另外一个场景进行“催眠”;那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切的“陪伴”,以及愿意在父母所创造的场景下被“催眠”以及改变呢?

01

(一)向“手机”学习,和“游戏”交朋友

有的父母可能感到很诧异,为什么要向“手机”学习,还要和“游戏”交朋友?不是说好了帮助孩子戒除手机游戏瘾吗?怎么现在反而还要“拥抱”手机游戏呢?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父母与其和“手机游戏”对抗得你死我活,而且往往还处于“劣势”——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孩子和手机如影随形,但是和父母呢?却距离遥远;

俗话说,山高皇帝远,要是真的跟它(手机游戏)死磕到底,吃亏的往往是父母;与其这样,倒不如顺手推舟,借“手机游戏”之鸡,生“和谐亲子关系”之蛋,具体怎么做呢?

父母可以一改以往敌对的态度,甚至以“臭味相投”的心态,和孩子谈论手机游戏,怎么讨论呢?可以问孩子以下这些问题:

“你玩的是什么游戏呀?”

“你选的是哪个游戏角色呀?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角色呀?”

“你觉得这个角色跟你自己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样呀?”

“这个游戏玩起来难不难呀?你的同学当中谁最厉害呀?”

“你玩游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呀?后来是怎么突破的呢?”

“妈妈(或爸爸)允许你玩游戏吗?但是你还是很想玩对吗?”

总之,父母要尽可能的向孩子“讨教”手机游戏方面的问题,孩子怎么回答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愿意和父母倾诉,愿意和父母谈论他喜欢或热爱的事情;

他谈论得越多,他被自我“催眠”的程度就越深,他就会有一种感受:和爸爸(或妈妈)聊天是很开心的事情;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游戏“经验”甚至比打游戏更刺激、过瘾——这就像很多成功人士,在获得巨大成功后,总乐于给一些年轻人分享成功经验和体会。

父母要像对待“成功导师”一般对待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就从手机游戏中的催眠场景,转移到了父母所设置的场景中,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存在;孩子分享得越多,父母在孩子内心所占据的位置就越重。

当然,这一步可能使得孩子更享受于玩手机游戏,不过没关系,因为水涨船高,孩子越享受,我们就让他分享得越起劲,我们对孩子的陪伴就渗透得越深;别忘了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的理论:先让孩子“描述他目前的心理状态”,你就能获得孩子入神般的信赖和好感。

02

(二)对不喜欢的“跳过”,对喜欢的“拿下”

当然,在孩子的分享过程中,难免就会说出一些我们大人可能不太认可的观点,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如果父母对其进行批评或者纠正,那么,孩子必然感到受挫,这就会打断孩子分享的连贯性,若是反复如此,孩子更是不愿再和父母分享心中的想法了;

因为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你们和我不是一路人,爸妈根本就不懂我,他们都不认可我;但如果父母假装认可,又会起到误导的作用,搞不好还真的把孩子给惯坏了,那怎么办呢?

正确的做法应该像去“跳蚤市场”选购东西一样,遇到不喜欢的,不要纠缠其中,更不能对摆摊者说:“你不应该摆这些东西,难看死了”,对方肯定会反击:“关你甚事!”,同理,对于孩子提出的父母不太认可的观点,父母同样不必纠缠其中,抱以不否定也不赞同的态度,直接忽略跳过即可;

但是,一旦遇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要果断拿下,并且充分强化:“哇!你这个东西真的太美了!”,同理,当听到孩子积极正面的观点后,父母也可以非常振奋明确地对孩子表达道:“孩子,你能这么想说明你已经长大了,你一定很为自己感到自豪吧!”,以此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孩子高自尊状态和自我认同感。

03

(三)积极倾听,别着急下定论,引导孩子思考

有一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与君共享:

有一个小男孩写了一篇“我的梦想”为题的作文,交给了老师,结果却被老师留堂批评了一顿,老师对这个男孩说:“你的梦想太不切实际了,你写到以后想要一个200英亩的大牧场,还想盖一栋4000平米的大别墅,你不要做白日梦了,你们家那么穷,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拿回去重新修改你的梦想,我会考虑给你及格的。”

男孩回到家,痛苦地思考了很久,他问父亲他应该怎么办,父亲说:“孩子,这件事你得自己决定。不过我认为这对你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一周之后,孩子将之前那篇作文原封不动地交回到老师手中,并对老师说:“你可以保留你的分数,而我将继续我的梦想。”

若干年后,孩子果真把这个梦想实现了,而当初那个老师也带着学生前来参观了他200英亩的牧场,以及那栋4000平米的大别墅……

不得不说,故事中的父亲值得我们每个家长朋友学习,积极倾听孩子的一切,不急着下定论,引导孩子自我思考、决策,孩子才会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把成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孩子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未来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在梦想的鞭策下,砥砺前行。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廖老思父母加油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400字作文稿纸a4打印模板 那一次我真开心600字初中作文 我在什么中成长作文600字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什么的魅力作文600字 消防安全作文500字左右 心中有话对你说作文600字 解开缚心的绳索作文600字 一个难忘的眼神作文600字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600字 我的未来不是梦作文600字 记事文作文600字 西游记观后感800字作文 亲切的怀念作文600字 我想唱首歌作文600字 我的拿手菜作文600字 我爱我家作文800初中 有什么真好作文600字 我喜欢的小动物作文400字 关于寒假的作文300字 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我得到了表扬作文400字 成长的代价作文600字 爱就在身边作文300字 我懂得了珍惜作文600字 成长中的烦恼作文400字 打屁股作文5000字 非凡的美丽作文600字 新年愿望作文450字 何以解忧唯有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