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教师资格证必考点汇总(上)下半年笔试必备

2020-11-28 12:25:01
相关推荐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

还有30多天就要报名了

不少小伙伴已经逐渐进入状态

今天开始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必备考点

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

能对着这些考点更好的梳理自己的知识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0、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1、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1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13、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4、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

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6、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体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2)社会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

(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4)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

195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教育目的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②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③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

④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⑤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⑥教育结果不同: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8、什么是素质教育?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19、素质教育的意义

①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

②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20、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

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

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1、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⑦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3、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①学会共同生活

②学会认知

③学会做事

④学会生存。

24、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5、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6、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7、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

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

②组织管理能力

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④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师德

②愉悦的情感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健康的人格

28、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29、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30、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师范教育

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③教师的在职培训

④教师的自我教育

31、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2、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33、师生关系的内容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①专制型

②放任型

③民主型

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5、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

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6、课程的意义:

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7、课程的类型:

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8、三维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

39、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0、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4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2、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3、课程资源的分类:

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②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①进行社会调查

②审查学生活动

③开发实施条件

④研究学生情况

⑤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⑥建立资源数据库

45、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特点:

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6、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①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②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③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④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7、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未完待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烦恼作文600字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作文500字 写景作文400字 我的妈妈作文 作文600字 堆雪人作文 成长类作文 春节作文400字 写景的作文 读后感作文400字 我的家乡作文 有你真好作文 春节作文500字 亲情作文600字 下雪的作文 300字作文 翻过那座山作文600字 春节趣事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 下雪了作文 写人的作文400字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关于过年的作文 成长作文600字 元宵节的作文 写事作文 作文400字 600字作文 贴春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