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短篇经典《水泥桶中的信》:死亡和绝望中幻化出一朵彼岸之花

2020-11-29 03:55:01
相关推荐

彼岸无生无死,无苦无悲,无欲无求。独自彼岸路,幽冥中炫灿绯红 。那是彼岸花开,为亡灵带来指引和慰藉。

一、简单和真实的力量

叶山嘉树的短篇小说《水泥桶中的信》,长期一直在我脑海中回旋。我仔细想了一下,也许就是因为它足够简单、足够真实。就像曾国藩说的夫以天下之至拙破天下之至巧,以天下之至诚去天下之至伪,这种大巧不工、重剑无锋的作品,就像一把开山斧一样,直来直去,重重的击在人的心上。

这篇小说被称为“反艺术的但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剥去了一切繁琐的包装,把最残酷的真实展示在你面前,让你无处闪避,无从躲藏,无法视而不见。

就像前些年网上流传的《最悲伤的作文》一样:

这不是悲伤的作文,这是悲伤的人生。

这不是用技巧写就的文字,这是用心写成。

如果你为它们流了泪,不是因为它的艺术性有高,而是你心里知道,它是真实发生的。

《水泥桶中的信》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整篇小说完全没有任何节奏、韵律、悬念、留白等技巧的处理,甚至于连蕴含着情感的写景也没有,它只是像一个便签本一样,忠实的记录着钢筋、水泥、困苦的生活、以及一封偶尔得到的信。

但在小林多喜二心中“父亲”一样存在的的叶山嘉树,作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又怎么会仅仅满足单纯记录工人阶层的艰苦,进行阶级斗争式鞭挞呢?能够流传百年的伟大小说,一直蕴藏一种更伟大的直指人心的力量,等待我们去发现。就如泰戈尔说的:

她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眼睛把一切都告诉人家了。虽然没有人了解她。她望着每一个人的手,说不出话来;她怀念着那些从小熟识的面孔,那些能够了解一个哑妇的语言的人的面孔。在她沉默的心中,不断地发出无声的哭泣,只有“探心者”才听得见。

二、信的密码

《水泥桶中的信》情节非常简单,叙述方式更是直接,一共有三个部分的平叙:

一、水泥工【松户与三】工作时的场景:文章重点写了两个方面:

1、工作的繁重和紧迫----【松户与三】的鼻孔里进入一滴混凝土,整整11个小时他都没有机会把手指伸进鼻孔清理。

2、生活的困苦:已经有了6个孩子,可是老婆的肚子又大了:一圆九十钱的日薪,一天要吃两升五十钱的米,衣着住宿又要九十钱,真浑蛋!怎么还能喝酒呢。

二、水泥桶里的信。

三、松岛读完信后的反应:

“真想喝个烂醉,把一切都砸坏!”他怒吼。“喝醉乱来怎么行!孩子怎么办?”妻子说。他看了看妻子鼓起的腹部,那是他第七个孩子。

这就是小说全部的情节,简单到每一部分稍加引用,就是它的全部。那么它的魅力主要来自于哪里呢?

我觉得不在于第一部分卓别林《摩登时代》式的描绘---虽然以点带面的描写很巧妙,但反映工人阶级劳苦生活的主题并不罕见;

也不在于第三部分“解脱与幻想,俯首于现实”的反转:毫无希望---正是困苦生活的延续,过多的解读无疑是画蛇添足。

小说能够超出同类题材,具备了别样的特质,就在于关键的第二部分:信。

这也小说取名《水泥桶中的信》,而不是《松户的一天》的原因。

我是N水泥公司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的爱人担任的工作是把石块放进碎石机去。十月七日早上,放进大石块时,跟那石块一起夹在碎石机中。他的伙伴想去救他,但我的爱人已如沉到水中一般,沉落在石下。于是,石块和爱人的躯体互相辗碎,变成红色细石,落到传动带上。又从传动带传入粉碎筒中。在那儿跟钢铁弹一起,在激烈的声响中发出细细的咒诅声粉碎了。就这样被烧制成水泥。骨骼、肌肉和灵魂,都变成粉末。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第二天,我写这封信悄悄放进桶子里。你是工人吗?如果你是工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请回信。这桶中的水泥用来做什么呢?我很想知道。我的爱人会变成几桶水泥?用到那些地方?你是水泥匠?还是建筑工人?我不忍见我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大宅的围墙。可是,我怎能阻止得了!如果你是工人,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种地方。唉,算了,用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我的爱人一定认为埋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没关系,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定会配合得很好。他温柔善良,而且稳当可靠。还很年轻,才二十六岁。他如何爱我,我不知道。但是我已经用水泥袋代替寿衣,让他穿上!他没有入棺,已进入旋转窑了。我如何送他呢?他已葬到东边,也葬到西边;葬在远方,也葬在近处。如果你是工人,请给我回信。我把爱人所穿的工作服破片送给你,包这封信的就是。这破布已沁进石粉和他的汗水。他是穿着这件破工作服紧紧拥抱我的。如果不会给你添麻烦,请把使用这水泥的日月、详细情形、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你的名字,都告诉我,务请保重。再见。

因为小说中并没有介绍写信女工的身份背景(也不可能),所以有些评论者“从信中看到了女工的坚韧和知性”。----这都是以“控诉+歌颂”的旧思维,用“斗争导向”在强行解读,即:劳动人民的对立面都是被控诉的,所以劳动人民的抗争都是要被歌颂的。

对于这封讲述死亡的信,我们其实看不到任何知性和乐观的成分,看到的只有死亡叙述下的麻木、迫切寻找共情的无力、以及绝望之处的幻觉。

下面我们就叙述风格、细节描写以及作者刻意选择的象征因素,探究女工文字之下蕴含的痛苦和希冀,做一个文本之下的“探心者”。

1、死亡叙述下的麻木

人在极端痛苦的情况下,思维就会停滞,会陷入为之痛苦的影像之中,进行机械的倾诉。

这种“机械诉说”是指:完全的自说自话,并不顾及听众的反应。或者说,对听众的反应也并不期待。

我们可以用鲁迅名篇《祝福》中祥林嫂的诉说,和女工的来信对比,印证一下: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读过小说都知道,这个时期祥林嫂已经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中,这是她向村里的善男信女讲述自己儿子被狼叼走时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这一段话里用到的手法:散乱的短句子、次序相接、不厌其烦的细。

随便拿出一段举例:

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

你会感觉到:祥林嫂的脑子就像在过电影一样,只是麻木的把脑子里出现的画面,一句句的复述出来。“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一句其实和讲述事件的本身并没有关联,但在祥林嫂的口中不厌其细。而“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 就像单线程的机器人在运行程序一样,毫无语言的归纳性和跳跃性。

而且通读全段诉说,你发现不了祥林嫂有任何和听众互动的痕迹(意图)。

比如写成这样:“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哎,惹您笑话了)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

是吧?

语言的运用之妙,就是这些细微之处的效果。作家把握了这种微妙,就可以准确的传递出他计划中的情绪。

不信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那天,我在后院劈柴烧饭,阿毛在门槛上剥豆子。等我劈完柴以后,叫阿毛,却不见他答应……

一样是口语化的叙述,但因为有了(语言的)概括性、跳跃性,那种麻木感一下就消失了。女工来信中对于爱人死亡的叙述,便有同样的味道:

石块和爱人的躯体互相辗碎,变成红色细石,落到传动带上。又从传动带传入粉碎筒中。在那儿跟钢铁弹一起,在激烈的声响中发出细细的咒诅声粉碎了。就这样被烧制成水泥。骨骼、肌肉和灵魂,都变成粉末。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

同样的散乱句子,但不厌其细;像运行程序一样顺次输出,毫无语言的归纳性和跳跃性。同时,又没有互动(比如,希望我的描写没有吓到您)。

信是把私密话倾诉在纸上。相比于语言的诉说,落在纸上,其实更有斟酌字句的时间。采用和《祝福》同样的写法,我们只能说,极度的痛苦已经使她麻木了。

2、寻找同命共情的无力

**溺水之人,恍惚之中会把稻草当木舟**

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第二天,我写这封信悄悄放进桶子里。你是工人吗?如果你是工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请回信。这桶中的水泥用来做什么呢?我很想知道。

信中并没有说明女工有没有家人和朋友,但可以看出,女工是孤独的、无助的。工友呢?也许有,但并不亲密。

文中的主角【松户与三】和女工一样是水泥工人,对于松户的工作环境,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也是小说通篇仅有的两处)

1、矗立夕阳中的惠那山覆着纯白的雪。2、在他经过的脚下,木曾川的水泛起白沫而鸣。

这两处描写有一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旷感,体现出【松户与三】的工作非常孤单。以此推测,女工的工作环境也一样,至少团结就是力量是不存在的。当一个人身处流水线上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机器的一部分,坚硬而冰冷。他人惊心动魄的内心痛苦,其实在我的的眼中,并没有那么重要。

鲁迅说: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可能是因为命运不同。对于女工来说,锥心的痛苦,可能只有同命运的人才可以倾诉。---爱人是水泥工,那就找一个遥远的水泥浆吧。----也许在他触摸到这些沙石的时候,还可以触摸到爱人的骨骼和肌肉,感知到他的灵魂。切实的触摸,跨越财富地位、和性格的隔阂。

所以女工在信中无意识的反复强调:

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

就让我亲手缝制的袋子,安放他的躯体。再向袋子里放上一封信,信里藏在无可诉说的秘密。像漂流瓶一样,寻找一个渺茫的希望。

这种孤独感、寻找共情的渺茫感,遥不可及的连带感,品读起来,格外悲伤。

3、绝望之处的幻觉

我如何送他呢?他已葬到东边,也葬到西边;葬在远方,也葬在近处。

惨烈景象麻木的浮现, 漂流瓶一般微弱的希冀,但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在残酷叙述背后,透漏出的那一点点由绝望生出的---浪漫的幻想。这份心酸的浪漫,弱化了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学的斗争色彩,使得这篇小说,和半夜鸡叫周扒皮区别开来,跳出控诉的小格局,拥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他已葬到东边,也葬到西边;葬在远方,也葬在近处,这种“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样式的叙述,为悲剧笼了一层诗的色彩。

如果我们把它简单的理解为:**他被做成了水泥,从搅拌罐里出来,被灌进一个一个袋子,分拣,被货车运到了四面八方。

无疑是对这么优美句式的亵渎。

把它理解为:我的爱人在高山,我的爱人在海边。我的爱人在天上,我的爱人在心底。

也许能贴合作者传达的本意。

就像信中说的“他没有入棺,但我已经用水泥袋给他穿上寿衣”,对于这场令人窒息的惨剧来说,给绝望之人,安排一丝丝微弱的自我慰藉,也算是一种祝福吧。

所以作者在写骨骼碾碎的时候,用到了“红色的细石”, 写残缺的破布的时候,用到了“渗入了他的灵魂”,写水泥袋的时候用到“装爱人的袋子”,写水泥的用途的时候,用到“剧院的走廊和大院的围墙”。为冷冰的基调,蒙上一点梦的色彩。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下面一段:

我的爱人会变成几桶水泥?用到那些地方?你是水泥匠?还是建筑工人?我不忍见我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大宅的围墙。可是,我怎能阻止得了!如果你是工人,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种地方。唉,算了,用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

有正统的文艺评论说:“从不忍到算了”,反应了女工的反抗精神中的“软弱和妥协”--- 这种评论简直就是为“斗争而斗争”,而违反人性了。

如果是正常人的思维,解读应该是:虽然恨那些剧场和大宅的象征(上层),但又希望爱人的尸骨,安放在一个干净和体面的地方。总不至于为了斗争到底,希望爱人骨肉和灵魂制成的水泥,用在劳工食堂的灶台上吧。

现世无缘,来世安好。这是作者给通体冰凉着就一层暖色的安排,也是女工在绝望深渊,升腾出的一朵希望之花。

我的爱人在高山,山顶覆盖着洁白的雪;我的爱人在海边,浪花卷起红色的细石;

我的爱人在天上,剧院里传来云端的歌;我的爱人在心底,冰河深处有暖阳流过。

我的爱人在彼岸,彼岸无悲苦。我在爱人在路上。深邃寒夜处,会有一朵炫灿绯红的花,为他带去指引和慰藉。

三、结尾

余华说:一部小说的出版,仅仅书写意义上的完结。从阅读和批评的角度上讲,一部小说是永远不可能完成,或者是永远有待于完成。阅读和评论的意义,不在于作者在写作时想到的,而在于作者写时没想到的。一篇小说发表后,便不仅仅属于作者,而属于所有读到他的人。

《水泥桶中的信》同样也是如此吧。对于一篇几千字的短篇了来说,无论是战斗式的解读,还是宿命学说,恐怕都是作者身后没有想到的。小说不确定性的魅力正在于此。比起斗争批判的评论方向,我更愿意挖掘小说更长久的意义:

在无数看不见的角落,生命坚忍而顽强的存在着,经历风雨飘零。不管生活的公平或是不公,接受它,活下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素材亲情 上海旅游英语作文 三年级作文300 我爱吃水果作文 作文写动物的 读后感500字作文 北方的秋天作文 关于母亲的作文500字 heroes作文 以小见大的作文100字 写兔子的作文200字 学与思作文 初二年级作文 特殊的经历作文 一次正确的选择作文600 初中生400字作文 秋天到了作文300字 六年级第三单元作文500 心波荡漾作文800字 难忘的青岛之旅作文 去西安旅游的英语作文 作文感悟怎么写 小洞饿了想吃香肠有声音作文 关于丰收的作文 意林作文素材 作文童话故事 心中的祖国作文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作文 二年级我学会了什么的作文 消防安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