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紫云坚持做山地文章促绿色增收

2020-11-29 09:40:01
相关推荐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贵州省委牢记习总书记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深情嘱托。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决战脱贫,实现同步小康,取消紫云等10个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具备新型工业化发展条件的GDP考核,增加对居民收入增长,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和权重,引导加快转型经济发展方式。

紫云自治县作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10个生态功能县之一和全省14个安顺唯一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在发展历程中,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义和发展内涵。认真贯彻落实“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坚持做山地文章促进绿色增收,走出一条绿水青山更加美丽、金山银山更加富民的绿色之路。

一、基本情况

紫云是全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2284平方公里,辖8镇2乡2街道办168个村(居),总人口40.02万人,现有贫困村89个,贫困人口6.6万人,贫困发生率18.28%。

紫云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较早,属黔南山原中山低山盆谷区,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7.8%,是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占比较大的山区农业县,发展山地特色产业具有很大优势。面对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紫云提出打造“绿色紫云”的发展思路,立足丰富的坡耕地资源,用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下定决心带领群众念好“山字经”,在山地经济上做足文章,努力实现荒山变果园、果园变美景、美景变产业,既守住绿水青山,又带领群众创造金山银山。

2016年初,紫云率先完成“十三五”期间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森林覆盖率达53.7%;2017年,紫云进入全省10个生态功能县大名单,森林覆盖率已突破62.66%。在3年时间内,先后创建6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8个万亩农业产业带、16个500亩坝区山地特色产业园,形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基础持续增强、农业人均收入持续增涨的大好趋势,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发挥山地优势,厚植绿色资产。一是合理布局绿色产业脉络。以“坡坡花果园、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人人奔小康”为主目标,明确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方向,合理布局“一园两带四区”产业,即:紫云低热河谷早熟蔬菜产业示范园;主干公路沿线产业带和旅游观光产业带;以烤烟种植为主的北部产业区;以旅游观光、错季蔬菜、特色精品水果为主的中部产业区;以核桃和紫云花猪为主的南部产业区;以早熟蔬菜、冰脆李和紫王葡萄为主的低热河谷产业区。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9年,全县经济作物总量达到156.9万亩,人均达3亩以上;带动6.68万贫困人口就地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将达68%以上。二是充分调整产业方向。以“三权”促“三变”改革和全面推广“塘约经验”为着力点,以全县16个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6个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提质提效为突破口,按照主抓“三线”、主攻“四乡”、主推“四品”的产业布局,制定工作方案,加大调整力度,全力组织实施,形成了县域范围“一路一带、一线一带”产业结构合理配比的新格局。2018年,全县完成玉米调减10.37万亩,实现5200户贫困户有效增收;扩种精品水果6000亩,带动30679人贫困人口发展致富。以发展经果林为主的农林产业和多层多彩景观林为重点,统筹旅游发展、生态建设、园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退出荒山变果园、果园变美景、美景变产业,用产业支撑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小康。根据经济林3至5年挂果收益的实际,在没有确定退耕还林指标、没有项目和资金支持情况下,在2015年底,县里筹措资金6000万元,通过3个月的短时间,就完成20.682万亩退耕还林。统筹规划8个万亩产业带,重点发展红芯薯、核桃、葡萄、石榴、枇杷、茶叶、蓝莓、特色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打好“特色+绿色”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建立健全增收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平台,由政府组织村集体或农户流出土地,前三年分别按全额、50%和30%向企业(合作社)给予土地流转补贴,支持各类园区建设。通过产业合作、农民入股、组建村级集体合作社的方式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3年来,全县共流转土地9.18万亩,累计完成投资16.02亿元,建成紫云火花低热河谷早熟蔬菜示范园区、紫云观光农业示范区、达帮乡紫葡萄农业示范园、坝羊乡生态茶叶示范园等6个省级重点园区,以及12 个乡级园区,完成产值16.6亿元,实现人人参与,户户增收。

(二)突围发展短板,扩宽增收渠道。一是培育龙头打造品牌。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子,采取“流转土地、先建后补”方式,分两批统一流转土地3万余亩解决企业发展需求。2016年来,全县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79家,直接带动3万余户农民增收。鼓励引导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推进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提升品牌竞争力。低热河谷早熟蔬菜示范园区统一使用“火花”品牌,蔬菜远销珠三角和香港等地;坝羊乡土红坡有机生态茶叶公司“毛山盖”有机品牌绿茶荣获2014年“中绿杯”金奖,在上海、广州开辟了高端市场。二是推进农旅互助联动。在209省道和惠兴高速公路沿线核桃产业带、猫营镇精品水果及油茶产业带、板当镇硐口村蓝莓种植产业带,实施以观光农业、田园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格凸河景区、喜雅河漂流景区,集中培育“紫陌青岚”“石榴群”等一批农旅结合示范园,初步形成“乡乡有特色、村村有园区、处处是景点、天天有游客”的全域旅游和全面脱贫新局面。各地通过农旅融合发展,目前已带动发展特色农家乐100余家,带动4.15万农民就业。紧邻格凸河景区的蜘蛛人饭店、响水塘两户农家乐在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200人左右,实现月人均收入3430元。同时,依托农业园区载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反租倒包、公司兜底、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农户除了通过土地流转和在企业务工获得收益外,还参与管理分红。贵州高原蓝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租用板当镇硐口村4000亩土地栽种蓝莓,参与合作的农户仅劳务收入每人每年就有22500元以上;对于“反租倒包”的农户,通过栽种蓝莓每年可得到5至8万元收入。

(三)建立长效机制,决战脱贫攻坚。一是积极谋划不带GDP产业项目。紫云的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山地产业中远期发展规划要早规划、早实施、早取效,稳固山地产业基础,解决好指标预算和产业项目库存量。在2016年,上级下达紫云退耕还林任务14.86万亩,而全县短期完成了20.682万亩,实际上超前实施了5.822万亩退耕还林指标,超出部分指标没能得到解决,相应的补贴、林地管护、产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产业扶持,采取扶优固特,融合资金,做好产业指标预算和产业项目入库留存。二是加大山地产业基础投入。从加大节水改造、雨水集蓄、旱地浇灌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上着手,建成一批农业灌溉水源工程。在加大山地农业生产密集区投入上着力,加快推进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网相连、电网相通、通讯全覆盖。 3年来实现6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道路与主干道路互联互通、供电联网、通讯接入。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冷链物流、产品精深加工、物联网等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县投入交通运输项目资金109亿元,路网通达里程达到2859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774公里);投入水利项目建设资金20亿元,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群众20万人,治理中小河流30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0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5.92万亩,为山地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启示与思考

产业发展是突围脱贫攻坚的重要出路,山地产业就是向山地要经济、向生态要发展。GDP考核取消后,面对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紫云积极调整思路,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绿水青山更加美丽、金山银山更加富民的绿色之路,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山地文章既保住青山绿水,又能富民致富,给现代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引导和启示:

(一)依托优势,选好发展道路是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基础有经济、文化、政治,经济基础不一,发展道路就不同。紫云依托山地优势,在坚持走“绿色紫云”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路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托山地资源和生态气候等方面的优势,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持续推动三次产业结构向“321”方向转变,“一园两带四区”产业布局造就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突出特色,选准发展路径是关键。山地面积广,产业基础弱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产业道路选准了,就走特色产业的路径。从改变传统种植着手,充分融合现代农业因素,把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融合起来,逐步形成以“山地产业示范园、产业带、观光园、旅游业+”相融互补为主的产业发展路径。农民以土地为资产,投入产业成股东,这是传统农民自身的新转变,也是对山地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农民土地入股后,加入合作社,从土地上获得收益,自身又可在园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观光农业园、产业带和坝区经济带来的“红利”也成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到生态畜牧、水产养殖、无公害蔬菜、茶叶、精品水果、烤烟、中药材等为主导产业的转变,实现融合发展。

(三)加大投入,做好配套建设是保障。山地产业的受制因素很多,除水、电、路三要素外,还受土质、气候、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紫云在山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水电路的投入比重很大,对土地改良、气候分析也投入不少。在人才方面,培育了一大批“土专家”,长期组织千名农艺师、农技师住在园区、干在地头,为山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办法、想点子,为产业发展作部署、搞研究。加大产业融合投入,加大利益倾向,鼓励农民合作,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上做文章,做好配套投入,保障山地产业持续增效,助推脱贫攻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家的春节作文 成长感悟类作文 翻过那座山作文 叙事作文600字初中 寒假计划英语作文 写新年的作文 我的一天英语作文 奋斗的作文素材 作文400字四年级 友情 作文 旅行作文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作文500字 二十年后回故乡作文500字 我敬佩的一个人作文200字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400字作文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500字作文 我敬佩的一个人作文500字 一件事的启示作文400字 猜猜他是谁300字优秀作文 我的中国梦作文400字 以军训为话题的作文 六一作文400字优秀 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国庆的作文600字 关于老师的作文300字 假文盲作文300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作文 环保作文300字左右 他生气了作文300字 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