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程翔:我教《哦 香雪》

2020-11-29 19:05:01
相关推荐

《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不过,现在有些学生与作品间存在隔膜,学习这篇课文时,在理解文章、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如何让学生贴近文本、理解文本?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从香雪的人生起点出发,探讨教学过程中如何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写作意识,帮助学生理解香雪走出自卑、走向独立的心路历程。

北京第一O一中学 程翔

人生起点与人的一生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受过伤害的人的人生起点,是否会像基因一样嵌入人的心灵,影响着人生的未来走向呢?这是我读《哦,香雪》受到的启发。我不否认这篇小说显示了现代文明对封闭、传统生活方式产生冲击的客观存在,因为它毕竟发表于改革开放初期,那一股强劲的春风怎能不吹遍神州大地。但是,优秀的作家不只是对时代脚步的记录者,更是穿越时代对恒久人性的思考者与表现者。当时代嬗变成为彰显恒久人性的大背景的时候,时代的色彩才格外醒目,恒久的人性才格外深刻。

课堂上,我说:“读了这篇小说内心受到触动的同学请举手。”四十八位学生中只有一人举手。我接着说:“喜欢这篇小说的请举手。”没有人举手。我由此知道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隔膜,也由此决定了教学的逻辑起点。

为什么学生在理解上

有重大遗漏?

我让几位女生到讲台上梳理《哦,香雪》的情节。她们边讨论边写在黑板上,概括出了八个情节片段,竟然把“香雪在学校受到伤害”一段遗漏了。我让其他同学提修改意见,有一位同学指出了这个重大遗漏。为什么会遗漏?这么重要的内容怎么就没有引起她们的重视?

这与小说的叙事顺序有关。从“火车开进台儿沟”这个序幕开始,到“香雪上车换铅笔盒”的高潮,再到“香雪走回台儿沟”的余波,小说整体上采用时间顺序,即顺叙;而偏偏“香雪在学校受到伤害”一段是插叙。

指出这个遗漏的同学说:“香雪为什么要用四十个鸡蛋换回铅笔盒呢?原因就是她在学校被同学嘲笑、歧视,她的木质铅笔盒‘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但她不甘心,她要用实际行动来改变现状,她要做给同学看看,我香雪能改变自己!”

说得多好啊!但是能够关注情节之间这一内在逻辑关系的同学太少了。这就需要教师紧扣文体规律重锤敲打,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香雪受到伤害之前,是一位平静、单纯、善良的少女。这从插叙中看得出来:

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又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

“三顿!”她们每次都理直气壮地回答。之后,又对香雪在这方面的迟钝感到说不出的怜悯和气恼。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

“那不是吗。”香雪指指桌角。

其实,她们早知道桌角那只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但她们还是做出吃惊的样子。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很久以后,香雪才知道它所以能自动合上,是因为铅笔盒里包藏着一块不大不小的吸铁石。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哒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

这一段写得叫人心疼!它能引起许多读者的共鸣。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少优秀人才就是从深山沟中走出来的。文中加粗的字词有深刻含义,是品味、咀嚼的重点。但是,今天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感觉不到了。这是时代和区域差异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铺垫,在课文与学生之间搭建桥梁。

我说:“以前受过他人伤害的同学请举手。”很多学生举手。我又说:“这种伤害没有因时间流逝而淡漠,相反,却与日俱增的请举手。”仍然有学生举手。我很惊讶,原来这么多学生的内心受过伤害!我问学生:“不管制造伤害的人有意还是无意,是成年人还是同龄人,它对你后来的人生产生影响了吗?”有学生点头。我又问:“你把它写成文章了吗?”学生摇摇头,说:“不敢写。”

这就是中学生。他们缺乏在生活与写作之间建立联系的意识,更缺乏通过写作表达内心痛苦的自觉。他们经常写一些不疼不痒的“作文”,假、大、空居多。其实,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具有启蒙意义,都能够唤醒学生的心灵。当教学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的时候,也就唤醒了他们的阅读意识;当阅读和写作意识都被唤醒的时候,他们就实现了成长。

有位哲人曾说过,理解就是在你中重新发现我。当阅读与学生的心灵建立联系时,学生才能感觉到阅读的必要性,阅读的意义才会显现出来。但是这种联系并非必然地出现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它需要一个媒介,教师的作用就是努力在二者之间建立起这种联系。

香雪的

人生起点

小说的前半部分中,有“香雪追火车”一段,她向乘客打听自动开关铅笔盒的价格,同伴知道后说:“值不当的!”当别人开凤娇玩笑、说她想嫁给“北京话”时,同伴说:“我们不配!”这都说明,她们头脑中有一种观念:认命,因为现实无法改变。但是,香雪不甘心。她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受到了文化的启蒙,产生了朦胧的觉醒意识。她受到伤害后,“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内心升腾起抗争的情绪。这种抗争与其说是人性的本能,不如说是文化启蒙的作用。同样生活在偏僻、封闭的台儿沟,香雪与同伴有了明显不同——这就是香雪人生的起点。

人的基因有两种,一是生理上的,二是文化上的。前者天生不可选择,后者则由人为环境造就。香雪和同伴的文化基因在起点处就分叉了,所以香雪比同伴更早具有觉醒意识。这既与香雪的家庭有关,更与她读书有关。初中生不同于高中生的地方在于,前者尚处于接受文化基因种植的时期,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独立意识。

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表现女高中生安然的成长经历;长篇小说《大浴女》,表现女主人公尹小跳备尝艰辛的成长经历与情感历程。铁凝的作品一贯关注女性命运,表现她们的独立自尊,笔法细腻而深刻。可以设想,三五年之后,香雪和凤娇都面临着恋爱、婚姻,她俩对丈夫的选择和对婚姻生活的要求肯定不一样。我们还可以想象得更远一些,比如二十年后,香雪和凤娇都因故失去了丈夫,面对重新择偶,香雪的艰难程度会明显大于凤娇。

但是,从争取独立人格的意义上来说,香雪显然更具代表性。《哦,香雪》写的是人生起点,如果我们把《哦,香雪》作为一篇寓言来理解的话,它给读者的启迪就会更加深远: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香雪铅笔盒阶段”是一个必经的少年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起点,才会有未来的辉煌。

我问学生:“假如把《哦,香雪》压缩成1000字以内的小小说,哪些情节必须保留?”学生达成了共识:“香雪在学校受到伤害”和“香雪上火车换铅笔盒”两个情节必须保留。

凤娇的故事为什么可以舍弃呢?因为,凤娇不是作为与香雪平等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小说中的,她是用来衬托香雪的。这与《百合花》中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关系不同。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是核心人物,不存在谁衬托谁,但少了谁都不行。在《哦,香雪》中,少了凤娇固然是个遗憾,但不影响对核心人物香雪的表现,至少是影响不大。只是因为有了凤娇等同伴的衬托,香雪的形象才更加丰满、生动。

也就是说,作家在表现香雪这个核心人物的同时,也表现了另一个次要人物凤娇,还表现了少女群像,使小说的容量更大,时代感更强,人物性格更加多彩。

由隐到显:

从平静到不平静

有同学问:“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不把‘香雪在学校受到伤害’一段放在开头来写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不妨沿着这个思路把情节重新调整一下:①“香雪在学校受到同学伤害”→②“火车开进台儿沟”→③“车站对话”→④“香雪追火车”→⑤“香雪上火车用鸡蛋换铅笔盒”→⑥“香雪走回台儿沟”。这样调整后,我们发现②③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阻隔太大,而且①与②之间很难衔接。

作者没有这样安排情节,而是开头就用意识流的手法,用全知视角来叙述台儿沟传统的平静被打破以及其后的变化,让香雪的“内伤”暂时隐藏起来,并带着“内伤”与外界接触;待到合适的机会再揭示出来。这就是巧妙处理“隐”与“显”、“因”与“果”的小说技法。

铁轨和火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说它们代表现代文明是有道理的。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是表现改革开放给台儿沟带来的巨变,也不是着力表现台儿沟所谓的“封闭、落后”。其实,台儿沟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变化;相反,用今天的观点看,台儿沟作为传统村落的存在,其文化价值显而易见。作者用“打破常规”的构思展开情节,让台儿沟从原先的平静中走出来,为香雪从“平静”到“不平静”的转变制造悬念,寻找外显的开口。

香雪的“不平静”在火车开进台儿沟前就有了,这是“果”。但香雪“不平静”的情绪得不到释放,因为没有机会。怎样才能让香雪的“不平静”释放出来呢?总得有一个开口。作者进行了精心选择,巧妙安排。她没有选择汽车开进台儿沟,也没有选择旅游团队走进台儿沟,更没有选择大城市的学生到台儿沟考察。因为这些的可能性及容量比较小,经不起细细推敲。作者紧扣时代脉搏,把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放了进来,让这个小山沟吹进了时代的春风。这就是小说创作的高手笔法。

一般来说,小说家安排情节,总要力避平铺直叙,追求悬念与起伏。悬念须借助“藏”,就是蓄势,一层一层铺垫。蓄势到一定程度才揭示,从而取得跌宕的艺术效果。作者先把“伤害”一段藏起来,即把“因”藏起来,显露“果”,即香雪不同于一般女孩的表现: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就是那种连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

一开始香雪的关注点就与众不同。读者要问了,这是为什么?不都是生长在台儿沟吗?难道香雪不食人间烟火?她怎么违背人之常情呢?这个情节中只出现了书包,没有出现铅笔盒。这是第一段“藏”。

显然,这个“势”蓄得还不够。接下来,作者安排了第二段“藏”:

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谁知没等人家回话,车已经开动了。她追着它跑了好远,当秋风和车轮的呼啸一同在她耳边鸣响时,她才停下脚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可笑啊。

在这一段中,铅笔盒出现了,吸引香雪追着火车跑。同伴知道后说:“值不当的!”读者又产生疑问了:这个香雪怎么对铅笔盒如此痴迷呢?难道她天生与众不同吗?种种疑问缠绕读者心间。这就是悬念。

铅笔盒的出现预示着蓄势达到了一定程度,此时,作者可以揭示原因了。但还需要一个小技巧,就是把铅笔盒与香雪在学校受的伤害衔接起来。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实现了巧妙对接:

“咳,你问什么不行呀!”凤娇替香雪挎起篮子说。

“谁叫咱们香雪是学生呢。”也有人替香雪分辩。

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于是,香雪是初中生的情节出现了,揭开香雪痴迷铅笔盒的原因也就水到渠成了。接下来“香雪上火车用鸡蛋换铅笔盒”的高潮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如果小说的开头就写“香雪在学校受到同学伤害”,等于一上来就把谜底揭穿,那就没有悬念了,也不会形成波澜。铁凝谙熟小说技巧,巧妙安排情节,该藏则藏,该显则显,张弛有度,抑扬得法。

教师的教学一定是建立在尊重小说文体规律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概念化、脸谱化。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非专业读者培养成专业读者。当然,前提为教师是一个专业读者。

香雪的抗争:

超越与成熟

按说写完香雪换回铅笔盒一段,小说内容也就结束了,可以收笔了。但是,作者用大段的心理描写来填补“香雪走回台儿沟”一段,为什么?这既是情节安排的需要,也是创作表现手法的尝试。按照传统小说的写法,这一段完全可以压缩为一小段,简单地写香雪走回家即可。但是,本篇小说的特色是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浓厚的诗情画意,以及意识流小说的笔法。作者站在香雪的角度抒发情感,表现这位少女在实现了自我超越后的内心感受,以及她从平静到不平静再到骄傲的心路历程:

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香雪走出了自卑,战胜了害怕心理,实现了自我超越。这是作者着力表现的地方,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生存和成长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深厚博大的人文情怀。有学生说“香雪走回台儿沟”才是高潮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它更像是高潮后的余波,渐渐散开,平复。心理描写一般不宜作为高潮看待。

同学对香雪的伤害尽管不是犯罪行为,但它会给少年香雪造成心灵上的深刻创痕。正是这样的创痕,促使香雪产生了抗争情绪。有了这样的抗争,香雪最终才能走向成熟。人的抗争有多种表现形式,性质也不尽相同。香雪可以把同学大骂一顿,或者对他们嗤之以鼻。但那不是铁凝心中的香雪。作者把小说命名为“哦,香雪”,表现了她对这个人物的怜爱、心疼和喜欢,那是爱到骨子里的一种感觉。我问学生可否把标题中的“哦”字去掉,学生说不可,道理就在这里。

作家孙犁在《谈铁凝新作〈哦,香雪〉》一文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的确如此,文如其人,铁凝就是这样一位纯净的作家。只有心灵纯净的作家才能写出如此纯净的好作品。

文章转自语言文字报,原刊《语文建设》2019年11月中学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作文600字 长大的感觉真好作文 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 感恩老师作文500字 爱拼才会赢作文 以感恩为题的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100字 写老师的作文500字 包饺子的过程作文 关于中国梦的作文 写雷锋的作文 春节包饺子作文 我真幸福作文 我爱你中国作文 五年级作文读后感 未来的汽车作文 过年作文500字 校园趣事作文 七年级作文题目 放飞梦想作文 坚持作文600字 民族团结作文 文具盒作文 300字小作文 我自己作文 祖国作文 班长是我们班的存精器作文 我最敬佩的人作文300字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文 实践出真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