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秦老师散文:衣服

2020-11-30 02:35:01
相关推荐

所谓衣服,无非是人们用于身体的保暖御寒、或用于装饰、或用于遮羞的东西。不知是谁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平常以为的英雄豪杰之士,其仪表堂堂确实光彩照人,其实那都是靠衣服装扮起来的。我们若是在一个很正式的场合,也或是在一张什么画上见着了拿破仑和华盛顿二位,你肯定会感到他们实在是奕奕赫赫,无比的伟大,定会肃然起敬;倘若你是在澡堂子里遇见二公,见他们赤条条地一丝不挂,那你定会生出异样的感觉:虽然是英雄豪杰,一旦是脱光了,也和平常人没有多大的区别。这话虽然有些刻薄和玩世不恭,倒也一语中的,说得很彻底,也阐明了事情的本质。

关于服饰,实在复杂得很,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服饰,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服饰,那简直浩如烟海,无从考证。但却也有例外,就有那么一位厉害角色,尚是在逆境中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说那人就是沈从文。1969年冬,那位年近七旬、身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老人,同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被下放到了湖北咸宁的农村养猪种菜。但他并未灰心丧气,愣是凭着他惊人的毅力和超常的记忆力,在手边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和笔记的情况下,却将满脑子里的丝漆铜玉、花花朵朵、坛坛罐罐,反复回忆温习;把他早年图稿中疏忽遗漏或多余的地方,一一用签条记忆下来,终于写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后来,周恩来总理还将这部著作当做国礼,送给日本天皇和美国总统。

也还有一说,是说沈从文被下放到故宫去劳动改造,做了保洁员,每天都从事着扫地的营生。他自然感到甚是寂寞和无聊;然而无意间,那琳琅满目的皇家服饰却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于是乎,除了每天去扫地之外的一切闲工夫,他都用在了对传统服饰的潜心研究之上,最终写出了那部著作。

倘若是那样,那就叫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了。对于这两种说法,究竟孰真孰假,我不是历史学家,所以未去考证过它。然而我相信,那其中也至少有一个是真的,这也就足够了,我已知道了这位大师对艺术有着怎样的执著和情愫。

我常想,对于古代和外国服饰的了解,是舍沈先生莫属了。不过也有例外,像我等凡人,对于自己的服饰还是多少有些熟悉的。记得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那可是一个不太讲究也不便讲究服饰的时代,上至政府官员,下到黎民百姓,像是有什么规定似的,一律平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是衣服就穿,只要有衣服穿就好,质地的好差,款式的妍媸,全都少有人考虑。我们家那时很穷,一家老小,对于穿衣服就从不讲究,也不可能讲究。我那时候还是十岁上下的孩子,常年穿着的是一身叫做“便衣”的衣服。所谓便衣,即是把裁缝请到家里来,一针一线地全凭手工做成,因为给师傅供饭,这样可以少花钱;衣服是开胸的大对襟,小立领,细袖管,布扣子,这式样可以节省布料。

所谓便衣,那裤子也便叫做“便裤”,分明由两部分组成,即是在两支硕大的裤管上,缝上一截很长的白色裤腰;没有裤扣和裤纽,也不开口,穿着时也不分前后,能够互换着穿——因为这样,屁股那块儿不易磨破,禁穿。至于“便裤”的含义是“方便的裤子”之意,还是“屎裤儿”之意,我是直到今天也还不甚明白。我的衣服是用一种叫做“龙头白布”的布料做成的。祖父每每去到市廛,把大概一毛多钱一尺的“龙头白布”扯(买)回来一大捆,并亲手用买回的染料染成蓝布,然后给全家人做衣服穿。这样的布料容易掉色,寻常总是花一块白一块的;尤其那裤子,两支硕大无比的裤管笼在两腿上,走起路来,就像是两面招展着的彩旗,忽闪忽闪的,总招得路人驻足观看!这样的衣裤虽说不甚养眼,但却养身,穿着宽松,有富裕的生存空间,特利于小孩子的成长发育,也无需担心会血脉不畅。要按今天时髦的说法,那叫“挺环保,特绿色,还休闲”。

我依稀记得,那穿裤子的姿势也十分有意思:无需系裤腰带,只需揪住裤腰的上端努力向前绷,把它多余的部分全用一只手握紧,另一只手帮忙,且不断地拧,拧得约一拃长后,再向左转或是向右转,顺势往肚皮和裤腰的夹缝间使劲一掖,就行了;也准管放心,绝无有垮掉裤子之虞。好玩儿!

不记得是哪位名人还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的衣着往往会反映出他的人品和地位。这话实在不失为至理。我的少年时期因为家里贫穷,每每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就跟一个小叫花差不了多少,当然辄无人品和地位可言了。为此,没少遭别人的白眼和欺凌。有好多回,甚至连亲戚家有喜事庆典,家里大人都愣是不让我去参加:他们十二分地担心,我那衣服褴褛涕泗横流的品貌会玷污了人家的门庭,会给人家带去太多的晦气和不吉利,枉使亲戚家也因我的那副德行而跟着遭困受馁,实是于心不忍。因而我有好多年都为此而愤愤不平,也耿耿于怀,只觉这人世间的太不公道!一直到我长大成人之后才幡然明白过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也正是大人们的人情练达之处;在我大半生的人生阅历中,我也确实从未见过有一条狗去咬过一位衣冠楚楚之人——这是真的。

每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的服饰。记得到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特别流行穿草绿色的军装。不论是激情似火的纯情姑娘,也不论是行为儇佻的毛头小伙,只要弄得一身绿色的军装装备于身,那他们便会觉得是这天底下最跟时尚、最会习味儿和最幸运的人了,甚至还觉得上天真的待人不薄!年轻人恋爱时,女孩准会冲男孩说:“你能不能给我弄件军装,你若弄得到,我这辈子一定跟你!”如此信誓旦旦。不过把话说回来,那军装也实在不错的:草绿的颜色中透露出厚重的光亮,平实的布料中隐含着精细的质感;整个衣服只有胸襟上面有两个兜,腰身瘦削合理;只要大小合适,无论谁穿着在身都能显得精神:花甲的老头穿上会变成二十岁的小伙,五十的老妈穿上会变成十八岁的姑娘!那会儿,在下适值当兵,真乃生逢其时,每每穿得一身军装,上绿下蓝(空军),硬是美丽极了!就不知也曾有姑娘暗恋过没有?

常言道,人是树桩,全靠衣装。可以设想,一个人倘若是不穿衣服,那一幅赤条条的德行,又该有何等的狼狈不中看。记得我当兵时的一天夤夜,那是一个又黑又冷的时刻,连队搞了一次“紧急集合”。老兵们自然是本领精湛,驾轻就熟,三把两下就把背包打得好了,而且着装严整,配备齐全,一气到得操场也不过两分钟!可我们那些新兵蛋子就惨了,尽管是丢三落四的也足足用去了五分钟!我们全副武装地去跑了约五公里路回来,俟清点完人数后,连长大声地向我们一个新兵命令道:“武卫东出列,给我再沿着操场跑五圈!”俟他这一跑,我们却是大饱眼福了:那所谓背包却俨然是一枚刚出笼的大花卷儿,一根专用背包带拦腰胡乱地捆住后,还在地面上拖着老长一截儿来,那背包不是背着而是扛着;一支半自动步枪,不是扛着而是提着,武装带和子弹盒也不见有;忘了戴军帽,光着头;来不及穿军衣,只穿着一件很薄的背心;来不及穿军裤,只穿着一条白色的衬裤;来不及穿袜子,只穿着双大头鞋!那副景象,愣是没把全连的人笑晕过去!俟他跑完五圈下来,还浑身筛着糠;连长却很严肃地问道:“武卫东同志,你冷不冷?”“报告连长,一点都不冷!”“那不冷你哆嗦什么?”“报告连长,哆嗦就是不冷!”

到得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在整个的中国,突然盛行穿起西装来了,那当然仍是年轻人引领着时代的潮流,那中年人和老年人也自然是紧随其后迎头赶上了。这西装着实是个好东西,穿上它是既洋式潇洒,又休闲保暖。洋人就是洋人,想得周到:他们设计出的这东西,你平常时候穿着不消扣扣子,也不消打领带或领结,宽松大套,很是休闲;在寒冷的时候你穿着它,若是扣上扣子,再系条领带,确是很保暖,又很节省,也无需再去买条围巾了。而且这种衣服老少咸宜,亦且各色人等咸宜:哪怕你是弯腰驼背的虾公,又哪怕你是啤酒桶型的大腹贾,若是穿得上它,还准保你身材苗条、风度翩翩!

西服虽然休闲、好穿,然而不可乱穿。一套衣服不能超过三种颜色,得符合三色原则;衣帽鞋袜也须合理搭配,不可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却又穿着一双解放鞋,或者戴着一顶赵本山式的帽子。据说连扣扣子都有讲究,三颗纽扣不得全扣,只可扣中间一颗,从对面看去,那对襟应成X形;不打领带时,衣襟须得敞着,连衬衣的领扣都不可扣。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老家有一位木匠师傅,有一天他心血来潮,突然穿着了一身崭新的西服。有人对他说:“G师傅啊,您既然穿西服,那必须得打条领带才像呢。”结果他愣是像得到了圣旨,听进了耳朵,便立马到得街上,去郑重地买了一根是女孩儿围的鲜红色的丝巾系上了!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可是个更加开放的时代。在人们的衣着服饰上也更是异彩纷呈,花样翻新;更突出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彻底的改变,也所以在衣着打扮上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无拘无束,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怎么穿就怎么穿。流行的是休闲,时尚的是纯棉,追求的是健康。纯棉的衣服透气性好,吸水性强,无毒无味,穿着自然舒适,朴实大方,因此倍受青睐。休闲装,款式多样,穿着随便,没那许多的讲究,更显得平易近人,极像是那“下里巴人”的流行音乐,连那猫啊、狗啊什么的,也都能学着哼哼几句。至于那“阳春白雪”式的西装,穿还是有人要穿的,不过那是要在很正式的场合或是特定的人和事,譬如是要去会见外宾,或是要去参加隆重的庆典,也或是要做一回那喜结连理的新郎倌儿,那肯定得穿。

现在的服饰尽管流行的是休闲,然而男装与女装之发展趋势却异行相悖:男装是朝着“宽松大”发展,那势头是要将男人们的全部身子,来个无微不至地严严实实地遮盖不可了;女装则是朝着“露”“紧”“小”发展,像是要让女人们的身子越露得多越好,看那发展之势头,最终优胜劣汰,恐怕等不了许久,衣服得全被胸罩所代替,裤子得全改成三角短裤,是要女人们一年四季都全穿着如此简约的服装过日子了。

台湾作家三毛说,衣服是无言的文化,衣服是可以换洗的皮肤,衣服是个人风格的一种表现。莎士比亚说:“如果我们沉默不语,那我们的衣服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可见衣服的作用实在是重大。单从诉诸于人体视觉的服饰看,着实为稀松平常,然而从人类历史的无数战争来看,恐怕还多少与这稀松平常的东西有些关系。白居易诗云:“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因此我们还是应珍视这稀松平常的东西,莫拿它不当回事儿。

文章作者:秦国龙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

本名,秦国龙;笔名,在下无言。湖北建始人,暂移居北京。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建始作协会员,北京红袖添香签约作家。曾有多篇散文(杂文)散见于报刊杂志;现著有长篇自传体小说《三十功名尘与土》和散文集《市井闲话》。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450 十年后的我作文600字初一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 西游记读后感450字作文 作文我的妈妈300个字 读红楼梦有感500字作文 这样的人让我佩服作文600字 小学生300字优秀作文 《温暖》800字作文 上午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新学期的计划作文500字 三年级作文过年300字 给妈妈的一封信400字作文 我最喜欢的动物作文300字 我的小天地作文600字 我拥有我快乐作文600字 小学生写人作文300字 母亲作文600字初中生 读书有感作文500字 关于童年的作文500字 一件难忘的事作文600字 记一次游戏作文300字 逛庙会作文600字 描写多肉植物的作文 原来如此作文600字 抽阴部作文 有关元宵节的作文 我好想长大作文 打羽毛球作文300字 小狗作文300字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