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党报刊文:山东如何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打造大运河文旅国际品牌?

2020-12-01 13:35:01
相关推荐

5月13日,《大众日报》7版头条刊发《打造大运河文旅国际品牌时不我待》文章,对山东如何建设和开发大运河文化带进行报道和建议。文章指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品牌优先、产业为基、联盟合作,并从三大部分细致分析了山东的做法、省外的经验、专家的建议。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从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等6个方面着手,分6个章节阐述各方面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和重要措施,并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改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文化旅游融合提升4项工程等。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了解到,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沿线城市便开始寻求契机,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均已开始着手编制地方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与建设规划纲要,正在积极谋划和布局项目,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比如河北沧州正在建设大运河酒文化博物馆,山东济宁正在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园,杭州正在建设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等。

据了解,与大运河文化带上项目遍地开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沿线地区对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对大运河文化品牌形象还不清晰;大运河产品体系不够健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大运河文化带地区协同发展联动性差等特点。

深入分析,大运河沿线地区对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以“运河”为主题的部分文化旅游项目显得简单粗放,文旅产品结构单一,实质内容与运河关联度较低,对运河文化、运河非遗的展示与传播效果不佳。35个大运河沿线城市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还未形成各自独一无二的运河文化符号,甚至出现了争抢“运河旅游名城”“运河之都”“运河故里”等称号的现象。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省市间缺乏统筹协调机制,省内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也未形成组团和联动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远不能与世界级文化遗产相称。

面对这些问题,贯穿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五市,全长645公里,是山东省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该如何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指导下,实现大运河文旅融合新的突破发展?

一方面,山东将继续坚持创建“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作为一个品牌引领。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翻阅历史资料发现,早在2016年,由原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编制的《“鲁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总体规划》就通过评审,同年12月,“鲁风运河”品牌联盟成立,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聊城市、德州市五市“牵手”,形成了一个对外展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全新区域合作平台。201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提出重点依托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等市相关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山东运河沿线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到了2018年,《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提出,以“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为统领,以运河文化为灵魂,以运河水道为骨架,以济宁、聊城与枣庄市为旅游核心区,点轴布局,沿河发展,构筑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旅游区(包括济宁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微山岛、南阳古镇、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等)、中华水上古城、临清中州运河古城、德州老城区、汶上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东平古州城、戴村坝等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同年9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依托运河沿线世界遗产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统筹推动遗产保护和遗产传承,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

以上文件的相继印发实施,对山东以打造“鲁风运河”为品牌引领,助推文旅融合,实现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名作用。

另一方面,山东则以各类活动和项目带动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开发。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发现,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山东主要(将要)推出的产品以运河为廊道,以城市为节点,构建带状遗产旅游目的地产品集群。包括:

1.江北都江堰。挖掘展示汶上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戴村坝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再现江北都江堰的风貌。

2.鲁运河体验。以台儿庄古城和聊城东昌古郡为轴线,连接微山岛、南阳古镇、微山湖湿地、济宁运河古城、东平古州城、临清中州运河古城、德州四女寺和苏禄王运河旅游区,构建世界知名的线型旅游遗产廊道,形成沿运河城市特色旅游线路产品。培育“运河人家”旅游品牌。

3.舌尖上的运河。依托运河两岸古镇古村,系统开发运河船宴等特色运河美食产品。

4.文化旅游活动。举办微山湖荷花节、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台儿庄运河古城千年大庙会、中国春节旅游产品博览会、台儿庄运河龙舟赛等活动。

全文如下:

编者按:千年运河、文脉传承。贯穿山东境内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五市的京杭大运河,是我省的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伴随大运河通航工程的推进,沿线城市文化旅游发展也渐成热点。山东积极探索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打造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品牌,实现文旅产业带动运河沿岸经济繁荣?5月3日-6日,在扬州举办的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众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与省外的实践探索,或为山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提供借鉴。

□本报记者 刘兵

大运河上下2500多年,蜿蜒3500多公里,是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命脉。运河文化是我国“活”的、流动的文化遗产,孕育了丰富的江南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等,繁荣了8省市众多经贸城镇。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开发,重塑大运河的繁荣,让运河“活”起来,是摆在沿线8省市的一道重要课题。

以点带面:打出“鲁风运河”文旅牌

作为明清时期有名的水旱码头、商贸重镇,时下的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每到夜晚,灯火辉煌,游人如织,再现了当年的“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留古、复古、承古、用古”,枣庄市按照“原空间、原尺度、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原地工匠”的标准,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在运河沿岸建设起的这座古城景区,在原有面貌、形态、规制等历史基因上复活起来。

不仅一个古城实现了复兴,古城还带动了运河沿岸各相关产业的发展。运河美食、茶楼住宿、休闲公园等配套服务设施应运而生,顺势繁荣。

在聊城,京杭运河示范段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该项目南段区域为休闲康健绿地区域,具有休憩、集散、餐饮、零售功能,满足周边居民休闲康健需要;中段区域为京杭运河古船闸遗址文化区域,以滨水码头、四河头船闸公园为主题,设计跨徒骇河人行景观天桥;北段区域为运河文化展示区,景观风貌展示以“文化+休闲”为主题。

据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光辉介绍,聊城还将举办第五届运河论坛,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运河周边城镇建设与开发等工作,把运河沿线的文化旅游资源关联起来,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当前,我省正深挖山东运河沿线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以运河为廊道,以城市为节点,以点带面,构建江北都江堰、鲁运河体验、舌尖上的运河等带状遗产旅游目的地产品集群,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省外经验:各类活动竞相绽放

运河繁华在,文化韵味长。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好契机。省外大运河沿线的各省市在保护开发运河上下足了功夫,积累了众多经验。

5月3日晚,扬州大运河旁,璀璨灯光将古老的运河装点得分外妖娆。首场璀璨运河灯光秀表演和歌剧《运之河》如期上演。歌声飘扬,穿越古今千年的交响,回荡在运河之上、观众耳畔。

近年来,扬州每年都举办世界运河论坛,加强运河城市的互联互动,规划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国际交流,特别是充分利用开发运河沿线园林、古宅、古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民俗、公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打造成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市民游客的运河游览体验。去年底,江苏省还设立了首期规模为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组建省级重点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等。

而在河北沧州,他们正在实施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带计划,建设沧州运河景观带、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吴桥山水田园综合体、吴桥杂技服务中心、吴桥运河公园、东光运河文化旅游带、泊头市运河景观带、泊头市工艺铸造小镇、南皮县文化展览中心等项目。北京市通州区则着手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郑州市惠济区着力打造一个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商务度假、娱乐休闲和研学教育等文旅深度融合的古荥大运河文化区。

大运河沿岸各城市正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以运河为平台和纽带,构建独具特色的地域产业格局。

专家建议:联盟合作守正创新

运河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当前,包括我省在内的不少省市对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认识还不够。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深化对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知,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相关部门要对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在大运河文旅资源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利用与转化。

大运河是一个巨大的线性文化带,保护与开发不能因行政划分而人为割裂,沿线省市要加强联系,携手共同推动大运河的发展。当前,民间自发形成了譬如旅游、文化带建设、智库、文化馆、全媒体等各类联盟。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该充分鼓励并利用好这些联盟,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联盟发展中发现的品牌形象不清晰、产品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认为,打造大运河文旅国际品牌时不我待。现在各地叫“运河之都”的城市不下4个,大运河的开发要发挥各类联盟和平台的作用,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做大做强入境旅游,通过外国游客“走进来”带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京杭大运河旅游规划总规划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忠认为,大运河开发要注意目的地化和产业化。各省市开发大运河不能脱离本土文化实际,照搬其他地方的“风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出独特的运河文旅产品,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保护性开发。

(综合整理自大众日报、经济日报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一年级 写小作文 英语初中作文 作文读书 山作文 精神作文 议论作文 作文50 信作文 作文家 美丽的作文 美丽的 作文 作文《家》 初中的作文 450作文 我们作文 作文翻译 作文美食 作文动物 推荐作文 事作文 作文优秀 作文家乡 作文优秀作文 的故事作文 自己作文 篇作文 作文800字作文 的作文怎么写 作文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