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耄耋夫妻捐资百万助学: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

2020-12-02 17:05:01
相关推荐

近日,江苏93岁的包斌和他87岁的老伴陆一军,捐资100万元成立助学基金,引爆互联网!

这对耄耋老人都是退休教师,平时生活俭朴,攒了二十年的钱,如今终于实现了愿望,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1、乐善好施、甘于奉献

近几年互联网上这样的暖新闻随处可见!

合肥市黄先明、葛慧珍夫妇:耄耋夫妇捐资助学30余载以微薄退休金延续“爱心事业”;99岁助学老人离世:一双鞋穿10年,却卖千万别墅修学校;昆明耄耋老人捐资助学10余年:让美德成为一种信仰;90岁高龄的旅加华侨邢云峰先生设立了邢云峰奖学金,华侨有爱慷慨捐资助学;2013年,北京95岁的眭忠诠和89岁的祝尔纯,卖掉唯一一套住房,将其中的“大头”160万元,捐赠给母校……

那么,这些耄耋老人是否都是家财万贯的“大款”?还是他们钱多的花不完?

其实,这些老人并非“大款”和有钱,相反,他们大多都是退休老人,是依赖退休金过日子的,每个月的家庭收入,可能还不如我们有正常工作收入的家庭。

老人们的退休金,“一分为二”:一份用作家庭生活开支,一份作为捐资助学的“基金”。

86岁的德阳安装技师学院退休老师梁有庆,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梁妈妈”。

30余年,不管刮风下雨,梁妈妈一直坚持每天分拣学校垃圾堆中的矿泉水瓶、可乐瓶,然后再把捡的垃圾卖掉,将卖垃圾的钱捐给学校的学生。

在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罗庄村,有一位叫杨忠共的八旬老人。

30多年里,他把捡破烂积攒下来的钱全部捐给了附近20多所学校的贫困生,即使住进福利院也痴心不改。

30多年来,他捐赠了多少钱、资助了多少个学生,自己从未计算过……

这些耄耋老人为什么热衷于捐资助学?

从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有的是知识分子,有的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有的老人在自己求学阶段也是受国家或身边人的资助完成学业的,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要乐善好施、甘于奉献、回报社会;有的老人从小因为家贫无法实现上学的愿望,这成了老人们的终身遗憾,在有生之年希望通过捐资助学的方式,让更多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也间接完成自己的上学梦。

同时,他们怀着对这个社会的感恩之心,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2、学习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不学习就没有出路

苏联作家布罗茨基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来自教育,来自知识的熏陶,也就是说—来自学习。而犹太人之所以散居流浪世界各地却生生不息并在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精英,推动着人类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善于学习。

兴国之道在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是一位与邵逸夫齐名的实业家。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1996年英国女皇亲自在白金汉宫授予其M.B.E勋章;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其荣誉博士、院士、教授等荣衔;国内70余市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

田家炳先生出身客家世裔,幼承庭训,敦品励学,从小就有做好人好事的理想。

他秉持“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的理念,几乎把毕生的财富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田家炳说:“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3、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

李嘉诚先生曾说“知识改变命运”。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中,知识一直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会忽视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而知识可以使人摆脱不幸的命运。

曾经担任郴州苏仙区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钟昭礼热心于教育事业,每当完成一次助学活动总会说“只要能帮孩子们完成学业,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从2014年至2018的五年时间里,钟老共为孩子们募集了6121万元,圆了不少寒门学子的上学梦。

金寨县,曾有59位将军、10万儿女献身革命。“老区的孩子不能上学,我的心不安。”周火生说。

23年,100次助学行,总行程超过16万公里,74次走进大别山,昆山85岁的“希望老人” 周火生说,希望工程是他的“生命工程”,他愿点燃更多希望的火种,照亮那些贫困孩子的未来。

23年来,虽然当初深山破落的小镇早已旧貌换新颜,那时健步如飞的周火生如今已经步履蹒跚,但是始终未变的是在他和南溪镇孩子们之间的“约定”—“我要竭尽所能,让革命者的后代有学上。”

目前,受他捐助的山区贫困学生有的学业有成成长为国家干部,有的成为企业家,他们奋战在各行各业,同样像他一样传递着爱的火种。

4、任何人都无权拒绝他对文化的追求

2014年,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被网友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这是一个城市对知识的态度和对读者的温度!

“流浪、乞讨者可能暂时居无定所,可能暂时窘迫,但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他对文化的追求,我们无权让读者离开”图书馆管理者说。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一天不看就受不了。”一个叫章楷的流浪者这样说,他每天都会到住所附近的图书馆、书店读报,周末再坐公交来杭图。

这已成为他坚持十多年的习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杭州日报》和《钱江晚报》是他每天必读的报纸。

在这些流浪者中还有一个名叫韦思浩的拾荒老人,76岁的他每周都要来杭州图书馆看几次书,看书之前自己把手洗干净了“不要把书弄花了”。

“我一身病痛又无人照顾,时常心情抑郁,要通过看书读报暂时忘记忧愁。一看到正能量的文章,就会高兴很久。我们老了,大脑要萎缩了,要不断充电,不断得到精神支撑。”

2015年11月,老人遭遇车祸去世,他的女儿在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了很多捐资助学的证明和收助孩子的来信,大家才知道这位拾荒老人背后的故事。

韦思浩女儿说:“只是觉得他对自己近乎于吝啬,吃穿就是满足于最低的生活需求吧,可是他就把这些钱就这样捐了出去,我们就觉得他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是完全不一样的。”2018年1月23日下午,一场温暖人心的展览在杭州图书馆开幕,展览的主人,便是打动了许多人的拾荒老人——韦思浩,在韦思浩老人事迹展上,他的雕像也正式向公众展出!

这是全国唯一为一名普通的拾荒者、捐资助学者塑像的图书馆!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在慈善事业作出贡献者的敬仰!

在这次展览上也展出了韦思浩的家人向浙江大学档案馆捐赠的韦思浩各类证书、捐资凭证、来往书信等,这些物件也让我们看到一位普通老人朴实而不平凡的生活轨迹。

韦思浩的女儿说,“当时我们把它捐给浙江大学档案馆,因为浙江大学也是他曾经读过书的地方,那个时候也是被迫离开,可是我想他一辈子心心念念都想再到那个地方去读书。”

一个民族是需要精神的,而正是一个个像田家炳、邢云峰的实业家,一个个像包斌、“梁妈妈”那样的这样工作者,还有一个个像眭忠诠、韦思浩普通的民众支撑起了中华慈善事业的脊梁,他们是这种精神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文/北斗物语 图/来自网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真没想到作文四百字 校园作文350字 油灯作文 关于手机的英语作文 夏天的雨作文700字 难忘的一刻作文600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作文400字 我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作文 一年级国庆节作文 什么是幸福作文800字 美丽的动物作文 作文我是一个坚强的孩子 春节作文350 我为祖国自豪作文 爱就在我身边作文700字 什么的什么的作文 作文历险记300字 给爸爸写一封信作文 菊花的作文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作文 关于亲子关系的作文 告别懒惰作文 距离作文开头 运动会感悟600字作文 我家的小狗400字作文 有关取舍的作文 纪律作文400字 让自己美好作文500字 以争吵为题的作文300 成长的背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