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孩子叛逆了!反思我和孩子的“权力之争” 这样做重回母慈子孝

2020-12-04 22:20:01
相关推荐

最近,我心烦意乱,感觉到一贯母慈子孝的亲子关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有几个明显的变化:

从前,我给孩子做了美食,他会嘟着小嘴亲亲我的脸:“谢谢妈妈,这实在是太好吃了!”

最近,他说:“妈妈,托管的菜很好吃,我能不能在托管吃完晚饭再回家?”

我充分理解,家里的饭菜就算再可口,也会吃腻,尤其是基于营养和健康的诉求,我通常会做得相对清淡些,孩子喜欢外面的红烧狮子头、酸菜土豆汤之类,是太正常不过的需求了。我们大人还常常下馆子吃点麻辣的换换口味呢。于是,我向托管补了晚餐的费用,每天晚上额外煲一盅汤,等他回来加餐。

从前,六点刚过,他就打电话:“妈妈,我作业写完了,你到家了吗?”,甚至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直接就回家了,他说:“托管太吵了,我想回家边写作业边等你,你可以早点回来吗?”

自从满足了他在托管吃晚饭的需求,他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

我想,孩子长大了,需要自己的朋友圈和更大的空间。当妈妈,需要懂得退出。我不可能一直把他拴在身边。况且他的作业一直都完成得不错,所以,我也毫无防备地接受了。

直到有一天,早晨我们又起了点小争执,他闷闷不乐地背上书包出门,我像往常一样对他说:“祝你今天愉快!路上注意安全。”但他没有回应我,径自走了。晚上7:55,他托管老师发给我一张照片和一条信息:作业早都写完了,其他孩子也都走了,就剩他一个人在那儿自娱自乐。

我突然有一种可怕又悲伤的想法:难道他是在躲我?

这个念头深深困扰着我,多年来,我引以为傲的亲密亲子关系,还没经历青春期和更年期的碰撞,怎么就开始隔阂?我自以为教育方式很开明,怎么他才10岁就不想回家?

我突然想到《小欢喜》的乔英子,乖乖女的外表下,按捺不住一颗时刻想逃离的心。

我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波涛汹涌,我不断地反思。

自我觉察:慢慢倒带,回到那个“分岔路口”

自以为,我的教养方式是张弛有度、不慌不忙、循序渐进。

我是一个计划性、目标感都很强的人,所以我的教育看似宽松,不吼不叫不挥鞭,却也是默默铺垫着,等待厚积薄发的时刻。

四年级以前,我们的重心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阅读兴趣与习惯,分数不是我们最关心的,课外培训班只选了一门训练思维的奥数(实则我知道小升初私立三甲的选拔考试中,奥数的比重很大)。他也秉承着我“不必抢跑,缓缓上升”的指导思想,从一年级时的中游水平到四年级的班级第十,一路走来母慈子孝,自我感觉一切尽在掌握。

那个分岔是在什么时候悄悄出现,而我竟在沾沾自喜的自我陶醉中,不知不觉走上了错的路呢?

应该是在四年级的暑假。

孩子不负我望,达成了四年级整个学年操行评等“全优”,并挺进班级前十(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果,但实现了我们阶段性的小目标)。

朋友A说:“你太佛系了,班级前十算什么?年段前十才有意义。你知道鼓楼区的家长们都怎么培养孩子吗?早都已经是周一到周五晚上排满课,周末还要去刷题了。”

朋友B说:“新概念英语学到第几课了?我们成一已经快学完啦,我晚上要带小宁去机构测试KET。”我还想问“KET”是啥,又怕鄙视的白眼,只敢偷偷问度娘。

朋友C说:“这个暑假,光培训费,我就花了8万。”

“8万?都花哪儿了?学了多少个项目要花8万?你家不是才三年级吗?”我差点惊掉下巴。

虽然我从不奢望培养出个林磊儿,但也绝想不到自己的孩子就快要成为方一凡了。于是我在比较中看到了差距,内心被不断升腾的焦虑感所包围。

我心虚地问:“那么五年级开始,我辞职掉工作,专心陪读?有必要吗?”

“简直太有必要了!私立三甲的夏令营是在五年级暑假就考了,哪怕是公立校的重点班招生名单基本上在六年级寒假前就确定了,你觉得你和孩子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蹉跎?”

在所有的关系中,期望就意味着控制,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

暑假,可以是放养孩子休养生息的时间,也可以是开拓眼界、赶超同龄人的关键时期。

我回归家庭,我们开了家庭会议,对未来一年的意义作了充分阐述,也对这一年的总目标进行了讨论和届定。

我们做了完善的假期生活和学习的计划安排表,并加以实施,自以为执行效果非常显著。

暑假结束时,我们作了愉快地总结。宸爸表示,这个暑假最令他欣慰的,是孩子思想上的转变,行动上的配合。感觉他突然长大了,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方向和责任感了。

是的,暑假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也正因为一切太顺利,我被眼前的小胜利冲昏了头。

我轻视了孩子自我管理和内驱力的作用,以为这一切小成果皆来源于我的“完美管理”,越来越高的期望,不知不觉地演变成控制,自我意识暴涨的孩子开始反抗:我让他读英语时,他偏要看书;我让他看书时,他偏要练习魔方……

上帝之手遮住了我的眼睛,一向自诩自觉自省的妈妈,竟看不到孩子执拗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与需求。于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抗拒着,与我渐行渐远。

我意识到,我与孩子之间陷入了“权力之争”

所谓“权力之争”,简单说来,就是“谁说了算”、“听谁的”。

“权力之争”在现实生活中太常见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它都可能藏匿其中。

尤其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权力之争的重灾区。

很多家长都认为,父母管教孩子,孩子听从父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

父母有权力,也有义务管教孩子,但是正面管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和界限感。

只有充分认识到,孩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有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意愿。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不轻易逾越界限。

而权力之争,表面上是争夺谁说了算,谁听谁的,实质上,是双方都想让对方先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我催促孩子马上背英语,一再提醒他后天就是在app上提交背诵的最后期限,是因为我自己不习惯拖到最后时刻再完成任务,我喜欢提前的从容和掌控感。

而孩子对于本就薄弱的英语学科,有一定的逃避心理,想先完成擅长的事、能让其愉悦的事,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

于是我们就产生了分歧,僵持不下的实质是——

我明明知道他有逃避心理,但我觉得必须改变他这种“陋习”,否则拖拉到最后期限变得被动事小,养成遇到困难就绕道的习惯事大。于是我想着为了他好,不断地催促,却遭到抵抗,又让我身为家长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我心底觉得,你要听我的,才会进步快。

而他,或许想着期限未到,我刚完成课内的作业,就想看课外书先放松一下,再来背新概念英语,我的絮叨令他无法专心从书中获得愉悦感,因而下意识抵抗——我的事我自己能处理,不要你干涉。

这样一来,空气中便弥漫起硝烟,不愉悦的情绪笼罩着我们,给我们压力,让我们感到焦虑。

一个家庭如果经常暴发“权力之争”,且总是僵持着,会有什么后果?

1.由于父母得天独厚的身份优势,孩子往往会在和家长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学会压抑自己的需求,主动找家长和解。

《小欢喜》中,乔英子和妈妈宋倩之间,十之八九是这种情况。

无论是妈妈“没收”了同学送给乔英子的生日礼物,美其名曰:“我帮你保管,等高考结束后再玩”;还是乔英子对妈妈做的滋补益智的膳食明明就很倒胃口,还是忍着恶心吃下去,挤出笑容说“好吃”……

宋倩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无疑,她说:“英子,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我都是为你好啊”,在“权力之争”中,宋倩稳操胜券,事无巨细的干涉英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高三的女生,竟连吃油条豆腐脑的权利都被剥夺。乖巧的英子生怕妈妈伤心,时刻压抑着自己的需求,偶然几次爆发后,总是她率先低头跟母亲和解,委实让人心疼。

2.双方陷入僵局,孩子虚与委蛇,曲线救国

同样是乔英子,在面对她最热爱的天文学,在所有恳求无果的情况下,为了参加天文馆双主解说,她表面答应妈妈不去了,却偷偷央求爸爸的支持打掩护,起个大早奔赴天文馆。

为了实现报考南大冬令营的愿望,她声泪俱下打动爸爸帮他签下申请书。

3.孩子撒泼打滚,逼迫家长就范

最常见的,就是在街上看到一些孩子想买某样玩具,而父母不同意,孩子赖在地上撒泼打滚,大哭大闹。

不论什么时候, 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 就会导致权力之争。而解决权力之争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放弃大人的专制、暴力,真心与孩子合作。——鲁道夫·德雷克斯(美国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为了避免“权力之争”,我这样做

觉察自己,授权孩子

当我发现孩子的反控制行为,意识到我们陷入了“权力之争”,我决定调整自己:

我不再喋喋不休地提醒加催促。

第二天早晨,我也不为他的起床气而恼火,不催他快点吃,一切依着他自己的节奏。他只喝了半碗粥,便放下筷子推开碗,我问:“不吃了?”,他说:“吃饱了!”

我说了声:“好!”收拾碗筷时感觉到他一丝讶异的眼神,是啊,要是之前我会说:“你吃太少了,等会儿饿了怎么办呀!再吃点!快点!”

我依然快乐地送他出门,对他说:“祝你今天愉快!”,这次他回头向我挥手,顺便调皮地给我一个飞吻。

中午,我制作了他爱的水果茶送到托管,看到他正在做测试卷,我不想让他感受被监督控制,于是我微笑着,轻轻放下就走,不多废话。

晚上六点,他来电话:妈妈,今天周三作业特少,之所以这么迟是因为我不但把数学测试卷做完,语文卷子也做完了(因为周四和周五分别要进行单元考,他自己去校外买了达标卷进行行复习测试)。

见了面,他又像往常一样跟我絮叨了。我们一起在小区散步,顺便取回快递。

回到家,我帮他批改2份达标卷,他开始背古诗、背英语……

“新概念英语最迟明晚7:40要被送到群里啊,我怕今晚背不熟。”他说。

如果以往我可能会说“早干嘛去了,从周一催到周三,现在着急有什么用?”

但今天我说:“尽力而为吧,我相信你。”

原来他心里是有根弦的,最后的期限他是放在心上的。我之前为什么非要逼他按我的时间节点走呢?搞得鸡飞狗跳,完全没必要嘛!

把权力还给他,等于把责任踢给他。

常常想一想:孩子到底在争什么?他有哪些需求希望被满足?

如果经常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家长就应该反思——

1.我是不是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号?

2.我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只把孩子当孩子?

3.我是不是想从孩子身上获得掌控感和权威感?

如果,你不想得到一个叛逆的孩子;

如果,你不想和孩子相对无言、话不投机半句多;

如果,你不想闹得鸡飞狗跳;

那请从现在开始,减少“权力之争”,真正做到觉察自己、改变自己、尊重孩子。

写在最后:

未经审视的人生,注定糊里糊涂的过;

不懂思考的父母,难免彷徨困惑。

当家长不易,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质保障,更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滋养与支持。

且行且修,一路同行,欢迎关注@愫说育儿,欢迎互动、欢迎点赞。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故宫作文400字 二十四节气作文 认清自己作文 值得作文800字 介绍信英语作文 温暖作文300字 初中成长类作文 关于亲人的作文 作文名字大全 满分作文400字 历史作文300字 二十四节气 作文 摘抄作文400字 奋斗作文议论文 海盗船作文 国防教育作文 坚守作文600字 小狗作文500字 橘子洲作文 关于力量的作文 我的青春作文600字 回家的路作文 亲情主题作文 心中的阳光作文 冬日作文600字 童年作文200字 感谢什么作文 上海旅游作文 山茶花的作文 写黄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