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加强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豫北焦作的“社亲文化”这样做

2020-12-06 00:10:01
相关推荐

象征桑坡村和柳湾村社亲深情的“金兰友谊碑”。受访者供图

在豫北焦作一带,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当地一些居民非亲非故,却从唐代开始,以村(社)为单位结为社亲,彼此留下了“永不翻脸”的誓约

各村之间,从结亲的那一刻起,就以“走亲戚”的方式表达着各自的情感。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一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这种“亲戚”依然在走,好像永无停息

在新时代,古老“社亲文化”融入党建、扶贫、致富、文明等新内涵,对于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一体推进等意义重大

小伙子李杰(化名)至今讲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吓死我了!”他喃喃地说。

那是去年冬天腊月,临近春节,他骑电动车去买年货。由于骑得过快,躲闪不及,和迎面而来的老年三轮自助车撞在了一起。三轮车被撞得打了个趔趄,差点翻倒。车上90岁高龄的回族老人拜朝必手被撞破流血。

老人气得用手指着他大声呵斥:“冒失鬼,骑这么快干啥?不长眼睛!”

“当时我都吓木了,戴着白帽的老人家这么大年龄了,胡子都那么长,我知道事大啦!”他说。

正当李杰手足无措的时候,老人问了他一句是哪村的?李杰赶紧回答是北金村的。没想到老人听后一改怒颜,反而笑着说:“我是水南关村的。幸亏是撞到你老姑父了!没事了,滚吧!”

李杰都不敢相信,刚才还那么生气的老人家,手上还流着血,怎么突然说是自己的“老姑父”呢?还啥事没有就让自己走了?惊出一身冷汗的他百思不得其解。

2020年7月,当笔者在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阳市水南关村见到90岁的拜朝必老人时,他说那天,小伙子走后,他自己到医院包扎了伤口,幸好无大碍。

“老姑父”的神奇魔力

在河南焦作一带,令李杰无法理解的“老姑父”现象还很多。

博爱县磨头乡闪拐村70多岁的回族老人程国荣讲了他熟悉的一个故事。上世纪60年代,他们村的一个人去拉货,当走到附近的马营村头时,平车陷进泥坑里,怎么都拉不出来。他就到村里求援。当看到一家院子里拴着一头牛时,顿时有了办法。他连声高喊:“家里有人没有?你姑父来啦!还不赶快出来迎接?”喊了几声,却没人答应。他就索性把牛牵走拴在车上往外拉。突然,从村里跑过来两个人,不由分说,就要把他扭送到派出所去。原来,是把他当成偷牛贼了。

他知道对方误会自己了,便说道:“咋啦,你姑父用用你的牛还不行啊?”对方一听,知道是遇到“社亲”了,顿时愠气全无,赶紧帮他拉车,还把他请到家里一顿好招待,然后才把他送走。

在河南焦作一带,有关“老姑父”的故事举不胜举。在这里,“老姑父”有着神奇的魔力,双方之间发生了矛盾,只要听到一声“老姑父”,就会在玩笑嬉闹中烟消云散。这就是焦作地区独有的“社亲现象”的常见表现。

“社”在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曾经作为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水镜君说,中原地区的穆斯林也使用“社”这个概念:“社”同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坊”的地域范围基本重合或完全相同,管理清真寺的人员被称为“社头”。至今“社头”或“社首”仍是中原穆斯林使用的语言。

社亲,顾名思义,就是村(社)之间结为亲戚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社亲成员之间无论认识与否,都要相互关心爱护、互帮互助,一方有难,对方会不惜代价进行支援,真的像亲人一样;而在每年重要的节日,双方会互相慰问演出,规模宏大,往往成为村里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乡民尽情狂欢的节日。

焦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宫松奇说:“千百年来,中原群众有着‘仁义、感恩、重诺、守信’的传统美德,几百上千年前祖先结成的社亲,留下了‘永不翻脸’的誓约,后人代代传承,辈辈遵守,至今不敢逾越。”

所以,在焦作经常会有让人不可理解的事情,本来闹得不可开交的陌生人,一旦知道对方是社亲,所有的怨气马上就会烟消云散。

“永不翻脸”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

丁永祥是河南师范大学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作为土生土长的焦作人,多年以来,他对焦作社亲现象十分关注。

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雄奇的太行山,奔腾的黄河水,滋养着古豫中原的怀川大地。同时,大自然所赐予这一特殊的人文环境,也滋养着勤劳智慧的怀川人。在这里流行的“结社亲”活动就是群众追求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体现了老百姓千百年来的生存智慧。

笔者调查发现,在焦作一带,社亲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历史很悠久。尤其以博爱、沁阳最为密集,辐射武陟、孟州等焦作多个地区。往往一个村和周边几个村都有社亲关系,村村相连,如网一样。其结亲缘由也可谓是五花八门,花样繁多。

其中,汉族村与汉族村所结社亲,大多与信仰和祭祀有关。

比如,博爱县的薛村、唐村、坞庄、耿村、南石涧五个村,彼此相距不远,互相之间都是社亲,历经上千年之久。村里老人讲,代代传下来的结亲缘由是有共同的崇拜——“圣母”。至今,每逢“圣母”生日那天,五个村的人都要共同祭祀,共同庆祝。

沁阳西万镇的景明村和义庄村,则是由于共同供奉“二仙奶奶”(即魏华存,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又称紫虚元君,民间称之为“二仙奶奶”)而结成的社亲。并且,因景明村人擅长编织,经常路过义庄上山砍荆条,使得两村交往更加密切。

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汉族村之间的社亲,由于是缘于共同的信仰而结社,出于对神的敬畏,社亲成员之间都严肃认真,不互相开玩笑。

而回族村与汉族村的社亲,应该是最初受到汉族村所结社亲的影响,在回、汉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的基础上嫁接过来的,与信仰无关。

千百年来,彼此双方都坚守祖先留传下来的“永不翻脸”的规矩,无论发生什么误会,只要知道了社亲关系,都会在玩笑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回汉之间的社亲,往往是一个回族村与周边多个汉族村结为社亲,呈辐射状。比如博爱县回族村大新庄就是这样。据村民闪君智讲,位于黄河的二级支流丹河以东的大新庄与丹河以西的万善、盆窑、景明、龙泉、邘邰、校尉营等汉族村都是社亲,关系错综复杂,互相交织,见面逗得厉害,但又亲如一家人。

最久远的社亲已历经千年

在回汉社亲中,有一种特殊类型:就是历史上在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仗义相助,因感恩而结成的社亲。

博爱大新庄与沁阳邘邰村,就属于感恩类型。

相传,大新庄与邘邰的结亲,源于一场奇案。在明朝正德年间,大新庄的闪耀宗等一行数人从山西买羊回来,在过税卡时,由于税差征税过重,双方发生争执。在争执的过程中,一税官突然倒地,不幸身亡。闪耀宗等人被告到山西省陵川县衙。时任县令的陈我捷升堂断案,从多次审讯及各方口供来看,此案疑点颇多,特别是数次验尸,均未发现死者身上有打斗痕迹,推断应是因病猝死,与嫌犯无关。陈县令本想当庭释放闪耀宗等人,但念及其他税官感受,思量再三,遂将被告闪氏等人判决发配充军。

光看充军路线,很是吓人,犯人几无活路:“从陵川县城出发,经过狼拉车、黑石岭、鬼捣碓、水磨湾、小鬼坡、黄沙阵、古邗坡、红道庙等地,押送至麦糠县。”

几经磨难,身披枷锁的闪氏等人被衙差押送至太行山南麓的怀庆府一带,开锁释放。令他们惊喜万分的是,发配路线虽然听着很吓人,然而一路却有惊无险,目的地居然还是他们的家乡,等于将他们押送回家无罪释放了。后来他们得知,县令陈我捷居然是相离十几里的邘邰村人,原来是陈县令老乡施巧计救了他们。

受此大恩,出于感激,两村就此结为社亲。“邘新社亲”历经500多年经久不衰。

采访中,听邘邰村的陈家后人讲,当年那个充满智慧的县令陈我捷的墓至今仍在,这倒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在村干部陈光芒和陈我捷第22代孙陈文中等人的带领下,我们驱车来到了位于邘邰村以北10多里地、神农山南麓的虎头山脚下。一个并不太显眼的黄土堆,以及一块已经断裂的石碑,见证着500多年前那段流传至今的奇案。

然而,就案而论,从县令陈我捷所判闪氏等充军路线来看,好像带有许多文学加工成分。对此,笔者于2019年冬两次分赴山西的泽州和陵川进行实地考察,其结果令人惊叹:这些地名都位于豫晋古道上,都真实存在!

笔者调查发现,焦作的社亲历史都十分悠久。其结亲时间,一般都在唐代和明代之间。比如博爱县的薛村、坞庄、唐村、耿村、南石涧之间的社亲。

今天在博爱县孝敬乡的薛村村委会旁边,仍建有一座天仙圣母庙。此庙最早建于唐朝初年,后多次重建。在庙内的《重修天仙圣母庙碑记》,有如下记载:“天仙圣母庙在薛家村东西两社之中,自明朝万历四十七年重修……为坞(庄)、唐(村)、耿(村)、薛(村)、南石涧所共奉,故五村之人至今称社亲焉。”该碑记载了上述五村间的社亲史实,甚为珍贵。

“如果按照唐初几个村共同建庙时推算,我们的社亲历史已过千年。”薛村的闫维福老人介绍说。

团结互助是社亲的根本

“结社亲活动是焦作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发挥社亲的积极功能,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基层治理方面持续发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焦作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刘涛说。

孟州市桑坡村的回族群众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早早地富裕了起来。在帮助社亲共同致富方面,他们率先垂范。

1975年,桑坡人建议老社亲的柳湾村开办面粉厂,使两村共同致富。但因缺乏资金,柳湾人连购买设备的钱都凑不齐。桑坡人得知后,不仅买来了面粉加工设备,还带来了技术人员帮助安装调试生产。1995年,柳湾村修建学校,桑坡人听说后送来十万元,支持柳湾村发展教育。

1999年,柳湾人为增进两村之间的友谊,在村东头立起了“金兰友谊碑”,以示纪念。2007年,经两村共同商议,在柳湾再次立起了新的“金兰友谊碑”,将两村友谊世代传承。

今年初疫情期间,桑坡村连垃圾都运不出去。因为自己村没有地方倒垃圾,一直以来都是靠租邻村的地方。恰逢疫情封村,人家不让倒了。仅仅一周时间,全村大街小巷的垃圾就堆积如山,臭气熏天。这可愁坏了村两委干部。

危难时刻,村支部书记卢凤海又想起了老社亲。一个电话过去,柳湾的答复就两个字:“同意!”桑坡人赶紧派车将垃圾卸到了对方指定的地点。但后来他们才知道,垃圾只是临时卸到了一个厂子里,后来柳湾村又自己租车把垃圾运到了处理厂。

采访时,柳湾村支部书记杨中海说:“疫情无情人有情,总不能看着老社亲有困难而袖手旁观吧。”

说起疫情期间的互帮互助,不得不提起沁阳市西万村与博爱县许良村两社亲之间的故事。

许良村是一个8000多口人的回汉杂居村,西万是一个汉族大村,有12000多口人。

今年年初,新冠肆虐,令人措手不及,一时间口罩成了紧缺物资,买不到口罩,大家心急如焚。危难之际,西万的老社亲把自己千方百计买来的口罩给许良送来了两万只,解决燃眉之急。

1991年,许良村中心大街急需要硬化路面,但村里缺少资金。而西万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当知道情况后,村委会主动拿出五六万元为许良修了一里多长的路。

“这笔钱在当时绝对是笔巨款啊,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才一百多块钱!”许良村支部书记闫春霞说。

2012年,西万村为表达对许良社亲的情意,将村里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许良街”;而许良村也有一条大街,村里命名为“西万街”。

“社亲”引申为“九亲”,助力基层治理

“虽然历经千年,但不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焦作社亲这一古老习俗都在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延续。今天,探究社亲的起源和发展,对于总结中原地区民族团结经验、创新民族交流形式,以及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一体推进等意义重大。”焦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说。

博爱县的大新庄村和沁阳的西万、景明村都是社亲。早在革命时代,这些社亲之间还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

1937年,西万村的中共党员田时风,就利用社亲的特殊关系,派他家是景明村的舅舅到大新庄做统战工作,号召广大的回族群众共同抗日。大新庄回族群众买存仁在田时风的领导下,成功打入日伪组织,冒着生命危险,多次为太行山上八路军提供粮食、布匹、医药和枪支弹药。1944年,买存仁被叛徒出卖而英勇牺牲。大新庄的回族群众在党组织的引领下,纷纷要求入党,并成立了回民支队,英勇作战,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至抗美援朝结束,大新庄的回族烈士有37位,中共地下党员田时风所在的西万村有烈士76位;一个回族村、一个汉族村的两社亲,光革命烈士就多达113位。为弘扬红色革命精神,西万村于2014年在九凰山为76位革命烈士修建了烈士陵园,竖起了纪念碑。

为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大新庄与西万社亲在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签订了支部联建协议;并借助社亲平台,建立了支部联建制度,确定了黄下放和陈光芒为两支部的联络员,定期对两村的党建、民生、扶贫、乡村振兴及基层治理等进行研究,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正在逐渐成熟。

大新庄借鉴和沁阳市邘邰村的社亲相处经验,分别与周边的62个汉族村及联系单位签订了《民族团结进步友好协议》,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内容包括加强民族团结、开展法制教育、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着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等十项内容。以前大新庄与邻村九府庄的关系不好,导致大新庄连一条出村的路都没有,两村自结为友好村之后,主动协商,互调土地,一条崭新的“团结路”把两村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随着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古老的“社亲”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逐渐引申为三个层面的“九亲”:一是组织层面的支部亲、党员亲、群众亲;二是物质层面的产业亲、就业亲、民生亲;三是精神层面的文化亲、文艺亲和乡风文明亲。

“社亲”新内涵: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携手同行

博爱县磨头镇回族聚居村2600多人的二仙庙村与800多人的闪拐村,只有一路之隔,两村与其邻村的南十字村同是签订了回汉友好协议村。南十字村是个汉族村,共有人口800多人,是省级贫困村。

2019年,磨头镇作为扶贫项目,与孝敬镇万强蔬菜种植合作社合作,帮助南十字村建立起大棚蔬菜产业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周边村民、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发展蔬菜产业提高收入,脱贫致富。

今年开春以来,南十字村的大棚蔬菜喜获丰收,但由于受疫情影响,蔬菜运不出去,销路出现问题。新鲜蔬菜保质期短,一旦积压,将很快发生变质霉烂,给贫困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二仙庙和闪拐村得知情况后,在两村党支部的号召下,村民们积极开展消费扶贫,踊跃购买友好村南十字村的新鲜蔬菜;自家吃不完,还装上礼品袋送给周边的亲友。今年3月份以来,二仙庙和闪拐两村共购买豆角、茄子等大棚蔬菜6000多斤,价值18000多元,解决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

帮助贫困乡亲走出贫困、振兴乡村,极大丰富发展了“社亲文化”的新时代内涵。邘邰村和大新庄每年都要从对方村分别选出20户贫困户进行慰问,给贫困户送去米、面、油和救助金,尤其是对身体不便、年老体弱的老人和大病致贫的家庭,实行长期包人包户。修武县王屯乡西黄村九组的赵小争是个残疾人,上有老下有小,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少数民族企业伊赛公司的帮助下,他以“无本”承包了养牛厂的牛棚,一年有5万多元的固定收入。

据焦作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高霞介绍:截至目前,焦作全市42个回族聚居村(街)已经与周边406个汉族村庄及企业联系单位,在双方党支部的主持下签订了友好协议书,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方面,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我们要深入挖掘焦作‘社亲现象’新的时代价值,进一步赋予这一古老传统新的生命,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融入党建、扶贫、致富、文明等新的内涵,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回汉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焦作市委书记王小平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0-10-04 08:34王小也[辽宁省网友]IP:3411056107
    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豫北焦作的“社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顶46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干家务作文 初中精选作文 田园生活作文 幸福的作文800字 小学生600字作文 关于礼物作文 我的家园作文 感谢朋友 作文 写情感的作文 一节课的作文 春节的作文300 蝌蚪的作文 我的妈妈的作文怎么写 作文写事500字 高中作文金句 勇敢面对作文 九年级上册作文 疫情作文高考 那一次我真作文 一篇想象作文 泡茶作文 优秀作文初二 作文感恩妈妈 秋天作文200字 春节的作文500 民风民俗的作文 作文冬天的雪 作文书有哪些 作文理想 作文秋天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