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七旬老编剧难忘当年创作《魂系小岗》

2020-12-06 20:20:01
相关推荐

○杨刚在家中的书房

○2008年7月,杨刚在四川松潘采访灾后重建

与共和国同龄的杨刚,自进入编剧行业以来,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作品,被评为国家一级编剧。退休后,杨刚依旧积极投身剧本创作,忙得不亦乐乎。而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最难忘的是当年撰写话剧《魂系小岗》的故事。

重返小岗村 追寻沈浩足迹

杨刚参加文艺创作采风,曾经去过一次小岗村,他对沈浩的第一印象是语言和作风朴实、皮肤晒得黑黑的,像个农民。

2009年11月,沈浩因过度疲劳导致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

距离沈浩去世不到一个月,杨刚领受了创作任务,以沈浩为原型创作一部话剧剧本。

当年的杨刚尽管颈椎病愈加严重,还是二话没说,把医生的劝阻放在脑后,再次来到小岗村扎下身子采访。

时值年底的寒冷冬季,杨刚赶到小岗村,当天找到“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等人,听他们说说沈浩的扶贫故事。在村民家庭,杨刚采访到夜里一两点钟甚至凌晨。村民们只要提到沈浩,都说这是个好人,许多人流下了热泪,更加深了杨刚的敬佩心情:这是一个值得歌颂的典型人物。

在小岗村的四五天采访,杨刚收获很多素材。回到合肥,杨刚开始动手创作剧本,“因为受到沈浩事迹的感染,加上他的故事本身具有戏剧性,具有舞台呈现的可能性,所以剧本一开始就写得比较顺利。”

“戏剧性体现在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方面。”杨刚说,“反映农民跨越温饱线之后,小岗村如何再上一步台阶,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

杨刚在小岗村了解到,沈浩对农民的感情很深,近6年时间,他的工资都贴到了村里。村里有个残疾五保户,下雨房子漏水没钱修,沈浩自掏腰包找人修好。

“这样的干部,值得歌颂。”回想起沈浩的故事,杨刚至今仍然感慨不已。

十余次修改 演出大受欢迎

2010年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杨刚拿出了剧本初稿,全本内容2万多字,分为五场次。

剧本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连续召开多次研讨会,参加人员有作家、文艺评论家、戏剧创作专家等,他们每个人对沈浩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感动之处,大家提出许多很好的建议,要把沈浩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饱满。

经历几个月超过十余次修改,加上安徽省话剧院边排练边调整,正式公演之前,又邀请沈浩事迹报告团观摩,征求他们的建议。

杨刚介绍,定稿后的剧本还是五场次,从沈浩由省直机关到小岗村开展基层建设和引导农民致富,一直写到他的去世,中间包括发展遇到的一些困难,与当地村民的鱼水深情,引导村民走现代农业之路,以及对家庭的眷恋。

“实际上,沈浩的精神境界不需要人为拔高,剧本是在源于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加以舞台艺术处理,重点是他与村民的深厚情感。”杨刚强调。

剧本创作过程,对作者本人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杨刚尤其感悟,沈浩的故事没有过时,在当前脱贫攻坚奋斗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沈浩对于我们精神上的激励是永远的,农村发展的关键是领头人,如果下乡扶贫干部、农村基层干部,都能像沈浩一样,农村发展得会更快。”

2010年5月27日,《魂系小岗》在安徽大剧院首演获得成功,安徽省话剧院连演3场,场场满座;2010年7月23日,《魂系小岗》在滁州大剧院上演,近千名观众观看,拉开了全省巡演的序幕,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

一位网民观看《魂系小岗》首演后,在博客发帖说道:剧场谢幕,却完全消除了之前自己对这部话剧的主观臆断,觉得还不错,剧情紧凑,情节也挺感人。不是恭维剧组,今晚的演出的确是感动了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观众,从大家热情、由衷的掌声中就能看得出来。

退休不退岗 继续发热发光

1949年,杨刚出生在凤阳县临淮关,1968年下放到淮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杨刚靠自学小提琴进了长丰县文工团,开始了文艺生涯,并尝试小说和剧本创作。1984年,杨刚创作的《梁红玉揭榜》在合肥演出获奖,从此进入编剧行业。

这位从乡村走出来的剧作家,心中时时装着群众,杨刚常说戏剧创作一定要讲社会责任,要尽可能多创作一些鼓舞人们精神向上的作品。

杨刚创作的作品不脱离现实,贴近基层生活和关注社会热点。曾经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引起社会热议,杨刚与同事走进工地与农民工面对面交流,采访农民工学校教师,搜集了大量素材,几易其稿创作儿童话剧《山里的泥鳅》,由安徽省话剧院搬上舞台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展演。

几十年来,杨刚始终埋头戏剧创作,独自创作或合作的大型戏剧作品几十部,小型舞台和电视戏剧作品几百个,多次为安徽省“江淮情”等大型文艺演出撰稿。

杨刚深入钻研专业知识,修德修身的良好言行受到称赞,1995年被授予安徽省文化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得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田汉戏剧文学奖”,是安徽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退休后的杨刚还是忙得不亦乐乎,2017年,他根据包河区大圩镇新民村原党总支书记潘理俊在抗洪抢险南淝河大堤以身殉职的事迹,创作了反映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的庐剧《葡萄书记》。

看书写作、指导基层文艺演出、策划晚会……这位老艺术家继续为繁荣文艺事业发热发光。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洪欣 袁兵 文/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羽作文 幸福的作文600 写人600字作文 小狗的作文怎么写 写开心的作文 高中300字作文 作文300字高中 和话题作文 我的发明的作文 优秀作文写人 作文弹钢琴 280字作文 匠心作文 童年600字作文 好奇的作文 我的爸妈作文 作文开学第一天 三年级作文50 抗疫故事作文 最美的我作文 逆境的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老师 高考英语作文模板 作文珍爱生命 外交作文 英语作文创新 关于诚信作文 给我什么作文 青春的作文600字 作文秋天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