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怎样断无明 生清净心 《圆觉经》中佛到底根文殊菩萨说了什么?

2020-12-07 03:50:01
相关推荐

详解《圆觉经》第一章,如何断无明,如何生清净心,看看佛到底根文殊菩萨说了什么?

自从佛教从两汉时期传到中国,从某种意义来说,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从相遇到融合的过程,也成为不同时间和谐相处的典范。

历史上,中国有“梁代三傅士”之称的傅大士(善慧大士),就担心佛家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为之相融,而提倡“儒释道”三教融合之说。可见佛家能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历经波折。同时,也说明了佛家的智慧与中国本土思想有着浓厚的渊源。

佛教文化,从古印度开始进入中国后。历经波折,有能够提出佛教中国化,这是相当难得的,历经了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除了古贤大德、圣人及贤居的努力外。文字经典给中国文化开创了一代代的新篇章。影响之大的经书有许多,如《金刚经》、《楞严经》、《华严经》、《圆觉经》、《法华经》等等甚多。

其中《圆觉经》是从宗密大师后,被称为修行者易诵,易开悟的经书之一。《圆觉经》是释迦牟尼佛解答十二位菩萨的问题,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之法。本文大茶经就通过《圆觉经》中,释迦牟尼佛开示第一章节,看释迦牟尼佛与文殊菩萨到底说了哪些主要内容。(本文内容只是简译段落,没有全解)

文殊菩萨问释迦牟尼佛原文:“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简译:《圆觉经》第一章节文殊菩萨是第一个在大众起来礼毕后对佛陀说的菩萨,他说,祈愿佛陀参加法会的诸弟子宣说如来清净因地法的修持和大乘菩萨在大乘修行中怎样发清净心,远离诸种无明妄心。以使未来众生在追求大乘境界时有不正确的见解。

原文:“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简译:佛对着文殊菩萨说,有位叫圆觉的名字的人。他能流出不受染尘,不妄不变,圆寂空性的一切清净佛性以及成佛的觉悟,还能流出修持最高的境界,即涅槃智慧,由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根本方法,波罗蜜,并以此来教诲受菩萨行的修持者。一切如来的本因地,即如来生起最初的觉悟,都是从圆满遍照的清净觉悟相,这样才能永远断除无明,从而成就佛果之道。

佛对菩萨所开示内容主要就是告诉文殊菩萨如何是最高境界,从最高境界涅槃,主要修持波罗蜜来教诲修持者。有圆满的清净心觉悟,才能断无明,才能进入佛果之道。那么什么是无明呢?看看佛怎么说。

原文:“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原文:“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简译: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没有生死,由于因缘所生法,所以无有无始,只因认识种种颠倒,如迷途一般,分不清四方,东奔西窜,寻找出路。颠倒表现在四大即“地、风、火、水”,六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俗之境缘的幻影妄执为自己的心相。比喻就像有眼疾的人,看到空中月亮有幻影,以为是两个月亮一样。

佛还用眼疾来比喻,所看到的都是虚幻的东西,由于眼疾错误的认识,妄执妄念,迷惑了自性和本质,一切都是虚幻相,如果要执著空中所识见,如看到有生有灭,必定要转论为生死之中,这就是无明。就像我们人做梦一样,以为看到的东西就是有,结果呢,醒来之后其实什么都没有。就是让我们不管什么东西不要过于执着,就如《金刚经》所说的不要执着四相一样,事物本来都是虚幻没有生处的。

原文:“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简译:“佛说,像如来因地修行获得圆满觉悟的人,必定掌握了空花无实的认识,因而他就不会在生死中轮转,也不会让身心受生死轮转的束缚。这不是刻意造作施作用而决定,而是本身具备的那种圆照清净的,空无自性或性质所决定的。”

佛说,“达到了觉悟的人,和虚空一样能够体认虚空,体认了虚空的人,就体现了空花无实之相。这是一种既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又不能用智慧来观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且不管是有或是无都被排遣掉的境界。到了这个程度,就可以称为净觉随顺了,即主体的心和心外的客观环境两者都被忘掉,进入了一种虚空的境界,随心运行而无有障碍。”没有无明,没有障碍,有清净心。

为什么?“因为虚空的性质是恒常不动的,本来就属空寂。有情数的如来藏一心中既无生起,亦无可灭,自然也不会有知见可言,非情数的法界性则究竟虚空圆满,遍处十方。所以它们被称为“因地法修行”。诸位菩萨将这种修行法运用于大乘行的实践中则发起清净心,末世的众生也依照此法修行就不会再堕于不正确的偏见里了。”

从此文看出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心经》、《金刚经》等等经中都提到的现象,就是六度波罗蜜、六根、六识、四大这些核心内容是我们学佛修行,乃至学术者重点关注所问题。特别强调四大,四大就是我们平常口头常“四大皆空”,四大皆空中的四大就是地、水、风、火。“因地法行”的因地意思是:修行佛道之位。

佛说完之后,为了强调上述所说的教法,又用了偈语总结。此文就不给予写进。从本经内容可以看出,佛对文殊菩萨及众弟子所说的主要就几点,第一怎样修持最高境界,应该如何修持。如何生清净心,何为无明,我们应该如何破除无明,不可执著一切相,一切都是虚幻的。破除无明,破除执行,生清净心,就可得圆满觉悟之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回味作文 中秋节的作文 背影作文 日语作文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作文 我们的节日作文 课间十分钟作文 桥作文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500字 元宵节作文500字 春天的作文200字 作文好的开头和结尾 以小见大的作文 推荐一本好书作文500字 小学生优秀作文 描写景物的作文 散步作文 梦想的作文 初中作文题目 关于美食的作文 消防作文 关于挫折的作文 悔作文 荷花的作文 游玩作文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 我的同学作文500字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 作文我的乐园 离别作文